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功—济于时(2)
如何练“内功”
再讲内功。内功是一个“诚”字,是诚信的诚。为什么用诚来概括这个内功?有人会问,你的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是从你身体内部发出来的,而不是从身体外部来发功。外功是外部的一种作为;那么真正的发功,还是从你的思维、信心上去发功,从信心上发功就是“诚”。诚又是什么呢?这里仍用《中庸》里的话来阐述:
《中庸》说:“诚就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这里一句话就讲得非常的清楚:首先就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那么修的是什么?养的又是什么?哦!修的是品德,养的也是品德。这品有人品、品格以至人格。“德”大家应该清楚,这个还要靠修炼,只修炼了还不行,你还要去涵养它,这涵养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如何持守的问题,就是看你守住没有。
毛泽东讲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一种操守,能不能持守的问题,能不能坚持的问题。假如今天保持了这种德性,保持了这种人格,各个方面都注意到了。可明天会怎么样?大家在赞扬你的时候,你很好,也很平常;可一旦受到批评的时候,你还是这种好的心态吗?你在顺利的时候心态可以保持,可你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这样吗?所以必须要涵养。修养,修养只是修,这还不够,还必须去涵养它,所以涵养是很重要的。涵养就是功夫,是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夫。涵养是一个深厚的功夫,这深厚的功夫就是一个“诚”。涵就是要以这个诚来养。也就是你完成了这个品德修养,你这个诚就成功了。有了这个诚,你的品德就得到了涵养,这是一个相辅相承的东西,这是一种功夫。你完成了,就完成了你的内功。
一个人要做到哪一种比较难呢?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都能随弯就弯,顺其自然。还要做到哪一点呢?就是别人骂你一句你还是很自在;别人打你一下也很自在;你转过去也很自在,你转过来也很自在;苦一点也自在,甜一点也很自在;累时也自在,逍遥时也很自在……能做到这些是相当不易的,这就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看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非常难。
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称赞粮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为什么称赞他呢?这个人是管称秤的。他经常要与老百姓打交道,别人买粮时想秤称得高一点,卖粮时又希望称得平一点,这是很平常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人,无论别人对他是什么态度,他对人家都是一种很轻松的笑脸,看不出他是故意做作。他时时刻刻都表现出那种自然,很随和。到后来,无论是多大脾气的人,即使想发大火,在他面前都发不起来。即使发了脾气,也马上被他的笑脸、几句轻松的话语化解了,这是功夫。后来听说他的父亲、祖父、祖辈都是读书人,他是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功—济于时(3)
内功的底线——“诚”
但是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并不是这种顺其自然、随弯就弯就是不讲原则,不分善恶,这样也是不对的。原则必须有,民族的气节必须有,个人的尊严必须有,这些东西都必须坚持。难道要坚持这些就只有一种刚的方式吗?只有动刀动枪的手段才行吗?原则只有一个,但坚持原则、维护原则的方式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要可方可圆,能屈能伸,有刚有柔,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进入了“冷战”时期。特别是两个大阵容之间、国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是层出不穷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是真正动枪、动炮的也不多。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几次在一触即发之间还是被化解了。原因是政治家们所坚持的东西还是以柔克刚。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领导作风、外交的艺术就是以柔克刚。这是一种功夫,这是一种内功,以诚待人,以德报怨;这也是一种心量,一种涵养。所以我们讲“诚”时,必须以平等心来涵养“诚”,如果没有一个平等心,这个诚也守不住。所以我刚才讲到,为什么有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很诚恳,对这方面的人他很诚恳,而对另外一方面的人则不诚恳;对这件事很诚恳,对另一件事就不诚恳,有时诚恳,有时又不诚恳,原因就是诚恳没有底线,没有得到涵养。
