睿智”的形象失色不少,想象中的“如臂使指”的愿望,自然要无限期地延后实现了。
若是连战连捷,战果骄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即使只能喝些汤水,可也能够期盼汤水中多些肉星不是。
如今看来,蒙古人和朝鲜人的这个愿望,恐怕也要无限期地向后延迟了。
因此,蒙古人现在采取的策略,是以“观望”为主。在“大局”清晰明朗之前,避免过度与后金绑架在一起。就是目前的这种状况,若是大明咸鱼翻身,蒙古人吃些挂落应该是无论如何也“推辞”不掉的,他们也做好了这方面的思绪准备,可更多、更严重的“同犯”的“待遇”,他们还不想与后金“分享”。(。。l
要知道,在后方,在漠南漠北,蒙古人也还是有着拖家带口地一大家子人呢,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
而朝鲜人,他们本来就是来打酱油的,因此谁胜谁败,真的与他们关系不大。后金皇太极占据了上风,他们未见得获得多大利益,大明若是获胜,也不见得就会把自己这些人怎么样了。
骑墙这个策略,实在是妙不可言。这个策略,以前是、现在是、恐怕将来也会是这些朝鲜人坚持不懈的既定国策。
国策既定,因此也就有些闲情逸致,将正在对掐的双方进行一番品评了。
后金皇太极虽然看起来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可遇到真正的对手时,色厉内荏的一面就显露无疑。
大明王朝皇帝陛下,虽然看似一再退让、委曲求全,可一旦触及底线,就会拼命坚守,不再退让分毫。而且在坚守的同时,还不时地迭出奇招,令不可一世的皇太极浑身难受,根本无法顺利实现原有的目标。
但处于草创阶段的后金,虽然尚未真正“成事儿”,皇太极也还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名义”。可在这个强权人物的控制之下,目前看来,后金的“政令”还算是统一,“俱南面坐”的其他三大贝勒,也还没有与其正在抗衡的实力和可能。因此,虽然后金内部,包括新近归附的蒙古人在内,也还有着不少的隐患,可终究也有着“成事儿”的潜力和可能。
而在大明王朝这方面,虽然皇帝陛下得自皇脉传承,一上来就占据了“大义”的名分,可即便先将来势汹汹的后金放到一边,大明王朝内部也是麻烦不断。须知在眼下的大明王朝,“奴大欺主”的现象不仅有,而且还会一直存在一段时间。虽然像什么阉党、奸商之类的,被皇帝陛下以雷霆万钧之势予以铲除,可若要彻底根除这种由来已久的“奴大欺主”的现象,恐怕也不是三招两式就可以轻易实现的。
如此看来,大明与后金对掐的局面,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咱们朝鲜人这个酱油也还要继续打下去。
――――
后金皇太极虽然拥有着优势的兵力,可在接连的碰壁之后,也不敢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因此暂时也拿宁远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而大明虽然火器占据了一定优势,可劣势也是非常明显――兵力不足,或者说可战的兵力并不充足。
宁远城中和觉华岛上虽然也还有些兵力,可这些部队守城尚且算是差强人意,若是进攻,可就有些不堪任用了。况且若是展开进攻,所需要的可不单单是兵力的问题,情报、给养、指挥系统的统一,调度是否灵便快捷等等,都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
因此,在现阶段,大明似乎也无力展开反击。
所以,大明与后金就此进入僵持的局面。
――――
开始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必欲将大明狠狠咬上一口的后金,没成想竟然弄到如此局面,这恐怕绝非皇太极所愿。
但是,若是皇太极当初不甘心就此撤兵的话,到后来却是变为不敢轻易撤兵。
不要说大明会不会趁机跟随进入后金所控制的区域,就是那些跟随后金而来的蒙古人,恐怕也是私底下打起了别的主意。在前线还好说,皇太极可用军令加以部勒。实在不行,也还有“平乱”这一杀招可用。
可因为蒙古人的社会结构与女真极其相似,部民都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若是大军一撤,士兵各回各家,再想集中起来,可就不知要费多少工夫了。
这还倒在其次,更可虑的在于,这些悍勇之徒归家之后,看到那些“不该看”的、或是“不宜看”的事情,恐怕更要引起很多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到那时候,别说还要指望他们为“霸业”而献身了,恐怕“基业”是否稳固,都是可堪焦虑之事了。
骑虎难下的滋味,皇太极这次是真正地品尝到了。不过,越是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就越是要咬牙挺住。试想一下,自古至今,除非得自传授与禅让,哪一个开创或成就霸业者,是轻易得来的?!
