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连一个月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多少。”仓促的动员和征兵并不顺利,很多百姓都不觉得这么点儿人恐怕仅仅是靠运气打了胜仗,根本无法战胜这几年来的夏城武装的。
平民百姓虽然不掌握什么核心信息,但是有多少人户人家被征了兵、整个夏族的规模有多大却是很多人都心中有数。不说几百人如何战胜上万人,大多数家中或亲友有人被征发到城内的也担心亲人的安全。
在统治严密,人均农业基础也比另一位面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强的多的小型地带,即便压迫和盘剥沉重,鼓动造反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连几天的时间主动投靠张伟等人的当地人也就这一百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以最快的时间凑够足够的人数,张伟只好把在硫磺矿区和夏城军队那里缴获过来的不少资财用于奖励和征兵才在周边最终凑足三百五十多名从少年到中各年龄段的情壮。这样就算是加上还拥有一定战斗力的原有人手,兵力也没有凑足五百。
不过武装方面到是没有问题,通过之前那次大胜的缴获,已经可以用精良的铠甲还有长矛武装其中至少三成以上的人。
不过真正和这些临时征来的丁壮打了几天交道的张勇乃至不少少年战士们还是从一开始的尊重和热情变得原来越没有信心。最终不得不动手动脚,以让这些人在训练中拥有最起码的纪律观念。
“父亲,这。。。这些人真的能够在战场上堪用么?”没有太多带兵经验的张勇见到这些人在初训中的表现也开始犹豫起来:
“战场上的纪律,你们已经给他们讲过了。我们的人手比例也并不算太少,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告诉少年们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
张伟其实对于领兵指挥和训练管理也并不十分精通,这时也才明白尽管近代军队管理的那一套在现代人看来简单粗暴,却是在没有足够领导人才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一种办法。这些同神武一族的少年们训练与勇气意志都相差十分悬殊的人可能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战勤和分担敌军火力吧?
就在张伟等人为这些刚刚招募来的人能否在高强度的战场上有哪怕及格表现而忧虑的时候,夏城方向似乎终于有了动静。
此时的夏远在得到夏威、夏林等人战败的消息、特别是张伟等人开始动员临近的农民后后再也坐不住了。权衡许久之后决定孤注一掷,以最为优秀的四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大队共五千人大概城内近半左右的兵力展开以此进攻。就算不能歼灭强敌,也至少要取得哪怕形式上的胜利。否则的话,从士气和马上就要来临的秋收两个方面的角度考虑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五个大队虽然兵力上不到夏城所有武装力量的一半,可是如果考虑财力赏罚的集中运用还有本来就比较好的兵源状态,则至少要战到夏城三分之二以上的力量了。进攻力量与留守兵力的这个对比也符合当年不少战事总结出来的兵理。如果这个规模的力量依旧轻易失败,那就说明双方的力量对比本来就已经异势了。就算城池能守住,多则两年,少则一年的时间城中也终究会因为缺粮而发生严重的问题。
城北矿区的战败,也终究让夏城的大多数官兵不在持之前那种自己为天下无敌的心态了。在出征的时候,似乎已经远去很久的临战恐惧重现在不少官兵的身上。
“如果没有见到那些强敌,大家只要注意到在天黑前挖好壕沟和营垒,境界轮换的时候长点心,不给那些所谓的高手们以可趁之机。又有什么人能够挡住我们这么多人的集火轰击?放心吧,我们的对手最多不过百余人而已,只要暴露出来就是被轰杀的下场。就算这些天来他们征来一些人,又能顶的什么用?在猛烈的火力之下无非是做鸟兽散的结果。。。”各大队负责做宣传的人以各种口吻传达着夏远安排下去的那些安慰人心的话。可在此时,就连夏远自己也不知道这一次出城的胜负会如何的了。
白天出城的大队在棱堡城墙之前集结起来的时候,方圆六七十步以内密集的兵力多少还算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人重新按下心来。
当人数达到五千人左右的时候,可以组成稳妥的空心方阵的同时还留有不少骑兵预备队。在每个方向上都有至少五排冷兵器长矛手和多排火器手组成的完整防线,更不说各大队所配置的炮兵。火力和战斗力至少看起来不再有任何短板。
夏远心中对次出征也有了大致的估计:就算那强敌在强,在这样的队伍面前恐怕也只有退避的份。这一次只要能破坏还在城外的矿区,不给那些潜在的强敌以短时间内利用的机会,也算是有所收获。
