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对应的:比较完善控制东德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苏联在粮食资源并非特别依赖租借物资的情况下就维持了一千二百万武装力量和上东欧仆从军。按照张伟的计划,占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后,增加了粮食物资来源的苏军总兵力将达到一千五百万人的规模、根据地与解放区全面土地改革的中国红色力量将在苏联的支持下提前拥有三百万左右的军事力量规模。
总的来看:因为世界海权和农业天赋上的问题,也因为德国占领区的政治考虑,东方集团的总兵力规模逊色于盟国。但张伟却并不怎么为兵力上的问题发愁。因为更高的作战效率,苏军野战部队比例本来就可以在同等现役的情况下比盟军多百分之五十,而实际上因为海空军占据的过度资源。即便是取缔盟国独立部队和有效利用东北地区后苏军自身拥有的一千五百万左右兵力规模,满足战争需求应该也足够了。
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怎样最有效给予对手充分的打击成为了首要问题。按照张伟的估算:收复德国占领区与石油资源利用两个因素可以让苏联的TNT炸药产量达到每年二十万吨左右的规模,很大程度上还要超过历史上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的平均数。如果经过一年左右的战争囤积,集中在之后的一年内释放战争能量,再加上战争结束时的库存,即便考虑到盟军的空中打击,也能够发挥出三百万吨左右的弹药量。
想到这里,张伟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战后结束初期,苏联在对西方外交态度上处于弱势,可到了一九四八年就完全不同的原因。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核态势和工业恢复,战争物资囤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联的战争潜力虽然明显弱于西方盟国,但如果利用进攻作战强度承受力更高、战役组织指挥能力更强的因素在战争第一年歼灭性的杀伤打击盟军数百万人,就有了奠定战争胜局的能力。即便面临早期核武器的威胁也有了翻盘的可能。
按照苏联参谋部分指导下新的战争计划,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内,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将从两万左右的规模增加到四万五千辆左右的规模、卡车利用欧洲占领区和恢复产能还有针对德国历次歼灭战的缴获数将从四十万辆左右的维持数,提升到比历史上获得租借物资更多援助的一九四五年还要多的八十万辆。
航空兵的情况依然是苏联军事体系中比较短板的一项,但新的防空战斗机规模将增加两万架左右的规模,使苏联防空战斗机的总数达到两万五千架以上。包括高空高速都不比P51H逊色多少,更有利于防空截击I225末代战斗机。喷气机技术在此时已经启蒙,但如果战争在一九四五年爆发,能不能赶上最为关键的一年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新飞机从生产和服役总要有个精锐飞行员熟悉过程的。
在炮兵火力上,经过战争的检验和一些分析,张伟也觉得大规模生产真正意义上做为压制武器的自行火炮利大于弊。不考虑现代自行火炮那些电子设备,单纯二战或冷战初期的自行火炮成本并不算高,尤其是相比包括弹药运用和车辆体系在内的综合成本并不比牵引火炮提高多少,然而在生存力和火力集中能力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尤其对于苏军这样倾向于集中使用火力的军队来说更是如此。
(本章完)
第530章 一九四五年的三战(二)()
东西方剑拔弩张的备战让日本看到了体面投降的希望,但苏联却最终没有打算给日本人这个面子。一九四五年三月,在失去了大陆占领区与粮食来源渠道之后,日本本土兵力规模不得不下降到二百万人左右的规模,为了应付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本土陆军防御部队仅仅只能维持百万人左右的规模乃至不到四十个左右的动员师团。虽然这些师团因为数量不算太多,装备和兵源结构也还算可以,可是在大大加强了空中投放能力的苏军面前有没有能力维持本土地面的安全都成为问题了。
苏联则在远东时刻维持一直规模不小的战略航空力量随时准备对日战略轰炸以压服日本,至少使其不敢或不愿意倒向盟国。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也早就准备开始武装被俘后的德军,并利用新建的纳粹德军不断发其武装挑衅。
张伟也认为战争舆论准备和因由也已经足够了,在先手问题上。首先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一方虽然会面临种种政治风险,但却抵不上由此带来的军事风险回避。尤其是如果拖延上数个月,苏联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核风险的情况下。
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劳动节,苏联志愿武装力量开始支持希腊与法国的左翼游击队,盟军开始在欧洲大规模增兵。苏军的军事行动也立刻展开了。集中起来的三千辆一百五十二毫米自行火炮乃至五千辆一百二十二毫米自行火炮在开战后的第一天就发射了二百万发左右的重炮炮弹,在特战侦查力量的引导下在盟军七个师左右正面强行开辟了登陆场。
让西方盟国没有想到的是,在盟军反应很快的大规模火力支持与掩护下,这七个师竟然仍然在一夜之间就遭到了歼灭性打击?损失明显超乎预料?这似乎不太像苏军的作战能力?
