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草根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草根皇帝-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皇上陛下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的意见惊人一致,那我们就消停一会,就别说啥不好听的吧……

    于是中两千石部长级扩大会议再次召开,谁也想不到,在此次会议上,竟然有一个人“不识时务“地站出来坚决反对……

    这个跳出来反对的人,原来是长信少府夏侯胜。这个怪牌还真是处处“出人意料“,真不知道他脑袋瓜子里怎么构造出来的。

    夏侯胜说:“孝武皇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无故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自己又过着奢侈的生活,‘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们‘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所谓的无五谷之苗),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原先‘文景之冶’的储备全都被他挥霍掉,至今还未恢复。所以孝武皇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

    这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觉得扫兴。而最下不来台的就是夏侯胜的主管领导,他心说这老爷子,真是会给人家没事儿找事啊,皇上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一致认定的事情也敢出来呛声,这不是把我也搭进去了么?

    于是,他赶紧出来把自己往外摘干净:“夏侯先生,您这意见可不代表我们少府衙门!这是皇帝陛下的诏书,您也不打算遵从么?”

    夏侯胜天生的犟牛脾气,他一听这话,,额头的青筋直绷,更加强硬的表态了:“皇帝陛下的诏书就牛叉了?这不是还在议论呢么,皇帝陛下的诏书错了,也不能执行。像你们这样‘阿谀奉承’,毫无做臣子的节操?我今儿这番话说出口了,就是犯了死罪也不后悔!”

    唉,夏侯胜这老爷子除了是个怪牌以外,还出了名的口臭,真不是乱盖的……

    夏侯胜这番“夹枪带棍”的混话,连大鸿胪韦贤听了都觉得说不过去——哦,话不是你这么说的,不顺着你就是“阿谀奉承”、就是没有做臣子的节操?你这不是把在场的朝臣们全都否定了,再说你比皇帝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加起来还牛叉,那你把皇帝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当成啥了?

    想到这,他立刻站出来打擂:“夏侯先生,话不能这么说吧?就算孝武皇帝有点小过失,那也是‘人之常情’。三皇五帝都曾经犯过错误,况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孝武皇帝晚年颁发了轮台罪己诏,深刻反省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国家财力‘蒸蒸日上’,所以说孝武皇帝终究不失千古贤君的气度风范……”

    于是乎两个老学究“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开始互相掐架。他们一个是先帝的师父,一个是先帝皇后的师父,在资历上相等,又都是闻名全国的大知识分子,所以其余人都没敢插嘴,就在旁边‘打酱油”、看热闹,这一闹就是两个多小时。

    丙吉心说不行,再这么下去又得像当初那样没完到了而且伤感情,于是乎他站了出来。

    “韦老,夏侯先生,咱们不争了,在场所有人一起表决如何?”

    其实说良心话,夏侯胜说的句句都是事实,孝武皇帝在内政和冶理民生方面确实做的不够好,这在两千年以后,也算得上公正客观的评价,但在刘病已那个时代可不能这么说。孝武皇帝的威望太高了,是他彻底扭转了汉朝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是他让全国人民不再受异族威胁,是他打通了前往西域的战略要道,也是他让自己的国号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名字!这种辉煌,是足以让人们忘掉一切不快并且世代追捧的。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天生的政冶家() 
于是满朝文武举手表决,除了长信少府夏侯胜以外,群臣们一致同意给孝武皇帝上庙号。

    丙吉本以为这样以来夏侯胜就会识趣地闭嘴了,没想到这老爷子真够倔的,竟然把自己的意见整理成奏折,直接上报给了皇帝陛下,请求收回给孝武皇帝上庙号的圣旨!

    夏侯胜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

    所有亲贵和大臣抱成了团,一起指责夏侯胜侮辱孝武皇帝、非议诏书、身为朝廷高官,行为举止“大逆不道”。消息传到外地,拥护孝武皇帝的人们也纷纷上书弹劾他,而那些反战派人士虽然不想打仗,倒也不愿意在这个风口上,站出来否认孝武皇帝的辉煌功绩,于是纷纷选择了保持沉默。

    如此一来夏侯胜可惹出了大麻烦,全国舆论再次出现了绝对的一边倒,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府统计了两千余份奏章,竟然完全没有帮着夏侯胜的,而且这事儿传遍了朝野内外,连长安城的老百姓都在议论纷纷了。

    唯有正直的丞相长史黄霸认为夏侯胜说的没错,于是扣下了不少递给丞相府的弹劾书,但面对全国舆论,他一个人的行为那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到了这个地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也不得不办他了。本来想借着宣传孝武皇帝,让全国人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一场对匈奴的战略决战中,可被夏侯胜这么一搅和就完蛋了,大战在即,军心民心绝不能乱,虽然他是太皇太后的师父,人也绝顶聪明,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也只能“忍痛割爱”。

    于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联合丞相、御史大夫,以三公之名共同弹劾长信少府夏侯胜,罪名为口出狂言、侮辱先帝、非议诏书、抗旨不尊、身为朝廷高官,行为举止“大逆不道”。捎带着也提了丞相长史黄霸,擅自扣下了不少弹劾夏侯胜的奏折,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是夏侯胜的同党,所以也犯了同样的罪。

    夏侯胜他自己做死那是活该,可是关黄霸啥事啊?要把他往死里整!

