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日本人并没有言语上的回应,却开始了暗中的潜伏!
·清国之败,败于全民腐败·
清日战争中日本间谍的故事基本讲完了,其实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战前日本早已经截取了清国驻日本公使馆电报密码,总理衙门和公使馆之间的往来密电全部被日方破译,使得清国在战前的外交斡旋上极为被动。日军获得密码的方式可以用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个词来概括——钓鱼法。
日本外交部先用完整的中文向清国驻日本公使馆提交外交文件,使馆工作人员正好觉得这很省事——如果是日文还要翻译,于是他们把这个文本用密码向总理衙门发出,而日军用预留的中文底稿一比对,密码就这样被破译了。
真是防不胜防啊。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要他们处心积虑,这是很可怕的。
而接下来要讲述的,是揭开之前那个问题的谜底了:除了军事方面的原因,清国为何会如此溃败?
日本人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正是因为有这份答案,日军才敢以八万兵力去赌清国的百万之军,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不顾一切地要打进北京!
回到日本的宗方小太郎在接受睦仁的接见后,他找了一个安静的住所,开始整理他在清国潜伏10年的情报,他把这些情报写成了两份总结性的报告。
在第一份总结性报告中,宗方小太郎强烈反对当时欧洲人正在鼓吹的“清国威胁论”,虽然清日战争刚刚打响,但他预言清国一定会失败:“天朝(指日本)加兵之日,亦是胜利即来之时”。
原因是:“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宗方小太郎分析,洋务运动后,清国虽然在表面上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腐朽的风气源自明末”,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所追求不过金钱、享受之事。在此风气之下,每个原本有良知的人都是可能的腐败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再‘及其形体’。”而清国的问题正是“人心腐败已达极点”。
1893年,清国政府公布的全年财政收入约为白银8300万两左右,根据实地调查,宗方小太郎对这个数字持有强烈的质疑,因为调查的结果是:清国老百姓实际缴纳的数额是这个数字的至少四倍以上!也就是说,还有巨额的税收被地方官和各种利益团体贪污截流了,那些数目巨大的大头一分钱也没有入国库。
朝廷实行的征税政策是任务制的,在每一个年度,各省必须完成一定数额的税收,而地方官在完成这个任务后,就开始了巧立各种名目向民间乱收费,这些钱自然就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因此,清国的老百姓虽然明明多交了税,多创造了财富,国家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富裕起来的只是各级官员,在“官富”之后,他们结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对影响他们进一步发财的政策进行明违暗抗。
利益集团最终给朝廷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损伤。宗方小太郎总结道:清国的政局表面上皇权一统,实际上却是政令无法出皇宫,统治者高高在上,与人民却是“上下隔阂”,“朝廷即使想施行仁政,美意也不能贯彻至民间”。不仅美意无法到达,相反,由于在各地金钱可以买通法律,受到盘剥的普通百姓即使想申诉也无路申,民怨积压很深。
久而久之,清国社会出现了全民腐败成风的现象。这几乎是所有在清国的外国人的共识,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写给美国总统的密信中就说,清国朝廷几乎已经到了“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官民互骗的地步”。宗方小太郎认为这比朝廷政策失误还更可怕,政策失误尚且可以扭转过来,而全民腐败必使国家元气丧亡消尽——
“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
而清国虽然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民心涣散,却又在“虚张声势”。宗方小太郎认为,清国绝对不能称为“真正的强国”,因为这个国家的圣人孟子早就说过——“上下交征利,则国危!”
“根据鄙见,我日本人多数对清国过于重视,徒然在兵器、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计比较上断定成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胜矣,即使清日不战,早则10年,迟则30年,清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与宗方小太郎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间谍大师荒尾精。
在《复命书》中荒尾精写道:“清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清日两国唇齿相依,在列强虎视眈眈下,若万一清国成为他国蚕食对象,我国命运亦不可料。因此,清国之忧即日本之忧也,莫如为使欧洲不致侵入,我国先主动制定统辖清国之方略,先发制人征服这个腐朽的政府,改造清国,才能团结中华对抗西方。”
在这两位深刻了解清国国情的间谍看来,清国朝廷已经完全无法承担起代表“中华”的先进性。虽然他们曾经是先进的,战胜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政治一度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但现在他们同样腐坏了。清国朝廷自称继承中华衣钵,却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剿灭殆尽(文字狱),清朝的特权阶层腐朽堕落,全社会风气腐败,道德沦丧,全民无节操无骨气。“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如此腐坏堕落的朝廷,还好意思说代表辉煌的“中华”?必须由日本来代表!
