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7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提前进驻了这里,陈万新入城后只是想了片刻,便拉着坐骑拐去东四街的义州邮政所。

    作为一个经常前来此地寄信的常客,陈万新对这里显然熟悉的很,他把身后的坐骑交给邮政所外的门子后,便推门走了进去。门还没有完全开启,他已经忍不住大声叫道:“老黄,你上次说的那个信号机能用了吗?”

    义州邮政所并不大,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旧商铺改建出来的,前店后院的格局。前面用来接待寄信的平民或军人,后院则是邮政所职员居住和存放邮件的库房。

    和义州城其他商铺有所不同的是,邮政所的地面全部拼砌了福建产的瓷砖,墙上还镶嵌了许多半身镜子,屋顶还吊起了天花板,隐盖掉了屋顶的梁架结构。由于挡住了屋顶的明瓦,因此大白天房间内也需要点起煤油灯。

    但是因为地面上的瓷砖和墙上镜子的反光,邮政所内部反而比采用自然光的商铺更为亮堂。据说在京城某些绸缎庄子已经开始采用了这种商铺装修办法,灯光下的绸缎比在阳光下更为华美,也更能打动那些小姐夫人的购买**,让不少先行者大赚了一笔。

    当然,这种新式装修法的推广,也导致了福建、广东等地的建筑陶瓷业的兴起。这两地的陶瓷业者开始专攻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不再同景德镇争夺餐具瓷器的制造,这也进一步造成了陶瓷业的产业分工。

    研究陶瓷产业而出名的福建巡抚宋应星,也因此大受福建、广东陶瓷业者的推崇。而京城玻璃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也使得镜子的造价急剧下跌,使得普通人家都能够用得起十年前被视为奢侈品的玻璃镜子了。

    至于天花吊顶使用的装饰板材,则进一步促进了木材加工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的扩大,反过来又刺激了水力切割机和蒸汽机带动的板材切割机的推广使用。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平民化产品,大明的工业正一步一步的夯实着自己的基础,积攒出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资本。

    不过身处这场变革中的普通百姓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了,而城市里的钱也越来越好赚了。许多读过书或是参过军的年轻人开始拒绝过和祖辈一模一样的生活,想要到外面去看一看世界,从而换一种活法。

    在崇祯十二年,大明的普通百姓终于有了想要睁开眼睛看一看世界的想法,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在今日的河北地区来说,这却是一种渐渐兴起的潮流。

    而交通设施的改善,警察制度的建立,各地邮政所的开设,也使得年轻人外出不再是一种一去不回头的人生冒险。当然这种人口上的流动和灾民的流动不同,是一种有序而促进社会劳动力分配的有益流动,因此也获得了官方的肯定和支持。

    而社会的人口流动,不仅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同样也给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这个崇祯登基之后才成立的政府部门,仅仅花了十二年不到的时间,已经迅速成长为了一个庞大的机构。

    不管是交通运输业还是邮政业,现在都是油水丰厚的产业,而负责管理这两个产业的交通邮政部门,凭借着丰厚的利润回报,已经成为了户部和总理衙门之下第三有钱的部门。

    而交通邮政部掌握的资金过于巨大,并有着自己管理的银行,使得户部和总理衙门的官员都起了一些其他心思。他们想要把交通邮政部拆分为两个部门,从而分别归属到户部和总理衙门的管理之下。

    户部和总理衙门的想法自然遭到了交通邮政部尚书田仰的反对,不过交通邮政部毕竟是一个新成立没多久的部门,部内的官员根基都还有些浅薄,无法和郭允厚、冯铨率领的两个衙门抗衡。

    于是田仰便挖空了心思想要寻找支持者,在他的积极寻找下,发觉朝中真正愿意和自己结盟的,也只有被文官集团们排斥的总参谋部了。总参谋部和交通邮政部之间还是有着许多关联的,比如提高运兵速度的铁路和公路建设,给驻守边关的军中将士带去抚慰的家书邮递等。

    因此双方很快就开始接触了起来,信号计划实质上就是为传递军事情报开通的一个讯息传送系统。这种讯息传递起自皇帝的一个设想,及利用光学原理,把文字变成讯号传递出去,从而取代兵部传递军情的数百里加急的马递业务。

    不过想要建立这样一条前所未有的信息传递路线,不仅要修建大量的中继站点,还要培训出足够操纵信号机的人员,这是一项投入相当大且看不到收益的计划。户部和总理衙门都不愿意为这个计划投钱,而内务府投资的计划太多,这个看似不怎么重要的计划也就被搁置了。

    直到交通邮政部的官员感受到了危机,于是拿出了大笔的资金投建了义州…锦州…北京这条讯息传递系统,这才算是初步建成了这条实验线路。虽然崇祯十二年年初已经完成了这条线路,但是几次实验传递的信息都出现了缺失和错误,因此一度被人怀疑这条线路的实用性。

