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了想,袁常决定透露一点,至于袁绍是否相信,那就不是袁常能够决定的了。

    “二哥,新法所制的食盐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大,这一点你以为如何?”

    袁常知道当张老根把新盐交给袁绍之后,袁绍肯定会盯上。所以,对于袁绍知道煮盐法的一些情况袁常并不觉得意外。

    “嗯,确实如此。”

    对此,袁绍已经派出探子去省己村打探过,自然知道袁常说的是事实。只是,具体的方法探子无法从省己村的村民口中得到,即使是用威胁的,他们也不肯妥协,宁死不说。省己村前身是恶人村,刀口上讨生活,如今这一代的人还在,又岂会贪生怕死?袁常虽然交代过他们当危及生命的时候可以说出去,但是,在省己村的村民心中,袁常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又岂会把煮盐法交出去?最后,袁绍只能放弃夺取煮盐法。而今天,袁绍才知道煮盐法是袁常搞出来的。

    “有品质优良的食盐,而且产量还如此之大。倘若在全国普及,二哥以为,食盐的价格是否还会让百姓高不可攀?”

    当袁常这句话说出来之后,袁绍顿时怔住。

    曾经的食盐虽然粗糙,但是,价格依然很高。大部分的百姓每次煮菜的时候就放那么几颗,因为食盐不足,很多百姓因此发病。食盐虽贵,却是必需品。而听袁常的这句话,似乎要让百姓都能用上优良的食盐,同时价格还不高,能让寻常百姓承受的住。袁绍真的有些不明白袁常的做法,倘若将这个方法控制住,获得的财富将是何等惊人。

    “二哥或许以为用新盐能够获得巨大的财富,然而,在我看来,用这个获得的财富,根本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不屑为之。”

    袁绍没有答话,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头脑有些不够用了。所以,他不说话,看看袁常究竟是什么意思。袁绍和袁常的观念不是同一个时代的观念,所以,袁绍不能理解袁常推进社会进步的理想,也很正常。或许,在封建的时代,争霸天下,登顶九五之尊,绵延万世,或许,是大部分有野心的人的想法。

    “新法所制的盐,让百姓能够用上更廉价,也更优质的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新法制盐,只是我其中的一个想法。在将来,我还会有更多的想法,从百姓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去改善。所以,我需要一个完全在我掌控的领地,没有人能够干预,我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袁常震惊了,原来煮盐法只是袁常的一个想法,袁常还有更多的想法,那将何等的惊人。袁绍眼睛微微眯起,在想着如何给自己获取最大的好处了。至于说掌控袁常,袁绍没有这个想法,就说那典韦就站在门外,一旦双方关系破裂,估计典韦会直接冲进来把他劈了。而且,袁常还带来了五千骑兵,想要控制袁常也不是那么容易。既然如此,那只能选择合作,否则一旦把袁常给逼走,到时候成为自己的敌人就糟糕了。袁绍还是有大局观,不会为了利益而妄图控制别人。

    况且,袁常怎么说也是袁家人,至少有好处,也会给自己。

    “二哥,你放心,我怎么说也是袁家人,难道还会害你不成?”袁常说了一句,却见袁绍没有回答,一时之间也猜不透袁绍是什么意思。当下,袁常决定再抛一个诱饵,就不相信袁绍不答应。

    “二哥,从洛阳到长安四百余里,不行和骑马要用多少时间能到?”

    袁绍不解袁常为何会这么问,不过还是回答道:“如果不是日夜赶路,步行至少五天能到。而骑马,快则二天,慢则三天。”

    “嗯!”

    袁常点了点头,然后一脸笑容的说道:“愚弟早前无意间得知一种东西,名为石灰。石灰可与其他物融合,之后溶于水,成为水泥,可用于铺路。水泥所铺之路,不仅坚固,而且水浸不烂,一路顺通。步行可缩短至三天内,骑马则一天左右就能到达。同时,水泥还可以用于盖房,无惧风雨,无惧水火。”

    “竟有如此事物,为兄涨见识了!”

    袁绍一脸动容之色,若是有了水泥铺路。治下哪个地方发生叛乱,大军出发,时间缩短一半,那可是极为有利的。不过,袁绍也知道,想让袁常把这些东西提供给自己,渤海郡必须让给袁常,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承志,渤海郡让给你也不是不行。不过,日后你若是有什么有利的东西,必须优先提供给为兄,你以为如何?”

    袁绍知道,既然袁常能搞出煮盐法和水泥,肯定还会有其他好东西。所以,大家先说好,免的日后伤感情。

    “这是自然,我若是不把这些东西提供给二哥,还能提供给谁!”

