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桥文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桥文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是批评的思想性和原则性,也就是批评的党性。党一方面教育干部要正确地对待报纸上的批评,遵照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即使只有百分之五的正确性也应当虚心接受,不要阻塞言路。另方面,党又要求编辑部坚持批评的正确性。 
第二,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性,编辑部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用十分周密细致的方法,对每一篇在报上发表的批评稿件事先都作认真的调查。只有记者写的稿件是不再调查的,因为记者都是经过严格选择,受过党的教育,懂得编辑部对他的要求的。他知道:一篇不真实的批评给报纸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对稿件的调查包括两个项目,就是作者和事实。 
首先调查作者是谁,是不是值得把他的名字登在报上,一个人的名字登在 〃 真理报 〃 上应当看作一件大事,必须是政治上和道德上没有作过坏事的人,才能以作者的身份在 〃 真理报 〃 上和读者见面。同时,这种调查也可以防止坏人假冒别人的名字。 
其次,调查事实是否真实。苏维埃人的荣誉是:经过调查证明来信揭发的事实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是,不能因此不作调查。要信任,又要调查,这是铁的原则。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是必需的,这不但是保证批评的真实性的前提,而且往往因为调查而使一封简单的来信变为一篇深刻的论文,读者原来指出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论文把问题从本质上揭示出来了。 〃 真理报 〃 编辑部的同志告诉我们:几十年的经验证明:调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调查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调查的方法是:通过地方记者就地调查,没有地方记者的地方委托地方报纸编辑部进行调查。在调查中,要找各方面的人谈话,赞成的和反对的都找,当事人和有关的人都找;需要时也找主管部门和领导人,不是为了请他批准发表,而是为了使批评更准确。各个方面的人对这种调查都是乐于帮助的,帮助记者进行工作是一种荣誉和义务。因此,一个事件的调查并不费很长的时间。 
为了最后肯定稿件的真实性,编辑部在决定发表以前还要给作者发一个电报: 〃 请肯定作者姓名和事实无误 〃 ,一般都收到回电: 〃 肯定作者姓名和事实无误 〃 ,往来电报费由编辑部支付。 
第三,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重要的批评和评论要经过编辑委员会的讨论。根据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外交问题、文学艺术问题等要经过编辑委员会讨论。当然,不是一切都讨论,只是新问题要经过讨论。讨论时,要邀请评论的作者参加,这条规则被严格地遵守着。有些更复杂的不容易作结论的问题,讨论时还邀请被批评者参加。 
第四,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特别重要的批评,编辑部要主动地向党委请示,和有关部门商量。编辑部可以随时向党委请示问题,但是,党要求编辑部更多地独立负责地处理问题,编辑部也不滥用自己的便利条件。把各种问题都向党委请示自然是很方便的,但这是一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不成熟的表现。编辑部应当独立思考,酝酿成熟,真正成为党委的有力助手。 
和各个有关部门商量也是为了正确地判断问题。编辑部对各方面的意见是尊重的,但最后的结论由编辑部自己来作,各部门无权命令编辑部取舍稿件。因为报纸是党委的机关报,对报纸的领导统一集中于党的委员会和第一书记。 
第五,要为批评的效果而斗争。党的规定是:报纸发表了稿件,被批评的部门和领导人要开会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和采取的措施通知报纸编辑部。编辑部限于报纸篇幅,只能将最重要的检讨摘要登报。现在,不检讨、不通知编辑部的事情是没有的。 
〃 真理报 〃 为了保证批评得到实际效果,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收到对批评作形式主义的答复的信件时,再发表一篇评论作更严厉的批评;一是批评以后过一个时期再去检查实际改正得怎样。这样,被批评者就不能摆脱舆论的监督。我们在几个著名的工厂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话:很久以前 〃 真理报 〃 曾批评过他们工厂,他们至今不忘,一篇批评帮助了他们许多年。 04) 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 

张春桥 (《人民日报》 1958 年 10 月 13 日) 
凡是略为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内部,从工农红军到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井冈山根据地到后来广大的解放区,在那里,从来就是以军民平等、官兵平等、上下平等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则的。这个原则,是在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立起来的。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这篇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写道: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遍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 〃 伙食尾子 〃 ,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象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 
