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草根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草根皇帝-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因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上访爆发了。京城的官吏和老百姓听说赵广汉要被杀的消息,聚集了几万人在宫门外号哭。几万人啊,按照汉代的人口比例,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了(也许在后世是了不得的)。

    上访这事情,在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中,应该算作“危机处理”的范畴。爆发了上访,尤其是大规模上访,有几条必然的后果:

    第一,请愿的受益者的光辉形象被人为地放大了N倍。这理由太简单了:大家都是瞅着他道德人品、行为功绩来的,然后在一起造势,很多成员不知道他还有别的好处,经过这么一串联也就知道了。而不怎么满意这个人的,也在这种声势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承认了他的好处。

    就拿赵广汉来说吧,其实他这个人就是不畏权势,给老百姓出了几口恶气而已,未见得做了什么惠及神州亿兆生灵的大好事,也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得的功业,但他为什么能获得后人“有汉以来,京兆尹最好的也不能超过赵广汉”的评价(《资治通鉴》)呢?这跟这次大规模上访中形象被放大了有很大关系。

    第二,任何统治者面对这种局面都会头痛,因为最高统治者是需要光辉形象震慑万民的,尤其在中国这样好面子的国度里更加在乎这些。而上访者往往都是来自基层,很多大局的事情他们不懂,往往是触及他们利益了、或者伤害他们感情了,就都来上访了,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本人一直对待上访者都是持同情和帮助态度的,不过老百姓一个,没啥大作用),但坏就坏在这群善良弱势的人会被很多“别有用心”者所利用,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古往今来,最受伤的其实往往是上访者本身。

    第三就是,被请愿的对象往往不得好死。这一点更简单,是因为没有任何一朝皇帝能够容忍凌驾于他的群众领袖出现。即便迫于形势答应了,他也一定难以善终。

    赵广汉的这事情,三条都符合了。而且作为有记载的第一次,榜样力量很强大,所以后世也学了去,一有不爽,就去上访,然后十个上访九个受伤,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再说这几万人包围皇宫的事儿。

    皇帝在宫里住得好好的,突然听见外面“地动山摇”的大哭,这让他很郁闷:朕还没蒙祖宗宠召呢,何必这么激动啊。他正打算去处理,主管皇宫守卫的张安世颠颠儿地跑来了。未等他开口,皇帝就拦住了,对他说:“老师如果是劝朕不要接见百姓,那就免开尊口吧。朕来自百姓,如今当了皇帝就把自己与百姓隔绝开来,这会寒了天下人的心。”

    张安世听后深以为然,看来陛下最近虽然手段厉害了些,但本质上还是个“爱民如子”的好人,谁说好人不能犯错?只要本质没有变,那就有改过向善的机会,给人留余地,很多时候这机会也是自己留给自己的,并不是别人大发慈悲的恩赐。

    但他来这儿的目的并不是阻拦皇帝。而刘病已看张安世“支支吾吾”的,愣了一下,马上又乐了:“如果您不是来阻止朕的,那让朕猜猜,您是想说这次官吏和百姓集结在宫门口请命,不是您组织的吧?”

    张安世心说陛下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微微鞠了一躬,说:“微臣掌管着宫门卫宿,几万人不可能瞬间出现在门口,这过程缓慢,必然有人在背后默许。但微臣与陛下之间,既没必要用这种方式,又不会对陛下撒谎,微臣担心陛下误会,所以才会觉得无所适从。”

    张安世这话让刘病已猛然惊醒,并且觉得很难过:其一,原来朝廷里的斗争已经让人“心惊胆战“到这种程度了,张安世年高德劭、又立下奇功,而且已经放下手中权力,“忠心耿耿”辅佐皇帝,一出了事儿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怕皇帝误会自己,那别的大臣岂不是更加“如履薄冰”么?其二,张安世虽然掌管宫门,但底下人不是他带出来的兵,是许家的(这一点前文提到过),那么这场大规模请愿的背后是什么事,刘病已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了。