    “好,既然如此,渤海郡日后便交由你掌控,我不会有丝毫干预。”

    如此,袁常和袁绍结束了这一次的交谈,双方都获得了好处,因此,都很满意。其后,袁绍将此次俘虏的一万士兵增给袁常,同时也提供了二千战马和十万石粮草,表示双方的友谊。

    整点好一切之后,袁常第二日便返回渤海郡,这一次的收获倒是颇丰。同时,吕布也跟随袁常前往渤海郡,目的,不言而喻。

    ……

    同时,在兖州战场,袁术联同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挥军攻击兖州。袁术屯军于封丘,之后又有黑山贼的余部以及匈奴于扶罗等助战,与曹操战于匡亭,但是大败。袁术退保雍丘,南回寿春,守将陈瑀不让其入城,袁术退守阴陵,集合军队攻击陈瑀,陈瑀逃回下邳。袁术又率领余部前往九江郡,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

    因此,陶谦和袁术的联合算是彻底破裂。

    而曹操也因此坐大,担任兖州刺史的同时,也控制了豫州。自此,天下诸侯也正式开始明目张胆的攻伐。

    当然,这一切都跟袁常没有丝毫关系。如今的袁常,总算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渤海郡,将是他腾飞的起点。

第三零九章 规划发展() 
袁常、典韦、于禁、吕布、八健将,五千骑兵,以及吕布的八百陷阵营、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兵,启程前往邺城。

    袁常、典韦、吕布率领骑兵先回,于禁和八健将在后面率领步兵。

    在回去的路上,袁常就已经想过,如果当时他没有出现的话,袁绍也不会中了公孙瓒决漳河这个计谋。因为,曹操的人马已经出现在邺城外,如果当时袁常没出手,出手的就是曹操的人马。同时,袁常也见识过了虎豹骑的威力,不得不说,确实是一支强悍的骑兵,难怪能够在历史上留名。

    四日时间,袁常、典韦和吕布三人就回到南皮,袁常也顾不得休息,当即将所有人唤到府中议事。

    到场的文有:郭嘉、蔡邕;武有:赵云、典韦、韩恂、吕布、叶孤城、西门吹雪、陆小凤、花满楼和司空摘星;大匠:马钧、欧南宝。

    论人才,袁常麾下已经算是济济一堂了。当然,吕布不是袁常的下属,只能算是联合。

    “各位,我有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告诉大家。从今往后,渤海郡将不受冀州管辖,我们将不用再听命于渤海郡的任命。当然,往后如果渤海郡有战事,冀州也不会给我们任何帮助,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渤海郡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就要靠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发展。渤海郡是迎刃而上,还是在发展中灭亡,就看大家的付出。希望我们能走出困境,创造一个辉煌的历史,不枉我们这短暂的百年人生!”

    袁常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感觉自我良好,若是放到前世的政府,那也是一个极好的领导。可惜,他的话才说完,却是看到众人没有丝毫反应,好似听不懂袁常的话。

    似乎看到袁常郁闷的表情,还是赵云善解人意,解释到:“主公,军师在之前已经告诉我们会有这样的局面,所以,我们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袁常这才明白众人为何没有那么大的反应,所以,幽怨的瞟了郭嘉一眼。

    “咳咳!”

    郭嘉受不了袁常的眼神,连忙站出来说道:“主公,属下已经预料到这种局面。故此,已经做出一些准备。经过之前一战,我们与公孙瓒已经结仇,虽然公孙瓒的目标是冀州,我们却是不得不防。故此,属下让赵郡尉在渤海郡内募兵。渤海郡辖下十九县,除却治所南皮,每县预定募兵三千人,南皮县征兵一万人。”

    “哈哈,军师做事我放心。”

    见到袁常的脸色变回来,郭嘉这才松了一口气,以后还是不要抢主公的台词,不然又要被记挂了,幸好郭嘉早有准备。

    “赵郡尉,如今募兵的情况如何。”

    赵云拱手行礼,脸色不是很好看,皱眉说道:“主公,冀州的向来不缺粮,因此,极少有百姓会去当兵从而减少家中负担。因此,据下面报上来的消息,征兵的情况不是很好,每个县连一半的条件都没有完成。南皮还好,因为之前与公孙瓒一战的原因,倒也有六千人报名,再过些日子,也就能满足一万人了。”

    这个时代的百姓之所以当兵,都是为了能活命,不像前世什么义父、责任的。如果家中粮食少,家里男子多的话,就会有人去当兵来减少家中负担。但是,像冀州、徐州、荆州这样的粮食富庶的地方,百姓基本不缺粮。而兖州、并州、扬州等地则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农作物并不是那么好栽种,产粮很糟糕,大部分的百姓都愿意当兵。就如三国之中,每次袁术出征都是十万的带兵,就是因为扬州人口多,且征兵容易,所以袁术才有那么多的士兵。幽州乃是苦寒之地,大米难以种活,而容易种活的玉米、土豆也还没流传进来。所以,幽州同样不缺兵。

    袁常听了赵云的汇报,也皱起眉头。这年头征兵,强征也不是不行,但是,那样会引起百姓的不满,民心若是失去,再想得到就很难。就像刘备,在开始的时候,虽然一直战败,但是他一直在收买人心,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百姓愿意加入他的队伍。就如他离开新野的时候,十几万新野百姓愿意离开故土,跟着刘备去新的地方生活。

    收买百姓袁常也会做,但是,那样所花的时间太长,像刘备,到了五十几岁才称帝,作为一名穿越者,若是混得跟刘备一样糟糕,都可以买块豆腐撞死了。

    想到这,袁常望向郭嘉道:“军师,如今渤海郡的赋税如何?”

