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隋-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某没有掌握什么你们不知道的秘密。”韦云起两眼微眯;目光阴戾;冷笑道;“某只知道;伊阙口的韩世谔、洛口仓的顾觉、黑石关的裴爽、偃师都尉来渊;还有武贲郎将周仲;一个个不战而降;某还知道;河南令达奚善意大败于汉王寺;只身逃归;某更知道;河南赞务裴弘策大败于白司马坂;同样是只身逃归。”

    “所以;某想问一句;既然韩世谔、顾觉、裴爽、来渊和周仲等人都纷纷叛变投敌;那么东都城内打算献城投降的人还有多少?某还想问一句;既然达奚善意的五千人马;裴弘策的上万大军;都在交战中一触即溃;全军覆没;那么东都城内的其他军队是不是同样不堪一击?如果东都城内的人纷纷献城投降;如果东都城内的军队个个不堪一击;你是否还能坚守东都?”

    樊子盖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

    。。。

第四百七十六章 凌厉一击

    韦云起一击致命;正打在樊子盖的“要害”上。其实樊子盖最害怕的就是这个;他相信周仲、来渊和裴爽等江左人不会叛变投敌;但问题是周仲等人所在的团队崩溃了;兵败如山倒;就像决堤洪水;当无可挡。依此类推;假如在坚守东都的过程中;城里的贵族官僚和卫戍军也崩溃了;纷纷献城投降;东都怎么守?

    这就成了死局;即执行受杨恭仁的决策;放弃南郭;把费曜和四千余卫戍军将士调进皇城;加强了皇城的防守力量;但是否就能因此守住皇城?答案还是否定的。

    樊子盖束手无策;忍不住反驳韦云起;“依你之言;我们根本守不住东都;守不住皇城;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现在就放弃东都;于脆渡河避难而去?”

    韦云起冷笑;针锋相对;“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我们的确守不住东都;守不住皇城;只是;某想问你;你现在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吗?你为了守住整个东都;把有限的卫戍力量部署在洛水两岸;结果导致洛水两岸的防守力量严重不足。某实在看不懂你的用意;你到底要想坚守东都?还是有意把东都拱手相送?”

    此言一出;气氛骤然紧张。樊子盖是“推定”韦云起居心叵测;而韦云起则更为“彪悍”;公开直接质疑樊子盖有投敌之嫌。这是针尖对麦芒;正面对阵了。

    樊子盖怒极而笑;“如此说来;你是运筹帏幄;胸有成竹了?既然如此;拿出你的锦囊妙计;某洗耳恭听。”

    韦云起也笑了;笑容很“灿烂”;但眼中杀机毕露;让人惊惧不安。

    没有人不怕;就连樊子盖都霍然醒悟;懊悔不迭。韦云起不但性情刚直;谋略出众;其“胆识”更是空前绝后。开皇年间他曾当着兵部尚书柳述的面;向先帝弹劾柳述骄横跋扈。大业元年;契丹人和高句丽人联手进犯辽东;当时圣主刚刚平息汉王杨谅之乱;国内政局动荡不安;难以兼顾外事;遂临危授命于韦云起。韦云起孤身一人北上大漠;先向突厥人借两万大军。当时突厥牙帐是启明可汗;南北关系处于“蜜月期”;所以一口应承了。然后韦云起带着这两万突厥骑军成功偷袭了契丹人;斩获四万余人;大获全胜。契丹人惨遭重创;元气大伤;至今尚未恢复。韦云起一战成名;其杀戮手段之血腥;震慑了北方诸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非常紧张的辽东局势。

    此后韦云起就进了御史台;出任御史台的副长官;而他凌厉的行事风格和保守的政治立场;让其与御史大夫裴蕴之间冲突不断;与中枢改革派也是矛盾重重。三年前齐王杨喃“失德”一案的背后就是保守和改革两派激烈冲突的一次大爆发;好在韦氏势力庞大;韦云起、韦德裕等人对御史台又有相当的掌控力;危急关头“壮士断臂”才挡住了改革派的致命一击;否则虽不至于惨白但难免重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这场风暴正是韦氏洗雪前耻、报仇雪恨的大好时机;韦云起焉能错过?

