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军史集要-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委命令,将东北铁道纵队改编为铁道兵团,隶属中央军委建制,并将(北)平保
(定)筑路工程总队、华北军区铁甲列车总队、军委铁道部机械筑路工程总队等单
位调归铁道兵团,1950  年2 月,新组建的第6 支队,使这次部队总人数增至3。8 
万人。机械车辆增至600 多台。军委铁道部长膝代远兼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军
委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兼兵团副司令员。1950  年6 月10  日,遵照中央军委的指
示,铁道兵团缩编,编制定员缩至2。5 万人。1953  年9 月,中央军委命令:“志
愿军在朝鲜的6 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之4 个师、1 个
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
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1954  年3 月5 日,铁道兵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成立,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后有所扩编。
    1980  年精简整编后,总兵力为20  万人。1982  年12  月6 日,国务院、中
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  年10  月1 日,正式移
交铁道部领导。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任务后,1986  年撤销。
    四、炮、装、工、化、通信等兵种部队的成立
    1949  年12  月,中央军委决定调苏进任炮兵副司令员,负责筹建炮兵领导机
关。1950  年8 月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司令员。
建国初期,为适应抗美援朝作战和海防边防斗争的需要,重点发展了预备炮兵和步
兵师以下队属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9 月,为统一领导全军装甲兵部队的建设,以第二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中国
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许光达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委。1951年7 月16  
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司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领导机构,以中南军区工程兵司令部部分人员为基础,
于1950  年12  月组建。1951  年3 月,工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李迎希任副司令。
1952  年9 月,中央军委任命陈士柒为司令员。1955  年8 月11日改称工程兵司令
部。所属分为工兵,舟桥,建筑三种专业部队。
    1955  年4 月19  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防化学兵部队,并把防化学兵部队作
为一个兵种来建设。1956  年1 月正式成立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张
迺更任部长。此前,1952  年4 月开始,在部分军区和志愿军中组建了防化营。
    新中国成立时,全军通信业务由军委作战部第三局具体领导。1950  年5 月,
第三局改称军委通信部。1956  年4 月13  日,国防部决定把通信部队作为一个兵
种来建设,将总参通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王诤任通信兵部主任,朱
明任政委。此前,1950  年10  月起,军区和军委通信兵部组建通信团。1956  年
4 月,又组建了通信工程团。
    五、公安部队的成立
    1950  年9 月22  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20  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公安部队
领导机关。1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司令部成立,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
程世才任副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委,吴烈任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赋予的任务,
公安部队统辖公安师和省(市)公安总队。1955  年7 月18日,国防部决定公安部
队改称公安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1957年1 月22  日,中央军委决
定撤销公安军。9 月1 日,军委又决定将公安军司令部改为总参谋部警备部,所属
部队一部分由公安部领导,一部分划为省军区建制领导。
    建国初期各军、兵种和公安部队的成立,使我军完成了从以陆军为主体的单一
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6 月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
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其海军第7 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6 月30  日,杜鲁
门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投入侵朝战争。7 月7 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全
理事会,通过了拼凑侵朝的“联合国军”的决议。美国扩大朝鲜战争,中国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8 月起,美国侵朝空军不断侵犯中国东北地区领空,轰炸中朝边境的
中国村落。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一切国际争端,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
和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表示了极大愤慨和高度警惕。1950  年6 月28日,毛泽东主
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 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决反对美国的强盗行为。
7 月13  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作出了“保卫东北边防,组织东北
边防军”的决定,抽调第十三兵团所辖第38、第39、第40  军和第42  军及炮兵第
1、第2、第8 师等部队共25  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8 月下旬,又决定抽调两个
兵团的兵力部署于山海关地区,策应东北边防军。
    1950  年9 月15  日,美国当局经过精心策划以美第10  军7 万余人在朝鲜西
海岸仁川港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严重形势下,朝鲜劳动党和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伊始,百废待兴,正致力于医治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创伤,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亟
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
经过反复权衡,慎重抉择,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  年
10  月8 日,毛泽东主席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
放战争,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
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
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辖13  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和边防炮兵司令部
及所属炮兵。10  月19  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跨过鸭绿江,迅速向朝鲜前线
进发,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至1951年
6 月,中朝人民军队经过5 次运动战战役,连战皆捷,将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以南,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达成了战略反攻的任务。尔后,在与美方
进行停战谈判中,边打边谈,以打促谈,通过阵地、攻防作战,大量消耗敌军的有
生力量,至1953  年7 月实现了朝鲜停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保
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作战阶段。从1950  年10  月25  
日至1951  年6 月上旬,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实施战略性的
反攻作战,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5 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
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迫使其转入战
