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怪乎别人说王京是个彻头彻脑的商人,这家伙眼中就只有钱,电影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捞钱工具。上次拍《宝贝智多星》打赌输给了林宥伦,他就已经白干了一场,这次说什么也不肯再吃亏了。
“谁说我要自己出这笔钱?”
林宥伦还没说这笔钱怎么来,王京就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你找别人出这笔钱,就等于让别人掺和进这部电影,先不说永盛那边肯不肯答应,到时候电影拍出来赚钱了,又该怎么分账?”
“如果对方一分不要呢?”
王京还是不信,“除非那人是傻子!”
林宥伦神秘地笑了笑,“你还别说,这世界上真有你说的这种傻子。”
刘坤就是林宥伦口中所说的傻子,一位台湾的巧克力生产商。他心甘情愿地拿出200万赞助王京拍片,却不要任何报酬,听说这事的人都觉得他脑子有病,但实际上他比其他人都聪明。
广告植入在后世已经成为电影筹集拍摄资金的一种有效渠道,但在此时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刘坤只不过是第一个大胆吃螃蟹的人。
《赌神》中,周闰发塑造的赌神高进,外表英俊,赌术又出神入化,失忆后他经历一连串的奇遇,最神奇的莫过于嚼巧克力可以使自己恢复赌术,于是边玩牌边嚼巧克力也就成了赌神的招牌动作。
如果影片上映之后,能达到林宥伦预想中的成功,那么必定就会有很多人模仿高进的行为。尽管大家都知道吃巧克力恢复赌术是假的,但电影情节却可以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暗示,吃巧克力能够带来好运,能在赌桌上赢钱。
这其中就蕴藏着巨大的广告商机,如果影片中高进只吃某一种品牌的巧克力才能恢复赌术,大家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个品牌的巧克力上,这等于是告诉观众,不是随便吃巧克力就能赢钱的,要想带来好运,得吃这个牌子的巧克力。到时候随便给一两个高进吃巧克力的特写镜头,观众就能牢牢记住这个牌子,不露痕迹就把产品推销出去,这种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广告能做到的。
林宥伦提出广告植入的概念,王京算是大开了眼界,电影居然还可以打广告,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具体的操作方案拟定之后,王京就马上联系了香港市面上所有品牌的巧克力厂商,将方案传真过去。在电影里植入产品广告,这个新颖的构想倒是吸引了不少厂商的兴趣,只是王京的要价太高,死死咬住200万不肯松口,几家有想法的厂商都打了退堂鼓。
此时大家对电影广告植入的认识不足,也不清楚这种广告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不过按林宥伦的说法,要不是媒体这段时间鼓噪,使得很多人对王京新片的前景不看好,200万只是个起步价。
为了说服台湾商人刘坤拿出这200万,林宥伦让王京和他签订了一份协议,以影片票房作为衡量广告效果的标尺,《赌神》的票房如果低于3000万,这笔广告赞助费就部分退还。等于这笔广告费现在只是预支给剧组,如果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剧组还要拿出一部分钱偿还刘坤。
林宥伦只动动嘴皮就搞定了这200万,王京尝到了广告植入的甜头,心想着以后又多了一条搂钱的手段。
见这胖子起了别样的念头,林宥伦怕他走入歧途,就警告说:“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了皆大欢喜,用得不好却会鸡飞蛋打,毕竟观众买票进去是看电影,不是为了去看广告,过犹不及的道理不需要我和你多说,拍好电影才是正途。”
第51章小说出版
人和钱的问题都解决了,《赌神》拍摄终于进入正轨。王京之前曾喊出“7天拍摄一部电影”的豪言壮语,可见他的出片速度之快。不过飞快的出片速度自然会影响到电影的质量,逻辑性的问题还可以由林宥伦的剧本来保证,可演员表演流于表面化的问题却无法避免。林宥伦也知道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劝王京去精雕细琢,因为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对于习惯于创作肤浅笑片的王京来说,并非他的长项。而喜欢王京电影的大部分都是草根阶层,抱着娱乐消遣目的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林宥伦预计这部电影在王京手上拍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个月,而实际上王京只用了23天就全部搞定,永盛看过样片之后非常满意,就等着和院线商定档期上映。
在这期间,《铁血天骄》小说在《明报》上连载完毕,电视剧也播出了大结局。20万字的小说根本就看不过瘾,原定8集的电视剧最后扩展到了12集依旧不够看,读者和观众纷纷打电话到报社和电视台,询问故事还有没有续集。
《明报》和无线电视台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不过《铁血天骄》结集出版的单行本却出现在了香港各大书店的柜台上,不声不响地就卖出了20多万册。
事后很多人才知道,单行本的《铁血天骄》在后记中放入了一段故事续集的开头,后记中言明,《铁血天骄》其实只是这个故事的前传。
这部名为《昆仑》的小说,故事内容承接《铁血天骄》,细心的读者已经从寥寥数千字的开头中,发现小说的主角已经变成了梁文靖和萧玉翎的儿子,两部小说的关系就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故事情节是前后呼应的。
消息一传出,那些看过报纸连载就不愿再买单行本的读者马上跑到书店,却发现货柜上这本书早已经售罄。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出版商不得不和林宥伦协商,在原来30万册的基础上增印20万册,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只在香港一地,《铁血天骄》的单行本就为林宥伦带来了近300万港币的版费收入,闻讯刚至的台湾书商又以200万港币的价格买走了30万册的出版权,新加坡、大马等地出版商陆陆续续买走了50万册,海外销售最后加在一起,最后也有400万港币进账。
