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七○、脱俗成名超凡人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
物累便入圣境。
【译文】
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业才行,只在能
摆脱世俗就可脐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
要能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宁静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圣。
【注解】
圣:道德文章都达到最高境界,据《管子·内业》篇:“心全于中,形
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
念。
物累:心为外物所牵累,也就是心遭受物欲损害。圣境:至高境界。
【评语】
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
地方,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谓“一革食,一瓢饮”,就是过日常粗茶淡
饭的清苦生活,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木受外界
物欲的困扰。反之,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就成一个
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人本要变成物欲的奴隶,虽说不能像古人说的那样成
圣,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用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颜回自得其乐木只在
于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
的。二七一、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
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于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
名利禄,必然木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
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天取得心得。
【注解】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事功:事业
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实诣:实在造诣。
兴,兴致。
吟咏风雅:吟咏也作咏育,涤指作诗歌时的低声,朗诵,据《诗经·关
唯》序:“吟咏性情。疏:‘动声日吟,长言日
咏。’” 
风雅:风流儒雅。因此,后世以此比喻诗文。
【评语】
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
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
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
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圳,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
到真才实学。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
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二七二、恶人读书适以济恶心地干
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

籍寇兵而颖盗粮矣。
【译文】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全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
善行好事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
就等于资助武器给贼子,接济粮食给强盗。
【注解】
心地干净:心性洁白无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恶种籽、随缘兹
长。朱子有:“有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的说法。
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饰自己的过失。
藉寇兵而责盗粮: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
也”。兵,武器。赍,付与。
【评语】
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和这个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心地纯洁品德
高尚的人力了学问,可以洁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
贡献。,一个心术不止的人行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作
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
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会以自己的学问件为武
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却坏事做绝,有的甚至
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 
还必须立身正才行。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
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夹害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
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
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
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三一四、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趋炎队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谈亦最长。
【译文】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是凄惨而又
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
平安生活时间很久趣味也浓。
【注解】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评语】
历史上依附于权贵的奸佞之辈,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他们所依附
的权贵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祸灭全族,人们
谁还会记住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
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历史
往往是“唯是隐者留其名,”那和奸佞小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一五、闲云为友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在满是松树的山涧旁边,拿着手杖一个人很悠闲的散步,这时从山谷中
浮起一片云雾,笼罩在自己所穿的破旧长袍上,在简陋的竹窗之下读书,疲
倦了就枕着书呼呼大睡,等一觉醒来寒月浸凉了自己的毛毡。
【注解】
衲:和尚穿的衣服,此处指宽大的长袍。毡:用毛所制的毡子。
【评语】松与竹,隐士高人所称羡之物:云与书,文人墨客不可须离之
物。“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年无为的
人生观,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但一个有为的现代人
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 
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

三一六、修养定静,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生,须闲处心神养得甭;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事务忙乱不堪时,要想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休身养性
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彻悟, 
看破红尘。
【注解】
不乱性:指本性不乱。《大学》中有:“好人之所恶,恶人这所好,是
谓指人之性。” 
不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
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评语】
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
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
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
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
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 
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 
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三一七、隐无荣辱道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
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计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
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注解】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清的冷暖。
【评语】
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
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
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
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
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
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
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三一八、除去恼热身心安乐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
常居安东窝中。
【译文】
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
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
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注解】
遣:排除,送走。
安乐窝:窝是巢穴。安乐窝指舒适的处所。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 
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
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
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木完全是
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答,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
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
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
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三一九、贪富亦贫知足安贫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
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
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亏;自知满足的人,即
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
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注解】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
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
味也。朱注:‘膏,肥肉;梁,美毂。’” 
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
编民:也作编氓,批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
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评语】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
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
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
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
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
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
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
人君子所不齿。三二○、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
闲。
【译文】
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1 一个
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注解】
矜:夸大、炫耀。
【评语】
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
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
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
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
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
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 
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
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
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 
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
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
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
【注解】
玄:指深奥微妙广大无边的哲理。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自得:真正彻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
【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
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
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个真正得道
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
“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
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
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
取的。

三二二、得道无系静躁无干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
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
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
【注解】
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李善
注:孤云,喻贫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 
【评语】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
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
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
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
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
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自由自在
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加流云,如
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三二三、浓处味
短淡中趣长悠长之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