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一听,孟轲这儒生,拿自己比孔夫子,顿时对孟轲感激非常:“多谢孟兄!李斯一定努力!”
这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齐国这一处的野地山洞,汇聚了三位人杰,冥冥之中也是有天意指引吧。
只是他们不知道,之后的道路,会出人意料地曲折。
人族大劫,催生了无数英才,也陨落了无数人杰。
天地人神鬼仙,全部被牵涉其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六章 大国气象立学宫 群贤化龙起苍茫()
孟轲三人经过了几天的跋涉,终于来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
此时的齐国乃是世上实力最雄厚的个国家。作为齐国的国都临淄,更是天下雄城。城墙足有数丈之高,多用岩石建造,从外面看上去还不能确定它有多厚,但恐怕只会比孟轲想象的更为坚固。
齐国历经数代齐王的历经图治,国力十分强盛。
此时衡量一个国家究竟有多强,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人口。人口众多,就意味着打战的时候你可以召集出更多的军队。
临淄的人口多不胜数,来来往往经过城门的齐国百姓络绎不绝。晏子出使楚国的时候,曾经对楚王说道:“临淄有百姓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
虽然晏子的话有夸大的嫌疑,但确实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齐国的人口数量十分巨大。
孟轲出身小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场面还有情可原。但韩非出身王族,李斯来自楚国,也算是见过大场面的,此时也被眼前的大国气象所震撼。
三人愣了半晌,看了看彼此的痴态,哈哈大笑。
君子怎么能被困在小地方,一定要出来见一见这样的大城市才是。
三人定了定神,从容地进入城中,城里的街道房屋鳞次栉比,等三人已经没有功夫再浪费了。来日方长,还是先找到稷下学宫安顿下来要紧。
这稷下学宫在齐国可是鼎鼎大名的存在,孟轲在大街上随便拦了一个过路的老伯,都能很容易地问到其所在。
三人带着行囊,来到一大片房舍前。
齐王对稷下学宫还是十分重视的,故而赏赐下这一整片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兴建房屋,供养来自各国的人才。
三人走进学宫,门口有一小吏,负责登记来往的新人,负责安排住宿。
当然,稷下学宫也不是混吃混喝的地方。要想在这里呆下去,就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小吏会登记下来人的基本情况,之后会有专门的人来进行简单的考核。通过考核的人自然可以获得免费食宿,没有通过的人只能原路返回。
三人把自己的籍贯姓名以及老师的名讳报了上去,小吏微微一愣,暗道今天来的都不是一般人。
孟轲出身鲁国,又是孔伋弟子。孔丘过世之后,他门下的弟子都在积极的推销他的思想。而他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在各国为官,话语权自然不同凡响。导致了一个结果,孔丘死后的名声比他生前的名声还要大得多。而孔伋作为他的谪孙,同样具有非同凡响的名望。
另外两人报上去的师承,居然是现在的祭酒大人荀卿。
小吏不敢怠慢,赶紧把三人往后面引。
三人穿楼阁,过廊巷,这学宫实在太大,若不是有人带着三人肯定会迷路。
孟轲忽然身体一怔,向院落深处望去。
旁边的人没有注意到,此时孟轲的额头上,出现了一道细纹。这细纹竖在额头正中央,极为细密,若没有认真观察倒也看不出来。此时这道细纹,竟然向外渗出一点微光。
孟轲看到了什么?
在那院落之上,升起几十股云气。那云气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且颜色各异。这些云气袅袅升起,直通天际。
这些云气并非静止不动。云气化龙,在天空中张牙舞爪,伸展筋骨。相互之间互相攻击,需要墨龙在上,时而青龙咆哮。但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战况十分焦灼。
“子舆?”李斯见孟轲突然驻足不前,站在原地发呆。朝他眼睛看的方向望去,也没有发现什么,所以喊他的字。
孟轲一回头,额头上的细纹和微光全都消失不见。等他再转头去看那天空之时,却再也看不见刚才群龙争雄的画面了。他揉了揉眼睛,难道是幻觉?
那带路的小吏笑道:“这位先生耳朵真好,想必是一定听到了那边诸位先生争论的声音才停下脚步。”
李斯和韩非一听,脸上露出十分感兴趣的表情,进一步问道:“争论?这是有什么特殊的缘故吗?”