    于是他叹了口气:“爱卿不用不知所措,朕一如既往地信任您。当务之急不是探讨这些,而是把宫门口的那几万人打发回家。跟朕来吧……”

    张安世保护皇帝出了宫门。面对几万人,刘病已突然有了一种后世召开大型演唱会的巨星范儿。他本来就是个人来疯,越是大场面,骨子里蕴含的圣君潜力就发挥的越“淋漓尽致”。

    他对这几万人说的第一段话就是:“各位官吏、耆老、亲爱的朕的百姓们!谢谢你们前来看望朕,朕很高兴。你们来这儿的车马费用,朕都会给报销,并且还会给大家分发奖赏。朕来自民间,自然重视民意,大家有什么话需要对朕讲的,请派代表来说吧!”

    大家听后连忙“山呼万岁”,一齐跪了下去。要不怎么说刘病已经过这几年历练,已经从一个演员成长为巨星了呢:首先他不回避老百姓上访,因为那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让失望的百姓,被“别有用心”的人继续利用,进而让局面更加难以收拾;而更难得的是,在这种场面里,刘病已都没忘记厚赏百姓收买人心。

第五百七十章 圣君下凡() 
    前文已经说过,大规模请愿是会让请愿受益人的威望暴涨的,而刘病已巧妙地把自己也纳入到了受益人的行列中——原先很多老百姓只是口口相传皇帝陛下“爱民如子”、忠厚善良,但现在亲眼看到了,而且是几万人啊,这对皇帝光辉形象的宣传作用难以估量……

    而大家请愿的目的也很简单,民意代表给皇帝进献了万民表,是这么说的:“敬爱的陛下,您仁慈宽厚,恩泽遍及天下,所以我们冒着大不敬的罪过,一起来祈求您:饶过赵广汉大人,让他继续担任京兆尹,保护京城百姓。如果非要正法,那我们这里的小老百姓死不足惜,愿意代替赵大人去死!求皇帝体察我们的请求,并且不要为奸臣所蒙蔽,错杀了忠良。”

    皇帝看后,笑眯眯地对大家说:“都起来吧,朕知道了,朕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待,请大家先回去,等朕的消息。”

    上访的几万人听了,都觉得心满意足,于是陆续散去了。直到这时,张安世才松了一口气,浑身冷汗都浸湿了内衣——所有人都跪下去的时候,万一里面混有刺客,一支毒箭就可以要了皇帝的命,而且可怕的是又没办法一一排查。现在大家终于起身了,有人墙掩护,皇帝就没危险了。

    张安世回过头来看皇帝,发现他笑嘻嘻地,根本像啥都没发生,而且还不时地跟老百姓挥手致意。张安世在那瞬间热泪盈眶——这气度,这胆识,这才是几百年才掉落凡尘的圣君啊!

    在这次的请愿事件中,刘病已亲自接见上万百姓,这在中国的封建史上是空前的行为。历代独夫民贼都愿意有重重保护,因为他们心虚,怕人刺杀;但好领导不怕见百姓,见多少百姓也不怕,因为他们“心怀苍生”,心中无愧,根本不怕自己会死在老百姓的手里。当然,这是题外话。

    不过皇帝回宫之后,脸色立马就阴沉了。张安世好奇地问为什么,皇帝回答说:“聚众干扰法律,这不是好事,说明朕对百姓的教育还很不到位;更令朕气愤的是,百姓怎么会说出奸臣误导朕这样的话来?背后必有主使!”

    由此可见皇帝本人经过这一闹,脑子已经慢慢清醒了。而随后,上访事件的背后大导演也终于隆重登场……

    平恩侯许广汉一路小跑进了宫。张安世心说你添乱还添得真快,赶紧借故走了。皇帝“揣着明白装糊涂”,接见了他。老爷子见面聊了几句家常,就“单刀直入”正题——

    “皇帝陛下啊,现在外面跪了很多人,都是来给赵广汉求情的,我觉得民心不可违背,而且赵广汉顶多算个诬告,判罚未免太重了。希望皇帝陛下能够慎重考虑。”

    刘病已早知道他的来意,但没想到暴露的这么快,也觉得好气又好笑,想了想,还是暗示一下老丈人,别让他再跑偏了。于是他说:“岳父您说的在理,但朕有朕的考虑。不知道这几万人集结在宫门口,是谁的主意,又有什么目的呢?”