    郭嘉对于渤海郡的情况,早就了解了十之七八,自是信手拈来,直接说道:“主公,渤海郡的赋税是十五税二。”

    汉初的时候,刘邦定下十五税一的政策,也就是说十五斤米就要上缴一斤作为赋税。而到了文景之时,更是宽松,改为三十税一。如此低的赋税,百姓们种田自然是干劲十足,种的多,上缴的少,百姓自己的就多,因此,也铸就了“文景之治”的昌盛。然而,到了汉武帝之时,由于长期对匈奴用兵,国库开始空虚,汉武帝又改为十五税一的政策,若非汉武帝后期刘彻自知穷兵黩武,及时改过,估计又是一次农民起义了。

    到了后期,大部分的田地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他们当然希望赋税越低越好,他们就能赚的更多。

    而王莽篡汉,刘秀光武中兴之后,国库空虚,刘秀将赋税改为十税一,这还了得。要知道,田地大部分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怎么可能忍受这么高的赋税。因此,联合给刘秀施压,刘秀能够建立东汉政权,靠的就是这些世家大族,刘秀不得不改回三十税一的政策。

    等到了东汉末,桓、灵二帝之时,政局动荡,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再加上对西羌持续数十年的战争,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朝廷不得不提高赋税,将之提升到十五税一。然而,国库还是得不到补充,因此,继续提升赋税,改为十五税二。可以说,各种矛盾的出现,加之赋税的提高,黄巾起义是必然的结果。当然,有的官员为了讨好朝廷,将地方的赋税提高到十税二三,或者十税五的情况都有。这样高的赋税,百姓如何能够生存下去?

    渤海郡的赋税是十五税二,冀州粮食种的多,百姓倒也不会不满。

    袁常听了郭嘉的话之后,想了想,直接说道:“军师,将十五税二改为三十税一。这个消息要宣传到每一个百姓手中,不能让地方官员隐瞒,一经发现,立斩无赦。”

    “主公,俺就不明白了,这样百姓不是更不愿意当兵了?”

    典韦摸着脑袋,很是疑惑的问到。当然,在场的除了郭嘉之外,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明白,蔡邕,也是似懂非懂,明白一点,却不是完全明白。

    袁常也没有隐瞒,很干脆的解释到:“百姓都是一群纯朴的人群,谁对他们不好,他们或许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但是,谁对他们好,他们会记得一辈子,百姓们的要求不多,贪而不知足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官员。如今他们的赋税是十五税二,给他们降低赋税,改成三十税一,他们就会觉得本太守是好人,更愿意让家中的男儿参军入伍,报答本太守的恩情。虽然说有些利用了百姓们的善良,但是,却不得不如此做法。若是渤海郡失去,成为其他势力的领地,百姓也不会有如此低的赋税。简单的说,我们双方是互惠互利。”

    众人闻言恍然,这一点蔡邕自然是明白,不过,袁常这样做法显然还有其他道理。

    果然,只听袁常继续说道:“还有一点,当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其他念头,命都保不住,更何谈其他?但是,当他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开始有更多的想法了。例如商人,他们赚的钱很多了,可以用钱去买官,当个小官,或者花钱给自己的子孙学习,将来出仕,也能光宗耀祖。百姓们也一样,家里已经有那么多的粮食,不再为粮食担忧,也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那么,他们还会愿意自己家中男儿一辈子种田吗?显然不愿意,他们这个年纪去读书很难,所以,他们就会让自己家中男儿去当兵,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当个将军,也能光宗耀祖。基于以上的原因,只要赋税降低,应征入伍的壮丁肯定会更多。”

    听了袁常如此详细的解释,众人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是这样的原因。蔡邕也是心中感叹,袁常的年纪不过十六,却能想到这么多,果然是后生可畏。

    只见郭嘉站出来,一本正经的说道:“主公如此仁义,福泽百姓,此令就由主公亲自书写,将之传布渤海十九县,让渤海的百姓知道主公威名。”

    袁常神色一滞,瞪了瞪郭嘉。

    郭嘉这家伙显然是想看袁常出丑,如今的书写字体是隶书,繁复无比。而袁常前世写的都是汉字简体,是楷书简化而来。而楷书,更是隶书简化而来,由此可知,袁常的字迹不堪入目。却说袁常从未在他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字迹,郭嘉又怎么会知道袁常的字很糟糕呢?

    别忘记了,郭嘉、赵云、典韦还有韩恂手中可是有袁常的字据,赵云三人不会想那么多,郭嘉可是不简单,自然能够从字据中推想到袁常的字。被袁常坑了那么多钱,郭嘉他们心里当然也不平衡,能够看到袁常出丑,相信大家都愿意。

    “军师与我有如一体,何分你我,我看就由军师来题写便是。”

    袁常咬着牙,一字一句的说道。

    “如此丰功伟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