然而此时的事实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比历史提前五年就在西欧登场了。用小组单人机枪和自动步枪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相比历史上入朝初期显然在训练上像历史上一九五零年夏天的朝鲜人民军那样得到了更为有效和巩固的训练,同时子弹携性量上也已不再匮乏。在盟军师级作战地域上,累计展开军级进攻作战的队伍就能打出上千万发子弹左右的火力。这样的话,仅仅获得并不算太多的炮火火力支持就拥有了打开对手防线突破口的能力。对渡河工具依赖并不是特别大的轻型作战力量也成为了突破莱茵河防线的有效利器。
天色还没有完全亮起来的时候,早就有所准备的盟军空军就展开了大规模出动,准备对登陆场和突破部队进行全面轰炸。而遭就有所准备的苏联航空兵也在战争之初就同盟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同想象的并不一样,因为缺乏陆地战场大规模中低空空中较量,还有战斗机之间的对抗更主要围绕精锐飞行员的缘故,在战争初期的前线空中作战方面,盟军并没有一开始就体现出明显的空中优势。
虽然整个航空能力上相比对手面对弱势,但在集中力量的情况下,谋求前线短时间短内的“空中干扰”和对出动架次要求并不那么高的防空作战却依然可以有效的维持,不同于朝鲜战争时期那样前线空权大部分丧失的情况。
在短短一周左右时间内空对地压力并不算太大的时间窗口内,展开突击作战的中国志愿军和苏联射击军精锐在二十多个师的正面防线上达成了突破,并输送了超过万计的重型装备趁夜泅渡过河,虽然也遭受了不少损失,却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这一周左右前线空权最低保障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苏军损失作战飞机超过三千架、甚至超过卫国战争初期的损失。盟军优势的航空力量也开始向纵深展开,迫使苏军纵深防空作战的损失也开始不断增加。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内,通过透支损失万架左右作战飞机确保的前线最低限度空权保障还是突破莱茵河防线的作战比预想的要顺利许多,在盟军大规模装甲力量全线抵近之前,五百万规模左右的苏军前线力量伴随着超过两万以上的装甲作战单位也越过了莱茵河。最终在一战结束前后的战线上,盟军同苏军展开了全线交战。
一年时间左右的战争准备也让盟军火力变得空前强大。两万门榴弹炮和自行榴弹炮在开战后的第一个月就配合空中火力发射了四千万发榴炮弹,给进攻的苏军及中国志愿军带来了一百二十万左右的伤亡损失。
之后两个月战局也极为不利,苏军从比利时境内与德法边境被压缩到了莱茵河西岸距离不过二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伤亡损失高达二百万人之多。
但是在开战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到来的时候,苏军则组织了一九四五年三战以来第一波大规模攻势。
盟军空军从前线到后方的活动使得军以上的歼灭战不再那样容易的进行了,可是步兵与自行火炮乃至突击炮的协同作战还是给盟军以巨大杀伤。在苏军射击军和中国志愿军的攻击之下,盟军地面部队不得不以更高密度的兵力迎战,可这却终于带来了在两千万发榴炮弹以上火力下的大规模损失。
开战后的第三个月,西方盟国遭受二百万人左右的伤亡损失。同苏军不同的是,其中很多作战都是歼灭性的打击或重创。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进攻作战、步兵兵力战斗力更低,还是直接影响到了双方地面作战的战术主动权。不过进攻中的苏军在盟军大规模运用的空中与装甲力量面前还是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西方盟国在充分动员起来之后远非东线德军可以相提并论的战争潜力还是超出了张伟的预计,战争计划也不得不有所调整了。在德法边界附近同对手陷入某种消耗战,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章完)
第531章 一九四五年的三战(三)()
在东线,通常苏军进行的一轮大规模攻势行动基本上可以将对手的防线打垮,取得战略性的进展。然而面对充分动员起来,兵力火力都非常充裕的西方盟国。给予对手近百个师以歼灭或重创都没有能够根本性的改变战局,依旧拥有近二百个师的西方盟国军队在损失并不是很大的大量自行火炮和装甲力量的支持之下展开全面反攻,很快就拉平了损失比,并通过大规模的火力战给莱茵河以西的苏军以严重威胁。
当苏军重新被赶过莱茵河的时候,自从一九四一年以来再一次遭受了大规模的失败,超过二百万军队不可恢复性的损失了。
收复莱茵河防线之后盟军也展开了争论:面对在进攻中不断败退的苏军,要不要进一步展开追击作战、继续进攻对手?这种争论终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东线的战争经验表明,苏军积累期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多则半年,少则一个季度。西方盟国军队必须利用对手积攒能量的时机尽可能多的收复德国占领区的领土,至少是莱茵区,同时,尽可能多的杀伤对手以破坏对方可能的进攻与战役组织。