    “若想守住东都;首先就要齐心协力;但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凝聚人心;唯有以血腥手段强行镇慑;所以……”韦云起猛地一挥手;厉声说道;“杀一儆百;杀鸡儆猴;杀了裴弘策;便能镇慑百官;威压军民;让瞻前顾后者股战而栗;让居心叵测者肝胆俱裂;唯有如此;才能上下齐心共守东都。”

    大堂上寂静无声;个个色变;人人自危。

    樊子盖大汗淋漓。他已经预料到自己掉进了韦云起的“坑”里;但没想到这个“坑”如此之深;深得让他根本爬不出来;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三年前齐王杨喃“失德”一案的发起者和推动者的确是御史台;是御史大夫裴蕴;而目标正是齐王背后的最大支持力量关中韦氏;但仅靠裴蕴背后的江左人肯定不够;毕竟支持裴蕴的江左人有限;以裴蕴为核心的政治势力还不足以抗衡关中韦氏;而其他江左势力考虑到自身利益;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不会轻易表明立场;最多给裴蕴一些暗中支持;以免与关中韦氏发生正面冲突;所以裴蕴敢于与关中韦氏正面厮杀的原因只有一个;河东裴氏给了他坚决支持;以整个河东裴氏的力量对抗关中韦氏;正好旗鼓相当;结果裴氏赢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回来最大利益。

    韦氏“吃亏”了;连齐王心爱的女人和孩子都未能保住;那可都是韦氏血脉;是赤。裸裸的打脸;打得鼻青脸肿;韦氏岂能善罢甘休?果然机会一到;韦氏果断出手;剑锋直指裴弘策;可谓一击致命。

    裴弘策在今日河东裴氏中的地位非常高;除了中枢的黄门侍郎裴世矩和御史大夫裴蕴外;就是他和司隶大夫裴操之了。韦氏如果借助这次机会;把裴弘策杀了;不但可以狠狠打击一下河东裴氏;更重要的是扳回了“脸面”。对豪门来说;“脸面”比利益更重要;“脸面”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权势;“脸面”没了;权势必然受损;而权势岌岌可危了;利益还能保得住?

    然而;形势虽然恶劣;韦云起虽然咄咄逼人;甚至有以东都安危来胁迫“大佬”们的暗示;但礼法律法摆在那;即便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也不能轻易诛杀一个从三品的中枢大员;再加上这里面还裹挟着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笼罩着皇统之争的阴霾;夹杂着关中韦氏和河东裴氏之间的恩怨;再加上当前局势下东都各大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指望在坐的所有“大佬”们一致决策以斩杀裴弘策来镇慑东都贵族官僚;难度实在是太大。

    韦氏势在必得。韦云起占据了“大义”的制高点;拥有以御史台的名义行使最高监察权的优势;在今日东都高层决策中占据了重要份量;所以韦云起在提议诛杀裴弘策之后;“乘胜追击”;又提出诛杀国子祭酒杨汪。

    杨汪出自弘农杨氏;是老越国公杨素的弟子;是小越国公杨玄感的莫逆之交;现为中土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掌门人”。受杨玄感所累;杨汪也被拘捕了;但他身份地位太高;弘农杨氏的大儒;从三品的中央大员;也不是说抓就能抓的;只能稍作变通;将其“禁足”在家;不允许他出门;也算监禁拘捕了。

    杨汪是杨玄感一案中被连累到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在今日这个危急关头;将其斩杀;对东都贵族官僚同样能起到镇慑作用。韦云起这个提议没有错误;存亡之刻;借你的人头一用;管你有没有罪;关键是你这颗脑袋有用;那就行了;至于什么是非黑白;什么礼信仁义;在生死面前狗屁都不是。再说了;韦云起既然决心杀人;做为御史台的最高留守长官;拥有纠劾之权的监察官;他有无数种办法坐实杨汪叛逆之罪名;他要杨汪死;杨汪就不得不死。

