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一番之后,这才说了句:“都回去罢,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
宫中的太监宫女们闻言,如蒙大赦,急忙散去。
随后,在朝臣中陪同观刑的曹化淳这才满脸堆笑说道:“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去文华殿,皇爷有事和重臣商议。
其他人回各部衙,用心差事。”
而此时,搞出杀鸡骇猴戏码的崇祯皇帝,正在宫女的服侍下,惬意地品尝着尚算丰盛的早餐。
观刑这种事,是惩戒别人,自己可没必要傻傻的跑去装逼,活受罪。
杀人嘛,画面怎么样也不可能赏心悦目。
虽说自己以后必然要接触,可杀的是身边人,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即使他们有必死的理由。
“皇爷,内阁大臣们到了。”门口,曹化淳进来禀报。
“请首辅及内阁诸臣稍候。”崇祯皇帝喝了一口鸡汤,又补充一句,“给他们准备早饭点心。”
大棒抡过,胡萝卜也必须有。
否则,一味苛刻刚硬,手下马仔是不会跟你混的。
这一点,两世为人的崇祯皇帝深有体会。
曹化淳立刻应诺而去。
第十四章 崇祯皇帝的谋划()
第一卷风雨飘零
文华殿,诸位朝臣都熟悉得很,除了小朝会在此举行外,每岁春秋仲月,还要在此举行经筵之礼。
崇祯皇帝刚进入殿内,诸位大臣已经享受完一顿令他们讶异的早餐。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菜品太丰富了。
作为朝中重臣,他们都是皇宫蹭饭吃的常客,自然明白平日是什么标准。
想不到几日间,皇宫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原本闲聊的他们见崇祯皇帝进来,都是匆忙站起,整理朝服衣冠,然后在温体仁带领下跪地行礼。
崇祯皇帝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摆摆手说众卿平身请落座。
小朝会不比早朝,诸位大臣都是有座位的。
“交代几件事,诸位爱卿务必落实到位,不容疏忽。”
见他们依照官职高低有序落座后,崇祯皇帝开始具体理政。
温体仁瞳孔微眯,细心的他注意到崇祯皇帝用词发生变化,由平日里的商议变成交代。
“皇上请吩咐!”他不敢怠慢,代表其他朝臣沉声说道。
“传谕两京十三省,崇祯九年的武举科考改为今年九月份举行,由兵部主导,礼部偕同……”
“皇上万万不可,科考取士历来由礼部负责,无分文武,礼不可废啊!”
崇祯皇帝话还没说完结,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至发急忙起身阻止。
中途打断皇上的话,确实不礼貌。
可是他急啊!
礼部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科举考试事务,其中科考才是礼部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东西。
因为,天下所有文武都是他们的学生。
都说吏部管官员升迁,尊为六部之首,可礼部却是实实在在最尊贵,势力也最强大。
大明朝两百多年来,历任首辅基本上都干过礼部尚书,这从中便可知礼部的位置。
若是把武举科考拱手让给兵部,张至发如何能答应?
“放肆!”
崇祯皇帝脸色一沉,高声喝斥。
他娘的,这到底是谁当皇帝?
又是礼不可废!
明明是利益,偏偏拿礼法说事。
大明朝的文官,这一套玩得贼溜。
在今天要宣布的几件事中,他认为这应该是很最简单的事,可也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可不曾想,自己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来说,却栽了跟头,这让他如何不恼火?
行,要说礼是吧,那就好好说说?
“身为礼部尚书,却无故打断天子话语,对天子无人臣之礼,实属大不敬之罪。来人,先将其打入刑部大牢,再等发落!”
崇祯皇帝很快便说出对张至发的处置。
此言一出,文华殿上的众臣都愣住了,张至发更是脸色灰败,长叹一声脱下头上的官帽。
大不敬之罪,属于十恶之条。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而张至发的行为举措,其实可大可小。
崇祯皇帝若是不在意或者心情好,呵呵一笑也就过去了。可是现在嘛,说出大不敬之罪,却是属于重罪。
殿内两名大汉将军走过来,夹住张至发的双臂,将其带走。
由于这个张至发历史上没什么名气,崇祯皇帝也不知他忠奸,更不知能力如何?
不过对于这些,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
让锦衣卫暗中查查他家产,多了自然不是什么好鸟,抄家,那是必须的。
若没什么家产,也先关了再说。
总之,崇祯皇帝以为,一个不听自己的话的礼部尚书是不合格的。
“这件事情,先由温爱卿负责,然后再交给兵部。”
刚任命的兵部尚书孙承宗还在高阳老家,礼部尚书又被自己刚打入大牢,崇祯皇帝只有把事情交给听话的温首辅。
“臣遵旨!”温体仁没有多说多问,俯身领命。
“有劳爱卿了。”
崇祯皇帝心里暗叹一声,多少体会到本尊的无奈!