旺盛的炮火和密集的重兵器乃至强大的工程能力和空运能力让越过莱茵河的西方盟国军队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苏军在战役中战亡和被俘。仅仅开战后不过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有超过五百万军伤亡损失,超过欧洲战区苏军八百万野战兵力的一半。超过两万以上的自行火炮和各种火炮也接连不断的消耗掉上亿发炮弹,装甲力量也同对手的交锋中消耗掉了超过两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然而这对于拥有充裕工业优势并合理动员起来的西方盟国来说似乎并不构成障碍性的影响。
然而西方盟国军队没有想到的是,盟军在德国境内的攻势刚刚展开不久,原本似乎伤亡严重正在败退中的苏军似乎短短几天之内的战斗力就彻底变了模样。开战以来秘密调动和隐蔽起来的已经整训完毕的二百个师左右中国志愿军以四万门以上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及以上级别牵引火炮配合开战以来整训编组的五千多门一百五十二毫米自行榴弹炮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以超过二百万发重型榴弹和接近两千万发各种其他口径炮弹在步兵攻击的协同配合下给予盟军以迎头痛击,歼灭性杀伤五十个师以上的敌军作战力量。在对手开战第一轮部队恢复之前就展开了全面反攻。
仅仅进行了一次进攻的中苏联军似乎意犹未尽展开了一连串反攻,并在莱茵河畔再次给予数十个师的盟军以歼灭性打击。
战局进行到此,似乎地面作战的悬念就已经开始锁定了:盟军在重新扩军之后的野战兵力虽然雄厚,但却没有料到经过一年战争动员与库存之后的苏军家底是如此的雄厚,同样没有预料到那些在抗战中似乎作战表现并不怎么样,通常能被日军以很少的炮弹就大量杀伤的中国军队经过一年左右的整训就变成了远朝苏德军队作战效率一个层次的雄师劲旅。
对此张伟却并不意外:不论蒋军还是红色军队,旧中国的时代环境还有兵源选拔条件造就了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只是在训练意识和训练组织方面的严重问题使得中国军队哪怕在抗美援朝初期都是一支问题和弱点很大的军队,更别说在这之前。在解决了这个短板之后,并不需要中国军队在组织上达到多么优秀和惊人的地步,也能如同朝战初期的朝鲜军队一样拥有远超列强军队的突出表现。当然,张伟也并不担心蒋军会成为西方盟国可以有效利用的炮灰。
承认环境塑造的同时还应承认: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给中国军队的军官阶层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不要说内战或对外支援战争,就是抗战时期的蒋军,战争强度承受能力也远无法和朝鲜战争第一年的韩国军队相提并论,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水平导致的结果。一支无法有效选拔和利用真正意义上的精锐部队组织攻击作战的军队,就算拥有着不差的作战效率,也并不可畏。尤其是在此时的欧洲战场这种战争强度十分大的情况下。
在指挥才能上,张伟并不怎样的突出。战争的结局几乎是在庙算上就已经很大程度上确定的了:西方盟国军队充分动员起来的战争能力远非历史上二战末期的西线盟军可以相提并论,但军队基层效率给野战兵力规模、火力杀伤效率带来的影响,还有战役组织与损失承受能力方面的区别终究会导致战争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分出胜负,训练素养和战争准备同样远非二战末期可以相提并论的苏军在社会制度与战争锻炼下双重优势下,在拥有足够的准备囤积下,拥有很大概率首先给予对手以不可曾受的损失。
中西欧的战事远比想象中的猛烈,平息的也明显比预计的要早。大概在1945年入冬时节的时候,持续了八个月的激烈交锋随着盟军战线的大规模崩溃落下了帷幕。中苏联军在这短短八个月的交锋中就遭受了七百多万人左右的伤亡损失,大大强于高于历史上的东线,也同于多余西方盟军。但这其中的被歼灭性打击的损失大概只有二百万人左右。而盟军所遭受到五百万规模左右的伤亡损失却几乎都以被歼灭性打击为主要成分。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损失了超过二百个地面师的情况下,莱茵河防线再也无法坚守了。甚至因为东方精锐力量的大规模参战,就连东方和西班牙又或者意大利维持欧陆跳板性质的局部存在也成了奢望。
然而张伟也明白,即便战争进行到此时,拿下欧陆已成定局的时候当然也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利用西欧资源所进行的防空战争乃至核武反超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章完)
第532章 曲折而峰回路转的核战()
一九四五年爆发的三战同二战一样,甚至更为激烈。当欧陆上的战事落下帷幕的时候,大规模的航空作战依然在欧陆上空紧锣密鼓的展开。结束地面战争后的苏联军火工厂开始逐步增产防空战斗机,防空能力的唯一瓶颈似乎成了训练资源和航空汽油。
不过即便如此,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苏联防空力量也以四万五千架防空战斗机的损失击落了包括两万架护航战斗机和一万五千架盟军轰炸机在内的大量飞机。
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