正象大家所知道的,人民军队内部的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成了革命根据地内部相互关系的模范。在军民关系上、在政民关系上、在军政关系上、根不相互关系上、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也同样遵守这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人们不是靠手里有权、有枪,不是靠官架子,不是靠威风,而是靠为人民服务,靠说服,靠真理,处理相互关系。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学著人民解放军的样子,处理这一部分人民和那一部分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外来的人,一踏上这些解放了的土地,就立刻会发现:在整个革命根据地内部,由于正确地处理了内部关系,大家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 〃 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一样苦 〃 ,大家过著共产主义性质的供给制生活,虽然因为工作的需要,生活水平略有差别,但相差不多。同时到处讲政治、讲群众路线,因此,工农兵学商,团结一致,亲如家人,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大家还记得解放战争时期大兵团作战的情景吗?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成千、成万的民兵跟随大军南下,他们同军队一样地过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甚至也没有想到要发工资,更没有想到要实行什么 〃 计件工资制 〃 ,他们是自己背著自己的粮食来干革命的,他们一心一意,只为打倒三大敌人,解放全中国。整个革命根据地,男女老幼,前方后方,心连著心,结成了战斗的集体。正是这种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标志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风,毛泽东的思想作风,在亿万人民中已经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而这种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战斗锻炼的军队和人民,是无敌于天下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不是早已作了证明吗? 
在全国解放以后,这种以 〃 供给制 〃 为特点的一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还是很吃香的。提到 〃 供给制 〃 ,如同说到老革命、说到艰苦奋斗等等一样,人们认为是光荣的。一些革命青年刚刚参加工作,也希望是 〃 供给制 〃 ,表示自己象老同志一样,是真心实意地来革命的。原来过惯了供给制生活的同志,也并不羡慕什么薪金制,人们喜爱这种表现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的生活制度。但是,没有多久,这种生活制度受到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攻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坚持这种思想的人们看来,供给制的一套,实在毫无可取。他们轻蔑地说它是 〃 农村作风 〃 , 〃 游击习气 〃 。这种议论来自资产阶级,本不足怪。可是,不久,在我们党的干部中,有不少人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他们中间,谈论供给制的缺点的议论渐渐多起来了,谈论薪金制的优点的议论逐渐占上风了。到后来,供给制几乎成了一个坏名称。有人工作不积极, 〃 干不干,二斤半, 〃 这要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有人用了公家一个信封, 〃 公私不分,供给制作风! 〃 又记在供给制的账上。工厂、商店没有经营好,赔了钱, 〃 供给制思想! 〃 又是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总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保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供给制,被某些人攻击得好象犯了大罪,非判处死刑不可。 
人们攻击供给制的最根本理由,就是供给制不能刺激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的 〃 物质利益的原则 〃 。据说,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留著不少旧的分工的残余,即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工人劳动同农民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因此, 〃 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和生产发展的原则 〃 就被说得神乎其神。什么 〃 等级工资制 〃 、 〃 计件工资制 〃 可以刺激工人 〃 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现最大的关心 〃 呀,可以刺激 〃 社会主义竞赛的发展,因为劳动生产率高,工资也高 〃 呀,这种制度是 〃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杠杆 〃 呀,道理多极了。不过,说穿了,说得通俗一些,还是那句老话: 〃 钱能通神 〃 。只要用高工资 〃 刺激 〃 ,就象花钱买糖果一样,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能够立刻买到手的。 
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呢? 