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第一次战役(1950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5 日),志愿军将敌军从鸭绿江
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1950  年10  月中、下旬,第一批中
国人民志愿军6 个军18  个步兵师、3 个炮兵师、1 个高炮团、2 个工兵团共约28 
万余人秘密入朝。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初战获胜创造了有利条件。10  月25 
日,敌军进至博川、云山、温井等地,其先头部队已进到鸭绿江边之楚山。根据这
一情况,志愿军决心利用战略上的突然性,在运动中歼敌一部。25  日10  时,志
愿军一部在开进中,于温井西北两水洞同南朝鲜军第6 师一部遭遇,将该敌歼灭,
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当天,志愿军主力分别向温并、云山、宁边、熙川地
区及楚山、古场洞地区展开猛攻。11  月3 日,西线之敌被迫开始全线撤退。次日,
敌主力全部撤到清川江以南地区。第一次战役于11  月5 日胜利结束,共歼敌1。5 
万余人,挫败了敌人在感恩节(11  月23  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为下一步作
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次战役(1950  年11  月25  日至12  月24  日),将美军击退到“三八
线”附近。“联合国军”在第一次战役中遭到打击后,虽已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
但错误地认为中国不敢进行大规模较量,因而在11  月6 日开始的试探性进攻之后,
于11  月24  日发动了企图在圣诞节结束战争的“总攻势”。对此,志愿军首长采
取了示弱诱敌深入的方针。同时,中央军委调第9 兵团(辖第20、第26、第27  军)
入朝,担任江界、长津方面的作战任务,使志愿军前线作战兵力达到9 个军30  个
师38  万余人,兵力占很大优势。11  月25日晚,东西两线志愿军主力6 个军开始
向敌发起进攻,分割包围,歼灭当面之敌。29  日,敌人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立
即展开追堵围歼战。12  月1 日,敌军向“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撤退。12  月5 
日,志愿军收复平壤,并继续向“三八线”追击。到12  月24  日,志愿军共歼敌
3。6 万余人,收复“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土地,并占领了“三八线”以
南的瓮津半岛、延安半岛,迫使敌人在“三八线”转入防御,粉碎了“联合国军”
迅速占领朝鲜北部的企图。
    第三次战役(1950  年12  月31  日至1951  年1 月8 日),将美军击退到汉
城以南。第二次战役后,美军集中5 个军共11  个师和3 个旅的兵力,在三八线及
其以南地区层层设防,企图阻止志愿军、人民军继续南下,以便取得喘息时间,准
备重新发动进攻。为了打破这一阴谋,毛泽东12  月13  日电示志愿军:“我军必
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此次南进,
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据此,12  月
31  日17  时,志愿军主力6 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 、第2 、第5 军团分左右两路,
在“三八线”上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防御阵地发起全线进攻。第二天拂晓
前各路部队突破敌军的前线阵地,1951  年1 月2 日,敌军开始全线撤退。1 月4 
日,解放汉城。这次战役,中朝军队9 个军30  多万人,冒着狂风大雪和零下30℃
的严寒,忍饥挨饿,连续8 昼夜迅猛追击,向南推进80  至110 公里,把敌军赶到
“三七线”附近。
    但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1。9 万余人。鉴于“联合国军”似有计划撤退,
为避免前进过速,陷入不利地位,彭德怀即于1 月8 日断然下令停止追击,占领有
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第三次战役结束。
    第四次战役(1951  年1 月25  日至4 月21  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在第三次
战役后,主力转入休整,准备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在连遭失败后,发现志愿军
粮弹补给困难,缺乏持续进攻能力,只能打“礼拜攻势”。于是,利用其优越的运
输条件,迅速补充兵员和物资,从1 月25  日起,恢复了攻势。
    志愿军采取“西顶东放”的方针,以求打破敌之攻势。从1 月27  日开始,志
愿军首先以汉江南北地区依托野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有力地钳制敌人主要进攻集
团。3 月14  日,我军主动撤出汉城。至4 月21  日,将敌阻于“三八线”附近地
区,敌人由进攻转为防御,第四次战役结束。整个战役共歼敌7。8 万余人,掩护了
后续兵团的集结,为举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敌人每天付出900 余人的伤
亡代价,才前进1。3 公里。
    第五次战役(1951  年4 月22  日至6 月10  日),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
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4 月初进到“三八线”后,企图以侧
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继续向北推进,在朝鲜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
    一线建立新防线,以便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为了粉碎敌人的登陆
企图,夺取战场主动权。4 月22  日,西线第9 兵团等5 个军、第3 兵团3 个军、
第19  兵团3 个军及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分左中有三路突破敌军防御阵地,至29  
日晚推进到汉城附近。接着,在东线集中6 个军,在人民军3 个军团协同下对敌进
行猛烈攻击。5 月23  日,志愿军为集结部队进行整补,开始向北转移。在转移中,
由于交替掩护计划不周,志愿军也受到一定损失。至6 月10  日,敌军被阻于“三
八线”附近地区,敌我双方转入战略对峙。这次战役歼敌8。2 万余人,粉碎了敌人
企图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并使志愿军新参战兵团受到了锻炼。
    中朝人民军队经过上述五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
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附近,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1951  年6 月11  日起,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相持阶段。我军实行“持久
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7 月10  日,双方举行停战谈判,从此,也开始了
长达两年之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进行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  年7 月至10  月,中朝人民军队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夏季和秋季攻势,
共歼敌16。8  万人。后来又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根据敌空中优
势和强大的炮兵优势,从1952  年春季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又进行了巩固阵地的
作战,阵地形成了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并积极组织小部队战斗活动
和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打击敌人,把作战重点推向了敌人的阵地。1952  年秋季,
我军又组织了全线的战术性反击作战,并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1953  年夏,
为促进停战的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又胜利地进行了反击战役,特别
是金城反击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签订了停战协定,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
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中朝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军109 
万余人(含朝鲜人民军1950  年6 月25  日至10  月24  日单独作战歼敌13  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粉碎了美国侵略者
妄图征服整个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
了我国的安全;打出了国威军威,我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
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取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
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为适应部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