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完)
第527章 最后攻势()
诺曼底附近的交战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八个登陆场百公里左右作战区域内盟军在一个月内累计投入了四十个师、德军则投入了包括大量精锐部队在内的累计九十个师。
此时的德军虽然在东线遭受很大打击,兵源成分也有所下降,不过各种针对性和技战术乃至装备开发方面的优势还是给拥有海空优势下的盟军以严重杀伤,登陆的盟军仅仅在一个月内就有十八万人战死,七万多人被俘,二十人万左右负伤,死伤四五十万。损失了超过四千辆以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军虽然投入大量精锐部队,也遭受了三十多万人的伤亡损失,部署在西线的九十个师进攻能量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然而似乎是看到了德国西线力量的有限,盟军似乎并没有放弃在“诺曼底绞肉机”中持续赌下去的打算。第六波登陆部队上岸外加上起初的不少伤兵们也开始重建及恢复战斗力的时候,整个战线才真正稳定下来。德军也终究放弃了赶盟军下海的企图,而是在盟军海军重型攻坚火力有效射程的边缘开始构筑防线,准备把诺曼底变成一个大号的安齐奥。
提前近一年展开的诺曼底登陆的同时,苏联红军也在东线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虽然这种攻势是德军有所预料的,可还是没有预料到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型号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ISU152一级的突击炮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竟然增加了五千辆之多,不仅仅是专门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东线二百个比较完整的步兵师也普遍配备了至少十八辆ISU152做为火力支援,还有至少二十多个ISU152突击炮旅配属在军或集团军以内的范围。整个东线苏军投入的坦克装甲力量达到了两万辆左右规模、同时装甲车和步兵战车的配属规模也达到了接近坦克总数的上万辆左右。
对于苏联坦克装甲力量的产能,德国统帅部门结合前线的分析也有大致的估计:因为盟军减少了对苏联租借物资的支持还有坦克装甲力量升级等缘故,苏联平均每年的坦克自行火炮产能大概折合在每月两千左右中型水平坦克装甲力量方面,而不是历史上一九四四年的每月接近三千辆。如果升级为能够同德国匹敌的中型与重型相结合的程度,每月最多一千五百辆左右。因为在战役低谷期双方仍有规模不小的装甲战,包括非战斗损失和型号淘汰在内,苏联每个月最多积累五百辆左右型号结构的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力量。
可是德国方面却没有预料到,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方面开始将每月至少千架规模的IL2攻击机与低空战斗机方面的产能投入到坦克自行火炮乃至装甲力量的产能方面,这让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了质变。
削弱航空力量而加强重型突击炮也是张伟很早就深思熟虑下的选择:伊尔2其实并不是一种实战效果很好的攻击机,至少与斯图卡的对地攻击效率相差悬殊,就算承受相当规模的损失率也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充足的火炸药资源让其在野战防空领域也处于明显的强势,防空机炮弹的产量历史上就十倍于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从中低空攻击对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费比是如此。至少SU152是如此。
在历史上,苏军中型装甲力量的作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到八成左右的比例之间。能够比较远距离的打击对手同时也具备不错防护力的ISU152是唯一一种战争结束之前实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兵器,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效费比。此时代,德国坦克装甲力量相比历史有很大升级,在苏联改善了装甲力量结构的情况下,提前投入实战的ISU152累计作战损失率也达到半数以上,但这并不否定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火力支援武器。
当然,因为比较充分的提前动员,德军坦克装甲力量在东线的规模也恢复到接近满编的八千辆左右的规模,这还是为了备战盟军在西线的登陆抽调了不少兵力的情况下。
可在一九四三年夏季大规模攻势中,苏军的指导思想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大量的歼灭德国装甲力量或进行装甲会战。哪怕面对对手的反攻,也尽可能的利用装备了大量无后坐力炮的步兵的去应付的对方的攻势。坦克和突击炮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支持步兵作战并最大限度的杀伤对手有生力量。很显然,结合二战中的普遍战例。在装甲战中,普遍居于防御的一方拥有更明显的选择权和战术优势,没有足够空优的情况下企图进行机械化会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举动。而苏联相比德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在重兵器而在有生力量损失的承受力。