    然而所有官员都明白,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是想用完了就甩,把没有利用价值的黄霸给踢出局了。一来,他这人太耿直,做事一点情面都不讲,调查田延年的那件事,本来可以缓和一下的,却被他搞得各种势力差点公开翻脸,这种政冶上的白痴实在不适合留在官场,尤其是中枢这种最讲政冶性的地方;二来,就算田延年有再多不是,也曾经是霍光的头号亲信,帮他废过皇帝,如果都像黄霸那样随便弹劾、轻易弄死的话,那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的威信何在,以后还有谁跟他买力?

    所以,霍光索性借这件事情,发起狠了,把有点可惜的夏侯胜和早就想弄走的黄霸一起干掉。

    这结果在所有人的预料当中。丙吉、魏相为了大局考虑,并没有说话,因为大家如果相信了夏侯胜,那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战争准备都将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大批的物质储备都要打水漂;而韩增、赵充国这俩人早先因为田延年的事情已经公开发飙一次了,实在不宜继续得罪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于是乎犯了老毛病——说先去前线看看风头,连夜从长安出奔到边关。这是俩人最擅长的手段。

    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候,“冷眼旁观”事态发展,一直没吭声的皇帝陛下跑出来说话了……

    刘病已看了大家联名弹劾夏侯胜和黄霸的奏折后,是这么说的:

    当初诏书是我下的,这俩人议论诏书“大逆不道”,说起来应该由我发落吧?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你觉得呢?

    按照汉代初期的法律,“抗旨不尊”是死罪,但“议论诏书”就没事儿,这大概是为了鼓励臣子们积极参政议政,减少朝廷出错的可能性。

    太宗孝文皇帝还特地下令说议诏者不能治罪。但到了孝景皇帝时代,因为撤藩的事情爆发了诸侯王造反的七国之乱,国家内部打成了一锅粥,孝景皇帝在紧急状态下颁布命令,从那个时候开始,“议诏”也成了罪名,轻则打板子重则掉脑袋,叛乱平定以后,不知道他是忘了还是觉得这招挺好用的,就再也没改回来过,就这样一直沿用下来了了,直到本始四年才被刘病已宣布废除。

    由于“议诏”的罪名,是非常状态下的紧急规定,所以“议诏”都是由皇帝陛下亲自定罪的。现如今夏侯胜和黄霸犯了事儿,皇帝陛下想要由自己发落,倒也合理合法。

    俗话说:谁的面子受损谁出来打板子嘛!于是霍光表示同意。刘病已下了诏书,上面这么说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长信少府夏侯胜诽谤先帝议论诏书“大逆不道”,丞相长史黄霸在一旁“煽风点火”,知情后还“隐匿不报“,甘当同谋,俩人都有错误。但夏侯胜是太皇太后的师父,黄霸在审理田延年贪污弊案的时候立过大功,朕念及“上天有好生之德”,决定不杀他们。革除两人所有职务,关进监狱好好反思,想通了再放出来,钦此。

    霍光觉得有些轻了,但事先已经讲好了让皇帝陛下发落,不好反悔。况且刘病已虽然没有啥实权,但毕竟是皇帝陛下,他不想杀人,也是出于一片善心,挺好的。

    霍光和丙吉相视一笑。这皇帝陛下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成长到这个地步了么?记得当初刚即位时候,他可不是这样的,啥也不敢说,现在不仅会玩阴的整死人,而且还懂得“不动声色”地替人讲情了。

    不错,皇帝陛下天生就是个政治家的材料……

    再说夏侯胜和黄霸,按照皇帝陛下的圣旨,被革职了以后扔进了监狱。面对如此的逆境,夏侯老爷子倒是冷静得很,既不吵也不闹,吃饭睡觉一切如常,可怜的黄霸到现在也想不明白,自己保护像夏侯胜这样的忠臣,这个错误到底犯在哪儿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于是委屈的他只好决定自己哭一会,这一哭是越哭越伤心呵:“皇帝陛下啊,我一心为了大汉江山着想,您不能这么对我啊,我冤枉啊,放我出去呵……”

    他哭着哭着,反把夏侯胜弄笑了:“小子,你就是那个黄霸?”

    黄霸止住了哭泣,恭敬的道:“长者在上,小子有礼了,对呵,我就是黄霸。”

    夏侯胜道:“行了,别哭了,消停一会,我这个人最见不得别人‘哭哭啼啼’的,尤其你还是大男人,能不能有点出息。”

    黄霸流泪道:“我就是想不通,皇帝陛下说翻脸就翻脸,他怎么能这样对待像我这样的忠臣啊!”

    夏侯胜叹了口气:“看来关于你的传说是真的。”

    黄霸好奇的道:“是什么样的传说呵,说出来听听呵?”