在这一时期,日本间谍的报告书和政府文献中,他们对日本的称呼就是“中华”“神州”或者“天朝”。而荒尾精在汉口乐善堂的“党章”规定:先征服清国,再结合清日两国力量,实现黄种人的崛起,去对抗西方白种人的侵凌——“吾辈同志之目的,为了全人类首先必须改造清国,清国政府已经腐败,故我同志要协助汉民族之革命运动,使之成功,最迟于10年内改造清国,以期实现中日提携。”
这就是荒尾精为什么列出那些“统战”对象的条件。我们也一定还记得日军攻占安东后张贴的《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它正是由宗方小太郎亲自起草的,目的也是一样,日本去“统战”这些“君子豪杰”,号召他们起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廷,一起去“驱除鞑虏,改造清国,恢复中华”。
间谍们的这些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军部和政府,在十年以后,以孙文为首的一群流亡海外的清国革命者得到了日本人的帮助,成立反清的革命同盟组织,他们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了。而间谍们对清国朝廷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也给他们以及日本军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入侵清国,是在拯救这个国家,他们不是在制造罪恶,而是解救清国人民——谁叫你们的政府不行?
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点,就无法理解战场上的日本军人为何从来不要命,“死忠”于他们的职责,也无法真正理解为何一直受到谴责的“强盗的逻辑”和侵略兽行,在日军中却有如此广阔的市场。
是的,面对一个腐朽的、已经落后于它的人民的清政府,日本人反而可以自认为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是的,当一个朝廷不作为,当朝廷无法代表底层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政府的先进性时,即使本国人民忍气吞声,其他国家的各色人等也会发现可趁之机。这种巨大的可怕性,恰恰是清国朝廷从来没有想到的。他们仍然在关起门来统治,而新的世界也恰恰不是关起门来驯化一批良民、追求表面繁荣就可以万事无忧了。
作为一个间谍天才,在提出强大的理论观点后,宗方小太郎提出了实际行动方案,概括起来就是“软硬两手”:先一手硬、后一手软。
宗方小太郎认为,国家的强大不能靠个人的勇武,更不是靠口水激情,也永远不要指望通过道德控诉就能战胜敌人,所以日本对清国需要硬的一手——实实在在的军事行动。
“清日之间,若无大战,则不能大和。故日本对清国人不必讲煦煦之仁、孑孑之义,一旦时机合适,日本军必须排除万难,攻陷北京,再进扼长江之咽喉,攻占江淮重地,断绝南北交通,使清国陷于至困至穷、万无办法之地,使清国政府和人民知晓真正之失败!”
清国幅员辽阔,疆土宽广,日本无法完全吞下,这一点宗方小太郎也考虑到了。他建议日军在侵占清国后,将清国分割为六大部分,实行统治:
1。东部沿海皆划入日本版图。
2。在长江以南迎明朝后裔,建立日本的保护国,镇抚民心。
3。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建立日本属国,寻关羽或者其他名人后裔为王位。
4。在西藏、青海两省立达赖喇嘛为王。
5。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选其酋长为各部落长,日本监视之。
6。大清的皇族和八旗子弟则回到东北地区,由日本监管。
在“硬”的手段成功后,就应该实行“软”的手段了,也就是“铁血之后再怀柔”。宗方小太郎再三提醒日本当局要注意这一点,“数亿清国之黎民待望仁政、仁人久矣”。战胜的日军要在占领地实行“仁政”,不能将战火延绵到清国人民的头上,不能屠杀清国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清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实现日本对清国的长久统治。
宗方小太郎提出的“铁血政策”被日军很好地贯彻了下去,《马关条约》就是根据那“六块论”的战略意图来制定的。甚至多年以后,当日军攻入南京时,认为必须用强硬手段使中国人完全屈服,达到“万无办法”的境地,于是疯狂地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而宗方小太郎寄希望的“仁政”,无疑是与虎谋皮,日本军部罪恶的屠刀一旦出鞘,是很难再收回来的。
这就是宗方小太郎第一份总结性的情报报告——《清国大势之倾向》。宗方小太郎将他的第二份总结性情报命名为《经略长江水域要旨》,他提醒日本政府观察清国政局要注意长江流域,尤其要特别注意当时一个并不特别起眼的地方——湖南。
长沙正是汉口乐善堂第一个设立“支部”的地方。宗方小太郎预言:“今后主宰爱新觉罗命运的,必为湖南人。”他提醒日本当局,要“及时经营湖南,将来大清国中原鼎沸之时,如果湖南不能为我日本所用,至少也要让它不至与我为仇!英国数百年前就开辟湖南湘潭为商埠,并汲汲于经营重庆,难道没有原因吗?”
