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它呢?”
“我们还有机会,陛下。”邱吉尔说道,“在我们的科学家和美国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研制成功了一种新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新式武器,它的威力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抵抗的,它将为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您这么说我感到非常吃惊,首相阁下,我真的很难想象出世界上会存在有这样的武器。”乔治六世国王有些惊奇的看着邱吉尔,“而且以前我从来没有听您说起过。”
“请原谅,陛下,为了保证我们取得胜利,不得已采取了如此不近人情的保密措施。”邱吉尔一脸歉意的说道,“但现在,我愿意把这一切原原本本的告诉您。”
此时的邱吉尔,又恢复了他在下院应付议员们质询时的滔滔不绝,而乔治六世国王随着邱吉尔的讲述,脸上的神情也变得越来越专注。
德国,柏林,“狼穴”。
“你那个‘铀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希特勒看见了进来的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象是想起了什么,问道。
“进展不大。”施佩尔略一迟疑,说道,“我们需要的重水迟迟无法运到,那些在挪威的破坏分子总是出来捣乱。”
“挪威的暴徒现在还没有消灭干净,”希特勒有些恼火地说道,“前些天我们刚刚还挫败了一起针对‘兴登堡’号的阴谋,这些家伙真是让人难以忍受。”
可能是不想让这些烦心事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判断,希特勒接着问道:“我记得你上回说过,我们已经采用石墨作为减速剂,为什么又要换成我们缺少的重水呢?”
“我们的科学家们经过了多次的试验,发现使用纯石墨做减速剂非常不稳定。”施佩尔讶异于元首超人的记忆力,立刻回答道,“因此才决定使用重水的。”
“我们到底还需要多久生产出能够用于实战的这种原子装药的炸弹?”希特勒又问道。
“我问过埃里希。舒曼博士,最快还需要两年的时间。”施佩尔答道,“而且需要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得到所需要的一切物质。”
“两年时间,太长了。”希特勒自言自语的说道,“昨天隆美尔元帅还来到我这里,向我要求更多的武器和士兵,我当时为了安慰他,说我们将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威力足以将一个人从他的马上炸飞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我还记得当时隆美尔元帅的表情,他肯定以为我得了周期性的妄想症。”
听了元首的话,施佩尔的脑门立时渗出了冷汗。
“不过,照现在的情况来看,除非英国和美国同意和我们议和——当然我们的中国盟友会非常不高兴的,否则即使我们打败了苏联,战争也难以在两年之内结束。”希特勒接着说道,“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都应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我明白您的意思,元首。”施佩尔说道。
这一次只有两个人的会面和简短的对话,被希特勒的侍卫官记录在了日记当中,而在后人的眼中,这却是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一次的会面,决定了德国核计划的最终命运。
德国是现代物理学的发祥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不仅拥有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在原子理论研究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而且具有先进的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发电技术和发达的化学工业,同时占据着当时世界铀矿石的一半库存量,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可是为什么比美国早一年开始研制原子弹的德国(事实上中国在原子弹方面的起步最早,由于直到目前中国相关的一些机密档案仍未公开,世人仍然无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历史的真相),直到战争末期,却仍然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呢?
一些学者认为,首先,应该归罪于希特勒和他的爪牙希姆莱所推行的反犹太政策。众所周知,由于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迫害,迫使大批颇有建树的犹太血统科学家逃亡到美国,即使像“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意大利科学家费米、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这样鼎鼎大名的科学巨人,也难逃厄运。这无疑变相地支持了美国的核研究。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在爱因斯坦的力谏下,决定实施“曼哈顿工程”的,而“曼哈顿工程”的关键环节——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反应堆,就是由费米建造的。
