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7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完了多尔衮的想法,黄台吉也不由为之暗暗叫好。在爱新觉罗家的子弟中,日益得到众人钦佩的多尔衮,显然不是徒有虚名的。而这也正是黄台吉想要的上策,能够用几句好话就能让明国自去羽翼的话,他并不介意向阿敏低头问好。

    黄台吉对着多尔衮连连点头说道:“善,你这些年的书果然没有白读。你刚刚说,这大清究竟是汉人的大清,还是我满人的大清。我看你是当局者迷啊。

    今日的大清,满人、蒙古人、汉人三足鼎立,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改革旧弊,采用汉人的礼仪,不是把我们满人变成汉人,而是要让我们满人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如果一味拘泥于满汉之别,那么大清不要说进窥关内,就连立足辽东都很艰难了。再说了,这世上哪有满人、蒙古人、汉人的区别,这不过是各自的出生地不同罢了。如果强以生活习俗之不同来区分人口,那么明国早就应该分成十七、八块了,如何能够成为如今这大一统的王朝?

    满人之于满洲,就和山东人之于山东,河北人之于河北,只有籍贯之不同,人和人之间不应该有所差异。所以,汉人的天命,蒙古人的天命和我满人的天命并无不同之处。如果我们承认了满汉有别,那么要不要认可满蒙有别?那么接下去是不是满人的天命不同于汉人的天命?则我大清要用什么去统治万方?”

    多尔衮在心里承认,黄台吉看的比自己更远,但是他依然不会接受黄台吉的看法。这大清是黄台吉的大清,可不是他多尔衮的大清。让汉人和满人平起平坐,就等于是在剥夺他们这些满蒙贵族的权利,分享给那些向黄台吉摇尾乞怜的汉人,那些汉人感激的是黄台吉而不会是他多尔衮,这让他又怎么能够接受呢。

    更何况,随着黄台吉的权势越来越重,多尔衮也只能用满汉有别这个主张来团结满人中的保守派,来对抗黄台吉的权势了,他又怎么敢轻易的放开自己的护身盾牌呢。

    当然在黄台吉面前,他还是稍稍表现出了一点悔过的意思,好让双方都有台阶可下。“汗王高瞻远瞩,非臣弟所能及。不过臣弟考虑的,是我满人上下衣衫褴褛跟随父汗开创了这点基业,如今日子稍稍好过一些,就要让那些汉人于我等平起平坐,这是不是有些伤我满人之心了?”

    看着面前的多尔衮虽然恭敬但并不服气的样子,黄台吉也是极为头疼。但是他也知道,如果连多尔衮都说服不了,他又如何去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在眼下的大清,也只有多尔衮能够抗衡住站在豪格一边的岳托了。

    岳托虽然从前是他手中的第一大将,但是在利用汉官进行改革朝政等一系列的治国理念中,却并不站在他这一边,是始终坚持满人优先的旗帜人物。多尔衮虽然也主张满汉之分,但是态度上却较为温和,因此被黄台吉认为是可以突破的对象。

    考虑再三之后,黄台吉决定还是再深入的同多尔衮谈一谈,他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是,你说的不错,我女真建国定基,仰仗的都是我满人的力量,汉人起初并无什么功劳。但是你可知道,我满人立国以来,对上明人为何能够百战百胜吗?”

    多尔衮思考了下说道:“是父汗英明,五大臣忠勉,诸贝勒精诚团结,我满人勇武无双,而明人懦弱。”

    黄台吉摇了摇头说道:“不然,你刚刚说的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明人内部矛盾重重,每次同我国开战都不能倾尽全力。

    当日李成梁治理辽东时,仅仅以辽东一地的力量,就已经压的父汗及辽东土蛮不敢心怀异志了。也正是李成梁去世之后,辽东再无一人可以整理辽东一地的人力、物力,父汗才敢以七大恨起兵。

    而萨尔浒一战,明人分兵四路各自为战,正是证明了父汗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同明国的数次交战,也是明国朝廷内部互相拖自己的后腿,导致令出多门,军心涣散,这才令我国轻易取了河西之地。

    但事实上,父汗打的每一仗,所要对付的都不是一整个明国,而是明国的一只队伍,是明国力量的一小部分。明国以添油加薪之战术,对付我国百战之雄师,焉能有不败之理?