况且即便是得自传授与禅让,不也得要表现的足够坚韧与十足的魄力,也才能受到上位者的青睐。
成就大事者,只会迎难而进,不会畏难而退。皇太极如是想。
因此,一定要坚持住。或许哪一天,大明内部就会发生巨变,明军自己就会崩溃。
这不是皇太极在意*淫,而是因为此前大明内部的明争暗斗,也的确引起过边军莫名其妙的瓦解。
第256章 深入敌后1()
桃花岛在宁远城的东南方向,本身的面积不大,是个小岛,因此无法像觉华岛那样做为一个基地使用,而只能做为一个支点,或者一个跳板。''
不过,能够做为一个支点,一个跳板,这也就足够了。尤其是在后金对于海上的事情,基本上等于睁眼儿瞎的情况下,就更显得宝贵了。
在后金和大明纠缠在宁远城和觉华岛之前,一向有些荒芜的桃花岛,人气儿开始逐渐旺盛起来。而且,在不久之后,就迅速陷于一片繁忙之中。
桃花岛上只管忙碌,而有些人却已经等不及了,他们只好另辟蹊径。准确地说,还在大明开始搬家运动伊始,就有少量的人马,经由宁远城、觉华岛和桃花岛处兜了一个圈,然后就出海,向东,再然后,就消失在了茫茫的海上。
几天之后,他们就在觉华岛以东偏北的连云岛出现,并在盖州临近海岸登陆。然后,他们又再次消失在茫茫的辽东大地。
如此的人员流转流程很是持续了一阵子,然后逐渐平息下来。
此后,来到桃花岛的人,就比离开的逐渐多了起来。
桃花岛的方圆也就五六里,与陆地上相隔不远的松山、杏山等城池差相仿佛。
留在桃花岛的人,从他们的衣着和行动时的统一来看,很明显就是大明的军汉。可虽然军汉的特征非常明显,他们却并没有进行任何有关军事方面的操演,更别说上阵杀敌了。
准确来说,他们更像是建筑工人。他们一到岛上,就将原有的百多名居民集中在一处,而且不允许这些原住民任意在岛上走动,若想离开桃花岛,那更是不可能。
但是,大明军汉也并没有亏待他们,至少温饱问题……不是个问题。
看到对方没有恶意,岛上的居民就放下了心。
他们多半以打渔为生,每日也都是习惯于劳作。如今有了饱饭吃,本该安心地将这种舒心的日子过下去。可他们却享不了这个福,几天不活动,身子骨竟然僵硬起来。又过了几天,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更难受的要命。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因此就有人大着胆子,去询问那些大明的军汉,说反正他们也离不开小岛,是否能够允许他们帮着做些活计。没想到对方竟然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他们。
当然了,也不可能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活计,只不过是帮着搭建房屋与席棚而已。这些活计不复杂,他们很快也就能够上手了。
然后,在桃花岛的四周,那些能够出入的地方就建起了临时的哨卡。岛上几处比较隐蔽的地方,也被圈了起来,随后也有栅栏建立起来。供人居住的简易席棚,也开始搭建。
再然后,开始有以粮食和军辎为主的各种物资,陆续不断地输运过来。粮食和军辎搬运至上述那几个隐蔽的地方,之后当然是加派重兵把守,闲杂人等一律不许靠近。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小小的桃花岛就被全副武装了起来。
其后,岛上的人员和马匹也逐渐多了起来。很明显,这些后来的人和马匹,才更像是大明的军汉。他们登陆桃花岛之后,开始几天也着实乱了一阵子。
因为要重新编队,士兵与长官也就都要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所以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的可喜可笑的事件发生。有人甚至都站在队伍中,随着训练了一会儿了,才发现这原来是人家的地盘。而自己的长官,正在满世界寻找着自己。
但是,一俟他们开始操演起来,在一起摸爬滚打了几日之后,这种可笑的事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没想到,前一种令人可笑的事件刚刚过去,另一种更为可笑的事件却在此后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会出现。
事实上,不仅是岛上居民,在帮着搭建席棚的时候,看了他们的训练感到可笑,就是这些参加训练的大明军汉,也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训练感到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这根本就不是军伍中要行的事情。
开始的感觉,是要将自己这些人训练成斥候。因此,他们对三五人、十几二十来人如何相互掩护行进,如何窥探敌方的情报,如何在敌方控制区域生存,如何尽量保护自身的安全等等训练,也就安之若素了。
但是,不然,后来的一些训练,就明显有些不同了。
什么时间人的警惕性最低,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一座房屋或其他类似的简易或复杂的建筑点燃,并且在房屋的哪个位置点燃火种才能让房屋、以及房屋之内的所有东西燃烧的最为彻底,还有就是如何以少部分人吸引敌方的主意,然后其他人如何趁机给敌方以致命一击。
这些训练内容,可就与斥候的要求有些不一样了。
斥候的任务比较单纯,刺探敌方情报是第一步,然后还得要想法将情报回报,就是如此而已。
而他们所经受的训练,可并非如此单纯。
是的,他们即将深入敌后,可将要完成的任务,却不单单属于斥候的范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自认已经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征程了。
而若是皇帝陛下看到他们的训练成果,肯定会大摇其头。虽然皇帝陛下自己也不敢说有多么精通,基本就是一个门外汉,可没见过杀猪也见过猪跑不是……但因为时间实在有限,所以也只能草就了。还是让他们在实战中锻炼成长吧!
