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7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万无人敌的神话也依然没有被戳破。

    当然,爱新觉罗一族之所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军队知道明军的变化,这也是有着政治利益上的考量的。满人毕竟是一个刚刚出现不久的民族,这个民族既没有璀璨的文化也没有充足的人口。

    以一个不到百万人口的小族,而能够压制住蒙古人和汉人这两个大民族,这可谓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但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要在辽东长久维持下去,并想要试图吞并关外蒙古草原和关内汉人的地盘,他们总是需要一个核心优势的。

    军事上的无敌神话,正是满人压制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把利剑。正如同汉人官吏此前恐吓辽东的少数部族时,往往就是以大明的辽阔疆土和富庶的物资、无法计算的人口着手。

    那么今日的满人,就是以满人满万无人敌这个神话来反击。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即便你们汉人和蒙古人的人口是满人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是上百倍,但是我们只要有一万人就能打败你们所有的军队了。

    在这个军事神话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并不是满人炫耀自己的武力,而是一种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未来的绝望呐喊。满人满万无人敌,但是当满人满万有人敌时,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为了让满人这个民族生存下去,满人就必须保持自身军事神话的不破碎,就不能让汉人和蒙古人觉醒,让他们意识到满人是可以被打败的。

    这也就是,明明黄台吉在明国安插了不少奸细,传回了明国新军的不少资料,但是黄台吉却从来没有告诫过八旗将领,依然任由满人把明国的军队当做了一群胆怯的弱鸡。

    正是在这样的宣传下,就连图鲁什这样的清军中级军官也有些神志不清了。在明军已经出兵占据了营口城的局势下,他依然迷信着明军不会出城主动攻击他,而只会任由他选择如何攻城。

    主将尚且如此,部下们自然也就更没在意城门处的动静了。毕竟在他们看来,明军是不可能打开这座城门放他们进去的。

    于是当城门突然打开,李佑抱着决绝的姿态带着部下冲出来时,正在城下进攻的清军都楞了片刻,直到一部靠墙云梯下的十余名清军士兵被明军的排枪放倒之后,城下的清军才真正反应了过来。

    李佑冲出城门时,说他心里没有一丝恐惧也是不对的,毕竟后金在辽东的战绩实在太过辉煌,辽东十余万明军都丧身在这个新崛起的胡虏手里,怎么会不引起明人的恐惧呢。

    当日奢安之乱的起因,不也就是朝廷想要调西南土司北上对抗后金军队,结果导致怨气十足的西南土司叛乱,从而祸乱了西南数省么。

    不过身为一名近卫军官,李佑平日里接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都不容许他临阵退缩。更何况,如果他在部下的面前露出了胆怯的心思,那么今后这只部队他也就无法再带下去了。

    新军体系和总参谋部组织成立之后,军官的晋升通道已经被打开,不再如从前的明军那样,如果不是受到贵人赏识,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受些赏银而已。

    而近卫军更是皇帝最为重视的一只部队,在近卫军中即便是一位小兵也能有机会同皇帝说上几句。在这样的一只军队之中,军官的根本实在于自己的部下,一个不被部下信任的军官,在近卫军中是没有前途的。

    因此,李佑方才决然否定了李岩的提议,宁可主动承担指挥出击部队的命令。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部下面前保持自己的荣誉和权威。

    虽然清军攻城部队是如此凌乱,但是李佑局限于过去对于八旗军队的印象,依然不敢过于分散自己的兵力发起猛烈的进攻。他把手中的四个排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个排攻击城门左侧的清军,一个排进攻城门右侧,剩下的一个排作为预备队,准备用来做最后的支援。

    明军的一个排约8、90人,在清军登城无果士气低落的时候,数百明军手执装有刺刀的火枪出现在城外,对于这些清军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明军用排枪干掉了十余名发呆的清军士兵之后,附近剩下的清军并没有扑上去反击明军,而是一个个掉头不顾的逃亡了。就算是图鲁什在那里不停的呵斥,也难以弹压住开始逃亡的部下。

    毕竟这只部队中最有勇气的士兵,刚刚都差不多死在了城墙上,剩下的这些原本就是胆气不壮的兵油子,他们可没有面对这样成排枪口逼近的明军,迎面而上的勇气。

    有这样勇气的士兵,都被明军的排枪射杀了。明军以班为单位列阵,一班就有十多只滑膛枪,这十几只滑膛枪一起开枪,在三、四十米的距离内简直就是一片死域。

    哪怕身手再好的清军将士,也无法活过明军近距离的排枪射击。当勇士阵亡之后,剩下那些普通士兵也就再也无法坚持了。大多数清兵丢下了手中的武器,口中喊着败了、败了,向着本阵逃去寻求庇护了。

    

