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卷大臣协助。殿试考一场,考试科目为策问。
殿试,亦即最后的一次考试,通过这一考试,一个在会试中取录了的贡
士,才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
各有称号,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
三鼎甲。《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和三十四回所说的殿元公就是状元;第三
十回“一门三鼎甲”即指状元、榜眼、探花而言。二甲约六七十名,称进士
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正说明
当时读书人的心理。
殿试揭晓的时候,要在太和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儒林
外史》第七回记传胪事。
殿试以后,还有一个考试叫做朝考,这个考试与功名没有关系,而是为
了授与官职。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进士便可以获得他
们应得的官职。明清的规定,只有一甲三名在会试揭晓以后立即授职,状元
照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此外殿试二甲的第一名和朝
考的第一名亦可入翰林院任职,其他二三甲的进士,须依复试、殿试、朝考
三次所得的等级的数字分别授职。数字愈小,所授官职愈优。例如复试一等,
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为四;或复试二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
为五;都可以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下则分发为六部主事——部属,或内阁
中书、国子监博士之类。第三回,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在三
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第七回,“会试已
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传胪那日,荀玫殿在二甲,王惠殿在三甲,都授了工部主事。俸满,一齐
转了员外。”第三十六回,虞育德“中了进士,殿试在二甲,朝廷要将他选
做翰林。。。当下就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第四十九回,万中书道:“中
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最低是分发外省任知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了进士就可以授职为官,即使不做官,社会地位也很
高。第十一回,鲁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
以叫做个名士的?”名士在明清是受到社会尊重的。
上述各级考试都要考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儒林外史》第十
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这里所谓“制义”就是指八股文而言。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猎取功名的唯一
手段,因而也就是当时文章的正宗。《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若是八股
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所谓八股,就是一篇文章分八段: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
比、后比、大结。起首用两句话揭示题旨,叫做“破题”。接着用四五句话
引申,叫做“承题”。承题以下,用一二十句话开始议论,叫做“起讲”。
以后就进入比的阶段,每比两段,两两对比,用正反开合的方法,一步一步
地深入发挥。最后用几句话结束全文,叫做“大结”。这就是一篇八股文章
的结构。不过在八股文的发展中,格律也略有变化,例如“虚比”“后比”
后来常常没有,而“起讲”在明万历年间也曾被废除,甚至“大结”也可以
不要。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到鲁编修教他女儿做八股文只说“教他
做破题、破承(即承题)、起讲、题比、中比成篇”,没有说到“虚比”、
“后比”和“大结”。
显然,八股文是依照一种规定了的格律和调子来写文章,因而就谈不到
甚么思想内容,只是一种按谱填词的文字游戏而已。然而明清两代的统治阶
级就利用这种八股文来愚弄当时的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富
贵也就把模仿这种陈腔滥调当作自己的事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发展中
的一个反动。
(原载《文艺学习》1956 年第8 期)
王丽娜——《儒林外史》在国外
英国、美国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英国大百科全书在“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学”条目中说:“吴敬梓(1701—1754)撰写的反映他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封建社会的一个浪荡公子为中心,
把许多故事贯串起来,不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绘,都远远超过了前
人。”美国大百科全书在“中国小说的发展”条目中说:“《儒林外史》由
一个个精彩的讽刺故事组成,它对后来的中国讽刺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两种权威性百科全书可代表英美学人对《儒林外史》的一般看法。
《儒林外史》最早的片段英译文,是葛传椝所译之第一回,刊载于美国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 年出版的《英文杂志》(The English Journal)。
此译文后又收入潘正英编辑的《中国十大名著选译》一书中。徐真平(音HSü
Chen…Ping)翻译的片段英译文《四位奇人》,载于英文版《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y)第11 期(1940—1941 年版),所译内容为第五十五回“添四
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此《天下月刊》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吴
