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遵守,不敢违抗,一旦国与国之间发生摩擦,各国都得翻到书中的某一页来定案。

于是他们把这本书奉为了外交宝典,有重大问题争论不下的时候,就搬出宝典来看一看。

同一年,这本书由清国传入日本。对于在天朝大国的政府高层流行的书,日本人自然不敢怠慢,他们对此书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掀起了一股“国际法热”。用当时学者写的文章来说就是——“第一次知道了各国之间交往也是有法规的”。但是,日本人在仔细研究了之后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各国真的会遵守这样的法规吗?

几年后,带着这样的疑问,一个代表团出发了,他们在西方世界看到了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更加疑惑。在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毫不忌讳地告诉日本人:

“如今世界各国表面上都说要以礼仪相交,讲究和平世界,不过,在国际关系中,正义和力量从来是在一起的,有力量才会有正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实力,以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而不要依赖任何国家。你们要知道,事实只可能是,当某一国感到国际法对它不利时,它就会置之不理、多方狡辩、诉诸战争。所以万国公法能不能得到执行,完全是靠实力说话的。”

日本人终于用实地见闻证实了他们的怀疑,考察团满心欢喜地将答案带回了国内,《万国公法》再也没人去看了。福泽谕吉更用了一句话来总结:“数千万言的《万国公法》,可以用一声枪炮抹杀之。”

日本从此一心奉行务实外交和强权外交,而陆奥宗光无疑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战斗即将打响·

形势骤然紧张。万般无奈的李鸿章只好准备接受日本最初提出的那个方案:可以先商议朝鲜“内政改革”,后撤兵,此时陆奥宗光用了那句熟悉的话来回答:今时不同往日了,兄弟!

7月19日——在英国明确表示支持日本三天后,占据汉城的日军迅速行动,他们闯入朝鲜王宫,向朝鲜政府提交最后通牒。我们只需要看其中的三条内容:

1。朝鲜国王必须下旨驱逐在牙山的清军。

2。朝鲜废除和清国之间的一切条约(改变属国地位)。

3。限朝鲜三天内(截止到7月23日零时)给予答复。

这份通牒名义上是发给朝鲜政府的,实际上是为与清国开战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因为作为属国的朝鲜政府不可能同意这样的通牒,一旦三天过后,日军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占领王宫,逼迫国王下令“请日军帮忙”驱逐清军,到那时,日军将有一个进攻清军的理由!

接到消息,李鸿章终于彻底绝望了,他终于明白一场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开始手忙脚乱地部署向朝鲜增兵。

由于日军已经控制了仁川和汉城,李鸿章决定:派一万大军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占据汉城以北260公里的朝鲜第二大城市平壤,以平壤为集结之地。

但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牙山还有之前派出去的原本用于平叛东学党的2500名清兵,他们此时已经成为深入到日军集结地——汉城周边的一支小部队,孤军深入,极为危险。李鸿章决定派军舰到牙山海面接上他们,运到平壤与大军汇合。但牙山部队的统帅叶志超提出了另外一条意见。

叶志超认为,牙山紧邻仁川,而仁川有七八条日本军舰,走海路不安全。所以他建议部队仍然驻扎在牙山不动,万一日本真的开战,还可以和平壤大军夹击日军!

接到电报后,李鸿章觉得有道理。但安全问题又实在太让他放不下心了。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再从海路向牙山增派2500人的增援部队!

对于这个奇怪的办法,我们一时是很难理解的。既然运兵出去的海路不安全,那么运兵进来的海路也同样不安全。这个问题李鸿章不会想不到,不过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就能明白李鸿章的深意。

一直到现在为止,李鸿章仍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日本真的会和清国开战,所以他把主力派到平壤,希望能够“震慑”日军,避免开战。而叶志超的想法跟李鸿章也是一样的,他认为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地在牙山待着,不挪窝,不给日本人任何“挑衅的机会”,战事就有可能避免。

李鸿章很快找到了一个两全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可以既不“刺激”日本人,又能让海路运兵的安全有些保障。

这个办法就是租几条英国籍的船去运兵,而不需要派出北洋舰队去护航,只需要派一两艘军舰在牙山岸边的登陆点进行现场警戒即可。

李鸿章认为,“有万国公法在,谁先开战,谁即理拙”,日本人绝对不敢挑起战端。更何况日本人再怎么狂,也不敢朝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开炮吧!

从怡和洋行租来的三艘英国籍轮船很快准备好了,它们将改装成运兵船,把天津的2500名清军分批运到朝鲜牙山。按照“无需护航只需在登陆点现场警戒”的计划,清国的北洋舰队并没有主力出动,为运兵船护航,只派出了巡洋舰济远、练习舰威远和属于广东舰队的炮舰广乙三艘军舰先期赶往牙山。

与此同时,日本战时大本营命令所有正在清国的军舰返航。原来,虽然两国一直在摩擦,但“友好交往”也没有中断,日本派出了几艘军舰在福建马尾港和威海进行访问。这几艘军舰返航后,日本本土所有军舰将集结在佐世保军港,统一编队的联合舰队即将成立,日本将要用全国所有的军舰去打响和参加战斗!

