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是,从刘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未雨绸缪“采取了种种手段来应付。
第二,是丞相魏相的羽翼渐丰,还有了萧望之那样的舆论领袖和智囊帮助。更重要的是许广汉开始防着他了——宫门口的事情,即便许广汉不是精心部署,至少也说明他对魏相”落井下石“的做法不满,这才能够默许的。许广汉和魏相,是刘病已如今的左右手,万一左手成天掐右手,这事儿就麻烦了。得想个办法,让这两帮子都收敛点儿。
第三,就是赵广汉这个人到底该不该留下了。老实说皇帝之前还真的犹豫,不过经历了百姓上访尤其是这群叔叔、舅舅、老丈人合伙一闹,皇帝下了决心——赵广汉必须死!
为什么呢?因为赵广汉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勾连外戚。目前皇帝的这些叔叔舅舅老丈人组成了以平恩侯许广汉为首的、势力庞大的外戚一党,但他们不会造反。
刘病已的分析:首先是外戚手上无兵无钱,兵权和财权都是皇帝的,朕可以一句话给了你,同样朕可以一句话收回来;二来这些人特别是首领许广汉对皇帝”感恩戴德“、真心辅佐,称得上”有真心,没野心。“;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字不识一篓筐,文不能骑马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光是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这没啥用,所以充其量是皇帝的家奴、是他必要的政治保障,在朝廷里摆花瓶用的,没有能人给他们出主意,也没有老百姓愿意支持他们。
可一旦许广汉成功救下赵广汉,那事情就变质了。后者的政治手段和依附的民心就会为外戚所用,那就有可能成了另一个霍家。刘病已必须阻止这种局面的发生。当然了,他舍不得对许广汉下手,这绝大部分是是感情原因。因此,果断做掉赵广汉是几乎唯一的选择。
第五百七十二章 整冶官场()
另有一层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魏相一伙。目前他们与赵广汉算是死磕了,有我没你,这里面有萧望之等“愤老”的撺掇,皇帝就算厌恶,也已经“骑虎难下”。
救了赵广汉,就要得罪魏相。算起来这买卖不划算。因为前者充其量算个有人气的打黑英雄,而后者是“左膀右臂”,不光会处理政务,还会筹备军粮(魏相曾是大司农),这在当前北方匈奴时刻不忘报复、西域各国“蠢蠢欲动”的形势中,军粮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而更重要的是,魏相在处理霍氏集团的事情中,跟刘病已出了不少妙招,因此绝不能轻易下手。
既然这样,刘病已得出结论:唯今之计,只有宰了赵广汉,让魏相安心了。
还记得魏相当年入朝,他的老师丙吉写过的一封信么?那里面就提到了“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官场的那点事儿,千万不要轻易生死相搏、逼最高统治者痛下杀手。丙吉的确充满智慧,他的预言终于成真。
元康元年冬季,长安城下起了少见的大雪。赵广汉的案子从秋季处决一直拖到了冬季,皇帝权衡再三,仍然一纸诏命,判处他腰斩弃市、立即执行。据记载,那天,全首都嚎哭声昼夜不止,如同国丧。
人活着一辈子,要不忙着活,要不就忙着死,可怜赵广汉到底把自己忙活死了,但有汉以来,除了孝文皇帝、孝宣皇帝外,他是唯一一个死时得到百姓如此哀悼的大臣,连丙吉都没有如此殊荣,想来也挺令人深思的。
而赵广汉死后,皇帝立刻开始处理丞相和外戚两大党派,其手段之严厉、出手之迅速也让所有人大感意外……
首先是从丞相魏相一党开始。对首席谋士、司直萧望之,皇帝陛下直接把他外放到平原去做太守了,平原在哪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是后世的汉昭烈帝刘备做过县令的地方,那意思是您离朝廷越远越好!当然,皇帝还是爱惜他的才华的,后来萧望之一再上书悔过和表忠,很快又被调回了中央担任少府,这是后话。
接着,对现任少府,皇帝把他贬到了泗水担任泗水太傅(市教育局长),也离中央两千里地呢,够远的。而且贬官的理由很好笑:皇帝说他曾经对自己因为凤凰而大赦天下感到不满。其实现任少府没这意思,他的原话是凤凰飞到了彭城,没到首都,显得美中不足。
刘病已这个文混混儿出身的游侠儿,愣是来个“鸡蛋里挑骨头”,这里面就很有些后世文字狱的意思了。其实刘病已为什么要贬他呢?因为他是赵广汉的好同事,任首都市长多年,且现在很受魏相赏识,正在督办全国的工程建设审批,位居要职。
最后,把之前萧望之推荐的积聚京师的贤良方正几十人,全都派到地方去做副手了。皇帝这些举动很明显地告诉魏相和他的属员们:在朕的面前别太放肆,耍小手段没什么用。