“几位先生刚刚到这里,有所不知。这稷下学宫里住着无数位有本事的大家,这些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学说,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会有相互矛盾的事情存在。因此,他们就会选一个日子,聚在一起互相辩论,取长补短。”
”每逢这样的日子,就是学宫里最热闹的时候。甚至有的时候,齐王都会亲自前来观摩盛况呢。”
李斯韩非两人侧耳倾听,果然有一些细微的声音传来。但实在是隔得太远,根本无法听清说话的内容。
“兄台,请带我们去看看吧。”
“三位公子的请求,小人原本不应该拒绝。但此时天色已晚,按照惯例辩论也差不多要结束了。三位公子不如先去安顿一下,以后也还有机会再去观摩盛会。”
小吏这么一说,果然那声音就停止了。
李斯等人表情懊恼,早知道就早点来了。
那小吏讪讪一笑,催促着三人到了一个院子里。孟轲三人正好一人一间小屋子,住在一起也方便以后相互交流。
在路上的这几天就是如此,三人相互切磋,相互补益。
在这座稷下学宫最中心的一座大院子里,有一位两鬓花白的老人端坐在席子上,正一边处理事务,一边听取汇报。
当听到小吏报告孟轲三人的情况时,他的眉毛微微一挑:“你说的那三人现在何处?”
“回禀祭酒大人,他三人已经安顿妥当,此刻恐怕正在歇息。”
韩非,李斯他自然知道,这孟轲是孔伋的弟子,自己现在也算是儒生,也应当见一见。
不过他又想起一件事。今天下午他主持辩论的时候,望见有三道气升空而起,似乎不凡,莫非是这三人?
这人正是祭酒荀卿。他博学多才,望气之术也略懂一些。
唉,这些日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些手段的施展也无法像之前那么准确了。难道是自己老了?
他不知道,大劫将至天机紊乱,推算望气之道无法在此时那么奏效而已。
不管怎么样,找个机会见一面吧。
自己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多年,但依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如今暗流涌动,自己也越来越有心无力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荀卿握紧了手中的竹简,默默地思考着今后的谋算。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七章 谆谆教诲荀先生 当仁不让真君子()
孟轲一早就起来了。
说实话,这是他这辈子住过的最好的房子。他原本家境贫困,住的都是简陋的房屋。这些日子又游学在外经常都是风餐露宿,哪里能睡得好。
李斯、韩非睡得极好。想必也是这些日子在旅途中奔波劳累,如今到了齐国终于安顿下来,彻底的放松了。
难怪齐国这些年越来越强盛,看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历代齐王全力支持稷下学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甚至对一些有学问的人,授予上大夫的待遇。重学尚贤之心,世人皆知。
孟轲正在院子中呼吸早晨的清新空气,忽然听见有人敲门的声音,那人敲了三下,在门外轻轻地问道:“三位先生,可是已经早起了?”
孟轲把院门打开,见是昨天的小吏,问道:“有什么事吗?”
那小吏猫着身子,陪笑道:“叨扰三位先生休息了。祭酒大人让小人来问,如果三位先生已经起了,可以直接去见大人。”
孟轲一听,是荀夫子着人来问的,不敢怠慢:“你现在院中稍后,我等三人稍作整理就与你去见祭酒大人。”
那小吏也不催促,就站在院子中等候。
孟轲进屋把事情与李斯二人一说,两人也都不敢拖沓了,穿着完毕之后,就匆匆地与孟轲出门了。
韩非到还好些,毕竟家世摆在那里,荀夫子不会不认得。
李斯脸都有点发白,他原本就出身低微,又是只跟着先生念了一阵子的书。如果荀夫子不认他这个学生,也是情有可原。
如果荀夫子不认他,那他只能打道回府,更惨的是,连原来小吏的工作都没有了。
不行,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
李斯这样想着,双手紧握着拳头,指甲盖嵌入肉中都还不自知。
其他两人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只是跟着小吏,往荀夫子的住处径直行进。
荀况正在大屋中处理琐事。除了读书,祭酒还承担着学宫一部分杂事,自然不比其他人那样清闲。
“祭酒大人,三位新来的小先生到了。”那边小吏见荀况正入迷,出声问道。
荀况收回思绪,抬眼正看到孟轲三人站在堂前。
三人虽各有不同,但看起来都大异于常人。
荀况懂得一点相面之术,孟轲中庭笔直,而两颊清瘦,双目清光奕奕;韩非高额宽庭,面色深邃;李斯鼻翼略直,狼视鹰顾。
看这三人的面相,恐怕都是一时的俊杰。
荀况不禁暗暗点头:“可是孟轲、韩非、李斯?”
三人齐声答道:“是。”
荀况先不管孟轲,先向韩非、李斯考较了一番学问。结果两人都算是合格,韩非虽然口吃,但家世良好,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典籍,断断续续地旁征博引了一番。李斯就差一些了,但好在他善于自学成才,在做事上有一些心得,并能融入学问中去,也算是难得。
毕竟这个时候没有印刷术,书籍比金子还贵,家世太差更本就没有资格触碰。
荀况对两人的情况较为满意,对两人说道:“你们两个各有所长,当初只是匆匆一别,并没有正式拜师。过几日你们将拜师的仪式补上,也好全了礼数。”
两人一听大喜,这是认可两人的意思了。当下两人按捺住心中的欣喜,拱手称是。
荀况又把目光移向孟轲,开口问道:“我与你师孔伋交往甚深,你既然是他的弟子,想必学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你如今已经学过哪些了?”