没有底线的“诚”是空中楼阁,是水中浮萍。所以“诚”的“底线”就是平等心。如我们国家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一种外交原则,一种底线。怎么平等?大国与小国一样平等,强国与弱国一样平等,富国与穷国一样平等,大家都是平等的。至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有差别,没有问题,这个可以先放下。有许多利益是共同的,起码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起来、强大起来,使自己的国民生活更好,这些利益都是共同的,以这个利益为平等线。
在我们人际交往中间,难道没有共同的利益吗?这个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心愿不就是平等的底线吗?我们要“求大同,存小异”,我们之间共同的利益就是大同,这是大的方向,至于其它的异点、分歧,那是小的方面,我们暂且放在一边。现在对于台湾不也是这样吗?大同是什么?就是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变,这不就是大同吗?至于你要实行什么制度,你要什么意识形态,你有什么条件,这都可以商量。我认为这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就是一个“诚”字。你看有这么一个平等,有这么一个平等线来涵养一个“诚”字,有了这个“诚”,什么都好说。为什么有的事谈不成功?还不是他不“诚”吗?所以诚就必须用平等线作底线。
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功—济于时(4)
“至诚”终“大成”
《中庸》里面讲:“至诚,至诚是不间断的,不间断就可以长久延续,长久延续就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就能更加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就能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广博深厚,可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则像天地一样没有止境。这样,没有表现而自然彰明,没有行动而万物改变,无所作为而获得了成功。”
这里无论是承载万物,还是覆盖万物,成就万物,它的功劳要多大就有多大,真正是丰功伟绩,这就是一个“诚”成就的。如果没有“诚”就没有这个“成”,也没有这个“功”。所以要以“诚”为内功,它发出的能量是很大的,也就像一个原子不断分裂,能分裂出无穷的能量。你们说这力量有多大,这个功夫有多深?
我们读古人的书,就应该从他的信息里面去寻找,寻找其中一层一层的东西。你看,如上面《中庸》中这段话的最后就是以“成功”落脚的,开头是以“诚”字开头的,这个“功”是哪里来的?是由“诚”字开始的。用“诚”开头,由“功”收尾。功从诚中发,诚有什么作用?它能发功。“诚”有多大,“功”就有多大。“至诚”就能“大成”。大家看,读古人的书,仅仅是读读而已吗?其中的内涵太多太多了。不像现在人写的文章,写了一大堆,但看不出头和尾。古人的文章有头有尾,龙头摆在哪里,龙尾在哪里;而且龙头、龙尾摆一起摆,既有节奏,又有美感。有人讲:“古人书我不读,读不懂。”我认为,关键是你如何去读的问题,一旦你真正深入进去以后,你会觉得其乐无穷呀!有头有尾,以“诚”字作龙头,以“功”字作龙尾。你仔细去想一想,哎呀!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我选择这两段来讲立功。我想再也不用多说了,再也不用去举那些一二三、五六七了,而且再讲可能就多余了。有了这些我们就够消化了,也很受益了。
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德——济众生
“有德”方“有得”
唐代孔颖达的《左传正义》对“立德”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上代立德者又当数: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禹,乃至周文王、孔子等。我们再从汉字的信息量中来看一看“德”字,它给我们哪些信息?德者,人之一血一心也。德的左边是双人旁,就是讲德非一人之德,只有在众人之间才能显示出德,必须是众人承认的,并非自我标榜的。德的右边是一血一心,血乃血汗、心血。你要修德,要积德,如果不流汗,不流血,不去付出一定的辛苦,那是不行的。也就是讲,你必须去行动,去实践,去做。如果作一个空想家,作一个口头派,那是绝对不行的。
那么“一心”是何意呢?还是上面讲的“诚”字,一心当然是一心一意,自己心里有一个非常明晰的目标,一个非常淳正的心态。这个心态、这个目标必须以“心诚”为底线,是从“诚”字中间发出来的。是德,必须对他人、对众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他人就是一种模范,人家都会来敬仰你,模仿你,学习你,亲近你。这样就说明你心里所发出来的是诚信,是你的智慧之光,是你的亲和力,这都是从你心里发出来的,是从一心里面发出来的,非二心里面发的,更非三心所发的。为什么只有一心才能发出来?因为这个心是以一个“诚”字坚持始终。上文讲了,有“诚”才能“成”。这里讲有“成”才能有“得”,“诚”中之“得”才是真得,大得。而真得、大得方为“德”。