第678章 营口六() 
明军最小的编制是班,定额为十五人。不过明军将士更喜欢叫一棚,因为他们在新兵训练时皆食宿在一棚之内,故此得名。班长也称为棚目。

    中士陈五一,就是近卫一军三师七团19营三连六排第五棚的一名棚目。从他的的军衔就能看得出,他已经是服役四年以上的老兵了。根据大明陆军的军衔管理办法,服役第一年的列兵为新兵无军衔,服役第二年授予三等兵,服役第三年授予二等兵,服役第四年授予一等兵。

    普通士兵到一等兵基本算是到头,但是如果在前三年内表现出色的,则可以突破一等兵的军衔,授予下士军衔。下士也是明军最低一阶的军官,可以担任一棚的副棚目。而再表现出色一些,在训练中立功受奖的,则可再晋升一级成为中士,成为一棚的棚目。

    至于上士这个军衔,如果没有参加过战争,普通士兵是很难在和平年代中获得的。因此陈五一能够成为一名中士棚目,可见他在日常训练中已经是相当出色了。

    而对于陈五一自己来说,在从军之前他也只是一个河北乡村的普通青年,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才能。他之所以投军,纯粹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父亲又出不起钱送他去城里的工坊当学徒,在家中吃不饱的他听说军中不仅能够吃饱饭,还有红烧肉可吃,便不顾父亲反对,自己跑去乡里报名参军了。

    在新兵营里,他终于吃到了平生第一顿饱饭,红烧肉配死面饼子。他当时吃到第一口红烧肉的时候,脑子里就想着,能够吃上这样一顿,这条命算是卖给皇上了。在陈五一看来,吃了人家的饭就应该受人管。

    因此不管新兵营的训练项目有多么苛刻,他也依然拼尽全力去完成了,并没有像那些聪明的新兵一样,练到某个程度就开始装死。大明的总参谋部自己也是才成立不久,那些参谋军官们制定训练计划时,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合理的。

    在某些时候,新兵营就成为了这些训练计划的测试考场,他们通过新兵对于训练计划的接受程度来增加或减少运动量。那些和军官交好的新兵们,知道了这件事之后,自然不会去拼尽全力给自己找麻烦了。

    但是对于陈五一这些老实人来说,却每一次都会把身体中所有力气都用完为止。在他们看来,力气毫不可惜,用完了睡一觉就恢复了,既然皇上能够让他们吃饱饭,还不时的提供荤腥菜蔬给他们,他们怎么可以偷奸耍滑呢。

    于是,像陈五一这样的老实人最后都进了待遇最好的近卫军,而那些新兵营内的聪明人则被派去了守备部队。经过了这件事的教育之后,陈五一更加相信,只要老实的按照皇上制定的规矩去做,他们这些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陈五一在日常训练中变得更为刻苦,而他的表现也被上官看在眼中,最终一步步的走到中士棚目的位置。说来也是奇怪,在他参军之前,他最害怕的就是上战场,因此在新兵营中的日子里,几乎每个晚上都在祈祷,自己最好不要被派去边军。

    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度过,陈五一赫然发觉,自己距离退伍的日子已经不足100天了。按道理说,能够安全的度过自己的服役期,这原本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陈五一却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反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因为军中充足的饮食和大量的体力训练,陈五一不仅比参军前长高了半个头,身体也变得匀称而富有肌肉,不再是五年前那个瘦骨嶙峋的农村少年了。在他的棚内,他是受人尊敬的中士棚目,不管那些士兵在入伍前是什么家庭出身,见到他时都要首先敬礼,并接受他的管理。

    随着退伍日期的接近,陈五一突然恐惧了起来,离开了军队之后,他不知自己还能做什么。在军中的生活其实极为简单,只要训练读书学习,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回到自己那个乡村的家中,他就要开始像从前一样,成为一名佃户的儿子。

    在那里,他将失去自己现在的身份,人们看到他时,只会轻蔑的称他为陈佃户家的,而不会向他敬礼,尊敬的称呼他为“陈棚目”。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想着这个未来场景而夜不能寐。

    陈五一也曾经悄悄的向自己的上官询问,自己可否延长服役期。但是上官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现在军中士兵的入伍和退役已经不再归军中将领自己管辖,而是由总参谋部进行统一规划的。

    即便陈五一能够被总参谋部留下,他也将会被派往其他军队去,除非他能够被推荐进入到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官。但是,现在的陆军军官学校已经不是起初这么好进了。

    当年陆军军官学校刚刚建立,大家都不愿意前去,担心离开了军队之后,自己的位置被旁人抢了去。因此陆军军官学校建立初期,边军中的推荐名额就成为了一个抓差的活计,很是让那些没有背景门路的中低层军官抱怨了一通。