掣肘太多,束手束脚。
想要做一件事情,真他娘的太难了。
其实,他把礼部武举科考的权利剥夺,交给兵部,是含有深意的。
其一,自然是要提高武人地位,提高兵部威信,并且形成真正为国取才的制度。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
到了大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按说改得也不错,也有一定道理,确实需要领兵将领有谋略。
但大明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这就变味了,需要整改。
其二却是为了剑指京营做准备。
现在京营的战斗力如何,崇祯皇帝用脚想都可以知道。
成祖期间的四十万精兵,现在能拉出三万人马的敢战之兵,崇祯皇帝表示算他输。
所以,这京营重组势在必行。
可兵源很关键。
而武举科考,就是崇祯皇帝的布局之一。
他准备把参加武举的考生全部留下,能力出众者为将,平庸者为兵。
不管怎么说,敢来参加武举科考,基本上有练过身手,总比从未练过的百姓要强过不少。
当然,他的这些谋划,或者说布局,现在朝臣未必看得懂。
不过,没关系,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第十五章 废除辽饷()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大殿内,经过张至发这么一搞,气氛很是压抑。
可崇祯皇帝好像没有感觉,依旧神采奕奕的对温体仁等内阁朝臣交代关于武举科考的一些改革,气定神闲。
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明白,你要跟这些王八蛋置气,那就是自讨苦吃。
在帮自己打工的这帮朝臣中,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傻帽。
他们属于最幸福的中层,主要工作就是欺上瞒下,自以为是。
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面,什么都要。
而高层和底层,则属于最痛苦的人。
高层是自己,叫崇祯皇帝,底层叫平民百姓。
当然,他现在正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在崇祯皇帝眼里,理想中的朝臣应该是这样:朕说,你们听,接着认真干。干不来,干不好,不愿干,换人干。
而不是整天只会瞎嚷嚷,这不行,那不可,跟你们争,看他们斗,崇祯皇帝表示朕没那闲工夫。
民主这东西太平年间玩玩可以,吵吵更健康嘛!
可在战争期间,即将破国之际,那就要万众一心,独裁统治。
地球的另一方,没有文化的美帝都知道战争期间要集权,怎么有五千年文化沉淀的泱泱大国就不明白呢?
说穿了,其实是腐儒误国啊!
读书读到狗身上去了。
“诸位爱卿,朕决定即日起废除辽饷,明诏天下,传旨九边。”
谈完武举科考,崇祯皇帝又开始交代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此时尚未征收练饷和剿饷,只有单独的辽饷。
“皇上,是否暂缓?
今库空若扫,如废除辽饷,则一年缺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而山海关一地,一年需支银高达四百万两。
现时局颓废,辽东万不可有失!”
负责监管户部的次辅王应熊,抽搐着眼角站起来,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问道。
若不是职责所在,他发誓绝不会说一句话。
没办法,天子今天杀气太重,害怕!短短一天时间,搞出这么多事,小心无大错。
“王爱卿说得有道理,辽东不可有失!”