而此时林宥伦手上,110余万字的《昆仑》业已完成,50集的电视剧本已经卖给了无线电视台,小说依旧在《明报》上连载,剧本改编费和稿费加在一起,又有接近800万港币的收入。
两个剧本一部小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林宥伦已经坐拥近4000万港币的身家。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赚钱速度,在林宥伦看来还是太慢,对于他接下来要做的那件事,这些钱仍是不够。
“你可要想清楚,这篇评论发出去,那小子想不出名都不行了!”沈宝新拿着一份尚未出版的样报,走进金庸的办公室。
金庸没有急着解释,只是先招呼沈宝新坐下,“我正要找你说这事,这下好了,你自己送上门来了。”
金庸从书柜里拿出已经看完的《昆仑》书稿,随便翻了几页,拿在手里就舍不得再放下。此书以宋末元初为背景,浩浩荡荡百万字,涉及天文地理、机关数术、排兵布阵等诸多方面,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出场人物上百,个个神韵丰满、活灵活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里多有对历史、侠义的深入思考,基调以沧桑为主,兼顾侠义与柔情,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喧嚣浮华的时代,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金庸觉得《昆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侠佳作,就专为此书写了一篇书评,文章通篇皆是盛赞溢美之词,并言自己之后,当由此书引领新武侠发展的潮流。
在别人眼中,金庸这篇书评不过是为了提携后辈,可沈宝新与金庸相交多年,对老朋友心中的想法也能够猜到个十之八九。在他看来,金庸对林宥伦的欣赏并不局限于小说,他应该是想以此文为契机,说服林宥伦加入《明报》,以后甚至可能会把主编的位置让给那个年轻人来做,这样他才能完全放下《明报》这边的事务,专心参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
沈宝新摇摇头,说:“那小子和娱乐圈牵扯太深,未必肯来《明报》做事。”
“可我却听说,他宁愿呆在录像厅当售票员,也不肯接受邵氏亦或是嘉禾的招揽,想必名利对他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若不求名利,《明报》于他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多年来,自降稿酬的作者金庸就只遇到过林宥伦,故而对他另眼相看。
“他才不到二十岁,你说他淡泊名利,我却是不相信的。”沈宝新对林宥伦的评价和金庸截然相反,“这小子应该是有大野心、大抱负,所以才不肯接受其他人的招揽。”
“如果他是这样的人,你就更应该支持才对。”金庸这些年看透世情,沈宝新是什么想法他心里很清楚。在“黄色新闻”和贩卖“三俗”盛行的香港,仅有的数份报纸中,只有他主持下的《明报》走持平、踏实的路线,以客观和忠实的态度作为办报原则,这么做固然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但同时也丢失了不少的读者。而沈宝新这些年一直积极谋划着将《明报》整合上市,和金庸在报社发展的理念上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分歧,“我知道你这些年嘴上不说,心里其实还是觉得我对《明报》的经营太过于保守,换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来做,《明报》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值得你期待。”
“你就放心将报社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沈宝新还是觉得,林宥伦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金庸听到这话却笑了,“都说宁欺白头翁,不欺少年穷,况且人家现在可一点都不穷。他要是乳臭未干,我们这些人一大把岁数岂不大半都白活了?”
第52章代笔门
金庸正谋划着要说服林宥伦加入《明报》,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却打断了他的计划。
这天金庸约了几位好友,正在家中玩‘沙蟹’,《明报》副主编董千山慌慌张张地推开门闯了进来,一见金庸就说:“报社出事了!”
看董千山满头大汗,金庸急忙让人给他倒了杯水,叫他坐下慢慢说。
“报社门口有读者聚集在一起抗议,怎么劝都不肯走。”喝了口水,待呼吸稍为平顺了一点,董千山就把事情的原委向金庸细说了一遍。
原来《昆仑》在《明报》上连载才连载到第四章,前传《铁血天骄》的男主角梁文靖就被作者写死了,很多读者无法接受这样的情节设计,自发的聚集在报社门口抗议,要求作者修改这段情节。有个偏激的读者,甚至扬言要在报社门口绝食抗议。
报社那边董千山一直让人盯着,他急急忙忙跑来金庸家里讨主意。
“荒唐!”金庸拍桌站了起来,扑克也没心情再玩下去。
《昆仑》之中,金庸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男主角梁萧,此人一生充斥矛盾,遇爱而不得,遇亲而不救,意气用事,但却是一个因矛盾而真实的人物。
梁萧这个角色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主角杨过性格相像,成长经历也很类似,但梁萧一生之悲苦,却远甚于杨过。杨过一心只爱小龙女,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梁萧挚爱的两个女人却一死一别,最后虽有青梅竹马的佳人相伴,但终究是遗憾胜过圆满。
其父梁文靖之死,是梁萧一生悲苦之始,若因部分读者要求就擅改剧情,后面的剧情也就无从展开。这部小说若离了人生悲苦的主线,反而落了下乘。
“在这件事情上,报社应该态度明确的支持作者,对于少数读者的无理要求,却是可以不必理会!”