而德国在纳粹党的恐怖统治下,不仅丧失了大批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且使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与纳粹党貌合神离,很多德国核计划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都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态度。一些不愿意纳粹德国拥有原子弹的科学家,故意将研究方向引人歧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国科学家的一句话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之所以没有制成原子弹,首先是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想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取得胜利,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更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德国的科学家曾打算用纯石墨作为减速剂,来进行可控核裂变的研究,于是便设计了一种纯石墨板,交工厂生产,而由于许多工厂反纳粹的情绪强烈,一些工艺师从军方订单的特殊要求上判定这些产品将用于军事目的,于是在产品中搀加了二硫化铁、钙等杂质,使得德国科学家们用这些“纯石墨”进行的试验一次次地遭到失败,这些科学家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论,后来只好选用德国缺少的重水作为减速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逃到美国的费米在芝加哥用高纯度的石墨作为减速剂的试验却获得了成功,由此打开了可控核裂变的大门。
其次,德国军方对原子弹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德国核计划最终搁浅的重要因素。德国军方高层一开始完全把赌注押在了闪击战上,而最初的战局进展也证明闪击战是有效的进攻方式,所以德国虽然很早开始了核研究,但进展缓慢。而当战事陷入僵局时,为了节省有限的资源,希特勒签署了一项法令,明确禁止进行一切不能在战争期间为军事服务的项目的研究。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询问了多位参与德国核计划的科学家,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研制出用于实战的原子弹,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即使能得到一切必要的物质支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希特勒在得到施佩尔的报告后说:“如果等到那时候,这场战争的胜负早已决定了。”于是希特勒指示在核计划这件事上不必花费过多的力气,转而把研制能够精确制导的远程火箭放在了优先的地位。从1940年到1943年,德国陆军在发展大型火箭上花费5.5亿帝国马克,而拨给“铀计划”的经费仅相当于一二百万美元,充其量是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花销的二百分之一,而且后期还改变了计划目标,以开发铀的动力能量为主。
除了以上原因,英国和美国的暗中打击也是德国“铀计划”难产的直接原因之一。由于石墨反应堆实验失败,德国科学家改用重水充当减速剂。德国的重水来源主要靠挪威的重水工厂。1944年10月,英国派遣6名特工潜入该厂,炸毁了储存重水的重水库,使德国急需的450公斤重水化为乌有。之后英国和美国又出动了大批轰炸机对挪威的重水工厂进行轰炸,使该厂彻底停产。随后德国军方为了安全起见,将该厂所余部分设备和储存的1100多公斤重水装船运往德国。英国的情报机构得知此消息后,在挪威地下抵抗组织的协助下,将这艘运输重水的船炸沉于湖中,从而使德国的原子弹计划再一次遭到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使得二战结束时,德国的核研究仍停留在实验阶段。
~~~~~~~~~~~~~~
关于二战,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多多的提出来啊急需……
~~~~~~~~~~~~~~
继续求月票……
(一千三百六十五)月夜魅影
(一千三百六十五)月夜魅影
尽管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没有能够研制出用于实战的原子弹,但战争对德国的科学技术仍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德国在战争中研制出来的新式武器仍然是后世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研究对象。
1944年10月22日夜,非洲,阿拉曼。
此时英国第30军团(由4个步兵师组成)司令奥利弗。利斯将军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一轮皓月,内心不由得感到有些许紧张。
他在司令部里来回的踱着步,又看了看腕上的手表,努力的想要压制住内心的焦虑。
因为过不了多久,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开始。
也难怪利斯感到紧张,因为自从在非洲的沙漠大战开始到现在,英美盟军面对骁勇善战的德军,没有取得一次象样的胜利。在马耳他岛被德意军队攻占后,轴心国通往非洲的补给线变得比以前畅通起来,德军和意大利及西班牙军队都能够及时的得到需要的物资和装备,以及各种补给。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虽然兵力不多,但却一直掌握着非洲战场的主动权,德军以较少的兵力连续向英军和美军发动进攻,并且总能取得胜利。而英军和美军只有在面对墨索里“泥”的意大利军队时,才能够勉强找回一点自尊。
如果不是依赖于来自于美国本土的及时增援,在德军如此凶悍的打击下,英军和美军很可能支撑不住。
面对不利的战场局势,很多盟军官兵都产生了畏敌惧战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多亏了统率英军的蒙哥马利将军和统率美军的巴顿将军——这两个人都是提振部队士气的高手,才没有让盟军官兵的士气崩溃。
而现在,在蒙哥马利的不懈努力下,盟军终于开始了真正的反攻。
蒙哥马利是一位身材矮小性格强悍的人,他特别注重军队的训练和士气,对那些在沙漠战争中屡吃败仗的军官们的士气尤为重视。蒙哥马利做事喜欢井井有条,而且生性谨慎,他只有在确信自己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有优势时才愿意发动进攻,虽然这一点常常被英国的一些军事评论家所诟病。