皇帝陛下一发威,魏相自然就害怕了。之前因为斗到霍家他是首功,显得很骄傲,出入宫门都是“大摇大摆”的,毫不避讳,现在倒好,在皇帝面前,佝偻着身子,迈小步前行,显得极为恭敬和小心。与此同时,许广汉那边也是“愁眉苦脸”、“自顾不暇”……
因为皇帝下了一道诏书,是这么说的:朕是天下万民的表率,而皇宫里面的工作人员是朕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的表现,往往会让天下臣民误认为是朕的表现。
朕得到密报,说最近皇宫卫士无纪律性,自由散漫、官员“玩忽职守”、贿赂盛行,极大地损害了朕的圣德。因此朕要对后宫和内廷严加整顿。现在任命杨恽为光禄勋,开始对皇宫卫士改革,对作风进行整顿。钦此。
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告诫在皇宫里的那帮子叔叔舅舅什么的,没事儿收敛点。其实平心而论,许广汉治理内廷的时候,守卫森严,士气旺盛,而且贪污**现象大为减少,总的来说他干得挺好的。但皇帝要整人,那好就变成了不好,你还真就别挑理,否则整你整的更惨。
而这个杨恽,也还真有些本事。首先,人家出身好,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父亲是前丞相杨敞,外公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其次,他在揭发霍家罪状的时候立过功,同样被封为侯爵,是皇帝信任的人;最后,他长期担任左曹(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对于怎么管理和整治官吏“轻车熟路”。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杨恽“走马上任”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他的改革,在汉代也是很有名的:在他之前,内廷属员是皇帝自掏腰包供养的,属于私人顾问性质,他一上任,就把他们统统转成了公务员编制,朝廷公费养着了。这就让他们接受国法的管制,不敢那么放肆,与此同时变成了国家官员,这群人也乐得接受。
在此基础上,杨恽打击收受贿赂,建立换班和签到制度,定期给郎官们开办礼仪和执政能力课程,不到三个月,皇宫卫士的风貌大大改观,赢得了皇帝陛下的赞誉。这是题外话,不多说。
===============================
对于向杨恽为首的一些帝国官僚们来说,大汉皇朝似乎回到了正轨上,粮食连续丰收,饥荒得以遏制,而以前一直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办法,可是他们心里那种期盼的官僚政治时代却并没有降临,天子控制着一切,他们只需要执行天子的诏令就行,这多少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
此时,从孝武皇帝中心以来的帝国豪强集团悄然发生着蜕变,原本操纵帝国政治的外戚豪强“一蹶不振”,一些地方豪强转化成为了士族高门,他们本来可以在霍氏集团后占据朝会,但是被他们视作英主的天子击碎了他们的希冀,大批旧官僚留任,朝堂上“犬牙交错”的情势让天子牢牢地掌握了大权。
第五百七十三章 经典注释(祝大家新春快乐!)()
随着皇帝的权威恢复,以前对各地日趋松散的统治也逐渐加强,尤其是皇帝陛下对于地方倒卖官粮的严厉处置,让更多普通的老百姓看到了朝廷的威信,地方豪强势力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而为数众多的流民则得到了一定的赈济,原本人心思乱的帝国被重新拉回了正确的道路上。
官吏们整理着去年的各种统计报告,汇总以后送往未央宫,天子亲政以后,对于公文要求的就是简洁明快和详细的数据,虽然一开始很多人都不习惯,但是用长了以后,就发觉这些方式极大提高了效率,都纷纷热衷于进行这种公文改革,最后向地方发展。
===============================
未央宫里,雷霸跪坐着,阴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和一旁总是神情漠然的天子看上去似乎有几分神似,当天子示意他可以开始报告的时候,他才不紧不慢地将面前的报告递给了天子。
“如今中原五州之地,绣衣卫已经能大略掌握地方情形,南方荆扬之地也在重要的几处要地建立了据点,至于西北等地还不曾涉及。”说到这里,雷霸看了眼翻阅着报告的天子后继续道,“目前绣衣卫一共有一千八百四十二人,其中核心成员三百二十四人,另外从各地卖来的朕儿已经送到长安进行培训。”
“你做得不错!”刘病已大致地看了一遍雷霸送上的报告后,扔在了案几上,接着朝他道,“朕打算调派几个人给你,每人负责一州之地的探子网,你觉得如何?”在雷霸进宫前,绣衣卫里早有人向他禀告了一切,对于情报部门,刘病已是不会交给一个人的,哪怕他再忠诚!