“只要那些强敌没有在野战中战胜大军的本事,最终只能回避。那么秋收时候的征粮至少就不成为问题了。最终只要我们答应给那些南边儿前来的人一定的封地和利益,危机应该能够最终渡过去。事情的缘起本来就是一场误会。相比那刚刚从荒蛮中走来的人也不会有太大的见识好心。”见到夏远似乎依旧有些心中无底,石天安慰道。
(本章完)
第98章 易势之战()
夏城周围的地势并不复杂,城外是田连阡陌的肥沃平原,只是在北部矿区的时候才濒临山地和林地。因此在夏城大军刚刚完成集结的时候负责轮值在外面侦查的神武一族的少年们就已经发现了敌人大军的动向。
而在这个时候,张伟等少年们不过刚刚完成了一道低矮的连绵三百米左右的胸墙工与壕沟工事。在权衡了许久之后,张伟最终还是决定与出城的这股敌军进行一场正面的对垒。因为很显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就算在夜间也难以动摇这数千人的大军。可是自己刚刚征集来的这些当地民夫般的武装根本没有执行机动性太强灵活性太强任务的能力。
而且每种技术环境都会拥有不同的特点。虽然张伟对于军队管理和指挥并不是多么精通的人物,但是却也看的出来:夏城的火炮更多以方便携带的轻炮为主。并没有太重的野战炮,这很大程度上也是骡马化水平不足,马匹更是往往勉强能让少量的骑兵配马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火器军队在野战攻坚上实际上就是一大短板。如果说在缴获了必要的装备和物资后,张伟有信心在白天率领神武一族的少年们抗衡两个步兵大队,那么在依托简单工事又有不少可以用于火力分担的“炮灰”的情况下,以一当十抗衡四五千规模的敌军应该也不是问题。只要能以一场立竿见影的胜利来击退对手,那么毫无疑问就意味着夏城“制野权”的真正丧失。
让张伟没有想到的是,在敌人的大军刚刚逼近到五里左右的临战距离,也就是一般炮火理论上的最大射程的时候。夏城的大股骑兵并没有动,只有区区几十骑从远处以并不算快的速度赶来。似乎并不是打算武装侦察或者对决的样子。
这几十骑在濒临到距离张伟等人所在的营垒大概一里远左右的距离的时候就开始张弓搭箭。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方面的行业,但也似乎感觉的到:在这个距离上放箭,就是轻箭抛射也不一定有什么威胁力。
果不其然,那些人仅仅把几十支箭抛射到大概距离阵前半里远左右的地方就开始回撤了。这些箭支的箭尾似乎飘着醒目的红绸以引人注目。
这些夏族人所要做的事情张伟也了解了个八九不离十:原来,为了确保有些的沟通。夏族人在几经权衡之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来向己方传信。
让张伟感觉到一似亲切的是:一名神武一族的少年亲自取来信件在张伟的身边默念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障碍。很显然:自己和夏家所传播推广来看的文字也几乎没有太大的出入,因为这启蒙者本就来自与自己类似的时代。
信中没有太多的客套话,而是直言不讳的说道:夏城愿意以三十万亩土地还有三万城外的农人相赠,这至少是每年折合二十多万石粮食的产出。换句话说:整个夏城最多可以允许三成的利益来暂时避免战争。冲突的起因,本来就是一场误会,责任更多在夏城一方,这些利益权当是赔礼了。但这也是夏城能够拿出来的最大限度的利益,没有丝毫讲价的空间。如果不同意,那样也可以:以一次决战来决定谁才是此地的主宰。。。
其实对于夏城可能提出条件的事情,张伟在来夏地之前就大致有过权衡和思考:平心而论,从理性的角度:先接受夏城的条件立住脚跟,然后在动员那城外的几万人口不失为一种上册。如果有几千还算靠的住的军队,那么类似如今这种局面当然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尽管这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当这些少年们在跟着自己拥有巨大利益后还会有如今的朝气吗?这可能也是对方的目的之一。
张伟当然有自信靠自己的能力来管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是夏城给出的土地却不包括城北的矿区,反而是在没有什么矿产,距离夏城重地也比较远的城南。这在张伟的理解来看就是没有真正的妥协之意了。自己拥有几万人口,当然有可能拥有足够的人手,可是如果连铁矿和硫磺矿区或者相应的资源筹码都没有,那么张伟就没有把握几年之后的夏城的力量会不会随着战备进一步增强。更不要说如果放弃今年这次秋收,会给夏城带来多少筹码上的优势了。
正是这些顾虑,让张伟很快就做出了决断:并让张勇差人射书回信道:我们也是一口价,不同意,那我们就只好自己来取了:硫磺矿区不能让,而且还需要百名铁匠、炉匠、五万斤铁料。秋收时城外农人们的负担降低到三成。
张伟的条件其实等同于最终默认神武一族与夏家共治这片土地,而不是夏远本来说设想的只不过是暂时拖上几年的时间。他知道那名强手是一名危险的敌人,但却也并不认为自己这完善的数千大军在白天的正面对决中也会失败。对方竟然打算在白天同自己正面对决,那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了。