训练完成之后,他们就又从岛上消失了。
若是有心人做过一番统计的话,先后来到桃花岛的大明骑兵,总是应该超过了一千。这一千骑兵并不是一次性到达,也不是一起从岛上消失的。而且从他们的言谈之间,也大概能够猜测出,他们的去向,也并非是同一个地点。
――――
从开始大搬家运动伊始,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和效用,朝廷就有意将辽东的骑兵集中起来使用。
但那还只是“有意”,而并非要“立即执行”。即便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对此也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根本不能操之过急。
因为,本来辽东现有的骑兵,虽然名义上都是朝廷的部队,可实际上他们几乎都是各个总兵、各个统兵大员的私产,是他们的禁脔,任何人都是不能染指的。他们虽然也是吃着朝廷的兵饷,也是从朝廷领取装备,可朝廷若是调动,也不是那么容易调动的了的。
自从朝廷决定收缩兵力之后,关外所谓的八大总兵的部下,几乎全都局促在宁远城和觉华岛等地。为了加强指挥,统一调度,朝廷决定先对步卒进行一定的重组。经过甄选,其中的一部分步卒被精简下来,充作了运输辎重和粮草的辎重兵。剩下的加紧操练,以备战时之需。
步卒的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是各个总兵的心头肉……骑兵了。
根据情况不同,原来每位总兵麾下的骑兵数量也是不等,基本都在数百至千余人的范围之内。即便如此,聚拢起来也要五六千人。毕竟宁远城和觉华岛、桃花岛之间,本来就显得局促,更没有任由骑兵驰骋的余地。
那次塔山伏击战是朝廷集中使用骑兵部队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归来、论功行赏之后,各人又都归于自己原有的大帅,可那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还是给他们每个参与的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等他们返回各自的大帅那里,塔山伏击战的经过,就迅速在明军之中传开了。
“好男儿就该如此!为朝廷建功,也为自己立业,光耀门楣更是指日可待!”有这种想法的,可不仅是个别人。
因此,一俟传出朝廷要组建骑兵部队的时候,很多很多人都是按耐不住。但是,他们也只能望梅止渴,因为他们自己的去留,并非由他们自己决定。
虽然如此,总是避免不了人心思动。
虽说都是大帅的亲兵,可其中也是分属核心与外围的。核心人员就不必说了,他们肯定是要一直追随大帅始终的。而那些外围人员,多半就心思活动……的很厉害了。
朝廷要争取的,就是他们这些人。
朝廷出钱养的兵,还要去“争取”,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不,这不是笑话,就是现实。
这个现实是那么的诡异,以至于皇帝陛下为此接连摔碎了三副茶盏和一副上好端砚,然后才算是多少平息了心中的盛怒。
摔完了茶盏,砸完了端砚,皇帝陛下还是不得不做出暂时妥协――借。
当关外的各总兵接到皇帝陛下的圣旨时,无不感到震惊。堂堂的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竟然要从统兵大员的手中借兵使用,这让他们惶恐不安起来。
既是借,可又不说明如何借,何时还,更别提那什么……有关费用的问题了。开玩笑?!可总兵们却不认为皇帝陛下这是在跟他们开玩笑,而是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
在这关键时刻,总兵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行差踏错一步,都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们通过往来书信,终于函商出了一个对策。
第257章 深入敌后2()
经过紧密的来往函商,对于皇帝陛下“借兵”的要求,大明王朝辽东总兵们一致决定,采取共同的应对策略。这个策略的内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献”。
若是用两个字来表示的话,那就是“输诚”。
说是对策,其实是有些夸大的,他们的行为,毋宁说是“降”。
不要说是手下的一兵一卒了,就是各位总兵大人自己,不也都是属于皇帝陛下的“走狗”吗!况且有这么一条天下粗的不能再粗的大腿,若是不抓紧机会死死抱住,那可真是脑子进水了。
本来他们大多还是想从某位文官身上打主意,以此做为自己在朝中的靠山,现在到好了,不用拐弯抹角了,直接一竿子通到底了,他们也都放心了。
总兵们回复皇帝陛下的奏折可谓五花八门,满篇四六合辙押韵者有之,半文半白诘屈聱牙者有之……这都要看他们各自师爷的水平了。但是,回复的奏折无论是否顺畅,是否用语精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