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隋- 第6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所当然要解释一番,抚慰一番,并隐晦地做出一些承诺,以免因小失大,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仔仔细细看完诏令,李风云不禁暗自叹息。

    屁股决定脑袋,按道理应该是站得高看得远,但事实上站在山巅上,云山雾罩,反而看不清,又不愿纳谏,更不能从善如流,最后自我迷失,自我陶醉,想当然的自个玩自个的,对内集权改革如此,对外征伐亦是如此,结果害人害己害国,一败涂地。

    安东行政机构的设置是议定好的,大都护府下设四个羁縻州府,给予四个羁縻州府充分的自治权。人事任命也是议定好的,这其中裴世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利益都落实在了关联者手中,而圣主和宇文述等中枢核心大臣或许自以为已经“决定”了安东的命运,根本不屑于争夺眼前这点利益,于是也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外带挖个坑,如果一切顺利,将来就能把这个利益关联集团一锅端了,何乐而不为?

    比如李浑,他能够坐上大都护府第三把交椅,虽然受益于与李风云、李子雄的合作,但如果没有裴世矩的力荐,恐怕也就被圣主直接排除在外了,而从圣主任命他为安东副都护的同时,免掉他的右骁卫将军职,实际上便能看出来圣主对的弃绝态度。

    长史长孙安世是齐国公长孙晟的侄子,与李风云是故旧,亦是裴世矩的亲信,之前担任鸿胪寺丞,主司外事,这次被裴世矩“点将”大都护府长史,委以重任。刘孝元出自中山刘氏豪门,是裴世矩的弟子,之前是左武卫府的司马,熟知兵事,此次亦是被裴世矩“点将”而来。崔弘丹是崔弘升的弟弟,之前在备身府里担任千牛卫,闲人一个。只是与前******重要成员李百药相比,他们四个人在圣主那边的通过阻力就非常小了,而裴世矩对举荐李百药亦是踌躇不定,然而李风云拒不妥协,裴世矩无奈之下,也只有行险一试。

    功曹参军事卢玄成出自范阳卢氏,他的父亲卢恺赫赫有名,曾出任吏部尚书,但到了他这一代就不行了,随着关陇人对山东人的遏制和打击越来越变本加厉,卢玄成仕途坎坷,至今不过是渔阳郡的东曹掾。仓曹参军事李守素出自赵郡李氏,山东儒林名士,与裴世矩有师生之谊,当过县令,仕途受阻后一气之下回家做学问去了,年前裴世矩西行缺人手,就把他召到了身边,这次极力举荐,算是论功行赏。

    户曹参军事李德武是裴世矩的女婿,李浑的侄子,之前效力于齐王府上,后受齐王连累,贬黜岭南,几个月前李风云受裴宣机所托,通过虞柔的关系托请虞世基,悄悄地把李德武调到了涿郡留守府,但这对裴世矩来说是个“隐疾”,必须解决掉,正好此次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没有退路,干脆举贤不避亲了。兵曹参军事崔九就不用说了,李风云亲自点名要的。法曹参军事杨续是观德王杨雄的儿子,吏部侍郎杨恭仁的弟弟,也是杨恭道的哥哥,这个人选是李子雄和杨恭道点名要的,其背后深意不言而喻。

    其他诸如刘山伯、卢君宪、慕容知礼等十个诸曹参军事,还有一大批自行征辟的掾属,也都是来自河北、幽燕的豪门世家。李风云信守承诺,裴世矩亦是推波助澜,肥水不外流,全留在了自家田里。

    但是,这些利益对安东来说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军权,是军队。李风云掌握着安东军队,理所当然要安东军权,唯有如此他才能最大程度保全联盟利益,所以在军队的改编方案上,李风云狮子大开口,要求建大万大军,裴世矩毫不客气砍掉一半,最多五万大军,到了圣主那边又被砍掉一大半,最后只给四个军两万人的建制,也就是说,东都给安东大都护府的粮草武器只能满足两万军队所需,如果安东军队的规模超过了中央规定,那安东就只能自己养活多出的军队了。

    然而,圣主和中枢能够给安东四个军两万人的建制,已经大大超出了李风云的预料,对此结果,李风云非常满意。

    李风云知道圣主和中枢肯定要想方设法遏制和削弱安东,不可能给五万军队的建制,不过考虑到第三次东征即将开始,自己又承诺以十万大军远征,安东防御因此十分薄弱,圣主和中枢从大局出发,理该在第三次东征结束前,给安东以足够支持,确保安东安全,确保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不过圣主和中枢所考虑到大局,与李风云所想的大局,未必就是一样,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早做准备。

    于是李风云向裴世矩透露了东征之策,而裴世矩心领神会,如实上奏,故意让圣主和中枢从自己的奏章中推断出安东要分兵东进,要长途奔袭平壤,不想掉进圣主和中枢的陷阱里全军覆没,如此一来,圣主和中枢势必将计就计,先让安东和平壤打个你死我活,如此圣主和中枢就能轻而易举实现第三次东征之目标,同时还能渔翁得利,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把两个对手都置于死地。

    既然有了这样的打算,圣主和中枢当然要竭力抚慰安东了,于是非常慷慨地给了安东四个军两万人的建制,如此安东不但得到了一定数量的民政救济,还能得到固定数量的军需供给,而安东有了这些钱粮武器,不但可以迅速稳定下来,还能巩固和加强防御力量,确保主力大军东征期间安东稳如泰山。

    裴世矩看到李风云面露笑容,问道,“如此结果,你可满意?”

