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政大明-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边,朱和堉接受了赵山才的建议,为了减少百官们的敌意,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少有行动,每日早朝都几乎没有发言,只是偶尔会暗示“太子。党”众人支持德庆皇帝的立场,以此来缓和父子二人的矛盾。

    但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朱和堉却是突然出列发言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出列之后,扬声说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讲!”

    然而,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德庆皇帝离开皇极殿的脚步并没有任何停顿。

    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一向是性格莽撞,说话办事也很少会考虑后果,今日“太子。党”面对混乱局势的时候,不仅没有阻止,反倒是添油加火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大局眼光更是让德庆皇帝心中不满。

    所以,对于太子朱和堉的发言,德庆皇帝压根没有听完的意思,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建议,这个时候不添乱就算是不错了。

    然而,太子朱和堉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是让德庆皇帝大吃一惊!对太子朱和堉的看法也瞬间扭转了不少。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的一番发言,不仅是顿时间止住了德庆皇帝的脚步,百官们也皆是心中震惊不已,就像是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湖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哪怕是深沉如周尚景、低调如赵俊臣,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也纷纷是面色大变,只觉得庙堂局势的发展首次超乎了他们二人的预料。

    见德庆皇帝离开的脚步完全没有停止的意思之后,太子朱和堉不等德庆皇帝询问,就急声说道:“父皇,近几日的早朝局势,可谓是混乱至极,百官们相互攻讦、寸步不让,若是长此以往,朝廷今后只会陷入争斗泥泞之中,再也难以脱身,这样一来,不仅朝廷的声誉会受到损失,朝中大事与诸般政务也会耽搁,说是天下大乱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太子朱和堉的声音稍稍一顿,然后用更加宏亮的声音说道:“儿臣认为,今日早朝之上,百官相互争吵之余,某些大臣的说法也有些道理,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风波,大都是源自于内阁的空位,这个空缺让百官们皆是眼红,欲得之而后快,在廷推之际,自然会有无数争斗与混乱!若是想要结束这些争斗与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确定内阁的人选!然而,用廷推之法决定内阁人选,百官们各有想法,相互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激发矛盾与冲突,今日早朝的情况就是明证,所以儿臣认为,在现如今的情况下,内阁人选已是不适合再用廷推之法决定了,还望父皇乾坤独断,改廷推为特简,绕过百官的想法各异,由父皇您亲自任命!”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德庆皇帝眼中突然间闪过了一丝异色,原本即将要离开皇极殿的脚步,也顿时停了下来,转身目光炯炯的打量着太子朱和堉。

    与此同时,百官则是哗然。

    前文已是讲过,内阁人选的决定,总共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廷推”,乃是明朝九卿与都察院共同决定人选;另一种称为“特简”,则是皇帝直接任命内阁人选。

    原本,在内阁成立之初,“特简”是决定内阁人选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内阁权势越来越大,皇权受到了限制,“特简”的方式已是越来越少见了,反倒是“廷推”成为了主流,也成为了明朝君臣之间的默契。

    而如今,太子朱和堉的这番建议,就是要打破君臣之间的默契,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交由皇帝决定,这无疑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皇权的影响力……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是大感兴趣,而百官们则是大为震惊!

    于是,这场早朝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只是,因为太子朱和堉突然间提出的建议,这场早朝的主题,则是从各大派系的冲突,悄然间变成了皇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

    ……

    ……(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三章。各有图谋、谁是渔翁?(中)。() 
……

    ……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皇极殿内的君臣众人皆是心中一震,也顿时间引起了无数暗流汹涌。

    其中,百官们自然是心中排斥,认为太子朱和堉的提议破坏了规矩、逾越了底线、侵犯了百官的权益,但因为各党派相互攻讦的事情,让德庆皇帝刚刚发了怒火、也让各党派与百官们自觉理亏在先,所以他们并没有马上就出言反驳,而是静静等待着德庆皇帝表明态度,若是德庆皇帝也同样表态支持了朱和堉的观点,他们再进行反对也不迟。

    另一边,德庆皇帝却是心中一喜,只觉得朱和堉总算是在正确的场合、正确的时间办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可谓是正中自己下怀。若是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能够顺利通过,即使不能形成惯例,但也足以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计划顺利完成了。

