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军史集要-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顽强坚守广德东南上堡里阵地,第3 纵队全部投入战斗与顽军激战。同时,第1 纵
队主力西返支援战斗。18  日上午,歼顽军1000  余人,解放孝丰城,控制了天目
山北部地区。3 月1 日,国民党顽军重新调集12  个团的兵力向孝丰城进攻。6 日
晚,苏浙军区第1 、第3 纵队发起反击,战至27  日共歼顽军1700  余人,并占领
东、西天目山,解放临安城。5 月下旬,国民党顽军又调集42  个团6 万余人兵力
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苏浙军区部队经3 昼夜激战,打退敌13  个团的进攻。此后,
为顾全国共合作大局,主动撤至孝丰地区。顽军误认为我是“溃逃”,组织三路进
攻。苏浙军区部队在孝丰草明山、港口一带经两昼夜激战,歼其6900  余人。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苏南部队战日伪,斗敌顽,挫败了敌顽的企图,
歼灭了大量敌人,巩固和扩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对完成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
件。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辛奋战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东北人民和
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了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
义勇军,约50  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在日军的进攻下,于1933 
年春大部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坚持斗争。在此期间,中国共
产党也创建了十几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在这两部
分武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日游击队阶段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从
1931  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
安图、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杨林、
赵尚志、童长荣、冯仲云等。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
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这些抗日武
装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创建抗日游击区。1933  年,
磐石游击队战斗70  余次,粉碎日伪军10  多次“讨伐”;和龙游击队在渔浪村打
退数百名敌人的进攻,打死日军60  余人;珲春和汪清游击队联合救国游击军,攻
克东宁县城,毙伤日伪军200 余人,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攻克安图县城
;饶河游击队攻占虎林县城,打死日军20  余人,歼灭伪军一部。1934  年,珠河
游击队在方正县学田地等反“讨伐”战斗中,歼灭日伪军300 余人;汤原游击队战
斗数十次,毙俘日伪军600 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付伐”。
    第二阶段: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
    1933  年5 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反日统一
战线,扩大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 
年下半年至1936  年春,相继成立了6 个军。第1 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
2 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 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
第4 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5 军(东北反日
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 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李
兆麟。各军成立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向日伪军不断出击。第1 军曾攻克三源浦、
凉水河子、八道江等地,并在柳河县黑石沟伏击战中,歼灭日伪军200 余人。第2 
军于1935  年作战665 次,在敦化县哈尔巴岭袭击日军装甲列车,毙俘敌军官50  
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第3 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攻克方正县城,尔后冲破日
伪军封锁,与汤原游击队总队会合,进一步扩大了游击区。留守部队第2 团政治委
员赵一曼于1935  年11  月在珠河县(今尚志)左撇子沟战斗中,因负重伤被俘,
英勇就义。第4 军攻克密山县城,歼伪军1 个连,并协同第3 军攻打刁翎,从而开
辟了新的游击区。第5 军和第2 军第5 师在宁安、额穆、敦化地区反“讨伐”战斗
中,歼日伪军1500  余人,缴获敌各种枪1000  余支。第6 军攻占鹤岗煤矿,吸收
许多工人参加革命军,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人民革命军经两年多的艰苦斗争,发展
到1 万余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第三阶段:东北抗日联军阶段
    1936  年2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指示精
神,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6 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 至
第6 军,后又陆续组建了第7 至第11  军。第7 军,军长陈荣久,政治部主任郑鲁
岩,活动于饶河、虎林、抚远地区;第8 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活
动于依兰、方正、勃利地区;第9 军,军长刘华堂,政治部主任李熙山,活动于勃
利、依兰地区;第10  军,军长汪亚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活动于五常、舒兰地
区;第11  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活动于桦川、富锦地区。这时的
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 万余人。
    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成立后,抗日联军又先后改编成第1 、第2 、第3 
路军,分别归上述三省省委领导。第1 路军于1936  年7 月组成,辖第1 、第2 军,
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第2 路军于1938  年春组成,辖第4 、
第5 、第7 、第8 、第10  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
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第3 路军于1939  年5 月组成,辖第3 、第6 、
第9 、第11  军,总指挥李兆麟,后政治委员冯仲云。
    1936  年4 月,日军推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规模“讨
伐”,抗日联军各军在反“讨伐”作战中,紧密配合,更加广泛地开展游击战。1936 
年下半年,第1 军组织两次西征,曾于本溪县赛马集和摩天岭,歼灭伪军1 个营和
日军今田中队。第2 军于抚松、长白地区多次伏击日伪军,在穆棱县代马沟伏击日
军列车,打死打伤日伪军300 余人。是年冬,王德泰在抚松县小汤河战斗中英勇牺
牲。第3 军为打破日军对松花江两岸的“讨伐”和开辟新的游击区,主力西征至海
伦地区,另一部北进至嘉荫地区,历时半年多,转战数千里,战斗百余次,毙伤俘
日伪军1100  余人。1937  年春,第4 、第5 、第8 军和第3 、第9 军一部协同作
战,打进依兰县城,毙伤日伪军200 余人。第6 军攻克汤原县城。抗日联军各军经
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扩大了政治影响。
    “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依靠群众,主动出击,积极打击日伪军,进一步掀
起了对敌斗争的新高潮。活动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第1 路军,攻克抚松县
庙岭和辉南县城,袭击宽甸县四平街,奇袭辑安(今集安)
    县老岭隧道工程,在蚊子沟伏击索景清旅,歼敌300 余人。活动在吉林省东北
部和黑龙江东部的第2 路军,向日伪军展开积极进攻,突袭宝清县七星河镇,全歼
守军。在五道岗伏击战中,歼灭日伪军300 余人。第5 军第3 师第8 团第1 连的16 
人,在宝清县小孤山被日伪军骑兵400 余人包围,经一天激战,消灭日伪军120 余
人,连长李海峰等12  人壮烈牺牲。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的第
3、第6、第9 、第11  军,四处打击日伪军,作战420 余次,歼敌7600  余人。
    1938  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将其兵力增加至8 
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加紧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采取增建所
谓“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坐法”等手段,企图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