    樊子盖本来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拯救裴弘策;因为韦云起的提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须经在坐的“大佬”们一致同意;愿意一起承担由此带来的所有责任;越王杨侗才会正式下令;所以樊子盖还是有一线机会;但听到韦云起提议斩杀国子祭酒杨汪后;樊子盖当即彻底绝望。韦云起太狠了;把拯救裴弘策的最后一线机会都毫不留情地剥夺了。

    越王杨侗害怕了。他认识裴弘策;对裴弘策的观感很不错;与杨汪更为亲近;虽然杨汪不是他的授业恩师;但多少也聆听过杨汪的教诲。突然间;眼前这帮人竟然要杀裴弘策和杨汪;而这帮人不但与裴弘策和杨汪是同殿之臣;有些彼此关系还相当不错。这一幕太匪夷所思;太恐怖了;给了越王杨侗以强烈冲击;让他无法接受。

    杨恭仁也不能接受;虽然他知道政治博弈血腥残忍;知道韦云起的计策有助于坚守东都;但这违背了他的道德和良知;而更重要的是;以杀裴弘策来打击河东裴氏并不是韦云起的目的;而是保守派打击改革派;关中韦氏报复圣主的手段而已。裴弘策的人头一旦落地;关中韦氏和河东裴氏、改革派和保守派固然是大打出手;但越王杨侗亦受池鱼之灾;杨恭仁和宗室也受连累;当真是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

    然而;当韦云起把目标对准杨汪之后;杨恭仁就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必须拯救杨汪。弘农杨氏在这场风暴中肯定惨遭重创;这对宗室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为此杨恭仁不惜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只求把弘农杨氏的损失限定在杨素、杨玄感这一房;只求清算风暴不会累及到其他诸房诸支。弘农杨氏必须保住元气;否则宗室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氏国祚就断了根基;后果可想而知。

    韦云起这是攻杨恭仁之必救;迫使杨恭仁不得不妥协;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同意诛杀裴弘策来保住杨汪的性命。杨恭仁只能妥协;但他心中的痛有增无减。从眼前这一幕便可看到;各大贵族集团已经对弘农杨氏举起了屠刀;虽然他和越王杨侗可以保护东都的弘农杨氏血脉;但西京的杨氏血脉怎么办?谁去保护他们?

    。。。

    。。。

第四百七十七章 用心险恶

    “大王;杨玄感已经兵临东都城下;明日即可抵达上春门;而其选锋军更是势如破竹;明日定可杀至东太阳门。”韦云起步步紧逼;“贼帅韩相国势不可挡;今日再度推进;距离西太阳门已近在咫尺;明日便可与杨玄感夹击皇城。这种危局下若瞻前顾后;任由皇城一团混乱;则皇城必失;而皇城一失;则东都沦陷;所以大王没有退路;唯有杀伐果断;一剑定乾坤。”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无懈可击。试想就连裴弘策这样的中央大员打了败仗全军覆没了;都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依旧高居官位;依旧权势倾天;那其他官员打了败仗就更没事了。既然打败仗没事;那家为何还要浴血奋战、舍身赴死?如此则越王没有权威;中央没有权威;留守府更是摆设;所有命令都很难得到执行;即便执行了也是大打折扣甚至阳奉阴违;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皇城若能守住;那是神迹;而不是奇迹。

    同样的;杀杨汪的目的也是一样;如果与杨玄感关系密切者;甚至有证据证明参与了叛乱者;都活得好好的;根本没有性命之忧;那其他人违法就更不怕了。人家是最高等的叛逆之罪都不杀;我不过消极怠战;或临阵退缩、或打了败仗;那就更不算什么了。既然违法乱纪都没事;都无性命之忧;那谁还愿意遵纪守法?谁还愿意遵从命令誓死奋战?如此军纪涣散;士气低迷;大家都无心作战;东都如何坚守?皇城又能坚守几天?