在 〃 供给制 〃 的情况下,千千万万的人进行了几十年的武装斗争,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长征,有谁发过工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难道也是靠工资刺激出来的吗?听到这种议论,每一个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人除了感到是一种侮辱,还能说什么呢?就说在建设事业上吧,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被经济学家认为最关心自己工资高低的工人们,说出了同经济学家根本相反的意见。上海的工人们,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尖锐地指出了这种理论和办法是 〃 钞票挂帅 〃 ,而不是政治挂帅。真是一语破的,还有比这说得更清楚的吗?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如同马克思在 〃 哥达纲领批判 〃 中所正确指出的, 〃 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思想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资产阶级的法权 〃 的不平等,还不能立即取消。只能 〃 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 ,还不能 〃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 。但是,马克思的这段话,有没有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法权,资产阶级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根本不能破坏,反而应当把它制度化、系统化、更加向前发展呢?是不是只应当片面地强调 〃 物质利益 〃 原则,而不应当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加强共产主义的教育,为彻底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进行斗争呢?不是别人,而是马克思本人,答复了这种问题。他在 〃 法兰西内战 〃 一书中,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他特别著重地赞扬了巴黎公社的英雄们采取的这种措施: 〃 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及支付他们的办公费,都随著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 〃 请看,巴黎公社--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公社所采取的革命措施,难道不恰恰是彻底破坏资产阶级的等级制度,并不讲究什么物质利益原则吗?难道马克思以及后来的恩格斯列宁都再三强调这条经验的时候,他们不记得还有资产阶级的法权等等吗?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并没有给这些 〃 见物不见人 〃 、 〃 见钱不见人 〃 、 〃 钱能通神 〃 的经济学家帮忙。列宁在 〃 国家与革命 〃 一书中,倒是愤慨的指责: 〃 正是在这特别明显的一点上,也许是国家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上,人们把马克思的教训忘得乾乾净净。 〃 而许多人在提到这条经验的时候,总把它看作是 〃 已经过时的 ' 幼稚行为 '〃 。那些攻击供给制、主张钞票挂帅的人们,不是也说什么供给制是 〃 游击作风 〃 、 〃 农村习气 〃 、是 〃 已经过时 〃 的东西了吗?他们不是也 〃 把马克思的教训忘得乾乾净净 〃 了吗?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对 〃 供给制 〃 、对 〃 农村作风 〃 、 〃 游击习气 〃 的攻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保护不平等的资产阶级的法权,为了打击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而对正确处理劳动人们内部相互关系的共产主义原则的攻击。一切剥削阶级、压迫阶级都是保护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他们不惜捏造各种神话,说自己是 〃 天子 〃 ,是天生的人间的主人。蒋介石这种人间的丑类,在 〃 中国之命运 〃 一书中,就不知羞耻地自称他的血统是文王的子孙,他的一本传记更具体地说他是文王的儿子--周公的子孙。这种神话虽然只应编入 〃 笑林广记 〃 ,却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急于把自己化装成一个天生的中国 〃 最高 〃 。上海的买办们,也是以 〃 高等华人 〃 为荣的。阿Q只因为说了一句他 〃 和赵太爷是本家 〃 ,挨了赵太爷狠狠地一个嘴巴: 〃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 在旧时代,整个社会上,从配不配姓赵,到穿衣、吃饭、住房子、走路、走路的快慢、抽烟的姿势,哪一条不要讲究身份、等级?哪一项没有 〃 礼 〃 ?合乎礼、不合乎礼,也就是合法、不合法,处处都有资产阶级的法权。攻击供给制不能刺激生产积极性的人们,实际上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等级制度的礼、法来代替无产阶级的平等关系。他们说这样可以刺激生产积极性。是不是真是这样呢?推行他们这一套的结果,我们党的干部中,原来生活水平相差不多的状况改变了,有些早已对艰苦朴素的生活忍耐不住的人,迅速地学会了绅士派头、高等华人派头、赵太爷派头来了。有些干部见面不称什么什么 〃 长 〃 ,就不舒服起来了。这确实起了刺激作用。但是,并不是刺激起了生产的积极性,而是刺激起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积极性,刺激起了铺张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积极性,刺激起了脱离群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积极性,有些最不坚定的分子就堕落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贪污腐化分子。原来有人说供给制度会使人们懒惰起来。现在证明,恰恰相反,倒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