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最后通牒的期限——7月23日零时的到来。等待清日两军的,都是不可知的命运。

7月23日这天,在不同的地点,发生了不同的事情,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地说。

汉城——朝鲜王宫:兵变!

可怜的朝鲜国王,自从接到最后通牒后,他就一直毫无办法,惊恐万分。拖到最后好歹给了日本人一个答复:清国的军队确实是我们请来的,我们已经通过唐代办(唐绍仪)奏请大清国撤兵了。

言外之意是:天朝不撤军,我们也没办法啊,别欺负老实人好不?

日军知道该怎么做了。23日零时,汉城日军向朝鲜王宫发起进攻。在冲进王宫后,日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断朝鲜和清国之间的电报线路(封锁消息),然后逼迫朝鲜国王下旨:废除对清国的属国关系,朝鲜“请求日军”将牙山的清军驱逐出境!

拿着这份矫诏,日军有了进攻清军的“名正言顺”的理由。

·佐世保军港,联合舰队起航·

编队完成的联合舰队正在等待起航前的检阅。这是一个梯队型编队,三艘速度最快的军舰组成第一先锋队(游击队),它们将作为攻击清国军舰的先头舰队,旗舰为下水不到半年的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吉野号。巨炮战舰组成主力队,作为决战的主要力量,旗舰是松岛号——同时它也是联合舰队旗舰。其他老弱军舰组成第二先锋队,主要做后勤保障和警戒工作。

海军中将伊东佑亨已经被任命为联合舰队司令,他将在松岛号上统一指挥这支庞大的舰队,向牙山海面搜索清国军舰,寻找战机。伊东佑亨的命令是:如果碰到的清国军舰力量弱小,则不必一战,先放过他们,等待对方强舰或舰队出现,一举歼灭!

当时并没有军事侦察卫星,而联合舰队却能够准确地将搜索的目标锁定在牙山海面。只有一种解释:在清国大陆,一直潜伏着一支庞大的日本间谍网络(后面详细讲述),他们成功地猎取了李鸿章向牙山运兵的情报,情报发回日本,联合舰队立即出动。

11时,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的身影出现在了佐世保军港,他是来为伊东佑亨和联合舰队的出征送行的。联合舰队所有军舰汽笛长鸣。

“发扬帝国海军荣誉!”桦山资纪的检阅船打出了旗语。

“完全准备就绪!”第一先锋队旗舰“吉野”用旗语回答。

“待我凯旋!”第二先锋队旗舰“葛城”回答。

“坚决发扬帝国海军荣誉!”主力队旗舰“松岛”回答。

惊天的海浪中,蕴藏着惊世的野心。出发!

·牙山湾:北洋军舰的危险降临·

7月23日下午,济远等三艘军舰到达牙山湾海面,而运兵船还没有到。24日凌晨四点,第一艘出发的运兵船终于到了,济远等军舰警戒运兵船完成士兵登陆工作,然后等着第二艘和最后一艘运兵船的到来。

在等待的同时,济远舰舰长方伯谦作出了一个改变了后来战局的决定:派威远号前往仁川海面侦察,了解汉城日军的动向。

24日下午,威远带回了一个严重的消息:汉城兵变了。

方伯谦顿时感到事态严重,他判断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由于朝鲜到清国的电报线已经被割断,只能人工报信,方伯谦命令威远号立即返航威海北洋舰队基地报信,济远和广乙继续等运兵船。

晚上,第二艘运兵船抵达,方伯谦命令加快速度卸载武器和士兵登陆,到25日凌晨四点,运兵船上的马匹和火炮仍没有卸载完,而最后一艘运兵船也还没有到达,方伯谦认为不能再等了,运兵船是英国籍的,日军应该不敢攻击它们,而两艘孤零零的军舰必须脱险,他命令运兵船继续卸货,济远和广乙立即调头向威海返航!

7月25日凌晨四点半的晨雾中,济远和广乙两艘军舰起航了,按照航速,三个小时后它们将驶出牙山湾,进入茫茫大海,然后一路朝清国海岸方向疾驰。方伯谦有一种预感:在不远处的海面上,日军舰队正在乘风踏浪向牙山海面驶来,像猎人一样四处搜寻猎物,一旦相遇,炮战即将打响!