前面讲的一血,也是讲你发力的时候也要一心一意,不能东捣一下,西捣一下。要始终如一,坚持一个信念,坚持一个目标。发力、发心都始终如一。这里的“一”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德字的“心”字上面加一个“一”?我想没有这个“一”不行,一血还要一心,就是讲你发力的目标还是一个,你发心的这个心也是一个,并非三心二意的,这个一心就是诚。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德。古字的德是“ ”,什么是直的?你的道路是直的,你的目标是直的,你的心是直的,所以正直。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这就是古人的“德”字。这是很有意思的,那么后来又改成这种“德”,我认为它给我们的信息量就更多了。
良心当饭吃
有人会讲:难道“道德”能当饭吃吗?良心能当饭吃吗?我认为:能当饭吃。我可以明白地告诉这些人,如果没有这个“德”,你这个饭不会吃得好。为什么呢?因为德还有另一个“得”,前文讲的这个德就是为了“得”,为了得到更多。我们再看一看这个“得”字。得者,人之光阴也。这又是一个双人旁,也就是说“得”必须在众人中得,不可一人独得,是在众人共同合作中得。为了这个“得”你必须首先去获得时间。“得”字右边的上面是“旦”字,下面是“寸”字,都是指时间的。白天为旦,寸为何意呢?古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什么理念?这就是前几年深圳人创业的理念,“时间就是金钱”。这时间是从哪里得来的?是从道德的“德”得来的,转了这么多弯,可以得出:“德”=金钱。有人会问,时间怎么可以从德中得呢?你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德,他打工老板会给他机会吗?不会。这个机会中不就有时间的概念吗?没有德你能与别人合作长久吗?也不会。这长久不也是时间吗?没有德你去学技术,人家会花时间教你吗?更不会所以一个人没有“德”就很难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长久立足的。
谁讲德不能当饭吃,良心不能当饭吃?我认为这种人没有真正地去读过书,没有将“德”字读懂,没有将古人作字时给的信息看明白。真正读懂了就不会讲出这话。所以我们读书不易呀!只是从字面上蜻蜓点水不行哪!
一个人有了德,这个“德”就是在大众中付出了血汗,表现出一份诚心。有了这个德,就有了你的获得。《老子·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即崇尚;下,即轻忽。两句中前一个“德”字为德,后两个“德”字为“得”。意思是说,崇尚道德的人,不计较个人失得,所以有所得;忽略道德的人,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结果反而无所得。
立德,怎么去立呢?从何处立呢?是从自己心里立,是去付出你的心血,是在大众中去付出。你必须与大众融合在一起,团结一心。你不能与众人融合,不能团结一心,那就不是“德”了。所以德也是有条件的。你想修德不易,你想获得也不易,但只要你明白了也就容易了,明白了你就要去做,去努力。
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言——传后世(1)
君子出其言善
关于“立言”,《左传》那段叙述“三不朽”的《疏》中这样解释:“立言谓言得其要,理是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撰集史传及制作文章,使后世学习,皆是立言者也。”
可见“立言”包含两层意思,一为说理,一为作文。言就是言论,著的书也是言。从古到今,多少先圣先贤为后世立言,留下了许多经典巨作。如:五经之首的《易经》,以及《诗》、《书》、《礼》、《乐》、《春秋》,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列子的《列子》;还有《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左丘明的《左传》,等等。
马克思终生致力于立言,写了《资本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使很多人、许多国家富起来了。但他自己却贫困潦倒,到最后上大街时没裤子穿。他为了什么?他是为了立言哪!他没有为自己个人利益着想。
但是立言也不容易立,并不是你写的句子非常漂亮,写的东西非常好,你就立住了。我天天也在给你们讲,也在出书,我这个言能不能成立呢?不是看我这个文字如何,还要看我这个人德性如何。如果说我的德性不能为更多的人称颂,那是立不住的。
《易经·系辞传》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君子坐在家里,说的、想的都是善的,对社会、对他人都是有益的,则千里之外也会得到响应。还有下一句:“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一个人坐在家里胡思乱想,甚至有坏念头,他说的话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负面影响的,违背了自然规律。这种话传出去连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反对。
第四部分为道“三不朽”之立言——传后世(2)
君子之言“动天地”
所以孔子讲:“君子之言,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说话是感天动地的,能不谨慎吗?因为人家认为你是君子。现在有些专家、学者、名人到电视上说话,著书立说,人家都相信他,认为他了不起。如果人家都相信你了,都崇拜你了,你即便瞎说了半句,那就误人不浅,因为你的话对他人来讲就是金口玉言,你就是讲错了他都认为是对的,所以君子讲话能不谨慎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