    此外,太子朱和堉表态的时机与方式也十分巧妙,正好是百官们办了错事、德庆皇帝气势占据上风之际,并且还将百官们的冲突域与内阁空缺联系在一起,让百官们失去了道义制高点,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再想要趁机改“廷推”为“特简”,无疑是底气充足,胜算也增加了几分。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不过,德庆皇帝也清楚,自己若是直截了当的表态支持太子朱和堉的提议,那么百官们即使理亏,也必然会激烈反弹,毕竟内阁人选的决定方式涉及到了君臣之间的利益分配,百官们再是惧怕德庆皇帝、再是内斗不休,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团结一致、愤起反抗的,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是德庆皇帝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对抗百官们的集体意志。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急匆匆的表态支持,而是稳扎稳打、营造声势,让“特简”的理由更加充沛,让百官们失去反对的依据,进一步增加胜机。

    与此同时,赵俊臣则是若是所思的打量了太子朱和堉一眼。

    太子朱和堉的这般举动,可谓是一招妙棋,既是讨好了德庆皇帝、重新巩固了圣眷;也同时打击了朝中各大派系、让几位权臣吃了哑巴亏;又顺便重振了‘太子。党’的声势,可谓是一箭三雕!

    不过,太子朱和堉的心机智慧只是寻常,即使能够想到这样的妙策,时机把握也不会这般精准。

    于是,赵俊臣的脑中闪过了赵山才的身影。

    恐怕,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现,全都是出自于赵山才的建议。

    “这个赵山才,果然是惊才艳艳之辈,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心智眼光即使与老谋深算的周尚景相比,也不会逊色太多了,竟是能够提前猜到我今日会与‘周党’激烈冲突的事情,也推断出了今日早朝上的混乱局势,并且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想出了这么一招妙棋,着实是让人惊叹……看来,赵山才如今已是在‘太子。党’内部站稳了脚跟、也理顺了‘太子。党’的脉络,所以他终于是不甘寂寞,开始逐步的踊跃表现、发挥作用了……从今往后,原本已是显出颓势的‘太子。党’,恐怕会成为心腹大患……”

    暗思之际,赵俊臣下意识的转头,向着周尚景看去,想要窥探一下周尚景的想法。

    此前,“赵党”与“周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势,但如今随着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两党有了共同的对手,立场也会悄然间发生转变,或许会暂时联手也说不定。

    庙堂之上,敌人与盟友的相互转变,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突然。

    转头打量之后,赵俊臣却发现,周尚景此时也正在打量着自己,眼神意味深长,表情也依然是高深莫测。

    注意到赵俊臣的探询目光之后,周尚景似乎是猜到了赵俊臣的想法,但他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重新变回了垂首顺眉的低调模样。

    见到周尚景的表现,赵俊臣眉头轻轻一皱。

    *

    就这样,君臣心思各异之际,德庆皇帝转身回到了御座之上,但依然是面无表情,只是缓缓向太子朱和堉问道:“将‘廷推’改为‘特简’?你说得倒是轻松,但‘廷推’之法乃是朝廷惯例,也为历代先皇所遵循,若是说改就改,百官们又岂能心服?”

    德庆皇帝的一番询问,并不是质疑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而是秉持着“真理越辩越明”的想法,想要通过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以提前破坏百官们的反对依据。

    若是百官们能够想到的反对依据皆是被太子朱和堉提前驳斥了,那么百官们再想要反对太子朱和堉的提议,声势自然是要低迷许多。

    当然,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现虽然让德庆皇帝感到惊喜,但德庆皇帝对太子朱和堉依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并不认为太子朱和堉能够完美回答自己的询问,并且堵住百官们的悠悠之口。

    依照德庆皇帝的想法,自己提问太子朱和堉只是一个开始罢了,若是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不够完美、存在漏洞,那么德庆皇帝自然会让“帝党”官员们进行补充。

    然而,太子朱和堉的表现,却再次给了德庆皇帝惊喜,让德庆皇帝顿时间对他刮目相看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似乎是早有准备,并没有太多的考虑,马上回答道:“父皇,以‘廷推’之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固然是我朝近百年以来的惯例,但仅只是近百年而已!在此之前,‘特简’之法才是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的唯一方式!所以,儿臣并不认为‘特简’之法就是违背了朝廷惯例!事实上,就在先皇在位期间,也多次以‘特简’之法决定内阁人选,既然先皇可以这么做,父皇又为何不可以?”

    顿了顿后,太子朱和堉继续讲道:“更何况,不论是‘廷推’之法,还是‘特简’之法,都只是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的途径罢了,依儿臣看来,途径并不重要,结果才是重要的!究竟选择哪种方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终究还是要看哪种途径更加适合当时的形势,而不是固执的遵循惯例!如今,以‘廷推’之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造成了百官们相互攻讦、庙堂局势无比混乱,若是持续下去,无疑是会影响大局,在这般情况之下,以‘特简’之法决定内阁人选更为合适!”