    如果不是田仰咬着牙坚持投入资金下去,总参谋部和燕京大学的教授们都差点要放弃这条臂板信号系统,转而继续建设军鸽传递系统了。

    在交通邮政部近乎无限资金的投入下,信号传输路线所用的信号机正变得越来越完善,而密码学和相关数学的研究也是不断出现了新的成果。

    听到陈万新的叫喊声,义州邮政所的所长黄承武顿时从面前的邮件上挪开了视线,看着走进来的陈万新有些惊讶的说道:“你问这个干吗?不过你来的真巧,明天我们正要做第44次测试。”

    陈万新顿时喜笑颜开的说道:“那就太好了,能不能把测试的内容改一改,我有一个紧急讯息要传回北京,如果赶列车回去,起码要10天,我希望明天就能传到京城去。”

    黄承武想了想说道:“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你要传给谁?太复杂的消息可能不行。”

    陈万新想了想,从柜面上拿过了一张白纸,然后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接着递给黄承武说道:“不复杂,就那么一句话。”

    黄承武看了一眼白纸,上面写着“携200支猎鹿枪速来义州,甥万新。”这样一句话。他随即点头说道:“就这样一句话啊,那可以。你明日八点过来和我一起发消息,收讯人是谁?”

    陈万新松了口气,立即说道:“是我舅舅,江南制造局北京办事处的主管魏晨西…”

    第二日一早,八点没到陈万新就到了邮政所,这一日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万里睛空。黄承武随即带着陈万新来到了义州城东南城墙上。这里竖立着一台三人多高的木铁机器,由1根支撑桅杆和6根信号臂组成。

    陈万新很有兴趣的看着黄承武带着两名帮手扳动信号机,他很快就看明白了这部信号机的运作方式,每根信号臂都设有3个摆放位置,通过6根信号臂不同位置的组合,便可实现字母和数字信息的编码。

    而在远处的信号站配备望远镜,就能看到相邻的站点发出的信号,收集信号之后再向下一站传送下去。

    虽然只有30多字的讯息,但黄承武却很谨慎的发了三次,花费了大约3分多钟。看着他忙完之后,陈万新不由大感兴趣的问道:“这样传递到京城,需要多少时间?日落前能到吗?”

    工作并不复杂,但是黄承武却紧张的冒出了汗,他拿着手帕擦了擦额头后,有些心不在焉的说道:“每12公里一个信号站,大致一个小时传递120公里。我们距离北京约520公里,大概4个半小时就能传到京城。

    等下午3点过来等待传回的消息就知道成功还是不成功了。另外你要传递的讯息,昨晚已经跟着邮政列车送出了,即便信号传递不成功,十天之后也能送到京城…”

    事实上这次的信号传递并没有出错,再经过了十个月的反复测试之后,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信号传递系统终于被大明人给完成了。

    信号传递系统一经成熟,很快就成为了军队和商人的最爱。而铁路部门也随之利用它作为了列车调配的传递方式,这大大的增加了列车运行的效率。

    当然在初期,这种讯息传递的费用是相当高昂的,千里之内每个字大约值一个大明元,千里之外的距离则每增加五百里就需要加0。5元。

第667章 围一() 
南北走向的医巫闾山是内蒙高原和和辽河平原的分界线,它的长度虽然达到了上千公里,但是多数山头的海拔却并不是很高。比如北镇西面的主峰望海山,经过明军的测算不过海拔800多米,至于其他副山大多在海拔3…600米左右,极少数地区甚至只有海拔200米的样子。

    但是这里的小气候因为适合植物生长,因此整条山脉只要有土的地方都长满了树木。而即便是悬崖峭壁上也都有半人高的杂草灌木覆盖着。按照某些地理学者的猜测,医巫闾山乃是周边地区下沉而形成的山脉,因此大部分山头都是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的。

    这就使得医巫闾山虽然山势不高,但却极为陡峭。因此穿越医巫闾山的各处山口,也就成为了明军和清军争夺的焦点。

    由于医巫闾山太过漫长,明军便将这条山脉分成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区域,不过真正吸引明清激烈争夺的地方,只在中部和南部山区。更确切一些的话,应该是以主峰望海山为中心的,南北30余公里的各处山口。

    医巫闾山曾经是辽国的龙兴之地,望海山上的望海堂就曾经是辽太祖长子耶律倍的读书处,因为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从山上直接望到渤海而起了望海山这个名字。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还葬有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乾陵。

    是以从辽代开始,医巫闾山就开始不断被营建,到了此时山中的名胜古迹已经超过了上百幢。这些寺庙楼阁大多建在山中视野开阔且难得平坦的空地上,都不需要改动就能够成为一处坚固的堡寨,因此也就成为了两军争夺的焦点。

    望海堂、双线天、鹅头峰、十八蹬、南天门、老爷岭圣清宫上、下院、圣水桥、大石棚、玉泉寺、清安寺等,都是各处通道必经之处。在岳托抵达之前,明军凭借着臼炮这种专门攻城的炮具,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一连夺下了多处要点。