间谍们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的问题也已经有了部分的答案,而日本间谍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完整的,因为他们的观察视角也只能局限于清国社会和地方政府,还有一个地方是他们永远不可能到达的。
这就是皇宫。
在皇宫,一场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阴暗事件一直在上演,它不仅是清日战争中清军溃败的根本原因,是清国“全民腐败”的源头,也是这个朝廷即将走向迅速衰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即将将整个清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是——
党争!
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岁慈禧掌控大清
“党争必亡”——《资治通鉴》。
·慈禧后宫上位史·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清国朝廷中有重要的两党——后党和帝党。它们分别是以慈禧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和以光绪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要了解这两大集团,我们需要的是了解这两大核心人物。
1894年战争打响前,已经是年轻的光绪皇帝“亲政”的第五个年头了,然而清国最高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太后慈禧手里。
为了得到和掌控最高权力,这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度过了漫长的时间,经历了残酷的磨炼,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镶蓝旗人慈禧,姓叶赫那拉,那时候没有身份证,所以名字不详。在满语中,叶赫的意思是“河边”,那拉是“太阳”,“河边的太阳”,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意境,后来叶赫那拉成为了大清国的“太阳”,按照这个说法,大清国就是条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
我们前面说过,清国皇帝是只能跟旗人家的女儿结婚的,为了保证婚姻质量,这就需要海选——选秀。而且是一场单向选秀,旗女只能被挑选,没有挑选的权利。1852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封为“兰贵人”,于是她也有了一个外号——兰儿。与她一同被选上的,还有另外三名贵人——丽贵人、婉贵人、伊贵人,以及四名“常在”——容常在、鑫常在、明常在、玫常在。感谢一下《后宫?甄嬛传》等电视剧的普及,大家一定知道了,在清朝后宫,皇帝的女人分为八个级别,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
等级多的地方一定会有争斗,女人多的地方一定会有吃醋,这是历史和生活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皇帝的女人这么多,要想不被排挤,站稳脚跟,你一定要斗,这是后宫规律,不以朝代不同而转移。
在残酷的后宫斗争中要生存下来,要么容貌出众,要么腹有诗书,要么后台够硬。
就争斗条件来说,对于刚入宫的兰儿,她似乎就没有什么希望了,既无靠山,腹中诗书有限,外貌也不是特别出众。然而形势逼人,你可以不骚,但别人一定会来扰,为了生存下去,有那么一点尊严地生存下去,她必须在阴暗的宫廷里打拼。
入宫的那一天阳光明媚,而17岁的兰儿内心阴郁。她明白一切只能靠自己。
她被安排在紫禁城长春宫,正殿上高挂着乾隆老爷子御笔四个大字——敬修内则。这是告诫后宫嫔妃要遵守祖宗家法,谨言慎行,但是,兰儿并不打算总是这么做。
她要做的事情她知道。
从排序表上可以看出,贵人只排在了第六等,属于末流的阵营。所以虽然被称作贵人了,但绝对没有资格飘飘然,贵人不仅不像皇后那样是只有一位的,而且只是名号响亮,事实上连见皇帝的机会都很少,这就像我们现在连去个包子店,服务员都要高喊一句“欢迎贵宾”,然后你发现满屋子都是贵宾。
兰儿确定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升级。她要成为这个后宫最有地位和权势的女人,成为后宫之首。
而能够使她升级的,只有一个人——老公。他叫咸丰皇帝。这是个好色多情的人,身边美女如云,资源享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引起咸丰的注意,只能拼命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和性感。没有办法,美貌永远是女人走进男人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一个女人如何变得更美?标准答案是:做整容和美容。整容那时候是不具备条件的,剩下的只有美容。兰儿也是这么想的。
从此,她每天按时作息,定量用餐,保持好身材。大家不要认为这很容易,这实际上很难的。皇宫里条件优越,一不小心就爱上了吃和睡,没有自制力的人很难坚持下来。然后,从太监和侍女那里,她知道了坚持每日饮一种叫“驻香露”的东西可以使玉体渐渐飘香,让自己变成一瓶大香水,于是这个东西变成了她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基本当水喝了。晚上睡觉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用蛋清敷面,长久下来,肌肤不仅变得白皙,还有弹性,能迅速锁住水分。
但只有脸上的肌肤好也是不行的,于是她花大价钱让侍女从宫外采来了一项特别的美容产品——人奶。当然,这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洗澡的。
为了做这些美容,她花掉了所有的钱,连一两银子都不剩,她很心疼,不过她知道,舍不得做美容就套不住色狼,投入总有一天是会带来回报的。
事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