“臣没有异议。”一年多下来,雷霸沉稳了不少,他已经开始慢慢褪去身上原本的那种锋芒,他知道绣衣卫只能属于天子一个人,回答时没有丝毫犹豫。
看着惜字如金的雷霸,刘病已觉得他终于有了几分情报头子的风范,“朕带你去一个地方!”说话间,刘病已让雷霸在殿外等候,去了内殿换了一身便装。
见到换了一身白色常服的天子,雷霸并没有太过意外,他隐约猜到天子要带他去的地方也许就是天子名下的庄园,就绣衣卫的能力也完全不知道庄园内的情形,只知道里面护卫严密,外人根本难以进入。
和雷霸登车后,刘病已看了眼平静的街道,拉上了车帘子,这一年多时间里,在京兆尹的铁腕管理下,已经很少有哪家府上敢阴蓄侠士,长安的治安比起以前要好得多,至少没有人敢横行街头。
一个半时辰以后,马车进入了刘病已名下的庄园里,雷霸坐在马车里始终“一言不发”,他知道天子自然会告诉他能知道的东西,根本用不着太过心急。
从马车里走下,刘病已便带着雷霸步入了自己的庄园里,当初查抄霍氏集团及其附属豪强的庄园时,他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全家,都留在了自己的庄园里,同时从将作府调了一批精通百工技艺的官吏来此,一起进行一些这个时代可以开发的技术。
走进一间厅堂,几名从将作府里调来的官吏都是早已等候多时,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都是“忘寝废食”地专研着天子交给他们的几卷手札,里面各种各样的新奇技术,让他们恨不得一天能有二十四个时辰来过,和庄园里的工匠一次次的进行着试验,直到成功为止。
雷霸虽然不懂技术,不过还是被面前长案上的东西吸引住了,走到那叠雪白如绢的纸张面前,他有些失神,这种纸张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是以新法所制的纸张,用料简易,制造起来也不难。”看到雷霸拿起那叠白纸,刘病已在一旁解说道,从庄园成型那天开始,造纸和印刷就被他列为了重点,其中造纸早就可以大规模应用,但是他却一直都没有放到市场上买卖,直到以水力驱动的印刷机,在三个月前被汇聚了帝国顶尖的技术官僚和有着丰富经验的工匠制造出来,他才决定带雷霸来这里。
雷霸没有问天子为何不早点将这种纸张用于贸易,他知道天子一定有别的考虑。
“跟朕来。”刘病已对雷霸的沉默很满意,不该多问的地方绝不多问,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不发表看法,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一刻后,雷霸跟着天子进入一处发出着隆隆水声的房间,接着他看到了一部以水力驱动的机器,正以飞快的速度往复运动着。刘病已这一次没有亲自解释,而是让随同的将作府官吏告诉了雷霸水力印刷的概念,接着就让他们呈上了这一个月里印制成册的书籍,交给雷霸。
《黄帝四经》《道德经》《周礼》《尚书》《春秋》《易经》《诗经》《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看着手里几本装帧齐整的书籍,雷霸脸上终于露出了讶然之色,他看着远处那台发出着隆隆声的印刷机,知道这被天子取名为印刷机的机器绝对将改变整个帝国。
当雷霸翻开春秋时,却发觉书页里格式竟迥异于平时所用的竹简的由上至下,而是从左到右,初看时虽有些不习惯,但是很快就适应了下来,比起原来要轻松得多,接着雷霸愕然地发现这本春秋每一段都有注释,其中不少观点发人深省。
“这些典籍都是朕亲自注释!”刘病已见雷霸看向自己,开口道,自从孝武皇帝中兴,历代天子推行儒术,他这样也不算是开先例。
“五年之内,朕不会卖一张纸出去!”等几位将作府的官吏离开后,刘病已看向雷霸,说出了他的目的,五年之内只卖书,不卖纸。
雷霸立刻领会了天子的用意,现在帝国盛行的儒家今文经学过于强调“微言大义”,言之无物不说,还和谶纬合流,那些学习的儒生往往假借天意,随意造谣,妄图打倒法名之学,以礼代律,纯以德教治国,已经危及到了帝国的统治。天子这是要借着印刷之利来扭转天下的学风。
第五百七十四章 儒皮法骨()
离开庄园时,雷霸回头看了一眼,他不知道这处庄园里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但是有一点他已经可以肯定,,除了绣衣卫以外,天子的收入其余的大部肯定投入了这里。
看着捧在手里的书籍,雷霸思索起了如何建立一张行商网,既作为绣衣卫的掩护,又可以开辟财源,天子已经答应他卖书所得的纯利中,绣衣卫可得五成,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选择一些合作伙伴来做这件事。
汉朝实际上一直是“儒皮法骨”,孝武皇帝一朝的尊儒只是表面功夫,而中后期的士族豪强也更多是使用和谶纬合流,几乎神学化的儒学来攻讦政敌,另外当时随着霍氏的轮流乱政,法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道生法,黄老即刑名之术。)开始抬头,重新进入士人的视野,在当时要改变学术或是思想并不是件难事。
春耕过后,天子亲自注释的经学书籍,同时在中原各州郡开卖,一时间这种由“前所未见”的洁白纸张装帧的书籍。成了各地士族眼中的瑰宝,纷纷是解囊购买,根本不管售价。
此时士族的形成已经在帝国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文化的家族化,一是家族的文化化。
前者通过家族成员通经人仕,再以为官带来的政治、经济优势营建并扩张家族势力,或通过经学而累世为官成为士族。而后者是素封豪族、外戚豪族与皇门豪族在家族内部培养文化修养而转变为士族。
士族的崛起使得帝国原本的豪族社会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士族社会,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孝武皇帝中兴以后历代天子推行儒术的结果。经学成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