这样,在整个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大规模攻势中,ISU152为核心的装甲力量更频繁的参与前线作战,六千辆左右的前线配属数在整个夏季行动中战斗损失搞达三分之二的比例。整个苏联装甲力量在不到三个月左右的战役行动中就遭遇到了上万辆的作战损失。德国方面的装甲力量损失仅为五千辆左右,有很多还都是战役形态不好而不得不放弃的坦克装甲车辆。可是德军步兵炮兵仅仅伤亡损失于装甲力量的规模就高达五十万人之多,加上在大规模压制炮兵之下损失的一百五十万和轻武器战斗中损失五十万人,包括大量被俘在内损失接近三百万人,再一次在全线行动中明显超过了苏军。
经过这一波战争能量的释放,虽然德军没有遭遇到集团军群甚至是集团军规模的成建制损失,但是累计投入到战场上的整个东线的二百个师群其中三分之一遭到歼灭性打击,其余也大多残破不全损失严重。
苏军从战役前大概一九三九年线左右的战线附近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以上,越过了奥得河与维斯瓦河,在北线濒临德国边境,而在南方则占据了罗马尼亚并推进到匈牙利边境。一九四三年夏季比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夏季更大规模的大溃败彻底锁定了德国战败的命运。
(本章完)
第528章 远东战役()
一九四三年夏季东线全线规模比历史上的二战任何一个季度都要严重的打击之后,东线德军的脊梁终于被打垮了,整个战线陷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崩盘部队。不得不用质量结构比苏军更为低、训练时间也更为短暂的部队来凑数。尽管燃料和工业物资状况比历史上好的多,然而训练水平的低下让这些部队也只能承担防守任务。唯一还算靠谱的德国航空力量以极限的可能全线出动,也无法再抵挡苏军的前进。
之后的几个月,苏军没有再经历东普鲁士战役或春醒攻势那样比较激烈的抵抗,双方作战素质已经决定性的发生了反转,苏军也没有花费大多兵力去争夺一些关键城市,而是尽可能快的向西推进,大概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左右占据了德国的绝大多数区域逼近莱茵河。西线集结足够兵力的盟军则在这时间内尽全力的向法国增兵,并接纳了大量向西逃亡的德军。包括很多不良兵源在内,仍然有接近五百万左右的兵源向西方盟国投降、二百万左右的德军被苏军俘虏或投降。
至此,欧洲战事比历史提前了一年零七个月结束了。苏军在整个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明显小于历史,而且被俘人数也明显小于德国。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全年再加上一九四三年的十个月里,累计承受了一千一百万左右的伤亡损失,其中战死则只有三百多万人、被俘则只有战争第一年被俘的上百万人。大崩溃之前,德军的累计损失仍然小于苏军、可是死亡人数却完全不逊色于苏军,被俘人数多于苏军。
在大军的洪流中,从奥斯维辛到德国战俘营中的很多人也得到了解救,同历史相比,德国在占领区的统治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很多地方就失去了,也没有机会来的及组织足够规模的俄罗斯解放军。
如果说战争关键性的转折点,有人说是莫斯科会战,也有人说是列宁格勒地区的反攻。但张伟却知道:如果没有基辅城乃至明斯克总共八十万以上苏军的顽强坚守为苏军的重建赢得了关键性的时机,就算苏军以最为合理的决策而不犯任何错误,也无法再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击败提前战争动员的德国。
看过一份送来报告和处理决议后的斯大林久久不语,但还是大致同意的那样的处理结果。斯大林清洗过很多人,可是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却如同朝鲜政权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一样是宽容的。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污点,只要不是性质可以完全定性而且没有过于严重恶劣影响的人都可以给予还算过的下去的待遇。
“是关于柳德米拉等被俘的英雄们的?我知道,在战争的阴云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重新宣扬这样曾经最终妥协并在战俘营内为纳粹服务的污点英雄是不合适。但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战争的阴云终将散去的时候,他们能够得到更为公正与客观宣扬。。。”张伟平静的说道。
“是的,我能了解他们的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斯大林沉默片刻后说道。
此时的盟国内部东西方关系远没有历史上那样融洽,历史上有过的波斯坦公告也没有苏联的名义。但苏联还是加快了远东战争的准备并发出了敦促日本有条件投降公告。其中包括惩办战争罪犯、陆军的甄别与解散、并认为对日本占领不能由西方一家来完成,而应该由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各方维持对日占领。
这样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此时的日本不可能接受,仅仅是带来的东西方分歧则让日本看到了一丝期望。
张伟判断: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还远远没有面临历史上那样恶劣的局面,至少从东南亚到本土的资源线还是能够维持的。如果苏联占据了大陆地区却拒绝配合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对日战略轰炸,那恰恰可以让日本看到一丝希望。