    没想到许广汉听了一点儿也不避讳:“是我让来的啊,我看老百姓也都不容易,让他们当面和你说说,比让小人利用了强。”

    “你——”

    老实说刘病已听后非常生气。利用手中职权,煽动百姓作乱,阴谋诬告忠臣,再加上许广汉的身份是当朝最大的外戚,他如今干的每一件事儿都是要被皇帝嫉恨和提防的,尤其他这种“恃宠而骄”、毫不避讳的口气,更让刘病已想起了霍光。这不是好事。

    但刘病已憋到心头的盛怒被他强行忍住了。为啥?因为感情特殊。他跟许广汉名义上是翁婿,事实上胜过父子。许广汉供他吃穿,教他读书,让他成才,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他——甚至因为宫廷斗争而牺牲了女儿无辜的性命,这些事情刘病已一辈子也不敢忘。

    可以说刘病已这苦孩子从小就失去的父爱,都是在许广汉这里得到的补偿和满足。于是“思前想后”,他决定跟老丈人摊牌,尽早挽救他,别逼自己把他当做下一个障碍清除。

    而正是刘病已心中这份特殊的感情,救了许广汉一命。

    刘病已叹了口气,把他的真实想法说给了许广汉听:“岳父啊,您和丞相都是朕的功臣,是朕的左右手,应该‘精诚团结’才是。您又何必搞出这些‘阴谋诡计’来诬陷丞相呢,赵广汉死就死了,朕劝您不要再想着去救他。”

    没想到许广汉听后眼珠子瞪得溜圆,脸上的面情充满了惊讶和恐惧,他直接跪下了,说:“陛下您说什么呢?我搞的阴谋?我哪搞啥啊,不就是听王武的话,把请愿的老百姓放到宫门前么,那也是为了你好啊!”

    王武是刘病已的舅舅,在一举端掉霍家之前,皇帝为了巩固自家的羽翼,曾经大力扶持了舅舅王氏家族(这一点前文提过),王武被封侯,跻身大贵族之列。但说实话,对于这个人,刘病已的信任目前还仅止于亲戚关系,一听说许广汉是被他撺掇的,刘病已这么聪明的人,马上知道自己老丈人被人家利用了。

    但他不放心,继续试探道:“那么那封诬告信——”

    “信?什么信?他也没提过啊,我得到消息时,老百姓已经有不少来宫门口了,我怕出事,本想驱散,是他劝阻我的,我核计着‘拳头不打亲戚’,他的话肯定也不是害你,就照办了……”

    十几年的共同生活,刘病已打心眼里还是了解老丈人的,从他的语气和神态里,刘病已知道他说的句句都是真话。许广汉真的不是什么幕后导演,只不过被忽悠了,这让刘病已“哭笑不得”。

    于是他对许广汉说:“岳父您的苦心,朕明白了,是朕误会您了,您去休息吧,朕自有主意。”

    许广汉还不罢休:“哎?那可不行,女婿,你得说清楚啥阴谋啊,不然我不放心!”

    刘病已挥挥手,没好气的道:“行了我的老丈人,你别添乱了,朕能搞定,能——搞——定……”

    好容易把许广汉弄走了。刘病已来不及休息,立刻传见王武。

第五百七十一章 未雨绸缪() 
    于是王武也一路小跑进了宫,皇帝没跟他那么多客套,直接就问他:“舅舅,朕让你们王氏满门富贵,你们就应该知足。朝廷里的事儿,朕劝你少管,尤其是今天发生在宫门口的事,你怎么就不懂得避讳呢?”