    大佬们面无表情;各自权衡利弊得失;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选择。实际上现在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给他们思考;韦云起的“出击”时机选择地非常好;如果大佬们迟疑不决;迟迟拿不定主意;明天可能就是东都失陷之日;而东都如此“神迹”地失陷;首先就把越王杨侗和他们这帮大佬统统送上了断头台;其次东都势必被接下来的连天战火所摧毁。

    西京的目的本来就是摧毁东都;东都失陷得越早;对他们就越是有利;所以韦云起并不虚张声势、虚言恐吓;而是真正的要挟。你们帮我杀了裴弘策;我报了仇;你们守住了东都;大家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反之;你们保全了裴弘策;但可能失去东都;而失去东都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了;韦氏此举把越王杨侗等人统统拉下了水;日后清算之刻;关中韦氏固然要与河东裴氏大打出手;但越王杨侗等人也要遭受池鱼之灾;这等于无偿帮助韦氏分担了一部分来自河东裴氏;甚至来自圣主和改革派的打击。然而这个损失与东都失陷的损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大佬”们的选择是唯一的;只是;他们必须要考虑;一旦他们支持韦氏;与韦氏联手杀了裴弘策;得罪了河东裴氏;得罪了圣主和改革派;之后东都还是失陷了;他们还是要承担东都失陷之罪;那就是罪上加罪;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于是“大佬”们就不得不恶意地揣测韦氏的真正用意。如果西京不但要利用这场风暴摧毁东都;还要利用这场风暴摧毁圣主和改革派;彻底终结改革;那也就意味着这场兵变很快就会演变成皇统大战;统一大业可能就此崩溃;中土可能就此陷入分裂;国祚可能就此败亡。以此来倒推;那现在韦云起要挟他们联手诛杀裴弘策;实际上就是以迫使他们与圣主、改革派和河东裴氏翻脸;来达到绑架和策反他们的目的;继而挟两京所有保守力量来对抗圣主和改革派;颠覆国祚;摧毁改革。

    “大佬”们犹豫了;未来利益的不确定性让他们难以抉择;但就在这时;太府卿、安昌公元文都打破了沉默;也打破了僵局。

    “某同意御史台的建议;以临阵逃脱的罪名斩杀裴弘策;以叛大逆之罪诛杀杨汪。”

    一石激起千层浪;元文都的公开支持;顿时让两难之中的大佬们看到了“曙光”;心理上的天平骤然失衡;几乎在这一霎那;大佬们都做出了决断;与元文都一样的决断。关键时刻;跟着元文都走;跟着虏姓第一豪门走;跟着以元氏和八姓勋贵为主的虏姓贵族集团走;在大方向上肯定不会错;甚至还能从中牟利。至于元文都为何支持韦云起;为何在短短时间内做出选择;“大佬”们无一例外地选择性忽略了;因为元文都是中枢实权大佬;很多时候他的态度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根本毋须探根寻底。

    “某同意御史台的建议。”左监门郎将独孤盛也表态了。

    于是“同意”之声四起;裴弘策和杨汪的性命就这样被无情剥夺了。

    越王杨侗很害怕;很紧张;脸色苍白;目光不停地在杨恭仁、杨浩和崔赜的脸上转来转去;期望有个答案。现在除了他们外;就剩下樊子盖和几个山东籍、江左籍的中央大员没有表态了;形势基本上一边倒。

    樊子盖独木难支;这个“坑”又是他自己挖出来的;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件事上他已失去话语权;其他江左人提出反对意见亦是自取其辱;倒不如不表态;保持中立。

    而越王杨侗的态度实际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宗室和山东豪门的态度;如果宗室和山东豪门联手反对;越王杨侗拒绝下令;韦云起和元文都等人的努力就算白费了;但关键是韦云起已经做出了威胁性的暗示;元文都、独孤盛等人又支持他;这种情况下东都如果失陷;越王杨侗和杨恭仁等人必将承担全部责任。

    杨恭仁保持沉默;杨浩紧随其后闭紧了嘴巴;但两人始终关注着崔赜;目光有意无意都落在崔赜的脸上。这件事宗室必须最后一个表态;而从目前局势来看;若想保住杨汪;就必须寄希望于崔赜;寄希望于山东人的坚决反对;唯有形成了“正反”两种意见;宗室才能掌握主动;才能从断头台上抢走杨汪。

    吏部侍郎高孝基沉默不语。宗正卿崔君绰一言不发。卫尉卿张权闭目假寐;仿若熟睡。很明显;三位山东籍的老臣在关键时刻都明确支持崔赜;只要崔赜是什么态度;他们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