    但是随着朝廷以这些军官学校毕业生为骨干组建新军之后,大明军中的各地将门终于意识到,皇帝这是打算把军队推到重来了啊。不过这个时候,新军的气候已成。凭借着从海外贸易中捞取的大笔财富,皇帝已经把河北地区的军队完全改编了。

    随着边军中最强大的辽西将门集团被朝廷分化瓦解之后,九边的其他将门集团立刻就服软了。大明的边军被朝廷掌握之后,各地的卫所军就更没意见了,毕竟他们现在连地方上随意组建的民团都打不过。

    既然抗拒不了朝廷对于军队的重新编练,那么大家便只能适应朝廷的规矩,把自己的人送去军官学校学习,从而在新体制下重建势力了。于是原本各军中推荐进入军校学习的名额,很快就被将门和北方士绅子弟垄断了。

    军人地位的提高,使得北方士绅开始意识到,将那些科举无望的子弟送去军校学习,未来倒也是一个出路。起码现在大明商人想要在海外和草原上经商,文官的话还真比不上军官的话管用。文官能讲座师门生,现在军官也有教官同学,大家可都不是孤家寡人了。

    近卫军在皇帝眼皮底下,固然要比地方上的军队讲规矩,不能把所有名额都留在权贵士绅手里,但是即便是放出来的这些入学名额,也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陈五一虽然在军中脱了文盲的帽子,但是他又如何能同那些自小读书的同袍去比试呢。

    陈五一一度已经认命,准备接受退伍或是外调的命运。直到他带着自己的棚站在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忽然觉得死亡其实一点都不可怕,面对一成不变的未来才是让他最难以忍受的。

    他的上官是一个极爱好文学的军官,陈五一曾经从他那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陈五一觉得,如果把这句话稍稍改动一下,就很符合自己现在的心情了,“我本可以屈服于命运,如果我不曾见过这个世界的精彩”。

    “这个世界有这么大,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一处容纳下自己未来的地方呢?如果只有战争才能拥有未来,那么我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它。”

    陈五一目光坚定的注视着那些还在试图停留集结的清军将士,他有条不絮的指挥自己棚下的士兵装填、举枪、前进、射击。那些看似凶恶的清军将士,一个又一个的在他的枪口和刺刀下倒下,直到再无敌人敢站立在他面前。

    如陈五一这样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明军将士,在这个战场上比比皆是。除了初期接战时,这是士兵们还有些稚嫩,但是随着一个个敌人或是同伴倒在他们身边之后。平日里训练了数千数万次的动作,就好像一一座走时精确的闹钟一样,呆板而有序的在这些士兵身上机械的运动了起来。

    图鲁什从未遇到过像这样麻木不仁的敌人,不管是敌人的死亡还是同伴的死亡,都不能让这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明军将士停下自己的动作。

    是的,图鲁什更愿意用行尸走肉来形容这些明军士兵。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行动完全服从于鼓声和哨声,丝毫没有个人的意识。

    自他从军以来,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军队。要知道军队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有的人闻战而喜,一个人就敢向着数百上千敌人冲去;有的人却只能随大流,我军进则进,我军退则退。

    然而他面前的这只军队,却没有这样的人性表现。在他看来,对面的这些明军士兵并不是在战斗,而是像在执行一项日常工作。

    就好比耕田的牛一样,在主人的吆喝下前进、拐弯,但却根本不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

    图鲁什收拢了数次部下,但却一次又一次的被这些不紧不慢跟随着的明军将士给击溃了,到了后来已经没有人愿意停下服从他的指挥了。

    迫不得已的图鲁什,只好在两名亲卫的保护下,心若死灰的向着后方的本阵跑去。而此时距离他出击还不到半个小时,本阵的队伍才整理了不到一半。

    

第679章 营口七() 
洪尼喀毕竟是老了,拖着伤病的身体支撑在这里,已经是他所能够达到的极限了。再要他如从前年轻时那样,亲自发号施令整顿部队,已经是不现实的事情了。

    更何况,没有平时操练培养起来的团队默契,指望临战前依靠军官们的马鞭和棍棒整理队形,无疑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的事情。

    明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整理好队形出击,依赖的是一整套士官体系,李岩发出的命令一层层的传达到如陈五一这样的棚目手中,然后这些最基层的棚目能够准确无误的去执行这些命令,却不会发生歧义,这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因为光是让这些基层军官们能够快速了解传达下来的军令,就需要各种标准化的术语和战术指令。只有这些基层的军官们正确了上面传达下来的军令,他们才能把统帅的意图传达给士兵们,最终完成军令想要达到的效果。

    过去明军作战时,将领为什么喜欢使用家丁去领兵,其实便是在于这一点。和朝夕相处的家丁相比,那些军中的军官反而对将领显得陌生,这些家丁熟悉家主的性格和说话方式,只要家主稍稍提示一下,他们就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尝不是对于明军传统组织的一次改革。牛录额真、甲喇额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