经熊、林语堂等主编,分别由上海、南京刊出,同时向美国、英国、香港发
行,三四十年代在东西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1946 年,美国纽约科沃德——麦卡恩公司出版的、由高乔治(Kao,George
高克毅)主编的《中国智慧与幽默》一书中收入《儒林外史》的片段英译文
《两学士中举》,译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华裔中国文学翻译家
和研究家王际真,所译内容即周进与范进中举的故事。此译文自然流畅,生
动地反映出清朝科举制度控制下的儒士们的酸腐状况,得到了英美读者的好
评。《中国智慧与幽默》一书,1974 年由纽约斯特林出版公司再版,在美国
影响广泛。英籍华裔著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家、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心
沧(Chang Hsin-Chang)选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文《慷慨的年轻学士》,
收入其专著《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一书,所译内容为杜少卿的故事。
张心沧此书1973 年由美国芝加哥阿尔定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十
二章,是对中国13 世纪至18 世纪小说戏剧进行选择和探研的一部专著。选
译文《慷慨的年轻学士》在十一章,在这一章中,张心沧还对《儒林外史》
写作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讽刺技巧以及吴敬梓的生平事迹等,都作了细
致介绍与评述,同时又对译文作了许多详细的注释。由于张心沧对中国古典
小说戏曲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译文和评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他这部专
著所选译的又都是中国小说戏曲的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这部专著极受西方读
者的欢迎。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此书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
括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及戏曲,即从13 世纪的南宋到元明清的小说戏曲的内
容,这些内容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某些极富重大意义的活动方面,体现了中
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这部书不仅可以为西方广大读者所应用,也
可以为中国学者参考使用。
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与其英藉夫人、著名翻译家戴乃迭
(Yang Gladys)先生合译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载北京外文出版社出
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1954 年4 月号(5—58 页),
所译内容为《儒林外史》的前七回。此七回译文流畅而精确,能够传达原著
的风格,后又收入译者的《儒林外史》之全译本《儒林》一书。杨宪益、戴
乃迭合译的《儒林》(The Scholars),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儒林外史》
之英文全译本,共五十五回,1957 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721 页)。此
译本书前有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1954年8月所作吴敬梓彩色画像一
幅和现代中国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吴组缃教授的“序言”一篇,书中还有程十
发所作插图多幅,书后并附录《〈儒林外史〉所涉及的官制及科举制》一文
(此文即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所作《〈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
活动和官职名称》一文的节译)。1963 年和1973 年,北京外文出版社重印
了这个译本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这两版书中又增加了“小说主要人物表”。
1972 年,美国纽约格罗西特与邓拉普公司重印了这个译本,附入美籍华裔著
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博士撰写的“导言”。
这篇导言综合介绍了《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写作时代背景、作者吴敬梓
生平以及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并特别指出了小说的三阶段艺术结构,这个
关于《儒林外史》小说艺术结构的观点,后来由美籍华裔著名学者林顺夫教
授作了详尽的论述。
下面简略介绍英美学者有关《儒林外史》的一些研究论著。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中理(音Chang Chung…li)的《中
国社会的上流人士:论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上流人士的作用》一书,是对中国
19 世纪上流人士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其中对19 世纪中国上流人
士集团(Gentry)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对上流人士的科举生活有详尽的描述,
这同时也是对《儒林外史》创作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的深入研究。
美国当代加拿大籍华裔著名西洋史、中国远古、明清史学者何炳棣(Ho,
Ping…ti 1917 年生)教授的《中华帝国成功的梯阶:社会变动之面面观》一
书,1962 年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作者又自题汉字书名
作《明清社会史论》,是对明代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全