“我们还要不要回信?”一名负责传信的侦骑问道。
“回归本队吧!不必再回信了。全军向城北矿区前进。”夏远下令道。
似乎是觉得以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炮兵在远一些的距离上展开火力也应该足够了。数十门骑兵掩护下的轻炮就首先集中起来在大军逼近到张伟所部营垒一里左右的距离上展开了轰击。
在接连不断的炮击展开的时候,张伟才发现自己对夏城炮兵了解的还是太少。接连不断的重散弹一开始的精度并不强,可四无轮过后就很准确了。一轮轮密集的重散弹弹雨之下几乎顷刻之间就开始有人在一片片飞溅起来的土花中伤亡。
接连不断的五十多轮炮击打出的数以万计的重散弹在修有初步的工事、大部分人在战前也都准备好必要的盾甲防护的情况下还是造成了三十多人的伤亡损失。这瞬间就让那些临时加入队伍的当地人感到了巨大的恐慌,再也不敢把头露出胸墙了。猛烈的炮击过后,聚集起来的骑兵首先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本章完)
第99章 遗忘了什么()
似乎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这一次冲锋中即便是集结起来的上千骑兵也不敢大摇大摆的直冲了。而是轮流出动,分散开来,以二三百人规模的散兵游骑最大限度的逼近张伟等人所在的营垒,骑兵与骑兵之间至少相聚一丈上下的距离,因为是在白天,还能够轻松躲避从远处非来的投石。
敌骑在百步左右距离上轮番远远的以早已填装好的火绳枪展开了火力,虽然打的并不准确,却增添了很多人的压力。几乎是靠这一对一、一对二的严厉督战才让大部分刚刚进入不久的那些丁壮们从胸腔内站直了腰。以准备好的盾牌应对远处飞来的那既不精确、威力也没有多大的骑射子弹。
忽然间,迅疾如强弩般的利箭接二连三的从营垒内飞出,准确的设想逼近到六七十步左右外的敌群。在大队骑兵撤出有效射程之前往往就能在阵前留下几名不走运被射落下马或是战死的敌骑兵乃至十多皮马。
一连几次,负责掩蔽大部队的游骑就不再敢逼近到百步以内的距离上开火。而从更远的距离上飞来的骑兵火铳弹丸再也给人们带来不了什么压力。
对手的目的张伟也猜测的很清楚了:以大量的骑兵做为掩蔽,以使步兵集团逼近到更近的距离上展开突击。
对于这种情况早有准备的张伟瞬间飞身越起,虽然最多也不过飞跃到比顶尖的老虎略高一些的高度上,但在那敌骑最为云集之处后大概百步之外敌步兵方阵所在的位置也就暴露了出来。
自己在特定的位置上观察,引导少年们以投石索展开攻击的作战方式难度并不小,但却是这几年来着重训练的一个方面。因此尽管有大队骑兵们的掩蔽,一轮轮重铁弹却也接连不断的飞到了高空中,覆盖向营垒东面三百米距离之外的步兵阵之中。
从上一次交手的经验与结果来看:缺乏防护的夏族骑兵威胁力实际上并不大,远远不如那些防护完善的步兵集团更为难缠。
在白天以投石索攻击防护完善的夏族步兵集群的效率似乎并不理想,接连三分钟左右,三十名神武一族的核心少年们展开了近二十轮攻击。但几乎平均投出十几枚铁弹才能打倒一个人。其他的不是被因为命中到过于非要害的部位在精良铠甲的防护下难以形成有效伤害,就是落在了人群的空袭之中。
见到骑兵幕的掩护效果不大还要面临不少危险,而步兵集团也已逼近到了百九十步的距离上,夏军的骑兵也撤退到了更远的位置上集结起来,而准备已久的步兵在这时接连不断的展开了排枪攻击。
上千支重火绳枪在百米左右的距离第一次轮番开火的情况下,相比过去骑兵队的袭扰射击压力和威慑力一下就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在利用早已填装好的弹药展开射击的时候更是让前排还算勉强支撑的不少临时丁壮被压制的不得不再次低下了头。
不过在这样的距离上,不仅仅是这十年来的时间内一直维持训练的三十多名直接投石手,就连神武一族外氏的几十名在投石索方面比较突出的少年们也一同加入了以投石索对重火枪的作战中。
兵种上的吃亏其实不小,但防守上的工事优势还有长达几年到十年不等的训练还是让六七十名负责以铁弹攻击对手的少年们占了不少的便宜,在杀伤了五六十名敌兵的情况下连同九氏部族等新加入的成员也不过付出了十余人的损失。其中真正的职业投石索手少年们只有两人不走运的被射来的弹丸所打倒。
几乎与次同时,张伟也没有闲着,接连不断以连珠箭法在工事与几名持盾少年的掩护下展开放箭。或许是因为在白天这样的目标于数百上千名一线对手们面前太过显眼,几乎每接连不断的射出五到十箭之后就不得不转移一个位置。
接连不断给敌群带来的上百伤亡如果仅仅是针对一个大队千人左右的敌军,几乎会立即带来有效的遏制力,让对手不敢在前进。可是面对四个大队组成的军阵,后面源源不断调动到第一线的中队多少还算维持了前锋的士气,让整个大军有条不紊的一边开火一边向前逼近。
在交战中累计遭受的近二百左右的步骑损失似乎一点儿也没有给数以千计的队伍带来太大的混乱。此时张伟也感觉到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