方伯谦的预感是对的。

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

·方伯谦·

1866年,在左宗棠的奏请下,由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亲自负责,福州船政学堂成立了。这是一所用西式教学,为外来军种——海军培养军官的学校,但不能通过科举走仕途。学堂不仅学费、生活费全包,甚至连学生家里的生活费都给包了(每月发4两银子补贴),但还是没有多少人来报考,最终招考上来的,是来自福建、广东等地普通百姓和家道衰落之家的孩子。

其中就有方伯谦,以及他的福建同乡严宗光、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以及广东籍的邓世昌、林国祥等人。当年他们的年龄都在12~15岁,在一间由寺庙(福州城南定光寺)暂时改成的教室里,伴着晨钟暮鼓、佛号乐音,学习英文单词和海军知识。这样的时间一晃过去四年。

1871年,这批孩子快毕业了。他们开始登上军舰实习,军舰从福州出发,经香港、新加坡抵达马六甲海峡,航行4个月,他们在军舰上认真地操练。毕业之后,他们成为了清国第一批真正的海军军官。

几年后,朝廷决定公费派遣他们出国深造。在出国前,他们都立下誓言,决心为国家海军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钻研技术,报效国家。“此去西洋,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最终,刘步蟾、林泰曾去了英国海军学习实战,而严宗光、方伯谦、林永升、叶祖珪等人考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在欧洲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会了喝咖啡,吃西餐,逛过伦敦的街道、巴黎的凯旋门、柏林的歌剧院。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丰富的海军知识。除了书本理论,他们还学习实战。刘步蟾等人作为见习生服役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地中海舰队,跟随军舰巡游三大洋,甚至还参加了在非洲的海战,可以说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回国后,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是一名有世界级眼光的军官了。

严宗光始终放不下科举的那个梦,虽然回国后的他成了天津水师学堂的校长(总办),但他仍然很郁闷,加上认为自己并不得志,后来抽起了鸦片,改行当作家,改名严复,翻译整理出了名作《天演论》,那句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出自这本书里。而方伯谦、刘步蟾等成为北洋舰队的舰长,他们虽然没有科举的功名,但经济收入并不低,可以算得上真正的高收入人群。

清国向国际接轨新建海军,最先接轨、也接轨得最好就是海军军官的收入。

按照《北洋水师章程》,北洋海军官兵收入以4比6的比例,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模式。舰队司令丁汝昌的年收入为白银8400两,刘步蟾、邓世昌这样总兵级别的舰长年收入为3960两,方伯谦这样副将级别的舰长年收入为白银3240两。此外作为舰长每个月还可以掌握着从350两到850两的“行船公费”支出。

按照物价折算,当时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50元,也就是说,方伯谦的年薪在40万以上。

·中日两大舰队的首次相遇·

7月25日7点,天已大亮,海面一片平静,济远和广乙即将驶出牙山湾航道,进入大海,此时,观测兵突然向方伯谦报告:前方发现煤烟!然后很快确定:有三艘日本军舰!

这是联合舰队第一先锋队。

双方军舰几乎同时褪去炮罩,炮兵就位,大炮互相指向对方!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军舰上的士兵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住对方,等待着那惊天动地的一刻。

方伯谦站在济远号军舰的司令塔里,他的心情十分紧张,清日两国还没有宣战,他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衅自我开、不开首炮”的命令。所以只要日方军舰不首先开炮,双方就会相安无事,就当有缘在海上会了个面。但是,如果日本人首先开炮,济远和广乙就不得不反击迎战。以二敌三,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战果?

方伯谦紧紧盯住对面航行在最前面的吉野,突然,他看到吉野在距离3000米处猛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调头就往回跑,而跟在后面的浪速号和秋津洲号也迅速向后转而去。看到这一情况,方伯谦松了一口气:不宣而战是违背“万国公法”的,看来日本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可是,就在方伯谦松了这口气没多久,他的那口气又重新提上来了:吉野等军舰又重新调头冲过来了!它们在海上画了一个大圈,重新挡住济远和广乙的去路。

这个秘密,隐藏在双方军舰的特点里。

·炮的秘密·

清日两国的国门都是被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从海上轰开的,在发展海军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一开始都是追求“船坚炮利”,军舰的装甲越厚、舰炮的口径越大越好。但在后来,日本人的理念发生变化了。

1885年后,世界海军兴起一种战略理论,他们认为军舰追求重甲巨炮称霸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军舰不再讲究大而坚,而是轻而快——以牺牲重武器和厚装甲来换取高航速。日本海军部分地吸收了这个理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20节,吉野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航速——22。5节。

而济远和广乙平均航速为15节。

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要比清国舰队快5节,但双方最大的区别并不只在航速,而是在于:炮。

与济远和广乙装备架退炮作为舰炮不同的是,第一先锋队装备的大部分为另外一种舰炮——速射炮。

架退炮和速射炮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炮的速度。影响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速射炮的炮架有最新的液压复位装置,发炮后炮架能自动复原,不需要进行二次瞄准。另外,架退炮的炮弹属于弹药分装式,只有一个巨大的弹头而无弹壳,发炮时需要先将弹头推进炮膛,然后在炮膛里填上火药包,点火后将弹头推向敌人!而速射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