书共分七章,对明代家庭组织、官制、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有深
入的探索。这部专著的第一章题为《社会思想体系与社会成层作用》,其中
包括对吴敬梓家族的专门研究。作者通过吴敬梓家族的兴盛与没落来窥视明
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具有独创的见解。何炳棣教授现为美国全国华人协
会副会长、亚洲研究协会会长,六七十年代曾四次回国访问,擅长研究14
至19 世纪的中国史,在东西方史学界很有威望。
美籍华裔学者王·蒂莫西·忠泰(音Wang,Timothy Chung…tai)的博
士论文《中国小说考证的争论与讽刺:〈儒林外史〉研究》,1957 年发表于
美国斯坦福大学。这篇长文对《儒林外史》研究界出现的不同见解作了综合
性的评论。
美国著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家夏志清(Hsia,Chih…tsing1921 年生)
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性专著《中国古典小说:评论介绍》,1968 年
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所收《儒林》长文(203—244 页),
受到东西方学界的推崇。此文认为,《儒林外史》乃第一部以儒家观点极清
晰地写出来的讽刺小说,它不同于历史小说中所表现之儒家英雄主义类型,
它的儒家思想糅合着政府无能、社会变革无望之悲哀。吴敬梓赞同孔子“邦
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之格言,然而对一刻意求好的吴敬梓来说,则恐无
“有道”之日。夏志清此文还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包括《红楼梦》在内,难
得如《儒林外史》写出的白话那么纯粹,而能代表中国人的语言。由于晚清
及民初以来许多小说家的模仿,《儒林外史》的白话形式也极有力地影响着
现代散文作家。与《儒林外史》同时期的小说,无论它的个别成就如何,能
具备《儒林外史》那样独特的形式及技艺上的改革,以及对中国小说发展深
具影响力的,可谓绝无仅有。
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亨利·韦尔斯(Henry W。Wells)的论文《论儒林外
史》,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第11 卷(1974 年4 月号),
又载台湾刊出的英文版《淡江评论》(Tamkang Review)第2 期第1 号(1971。4,。。
143—152 页),此文除对《儒林外史》进行综合性评述外,更着重于采取比
较的方法,将《儒林外史》与世界文学名著加以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儒
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作者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
著作,为不争之实,其风格活泼生动,刻画中国文人阶层及广泛社会众生相,
实无出其右者。全书充满浓郁之人情味。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吴敬
梓的艺术风格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
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韦尔斯还认为,《儒林外史》表面上是写实主义文
学不二之圭臬,而本质实富诗意。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
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规范。吴敬梓能
够像神喻一样,隐掩自己的观点,甚至比神喻更为幽邈。其文辞表面看似明
白易解,于哲学层次上,实乃不妥协。莎士比亚与吴敬梓颇为类似,两人皆
甚少以作者身份发言。然而,莎氏之价值观不难判断,吴敬梓内心则是一个
难解之谜。吴敬梓不写通俗小说常见的英雄或恶霸,乃取代以不明确之暧昧,
少有作品在反讽上如此暧昧不清,在用意上是如此难以捉摸。如果一位西方
作家在描写社会现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时具有和吴敬梓相同的禀赋,他
必然会提出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中国文学里,
没有一本书像《儒林外史》那样在诠释上具有这么多的问题。
美国中国思想史研究家保罗·斯坦利·罗普(paul Stanley Ropp 1944
年生)的哲学博士论文《清初社会与评论家:吴敬梓的生平与时代》,1974
年由安阿伯密执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着重研究吴敬梓对清初政治与科举
制的抨击,以及他对妇女的同情、民众迷信的揭露等。作者认为,吴敬梓是
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儒家人物,但他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却是苍白无力
的。
美国著名华裔学者、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家高友工(Kao,Yu…Kung)教
授所撰论文《中国记叙文传统中的抒情想象力:读〈红楼梦〉与〈儒林外史〉》,
收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 年出版的《中国的记叙文:评论文集》一
书,此文着重研究中国诗歌传统中抒情手段对记叙文体的影响(包括文言小
说和白话小说),探讨在不同文体中抒情手段与想象力的交流。作者认为,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皆诗意浓郁,它们是同时继承了中国记叙体文学
和诗歌之传统的。
关于《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一向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是一个需要深
入探讨的问题。美籍华裔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密执安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顺
夫(Lin Shuen…fu)所著《〈儒林外史〉的礼及其叙事体结构》,是一篇很
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亦收入普林斯顿大学1977 年出版的《中国的记叙文:评
论文集》(Chinese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