金庸的态度很坚决,董千山却担心放任事态扩大,最后会难以收场。
“当初我在《天龙八部》雁门关大战中写死了萧峰,也有读者这般抗议,不用担心。”金庸觉得那些读者闹上一阵就会自行散去,所以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围在报社门口抗议的读者倒是走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事接着却在媒体上闹腾了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怀疑《昆仑》并非原作者所写,而是《明报》找人代笔所著,对方怀疑的理由居然是早年金庸写《天龙八部》时,曾找倪诓代笔。
倪匡文才了得,就文章数量而言,香港无人能比。当年《倚天屠龙记》刚连载完毕时,新加坡一位报馆老板曾要求金庸续写《倚天屠龙记》,但金庸当时已着手写《天龙八部》,不能两部小说同时写,于是向这位老板推荐倪诓,要倪诓写《倚天屠龙记》的续篇,但倪诓却以“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续写金庸的小说”为由,婉言拒绝。
后来金庸要去欧洲出差,就将小说交给倪诓代笔,他也怕倪诓将情节写脱线,还特意请了另一位作家在旁“协助”。可待金庸旅欧归来,一见面倪诓告诉金庸,他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来,倪诓讨厌《天龙八部》中的阿紫,于是一怒之下,故意将她写瞎。报纸上的连载已经登出去了,金庸无奈,只得自己潜下心来,把《天龙八部》写完,对阿紫的瞎眼,也作了别出心裁的处理,总算是把故事圆了回来。
这桩旧案被人翻出来,有人就说《铁血天骄》的原著作者没有打算要写续集,可《明报》看《铁血天骄》带来那么火爆的报纸销量,就找倪诓代笔来续写这个故事,这事说得言之凿凿,很多读者也开始相信是这么回事。因为金庸一开始对此事不太重视,《明报》也没有及时地出面澄清,所以相关文章在其他报纸上登出来,《明报》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林宥伦莫名其妙的“被代笔”,自己却恍然不觉,陆伯倒是在他耳边念叨了好几回,埋怨他不该把梁文靖写死,但都被他以情节需要搪塞过去。
可代笔事件的另一位主角倪诓却不干了,他在自己的专栏里大骂那些造谣生事的家伙,并宣称当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是出于朋友意气,金庸封笔之后,香港再没有人有资格让他代笔。他现在写自己的作品都还忙不过来,怎么可能去帮一个和他儿子岁数差不多大的人代笔写小说。
倪诓作品数量很多,但水准却参差不齐,所以就有好事者问他,《铁血天骄》的作者在《明报》拿一字三元的稿酬,他在《明报》有没有拿过这么高的稿酬。
众所周知,金庸对给作者的稿费并不高。林燕妮被称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当初为《明报》撰稿,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却说她爱花钱,加了又花掉,所以不给她加。后面亦舒也叫金庸加稿费,金庸说她不爱花钱,加了稿费也没什么用,依旧不给她加。
被问起稿酬的事,倪诓当场脸就挂不住了,他写专栏倒是有过这么高的稿酬,可专栏稿也就是一两千字,和动辄十数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不能比的。
这事传扬开来,就有人拿这事取笑倪诓,说他连一个和自己儿子岁数差不多大的作者都不如,还好意思宣称自己看不上帮人代笔,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是人家看不上他代笔才对。
事情的发展到这一步,金庸不得不站出来,以名誉担保《昆仑》绝非他人代笔,又帮倪诓也说了不少好话,关于此事的争议才消停下来。
事情这么一闹,《明报》近几期的销量非但没有受冲击,反而比以前卖出了更多。《昆仑》继续在报纸上连载,随着以梁萧为主角的情节渐渐展开,读者被新的故事吸引,代笔一说也就慢慢失去了市场。
林宥伦从头到尾就没参与这事,不过倪诓却把林宥伦给记恨上了,他私底下对友人说,林宥伦拿他炒作自己的新书,自己被人给利用了。
第53章赌片风潮
“你怎么惹倪诓了,这家伙居然在专栏里说《赌神》是烂片,号召大家不要去看。”王京靠在后车座上,嘴里咬着一支烟,火光一亮一亮的,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林宥伦把报纸合上丢朝一边,手搭在车窗上说:“嘴长在他身上,我总不能拿块胶布给他封上吧。”
“也不知他口里的烂片票房最后要是超过4000万,他会是什么表情?”王京嘿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