崇祯皇帝脸露笑容,朝王应熊点点头,皇冠上的珠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甚是耀眼。
对于认真说事建言的人要肯定,尤其是次辅王应熊。
这位与温体仁狼狈为奸的次辅,崇祯皇帝比较了解,也是被正人君子定义为奸人。
可就是这个奸人,在本尊吊死后,被南明弘光政权委任为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
并且,楚、郧、广也悉数听他节制,专剿张献忠。
朝廷给银三万两,赐尚方宝剑。临危受命,名为督师却无师可督,他也傻傻的答应了。
估计是过去贪的不够多,散尽家财才招兵两千人,开府遵义,推荐川将罗于莘、侯天锡、曾英、王祥等人。
隆武二年,建奴入川,妄图招降王应熊。
可他把前来的汉奸来使斩杀,弃遵义入毕节,遁入永宁山中,后卒于毕节卫。
唯一的孩子王阳禧,也死于乱兵之手,以至于无后人传下来。
后来,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恪”。
所以说,在崇祯皇帝心里,奸臣忠臣不重要,关键要看他做过什么事。
殿内,户部侍郎倪建生见皇上赞同次辅王应熊的话,以为皇上回心转意,不准备废除粮饷,偷瞧一眼,好像脸色不错,便起身禀告道:
“皇上,辽饷祸明,微臣赞同废除。
毕尚书曾言:即使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向九边遗一矢,而我之大明天下已坐等凋敝矣。”
崇祯皇帝见是户部侍郎出来答话,有些奇怪,理了理思绪,这才想起户部尚书毕自严上月被本尊关进刑部大牢。
“郑爱卿,劳烦你亲自去把毕尚书释放出来,重掌户部。”
毕自严是谁,自然无需多说,那可是大明少有的理财专家。
其提出的增加盐引,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建议,让大明财政勉强得以支撑。
用对人,做好事,是崇祯皇帝的宗旨。
本尊做错的事情,必须由他来擦屁股。
“臣遵旨!”刑部尚书郑三俊欢快的领命离去。
今天皇宫凶险,远离是非之地是个不错的选择。
“倪侍郎,朕赐你尚方宝剑,令你再次赶赴关宁前线,两件事。其一,依照兵册查清兵员数量。
其二,告诉蓟辽总督傅宗龙废除粮饷,今后关宁军费由内库支取。”
崇祯皇帝眼露凶光,杀气腾腾的说道。
说起来好笑,关宁前线上的兵马人数,不管是兵部还是户部,包括崇祯皇帝,谁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马。
却只知道每年要花费四百多万饷银。
当然,这是不可能足额发放到前线士兵手中,用到作战需要上的。
各级文官和将领,除了在军饷的收支上贪污和克扣外,还在工事和吃空饷上大做文章。
崇祯三年,毕自严特设户部侍郎倪建生一人,兼右佥都御使,出督辽饷。
通过从登、莱海运到娘娘宫登陆,然后陆运到广宁、辽阳,每一石军粮费一金,故他对明末军饷的情况感触最深。
“皇上圣明,臣领旨!”
倪建生大喜过望,既是因为天子采纳户部的建议,也是因为自己得到重用感到高兴。
而且,皇宫内库接过户部的担子,以后再也不用为钱银发愁。
至于说内库有没有银两,对不起,那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温体仁眼光偷瞥从容淡定的崇祯皇帝,仿佛根本不为每年几百万的军饷发愁,老奸巨猾的他,已经完全明了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
紧了紧袖里的两本奏折,他轻轻的呼了一口气,心里有了抉择,底气也足了许多。
第十六章 人精首辅()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为什么会有两本奏折呢?
这就是温首辅的奸诈之处。
秉持公私兼顾的原则,其中一本是他夹带的私货,里面有他的政敌,准备看崇祯皇帝的风向走势,再做选择。
如今看来,却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皇上准备用内库供养关宁边军,可作为深受崇祯皇帝宠幸的首辅,皇宫的财务状况他比谁都明白。
前几年就开始陆陆续续变卖宫内物件,内库能有什么银两?
那么,答案呼之欲出,皇上是铁了心要查朝臣贪腐用于养军,或许还有其他手段也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么,自己必须全力配合,万不可此时夹带私货。
否则,弹劾的官员抄不出什么银两来,皇上的板子必然打在自己身上。
甚至,他还从皇上一系列的动作中看出隐藏的深意和目的。
一是为了亲自抓军权。二是减少边军的支出。
抓军权自不必提,那是历届天子都要做的事。而用内库养军减少边军开支的这个方法,温体仁暗自叫绝。
谁都知道边军粮饷里水分大,可为什么基本上还是如数发放,尤其是关宁前线。
一是离不开他们。二是因为国库的原因。
这国库又不是谁的,公共财产嘛,给谁不是给。
可皇上内库你试试,哪个将领敢乱跳乱搞?
那可是皇上私人财产,被皇上记恨有什么后果,等你用脚想的时候,头已经没了。
虽说不可能完全断绝虚报的事情,但至少可以让他们不敢过分不是?
皇上近来行事风格截然不同,看来确实对东林党失望透顶了,如此看来,自己的春天即将来临。
文震孟、钱龙锡、钱谦益等东林大佬,哪一个不是被自己整回家游山玩水?
对了,自己还觉得让钱谦益如此逍遥不解恨,还在上个月把他从锦绣江南的风光中投入暗无天日的刑狱里,真是酸爽!
谁让东林势大,自己又和他们苦大仇深呢?
只是不知能不能借这次机会,彻底整倒钱谦益。
或许有可能,家资颇丰,皇上一定有兴趣。
此际,温体仁真想聊发少年狂,仰天长啸一番并留着老泪对天子说道:皇上,你早应该这样做啊!
“诸位爱卿,大明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请内阁拟旨允许卫所将士自由脱籍,任何人不得阻扰干涉。
有依旧愿意从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