    李风云深施一礼以表感谢,“某将以灭亡高句丽来报答明公之恩义。”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裴世矩说道,“事已至此,你我已无退路,此仗只能胜不能败。”

    李风云点点头,手指诏书说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今安东大都护府既已落地,安东大军亦将开始远征之行。”

    “何时出发?”裴世矩问道。

    “明日。”

    裴世矩看了他一眼,迟疑少许,说道,“安东大都护府建立之后,你就是李平原,而李子雄并不能代替李平原处置军政事务。”

    “此仗李风云倾尽全力,联盟主力倾巢而出,李子雄亦率军远征。”李风云躬身为礼,“从明日起,明公就是安东主宰。”

第九百八十三章 幸福来得太突然

    二月十四,夜,联盟大总管府军议。

    此刻参加军议者,都是坚持留守安东的豪帅们,还有就是突厥松漠牙旗、奚族五部、契丹八部以及霫族六部派驻于安州的特使,而其他人因为都要参加东征,已经在过去的十天内陆续北上赤峰总营集结。

    李风云高踞上座,举目看看大堂上的豪帅们,颇为感慨。随着自己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实力越来越强,追随者也越来越多,但有些人,甚至是早年就追随自己的人,却因为自私和短视,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不过无可厚非,人各有志,当初他们追随自己就是因为看到了希望,如今安东回归中土,希望变成了现实,眼前利益唾手可得,“饥不择食”也在情理之中,要求他们跟着自己继续走下去,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去实现更大的理想,的确强人所难。

    李风云开门见山,直接把圣主诏令的内容说了一遍。

    豪帅们听说安东大都护府“落地”,丰厚利益到手,顿时喜笑颜开,气氛异常热烈。

    安东大都护裴世矩,众望所归,而安东有了这棵参天大树做靠山,未来利益可期。

    安东副大都护李平原。李平原何许人也,在联盟高层已是公开秘密,而李平原出任安东副大都护,主掌安东军事,这也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东都无论怎么妥协,也不会允许白发贼李风云高居庙堂,更不会开一个坏头让天下叛贼竞相模仿以致于天下大乱。只是,李风云何去何从?远征高句丽,是不是就是李风云的最后一战?

    至于大都护府其他官员,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大家关注有限,对豪帅们来说,当前最关切的是军队整编,这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东都给了我们四个军的建制。”李风云终于说到了“要害”,而大堂上亦是一片肃静,豪帅们目光热烈,翘首以待。

    联盟前后左右四路总管府及下辖诸军都不愿参加第三次东征,虽然给出的理由都是疲惫不堪、难以为继,但真正的原因就是舍不得眼前利益,就是要保存实力。再说他们本来就不是李风云的嫡系,一直都是李风云的盟友,与李风云并肩作战,之前都是有难同当,现在有利益了,有福同享了,当然不会错过,当然不想再与李风云一起同甘共苦了。而更重要的是,东都以安东大军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前提条件,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借助第三次东征打击、削弱乃至消灭安东军队,东征战场实际上就是个陷阱,掉进去的后果十有**就是全军覆没,如此九死一生的危险与眼前现实利益没有任何可比性,豪帅们的选择不问可知。

    李风云然诺仗义,好人做到底,直接把丰厚利益送给了豪帅们。

    左路总管府(总管霍小汉)及其下辖的帅仁泰部、石长河部、韩进洛部、裴长子部,也就是原鲁西南的义军队伍,整编为长汉军,负责镇戍饶乐都督府,屯驻于托纥臣水以东。

    右路总管府(总管王薄)及其下辖的郭方预部、秦君弘部、左君行部、左君衡部和王薄的本部军队,也就是原鲁西北和鲁东的义军队伍,整编为赤峰军,负责镇戍松山都督府,屯驻于赤峰。

    前路总管府(总管郝孝德)及其下辖的刘黑闼部、刘十善部、杜彦冰部、王润部和郝孝德的本部军队,也就是原冀南义军队伍,整编为鬼方军,负责镇戍安州,屯驻于鬼方和平地松林一线。

    后路总管府(总管孙宣雅)及其下辖的李德逸部、石秪阇和孙宣雅本部军队,也就是原河北豆子岗的义军队伍,整编为黑狼军,负责镇戍松漠都督府,屯驻于少郎河以北、弱洛水以南的黑土原。