    但是随着岳托抵达北镇调整部署之后,进展过快的明军就遇到了危机。清军派出的小股部队先穿过了密林峭壁切断了明军的后勤,然后再集中兵力一一攻取那些被孤立的堡寨,一时之间又收复了十余个堡寨。

    到了十月上旬时,明清双方在医巫闾山的态势又差不多稳定了下来。不过对于清军那些插入敌后的小股部队而言,在明军阵地后方的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兀零策和那布都是来自黑龙江中游的索伦人,他们被迁移到沈阳分入八旗还不足3年。虽然沈阳的物资要比原先的故乡充足的多,只要手上有钱就能购买的到。但是对于这些新加入不久的新满人来说,沈阳依然及不上自己的故乡。

    虽然他们的家乡没有烟酒糖这类物产,但是不管是山林里的野物,还是黑龙江里的鱼产都是公有的。任何人肚子饿了就能去狩猎打鱼,没听说过还要受到什么限制的。但是在沈阳,山林和河流都是有主之物,想要打猎和捕鱼就需要跑出沈阳很远的地方。

    如果在别人的山林和河流中打猎捕鱼,轻则没收了一天的收获,重则被送往官府治罪。这种封建领主的权力,让这些还处于原始**的索伦人深感疑惑。不过鉴于大汗所拥有的强大武力,这些刚刚成为新满人的索伦人还是选择了服从。

    但是,他们为旗主和大汗当差,获得的那点俸禄,刚开始还能养家糊口,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连自己都难以养活了。那些老满人还好,仗着家中还有些积蓄能够忍耐下去,但是对于新满人来说,这无疑是要了他们的命了。

    不过随着大汗开启宫库平抑物价,并开始查处那些制造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后,性子淳朴的新满人也就被安抚了下来。而战争的开启,也使得如兀零策、那布这些自持技艺了得,能够在战场上获取军功以改善生活的新满人,很快就把心情转移到了战场上如何立功的心思上去了。

    虽然大汗登基后所立诸事令诸贝勒大臣们甚有怨言,但是对于底层的满人来说,大汗还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君主。特别是其提拔底层有功将士还是不遗余力的。比如当日入关攻占三屯营时首个登上城头的正白旗小校萨木哈图,就立刻被大汗擢为备御;世袭罔替;赐号巴图鲁,一时传为了八旗的佳话,不少底层满人都希望成为下一个萨木哈图。

    当然,对于那些占据了高位的老满人来说,黄台吉的这种举动自然是得不到他们认同的。只不过当日后金毕竟是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八旗和后金国的势力都在急剧扩张,新的职位不断的涌现出来,就算提拔了一部分底层满人,也依然威胁不到老满洲亲贵的利益,因此新旧满人之间的矛盾才没有爆发出来。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清国内原本处于第一位的满汉矛盾,开始渐渐让位于老满洲的既得利益者和一无所有的新满洲人之间的冲突了。这也是因为大清始终不能突破明国和蒙古部族设下的封锁线,国内上升空间渐渐消失的缘故。

    不过对兀零策和那布来说,他们距离这个层次还太远,只是一心想要立功受赏,因此反而没有意识到国内所发生的这些变化。

    在沈阳城内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刚归化不久的索伦人看起来极为的笨拙和毫无常识,但是一到了战场上,特别是这种自由出击的山林作战中,他们立刻恢复了自小在白山黑水间成长所练就的技艺了。

    白杆兵虽然有着西南山地作战的丰富经验,但是热带森林和寒带森林所要面对的危险还是有所区别的。而索伦人丰富的狩猎大型猛兽的经验,也不是白杆兵能够相比的,更不必提只是被白杆兵训练的普通步兵团。

    当兀零策和那布穿过了人迹罕至的密林抵达了明军防线之后时,立刻便发现了明军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明军和清军一样,只是注重于山中各据点的防御,而忽视了联系各据点之间通道的护卫。

    不过在清军派出这些精干的小部队之前,明军也未曾想过清军敢于翻越密林峭壁出现在自己后方,因此也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医巫闾山的山势陡峭,虽然山头的高度不高,但是上山的通道都是蜿蜒曲折,极易在高处设伏袭击。区区10余人守住隘口,就能挡住数十人的进攻。而兀零策、那布这些新满洲人自小狩猎,拿着一张劣弓就能在密林中生存下去,现在装备了工匠置备的良弓,更是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因此,当他们穿过明军防线之后,便袭击了数只明军运送物资的后勤队伍,甚至和其他小队配合攻打过防备不甚严密的小堡寨。短短十五日里就作战十一次,杀死了上百明军,而自己这个小队不过死一人,伤二人而已。

    不过虽然取得了如此好的战绩,但是兀零策和那布等人心中却越打越是沉重。因为这些明军和那些老满人口中的明军完全是两回事,老满人常常在他们面前夸耀,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只是一群没有勇气的绵羊,只要打死了头羊,整个羊群就一哄而散,绝不敢向后看上一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