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坚持
战斗。第1 路军于6 月将部队改编为3 个方面军和1 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曾
取得辑安县长岗、敦化县寒葱岭等战斗的胜利,并在临江县岔沟、八道江一带,突
破了日伪军13  个团的包围。7 月,第2 路军为摆脱日伪军的围攻,以第4 、第5 
军主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西征,攻克苇河县楼山镇后,受日伪军的
围追堵截,仅一部进入五常县境内;第4 军遭日伪军围攻,军长李延禄、副军长王
光宇牺牲;10  月,第5 军一部在东返途中遭日伪军袭击,冷云等8 名女战士被围,
宁死不降,毅然投入乌斯浑河,英勇牺牲;第2 路军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先后进
行大小战斗37  次,毙伤日伪军2000  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同年夏天,
第3 、第6 、第9 、第11  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陆续远征,先后到达海伦、
德都地区,攻克讷河县城和克山县北兴镇,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并在德都县朝
阳山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39  年10  月,日伪军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抗日联军在极端困苦的
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第1 路军各部队分散游击,杨靖宇率领警卫旅转战于濛江
(今靖宇)一带,1940  年1 月,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历时50  多天,作战40  余
次,未能全部杀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5 昼夜,于2 月23  日在濛江县
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壮烈牺牲。由于斗争形势渐趋恶化,各路军减员较多,
1940  年初,吉东、北满省委领导决定将各军缩编为支队。第3 路军随即改编为第
3、第6、第9 、第12  支队,继续活动于黑嫩平原20  余个县。第2 路军到1941  
年2 月,先后编成第2 、第5 、第8 支队,活动于同江、富锦、虎林、宝清地区。
3 月,第1 路军亦按两省委决定编成第1 支队,活动于绥芬河、东宁地区。1940  
年,日军对抗日联军进行更为残酷的“讨伐”,形势愈为严峻。同年底,中共吉东、
北满、南满省委讨论统一领导以及抗日联军的统一指挥问题,确定了保存实力,培
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此时,第1 、第2 路军大部和第3 路军一部转移至苏联
境内进行整训,一部分在辽宁、吉林东部边境地区和完达山区坚持斗争,第3 路军
继续在黑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开展游击活动。1942  年2 月,第2 路军副总
指挥赵尚志在攻打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牺牲。随后第3 路军大部转移至苏中边
境,继续进行军政整训。另组成十几个小分队,在东北境内侦察敌情,袭击日伪军,
开展群众工作,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5  年8 月,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军的
反攻作战,进占57  个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组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尔后,与挺
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长期独立奋战,历尽艰辛,钳制与消灭了
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的国军。从1931  年到1945  年苏联出兵前,日军在东北
共死伤17  万余人,伪军死伤5 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对全国抗战起到了
战略上的配合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1938  年10  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了其侵华方针和
政策,在政治上,日本侵略者放弃过去“不以国民党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
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在军事上,日本侵略军停
止对正面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改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逐渐将其主要兵
力转向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
“清乡”和“蚕食”,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政府在武汉
失守后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发八路军、
新四军经费,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
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为了克服困难,巩固根据地,坚持
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1939  年2 月2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大会,毛泽东提出“由军队自身
参加生产运动”,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1940年2 月,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和
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运动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
障供给”的方针,1943  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大生产运
动又有广泛深入的发展。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政军负责人,积极带头参加生
产劳动,他们亲手开荒、种菜、纺线,周恩来、任弼时还参加过中共中央直属机关
的纺线比赛,被评为“纺线能手”。在党中央领导人的带动下,各抗日根据地军民
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还有工业、手工业、运
输业、畜牧业和商业。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种粮种菜、养猪养羊、打柴烧
炭、纺纱织布,发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全军的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
区展开。边区政府成立了生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要求扩大耕地面
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纺织原料。1941  年春,八路军
第359 旅奉中共中央之命开赴荒无人烟、荆棘丛生但土地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
这支部队在缺乏资金和工具,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一面动手开挖窑洞解决住宿
问题,一面勘察开荒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造生产工具。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
随军家属,人人动手,开荒种地。用了不到3 年时间,就把一片荒野变成了“陕北
的好江南”,实现了全部经费、物资自给,粮食不仅有节余,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
上缴公粮,成为全军大生产的一面旗帜。与此同时,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
东、华中等各抗日根据地,都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了大生户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
军队积极参加生产,改善了物质生活,许多部队实现了粮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
全部或部分自给,由于军队努力生产,收入增加,使人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
难时期,为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部队的大生产运动,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带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
密切了军民关系。同时也为我党我军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
济工作干部。
                            全军开展整风运动
    中共中央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加强党的建设,决定从1941年起在
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根据中共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