    李风云的慷慨大度,远远超出了豪帅们的预料,大堂上一片死寂,气氛十分诡异。

    豪帅们难以置信,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他们从未想过这种事,却这样突兀出现,幸福来得太突然。

    联盟五路总管府,二十三个军,还有直属大总管府的四个精锐之师,再加上韩世谔的豹骑军、周仲和来渊的羽骑军,还有出塞后组建的雷霆马军五个军,扣除掉这大半年来因作战、伤病、逃亡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失,总兵力大约有十万人左右,但东都只给了四个军两万人的建制,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利益争夺当然也就非常激烈。

    前后左右四路总管府做为李风云的非嫡系人马,又因留守飞狐而没有出塞作战,在攻占安东的过程中寸功未立,所获利益当然较少。这是可以预见的结果,也是正常结果,但利益当前,又有几人能够保持“平常心”?他们拒绝参加第三次东征,实际上与他们对此次利益分配的不满有直接关系,既然你不能与我有福同享,我为何要与你有难同当?

    然而,事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李风云不但信守承诺,有福同享,而且还给了他们最大利益。

    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豪帅们不是欢呼雀跃,而是忐忑不安,甚至心惊胆颤。事出反常即为妖,此事太过诡异,迫使他们不得不以最大恶意去揣测李风云的真实意图。

    有福同享不是这么“同享”,这里面肯定有玄机,要么这个“福”不是“福”,而是祸,祸福相依嘛,要么就是眼前之“福”不过是蝇头小利,李风云根本看不上眼,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以便将来他“发达”了,独吞利益的时候,可以堵住这些盟友们的“嘴”。

    到底是哪一种?如果是前者,祸福相依,豪帅们的敌人或者是突厥人,或者是裴世矩,但问题是,突厥人如果攻打安东,南北战争就爆发了,突厥人有这样的胆子?至于裴世矩,因为第三次东征期间北疆安全至关重要,而安东的稳定以及对大漠突厥人的有力牵制,是确保北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裴世矩绝无可能斩杀豪帅混乱安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便他有杀人的想法,也要等到第三次东征结束后再行实施,否则就是自取其祸了。

    反之,如果是后者,豪帅们对安东大军参加第三次东征的结果实在不敢乐观,远征战场上的敌人太多,其中明面上的敌人高句丽反而不可怕,最可怕的暗地里的敌人,是圣主,只要圣主决心置安东军队于死地,命令远征军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李风云就算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也无法逆转覆灭之厄运。

    另外还有一点,李风云把安东四个军的建制都给了他们,李风云的嫡系人马怎么办?李风云拿什么利益来奖赏和笼络他自己的亲信?

    豪帅们想不明白,猜不透李风云葫芦里卖什么药,于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完全没有利益到手的兴奋和激动。

    李风云肯定要给个解释,大家都是兄弟,藏着掖着甚至有心算计只会加深隔阂和矛盾,无助于内部团结。

    “东都给了每个军五千人的编制,但这对你们来说数量还是太少,远远不够,所以你们自己必须想办法。”李风云笑道,“某对你们的智慧充满信心。”

    “当然,你们对某的决定肯定心存疑虑,只是你们把事情想复杂了,实际上原因很简单,还是那句话,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我们联盟有十万大军,东都担心养虎为患,势必要打击和削弱,而东都以安东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前提条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远征战场就是个陷阱,我们还不得不跳。”李风云摇摇头,不屑说道,“东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以为某跳进陷阱就一定会死,不知所谓。某如果这么容易死,还能活到今天?还能拿安东与东都讨价还价?某要用事实告诉东都,他们不但错了,还掉进了某的陷阱,最终不得不承认安东有十万大军,不得不给予安东更多军队建制。”

    李风云冲着豪帅们挥挥手,“这四个军的建制先给你们,几个月后安东会有更多军队建制,到那时你们可不要眼馋,更不要埋怨某偏袒不公。”

    豪帅们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虽然依旧将信将疑,但既然李风云解释了,把话说清楚了,那不管真假,先把眼前利益拿到手再说,难不成还坚拒不要?于是豪帅们欢呼雀跃,心花怒放,大堂上的气氛随即再度热烈起来。

    “不过有一点某必须郑重说明。”李风云看到豪帅们总算“放心大胆”地接受了自己的“大礼”,继续说道,“在某与主力远征期间,你们务必遵从裴世矩的命令,尽心尽力辅佐裴世矩坚守安东。如果突厥人展开攻击,你们务必浴血奋战,不惜代价守住安东。守住了安东,也就守住了你们自己的利益,这个道理很简单,相信诸公也是了然于胸。”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之处,那就是我们的未来不在安东。安东仅仅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起点,而一年后的南北大战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第一道生死关,如果我们逾越不了这道生死关,我们也就没有未来,甚至连安东这个立足之地都难以保全,所以,某郑重告诫你们,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壮大。我们现在的实力还是太弱,保存微弱实力毫无意义,我们唯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第988章 赤峰

    二月二十,赤峰总营,大军云集,连营十里,旌旗如云,气势如虹。

    李风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