孟轲答道:“回先生,在下已经在老师那里学过诗,学过礼,还有老师平时的口传心授,也略懂一点。”
这小子好大的口气,孔子一辈子就是研究礼,对诗三百的评价也很高,他居然号称都学过了。
荀况看着孟轲的眼睛,见他不卑不亢,刚才的话看似不是作伪,顿时对这胆子颇大的孟轲高看了几眼:“你可知道,这稷下学宫中,反对儒家的可不是少数,若是你学识不精,恐怕在这里会不太好过?”
孟轲依然不为所动。
荀况说的都是实情。岂止是不太好过,反对儒家的争论可谓是无休无止。每一位到稷下学宫的儒生都受到了刁难,有的甚至狼狈而归,这些都不是虚的。
其中反对儒家最为剧烈的,一是墨家,一是黄老道家。
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无当圣母原本是想传下部分教义,但不想与阐教起冲突。所以她挑了一个出身低贱农家的墨翟来作为代言人,并传下了“兼爱”、“非攻”等温和的教义。
墨翟并不知道两教之前的恩怨,只是自然而然地宣扬教义,谁知道结果又好巧不巧地与儒家针锋相对起来。
墨家讲平等的兼爱,儒家讲有差别的仁爱;墨家讲人人平等的尚同,儒家讲亲亲尊尊的阶级;墨家讲不劳动者不得食所以墨家弟子都自给自足自己种地,但儒家讲君子不作种田这等低贱的事,甚至嘲笑墨家弟子像个老农民一样。
墨子甚至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非儒”,把整个儒家思想从头到尾批驳地干干净净。
总之,二者处处敌对,势同水火。
而且墨家的发展也超过了无当圣母的预计。墨家弟子结构严密,首领称“巨子”,他的命令墨家弟子都无条件服从。墨家不仅从截教中学会了众志成城,还学得许多奇技淫巧,多才多艺。
所以整个团体既高度统一,又能人辈出,能量十分强大。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另外一家旗帜鲜明反对儒家的,就是黄老道家。
此道非彼道。
当初老子出关,传下了道德经。这所谓的道家,是后人把老子的道德经结合黄帝的思想,衍生的学派。所以与老子虽然有关,但不太算是人教的道统,乃是人族英杰触类旁通自己领悟的学问,所以称之为黄老道家。以杨朱言论为首的黄老学说,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种种的人为设计和改造。
总之,阐截两教尽管没有刻意对抗,但人间的传人还是无意中走向了对立的局面。
荀况这些年在齐国早就见惯了各家的互相排挤,故而好意提醒孟轲。
但孟轲早就做好了准备。
虽千万人,吾往矣!
“无他,当仁不让尔!”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八章 不凡天生晓一气 因缘际会识双雄()
荀况点点头,心道这孟轲倒是一个要强的人。年轻人有些意气风发总归是好的,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暮气沉沉,那到老了岂不是要腐朽成一截枯木?
有志气是好的,但有的时候还是要看情况。这些道理现在他们是不会懂的。只有等他们碰了壁,他们才会明白。
“也罢,你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如果不经过打磨,也无法成才。受到诘难,也是学习的过程。”
荀况说到这里,稍微的停顿了一下。
“我听说,你昨日在前院听到了众人辩论的声音?”
孟轲想了一下,决定还是老实相告:“回禀夫子,在下不是听见了,而是看见了。”
“哦?”荀况大吃一惊。
“在下看到内庭之中,文气成形,化龙而起,在天空中争斗不休,故而停下脚步来。”
“啪嗒!”
荀况手中的竹简掉落在地上,发出响声。但他似乎一点都没有捡的意思,瞪大了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孟轲,那眼神简直要把他看穿一般。
旁边的韩非和李斯两个人也像见了鬼一样。想起之前在山洞中发生的事情,李斯地说道:“孟兄,你不会是什么神仙中人吧?”
孟轲奇怪地反问道:“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吗?”
李斯和韩非这师兄弟两个人这回难得统一,都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人生而有灵,所以常常有人能引发天地异状,特别越是有大能或者大德之人,越是容易受到天地眷顾,而拥有不一样的能力。”荀况解释道。
“昨日聚集在内廷的,都是世间一等一的人才。他们在自己的道上早就有了超脱一般人的理解,昨日激辩之下引发异状,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要你们有一天,也进入了那种境界,自然也能拥有自己的‘气’。”
“老师,这么说,孟轲已经是学问大成了?”李斯一脸的不可思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