    皇帝的言气里已经很明显有批评的意思。

    “皇帝陛下,臣哪里有干政的心啊,臣原本只是一个市井小民,如今混到侯爵,享受还来不及呢,我们全家都谢谢您的恩典,特别是不用上朝光是在家玩的这个恩典,更给力!“谁料王武听后也很无辜地眨眨眼睛:”说到宫门口的这个事情,是金安上金大人觉得不好,想去跟平恩侯讲情,可关系又远,于是找到臣,我觉着‘拳头不打亲戚’啊,就顺嘴给平恩侯说了,就是这样。”

    皇帝听了以后抑郁,但他压住火,接着问道:“那信儿的事——”

    王武摆了摆手,一封无奈的表情:“信?什么信?唱歌的那个,还是插鸡毛的那个?陛下,您知道臣不识字啊!”

    刘病已哭笑不得,他朝王武摆了摆手说:“舅舅,你还是回家好好活着吧。记得下次有人找你讲情的时候,直接来找朕!”

    王武听后说谢主隆恩,屁颠儿屁颠儿就走了。说到金安上,是前车骑将军金日磾的侄儿,在剪除霍家的时候,他严守宫门,让反贼矫诏的阴谋未能得逞(见前文),所以也被封了侯。

    皇帝马上召见了他。没想到金安上也很傻很天真,他对刘病已说:“亲爱的皇帝,我们家人一向都很淡定,是史大人对我说想求个情,臣觉得你们之间拳头不打亲戚,臣又跟平恩侯不熟,那我跟王大人熟,我就说了一嘴嘛……”

    刘病已奇道:“那信的事儿?”

    金安上道:“皇帝,你懂的,我汉文不好,是什么信,你拿给臣,臣也看不懂,你找有学问的吧。”

    刘病已万般无奈地挥了挥手:“爱卿你也回家好好活着吧,顺便把好好学学文化,将来很有发展的……”

    打发走了金安上,皇帝一看天也亮了,被搅和的一宿没睡啊,顺便问问史高吧。这史高,是刘病已的叔叔,同样也因为皇叔之尊被封侯爵,跟王武一样,也是个大字不识几个、光记吃不记打的主儿。刘病已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反而有了重大线索。

    ===============================

    皇帝问了史高同样的问题,史高说:“陛下,臣都招了!是赵广汉求臣的,让臣跟平恩侯讲个情,臣觉得拳头不打亲戚嘛,但是又觉得这样会不会显得多管闲事啊,于是臣就找个外国人金大人商量,哪成想他嘴不严,皇帝,臣错了,臣真的错了,臣从一开始就不该到皇宫来,如果臣不到皇宫来也就不会碰到外国人,如果臣不遇到外国人那赵大人怎么会沦落到那么一个伤心的地方呢……”

    刘病已不耐烦的道:“行了行了!你还知道这是多管闲事啊?朕罚你回家闭门思过半年!另外,那信的事儿——”

    史高忙道:“信?什么信?皇帝,臣不少字还没认全呢您让我去认外国字?臣跟金大人是口头说的,没写信,您看——”

    “滚吧,快滚……”

    刘病已听后想骂娘。但经过这么一闹,他倒是冷静了不少,骨子里的圣君风范又起来了。这一圈问下来,至少三个结论是肯定的,而且对朝廷里的稳定甚至皇权的安危都有关系——

    第一,之前为了扶持朝中新贵一起斗倒霍家,但现在刘病已知道自己到底还是年轻,他扶得有点过了:现在许家不光势力大、威望高,而且还笼络了一大批皇帝的叔叔、舅舅、三姑六婆,成了强大的外戚家族。刘病已知道许广汉没有野心,而且对自己是真心的好,但不代表他手下所有人也都是这样,万一哪个贪图”功名富贵“,撺掇他也学着霍光那样干一票,也真够自己一呛的,这个局面必须想办法解决。

    一部封建王朝史,最黑暗腐朽的两股势力就是宦官和外戚,而西汉亡在外戚,东汉亡在宦官,这是让后世君王不得不防的血泪教训。

    可喜的是,从刘病已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