在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数度交手之后,蒙哥马利敏锐地意识到,德军表面上虽然保持着进攻态势,但兵力严重缺乏,很多时候的进攻显得后劲不足,目前战局虽然呈僵持状态,但总体来说并不象外界的人们传言的那样糟糕。
事实上,蒙哥马利的判断十分准确,由于苏联战场牵制了德军太多的兵力,在攻克马耳他岛之后,希特勒虽然能给自己的爱将隆美尔源源不断的送来补给和新式武器装备,但却无法给他更多的兵力方面的支持。
在知悉了这一重要情况之后,蒙哥马利便开始积极准备发动反攻,此时的蒙哥马利有他的前任所不具备的很多有利条件,他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敌人,而且装备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正当隆美尔仅能得到希特勒好容易为他拼凑上来的为数极少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时,蒙哥马利却能够从英国和美国源源不断的接收大量足以保证大规模进攻的武器:从美国运来的是成千上万辆“谢尔曼”式坦克和新式的“格兰特”式坦克,大批的“欧洲燕”战斗机,从英国运来的则是“邱吉尔”坦克、“蝎”式扫雷坦克、“喷火”式战斗机和强有力的反坦克炮。伴随着这些武器到达的,还有大量的步兵师。除此之外,蒙哥马利还拥有一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空军部队,这支部队拥有1100架战斗机。
隆美尔觉察出了盟军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增强,他集中力量再次向英军发动了进攻,在他的指挥下,三支轴心国军队向阿拉曼一线的英军阵地进行了猛攻,意大利和西班牙军队在北部和中部做了佯攻和牵制性进攻,德军则在南部向英军发动了猛烈的突击。
轴心国军队突进了卡塔腊盆地北部英军的布雷区,然后转而向北,进攻阿拉姆…海尔法岭,那里是英军防线的南翼。隆美尔的计划大胆而狠辣,如果进攻得手,北部防线的绝大部分英军将被切割开来。
蒙哥马利觉察出了隆美尔的企图,加强了英军南翼的防御力量,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之后,英军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总算顶住了轴心国军队的进攻。而英国空军出动大批飞机对轴心国军队进行了狂轰滥炸,给隆美尔的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这次战斗是英军在非洲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轴心国军队随后又发动了进攻,向英军防线的中部进行突击,防守在那里的英国第10装甲师用坦克和反坦克炮进行了有力的回击,由于这一带地处沙漠,德军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行动非常困难,加上英国空军的不断袭击,轴心国军队打得异常艰苦,坦克和车辆都遭到了严重损失,不得不开始后撤。
放弃了进攻的轴心国军队转入了防守。如果在一年前,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是英国装甲部队傻乎乎地冲出来,向德军发动反攻,然后在德军反坦克炮的轰击下碎成片片。蒙哥马利比他的前任更加的小心谨慎使得英军士兵没有付出不必要的伤亡,他把自己的装甲部队压在中段,只派出了一个装甲师去进攻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军队。当然,这个装甲师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
在1944年的非洲战场,“阿拉姆…海尔法”战役是英军所取得的一次重要的胜利,蒙哥马利和巴顿都把这场战役看成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行动”,因为如果这场战役英军战败,英国将很可能失去埃及。虽然如此,但对蒙哥马利来说,“阿拉姆…海尔法”战役只是一次防御战的胜利,而要想真正的打败德国人,还需要日后的大规模进攻才可以。
“阿拉姆…海尔法”战役也暴露出了英军的一系列弱点,蒙哥马利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严禁漫不经心随随便便的指挥安排,独立进行作战行动的“苏格兰纵队”被取消,也就是说,不允许再有火炮、坦克和步兵的临时编组,作战时一个师就是一个师,不能因为战事吃紧就随便拆散。在早先的战斗中表现不合格的军官被送回国内。蒙哥马利还加强了补给的安排,新到来的步兵师都要进行严格的沙漠作战训练。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密准备之后,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终于壮起胆子,敢于向战无不胜的“沙漠之狐”发动反攻了。
英军为了这一次的进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英军的进攻计划是以此前的沙漠战斗经验为基础的。在此前的多次战斗中,都是摧毁敌方装甲部队的一方获胜。按照这个计划,英军的最初目标是摧毁在阿拉姆…海尔法岭打过仗的6个轴心国师,即两个德国师,两个意大利师和两个西班牙师。在敌方的装甲部队被摧毁之后,英军就可以把剩下的敌人步兵和炮兵向西驱赶,使他们在战场上失去作用。
根据这项作战计划,蒙哥马利设想在轴心国军队的防线上打开两个缺口,如果能够成功的打开缺口,英军的追击部队将通过缺口布置在轴心国军队撤退的路线上,这样一来,轴心国军队将不得不发动反攻,而这样的反攻将在对他们极其不利的形势下进行,就象他们在阿拉姆…海尔法岭遇到的那样,面对岿然不动的盟国步兵和大量的反坦克炮。而就在这同一战役阶段,处于右翼的英军将打开另一个大缺口,在南线的英军则发动牵制性进攻,用于钳制轴心国军队的后备力量。
蒙哥马利的这个作战计划看起来极其复杂,象一个周密的时间表,需要依靠最精确的时间选择和地面部队及空军的最为密切的配合。制定这样的作战计划,可能和蒙哥马利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性格有关。因为在此之前,英军还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需要象齿轮啮合一样”的战斗。当蒙哥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