    夏侯胜不屑的道:“你就是个极品大傻瓜的传说!你真是个大白痴呵!你以为把你弄进监狱来的就是坏人?你先谢谢陛下救了你吧,要不是他抢先下旨,你这会儿早就被剁成肉馅儿了。”

    夏侯胜是个聪明人,他一看就看出了刘病已的用心,如果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府来下命令,肯定要”杀鸡给猴看“,自己和黄霸难逃一死,但皇帝陛下抢先说了他们的功劳,而且下圣旨明确表态不能杀他们,“把生米煮成熟饭了”,那些想借这件事情来整死自己的坏蛋们,也就没了继续追究的借口呵。就算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也总得给皇帝陛下的圣旨一个面子不是,否则不也成了“非议诏书”?

    所以皇帝陛下巧妙地施展手段,堵上了大家的嘴,让这件事情就这么冷处理。过一段日子,大家渐渐淡忘了,皇帝陛下随便找个理由大赦天下,他们两人不就放出去了?

    唉,刘病已真是一个善良、厚道又聪明的皇帝陛下啊……

    官场其实就像个表面一层堆满财宝美女的大粪坑,不见得推你下粪坑的就是坏人,也不见得把你从粪坑里拉出来的就是好人,但有一点得记住,就是在粪坑里的时候千万不能轻易开口说话,否则就会呛满嘴的米田共……

    现在发生的事情,就是对这条官场法则的最好解释。

    黄霸听了夏侯胜的话以后”茅塞顿开“,连忙朝着皇宫方向磕头感谢圣恩。随即俩人又聊了大半天,他们越聊越投机,黄霸终归抑制不住对夏侯胜的学问、人品,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仰慕,给夏侯胜跪下要求拜他做师父。

    “夏侯先生,小子很早就仰慕长者的学问和人品,小子想拜您为师,学习做人和做官的道理,如果不是在监狱里,小子这辈子也不敢奢求能做您弟子,求长者成全!”

    夏侯胜刚开始并不想收黄霸这样的笨徒弟,但禁不住他不停的”软磨硬泡“,而且坐牢的时候闲得非常无聊,就想跟他聊聊。

    于是他问了:“小子,如今你我都是个囚犯了,说不定今后还要掉脑袋,你还有心思拜师学习?”

    黄霸的回答,则成了”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一句名言,他借用孔子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历史书上正式记载的这七个字,是出自黄霸的口中。从此以后,成了读书人口口相传的励志故事。其实看黄霸,他情商是孝宣朝所有大臣里最低的,打个通俗的比方,黄霸就是孝宣朝版本的郭靖。但这人就是有一股子热血打拼的劲头,尤其在逆境中不忘学习和奋斗,所以后来,到底做上了丞相的宝座。

    再说夏侯胜,他听了“朝闻道,夕死可矣”七个字,就觉得这小子笨是笨了点,但也不算”无药可救“,说不定将来会有发达的时候。

    于是在监狱里,黄霸成了当朝大儒夏侯胜的关门弟子……

    于是夏侯胜开班授课,给黄霸讲《尚书》、《春秋》和《礼》,顺道也交给他为人处世和混官场的秘诀。黄霸跟郭靖类似,情商虽然不高,但智商不低,什么文章只要师父背诵一两遍,他就能明白个大概。

    结果黄霸有一次就问夏侯胜了:“师父,您教导我凡事有经有权,什么事儿不要做绝了,又说要尊重大家的意见,不能一次得罪所有人,那您为什么明明知道皇帝陛下要给孝武皇帝追尊庙号,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和满朝文武也都同意了,却还是要站出来反对呢?”

    夏侯胜一听就乐了:“好小子,你不笨啊,能问出这种问题,证明通过我的教授,你多少开窍了。但我现在就是告诉你了,你也不会懂,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明白了……”

    夏侯老爷子一直也没有告诉黄霸答案。事实上,他是当时朝庭上的第一聪明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去犯众怒,明知道庙号给定了还出来反对呢?

    这也成了后世史学家们议论的热点问题。大概是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刘病已违反了追尊庙号的法定程序,没有经过中两千石扩大会议的表决就先下圣旨了,这是夏侯胜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才撕破老脸出来反对,因为汉朝人事实上是最重礼法规矩的,韦贤之前因为“皇考”的事情也曾公开跟刘病已闹翻过,后来不也笑呵呵地当作没事儿一样么?那么夏侯胜这么做也无非是出于知识分子维护礼教的单纯热情。

    不过这说法很快就有人反对,因为大鸿胪韦贤跟夏侯胜辩论的时候已经站在孝武皇帝那边了,要说知识分子有热情,难道韦贤就没有?况且夏侯胜在监狱里也跟黄霸说过,如果不是皇帝陛下抢先下诏,恐怕早就死定了,凭夏侯胜的聪明机敏,怎么可能明知道死路一条还去闯?

    第二种是说,夏侯胜只是单纯客观地评价了孝武皇帝刘彻。只不过由于政治原因才被陷害了。霍光和刘病已都想借刘彻抬高自己的声望,顺便为对匈奴战争做宣传,夏侯胜这么扫兴当然要干掉他。这很有道理。但也不能解释夏侯胜为什么如此坚决地反对追尊庙号——

第二百二十四章 知无不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