因此远东战役还是在欧洲战争结束半年之后的一九四四年春季展开。因为作战准备的时间更长,同历史相比苏军作战准备也更为充分,技战术素质更高。尽管面临不太好的地理通道,航空运输部队和地面部队的紧密配合还是相比历史上的远东战役大幅度的改善了前进后勤水平。
日军当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开战后不久就投降,而是展开了全面顽抗。关东军与朝鲜军的上百万日军还有关内与本土增援的一部分力量让东北日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五十,部队的平均质量也大大高于对手。
然而,此时的苏联红军也远非历史上那支苏联红军可以相提并论了,从训练水平到兵源成分乃至技战术装备都远非历史上可以相提并论。一百七十万苏联红军在大量精锐步兵的加盟下仅仅经过了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就歼灭了一百二十东北日军。当然,伤亡也是同样巨大的,几乎超过了历史上的东普鲁士战役,共有十八万人战死、五十多万人负伤。几乎给加强版本的苏联红军以一九四四年白俄罗斯战役时期中央集团军群给苏军带来的伤亡损失。质量还算尚可的日军同样展现了旧时代东亚高效军队的精悍作风。
随后,苏军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修整之后展开了对朝鲜半岛地区日军的进攻,并分兵进攻华北。在苏联的直接武装和支持下,华北各地中国武装也展开全面反攻和对日作战。
此时的日本当然还没有被美军的水雷封锁战和潜艇战搞到一九四五年那种境地,日本航空兵乃至从本土乃至太平洋战场动员过来的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到朝鲜半岛上,依托朝鲜半岛上相比历史上早就有所准备防线和工事同苏军展开了鏖战。
但是当完成了换装训练的华北中国军开始源源不断投入前线的时候,日军的防线最终还是被瓦解了。
看完作战报告的张伟更觉得有些感慨,也更坚定了远东对日作战提前展开的重要性。历史上抗战八年,中国军队平均每年在防御作战和游击作战中不过杀伤十几万日军,而此时能源通道还没有被切断的日军在防御中一年内承受了一百几十万作战损失的情况下,竟然仍然没有无条件投降的打算,并依然还能够维持太平洋战争一定程度上的运转。
像日本这种有一定工业潜力、陆军战斗力也比较高效的国家,哪怕有一丝成为西方利用对象的可能都是十分危险。尤其是在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很多风气还没有随着后现代而褪色的时候。
(本章完)
第529章 一九四五年的三战()
苏联在远东发动大规模攻势、收复日本在亚洲大陆占领区的起初,紧张的盟国关系内部似乎有一丝缓和迹象。但是当朝鲜半岛的日军被完全赶出后,苏联仍旧拒绝美国海空军直接进驻朝鲜半岛对日展开行动,也拒绝由苏军对日施加海空压力,除非西方盟国同意由苏联和中国接管大部分日本占领区之后,双方积蓄已久的矛盾还是开始发酵了。
与苏联的全面摊牌已经从一种比较坏的设想进入到了实际准备阶段。如果说苏联独自占据德国的大部分,还可以解释为纳粹咎由自取的突袭和在东欧与苏联血债累累、理应由苏联占领大部分德国的话。那么此时苏联对日本的态度就几乎是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也不能接受的了,同苏联的摊牌也开始不再受到下层的种种顾虑与局限。罗斯福也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讨了有关对苏作战的种种话题。
“如果现在盟国与苏联在欧洲爆发战争,美英法盟国军队有没有西方守住莱茵河防线?”罗斯福直截了当的询问道。
马歇尔也很坦率也很详细的回答道:“没有,即便利用那些德国战俘也是如此。河流不是海峡,苏军也并没有太多六十吨以上的重型装备。绝大部分装备和车辆都是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手段实现强度的,只要有所准备。盟国的地面部队严重不足、装甲兵器相比对手有些落伍。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全面备战、加强地面部队、整合那些德国俘虏才有可能展开与苏联的冲突。”
当然,一份备战方案也很快出台了。基本上就是历史上一九四一年陆军部动员计划的改进版本。
实际上历史上二战末期的美国仅仅做了有限程度的动员,并没有发挥出其全部的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或英国现役兵力维持数都超过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甚至达到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二。只有一九一八年以前的德国因为农业和粮食问题没有达到那个比例。苏联的现役兵力维持数达不到二战德国或一战英法那个超越百分之十的比例当然也是农业上的局限造成的。
而农业和粮食问题对于美国来说当然不是问题。经过计划扩军后的美国不仅可以维持一千八百万左右的现役兵力,还可以为盟国提供足够的支持。
按照预定的战争计划,完成全面动员后的美国和英联邦成员国再加上法国,不计不太可靠的印度殖民军,总共拥有两千五百万左右现役兵力,排除海军与航空部队,仅仅陆军地面部队的规模就将达到一千八百万人的规模,总计将拥有三百个师、连同独立作战技术兵种单位五百万人左右的野战力量。五百万德军将作为盟军体系中的必要辅助力量。
三百个作战师的盟军地面部队将拥有六万辆坦克与自行火炮、类似规模的装甲车、三万门榴弹炮及超过二百万辆军用汽车。
与此对应的:比较完善控制东德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苏联在粮食资源并非特别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