    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回答,德庆皇帝的眼中再次闪过了惊喜之色。

    无疑,太子朱和堉的这番回答十分完美,让人挑不出破绽。

    这样一来,德庆皇帝近段时间以来对太子朱和堉的不满情绪也顿时间消散了许多,只觉得太子朱和堉经历磨练之后,成长还是很显著的,将来依然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

    想法转变之下,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了欣慰之色,对太子朱和堉的态度也温和了许多,缓缓道:“然而,朕若是独断乾坤的决定了内阁辅政大臣的人选,只怕会有许多大臣会心中不满啊……”

    太子朱和堉冷笑道:“父皇过虑了,您是一代圣君,您的决定自然是正确的,至于某些大臣会心中不服,只怕也是私心作祟!更何况,即使以‘廷推’之法选出内阁辅政人选,依然会有许多大臣心中不服,所以儿臣并不认为这是反对‘特简’的理由!”

    就这样,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一唱一和,不断提升着‘特简’之法的合理性,并且提前堵住了百官们的反对理由,若是再让他们二人继续“问答”下去,恐怕“廷推”改为“特简”之事就要板上钉钉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资格打断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对话的几位权臣,一个个皆是沉默不语——赵俊臣依然是低调不言、周尚景依然是内敛莫测、程远道本身就是太子朱和堉的铁杆支持者、至于首辅沈常茂本质上更是色厉内荏之辈,他不敢独力对抗周尚景,自然也不敢首先反对德庆皇帝,哪怕现在德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依照沈常茂的想法,周尚景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首先出头反对,到时候自己跟风表态也就是了,却绝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只可惜,沈常茂虽然是不愿意当出头鸟,但偏偏德庆皇帝并不愿意放过他。

    只见德庆皇帝又询问了太子朱和堉几句之后,先是满意点头,但依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转头向着沈常茂问道:“沈首辅,你是百官领袖、内阁魁首,朕也想要知道你的想法,对于太子的提议,你怎么看?”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沈常茂的心中满是无奈。

    不过,沈常茂也清楚,自己身为百官领袖,这个时候必须要为百官们争取利益,绝不能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拱手让给德庆皇帝,若是自己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表现,那么自己的首辅之位就要彻底不稳了。

    于是,沈常茂硬着头皮出列答道:“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提议,老臣不敢认同!”

    ……

    ……(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四章。各有图谋、谁是渔翁?(下)。() 
……

    ……

    德庆皇帝最先询问沈常茂的意见,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沈常茂表面上刚硬,但其实是一个色厉内荏之辈,这些年来他早已经习惯了周尚景与德庆皇帝对自己的轮番打压,他的所有志气也全都已经消磨殆尽,即使是反对太子朱和堉的提议,态度也不会过于激烈。

    其次,沈常茂与周尚景相比,不论心机手段皆是差了许多,若是能够驳倒沈常茂的反对意见,那么德庆皇帝将“廷推”改成“特简”的计划,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反之,若是首先询问周尚景的话,或许就会碰上硬骨头,出师不利。

    最后,沈常茂毕竟是如今的内阁首辅,是百官的领头羊,若是能够让他无话可说,百官们反对“特简”的立场也会再次受到打击。

    这就是德庆皇帝的高明之处,他或许没有周尚景的老谋深算,但他的一举一动,同样是蕴含深意,总是擅长利用自己的帝王身份来悄然改变庙堂局势的走向。

    另一边,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沈常茂硬着头皮出列答道:“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提议,老臣实在是不敢苟同。”

    沈常茂的态度,并没有出乎德庆皇帝的意料。

    所以,德庆皇帝的面色不变,只是问道:“哦?沈首辅你有何见教?”

    沈常茂面色严肃,缓缓说道:“老臣认为,太子的诸般依据,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因为太子殿下的所有观点全部是建立在一个颇是荒谬的前提之上,那就是百官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冲突,全都是因为内阁空位引起的!但老臣却不敢赞同!依老臣看来,朝中众位同僚皆是公忠体国之辈,否则以陛下之圣明,又为何要对他们托付重任?近段时间以来,庙堂局势确实是有些混乱,百官们相互弹劾的情况也确实多了一些,但老臣认为百官们的弹劾皆是秉公办事,是他们眼里容不得沙子、公正无私、一心为朝廷出力的表现,绝不是百官们为了争夺内阁空位的相互攻讦,太子殿下竟是这般理解百官们的行为,未免有些让人心寒。”

    随着沈常茂的话声落下,顿时是一呼百应的局面。

    “陛下,沈首辅所言有理,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弹劾,皆是同僚们的一片公心,绝对不是为了争夺内阁之空缺,若是以此为理由改‘廷推’为‘特简’,那么百官们今后还如何敢秉公持言?还请圣上明鉴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