    然而自十年前明帝崇祯登基以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凝聚人心,梳理上下沟通之渠道,以确保大明朝廷能够短时间内动员起最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蓟州、漠南草原的失败,并不是败给了明国的军事,而是败给了明国动员起来的物力和人力上。然而当日明国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不过是北方一省或数省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有朝一日明国能够轻易的动员起全国的力量,我大清就真的危急了。”

    多尔衮此时的表情方才有所触动,他和黄台吉之间的斗争总不能危及到大清的存在,没有了大清国,自然也就不会有八旗和爱新觉罗氏的存在了。

    他嘴角抽搐了一下,方才有些嘶哑的回道:“自大明太祖、世祖皇帝之后,历代明帝就未曾动员起过整个明国的力量了。汗王的担忧是不是过了?”

    黄台吉平静的用目光注视着多尔衮,看的多尔衮低下头去后方才开口说道:“我也希望自己是过滤了,但是从大明的报纸和那些探子从大明传回的情报里,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错误了。

    不管是大明的太祖、世祖皇帝,还是先汗。想要动员起一国的力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动战争。而自崇祯登基以来,虽然口口声声要和我们和平相处,但是他动用武力时却丝毫没有犹豫过。

    甚至于,因为他天天将和平挂在了嘴边,使得那些反对战争的明国大臣们反而失去了阻止他整军备战的理由。这个人言行不一,翻脸无情的架势,完全不是前几代大明皇帝可比的。

    他不但找机会吞并了蒙古右翼诸部,还顺手接收了察哈尔诸部,现在更是将手伸入了漠北草原及我国的北面和东面。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在海外发动战争,一伐日本,二伐越南,三伐南洋诸岛。正是通过了这些战争,崇祯手中不仅掌握了明国各地的军队,更是将明国的力量一点点的控制在了朝廷手中。

    崇祯想要将整个大明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仅凭着他手中现有的力量,就已经不是我们可以对付的了的力量了。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我们内部还要继续分裂,讲什么满汉之别,大清的灭亡也就屈指可数了”        

第547章 黄台吉的孤独() 
黄台吉情真意切的言辞让多尔衮感动不已,他终于向黄台吉承认自己目光过于狭隘,没能考虑到整个明清之间的大局。

    听到多尔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黄台吉也是心情舒畅了不少。他随即将拉拢阿敏,并联络衮楚克台吉一事交给了多尔衮,希望对方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整个计划,从而为眼下大清面临的僵局打开缺口。

    聊完了这件事之后,黄台吉又向多尔衮询问道:“你刚刚在大政殿内说,我国面临的首要之事并不是消灭周边这些被明国扶植起来的势力,而是要将目标放在明国身上。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对付明国的方案呢?”

    多尔衮沉默了一阵后,对着黄台吉老老实实的回道:“臣知道大清眼下首先要对付明国,明国若是被我大清击退,则我国周边势力就会惶惶不安,也许就有人会想要在我们和明国之间重新站队。

    但是如何对付明国,臣现在并没有找到除战争以外的办法。以目前明人在义州…锦州修建的防线来看,我们除了一步步从宁锦打到山海关下外,已经再无取巧的办法了。”

    对于多尔衮的回答,黄台吉略有失望,但他还是言辞温和的向多尔衮说道:“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你先回去整理下如何联络阿敏的计划,然后再上报于我,这件事可一定要做的干净利落,不可让明人看出了破绽”

    黄台吉接着对多尔衮又说了许多,当初天命汗带着他们这些爱新觉罗子弟创立大清基业的艰苦往事,试图引起多尔衮的共鸣,让他知道祖宗创业之艰难,他们这些年轻的爱新觉罗子弟应当和自己一心,共同去对抗满人现在所面临的大敌。

    多尔衮自然也配合的很,听到先汗所经历过的那些危险境况时,不由眼角发红流泪不止,一时大为感慨自己出生太迟,没能帮助先汗和诸位兄长面对那些危险困难,如今却享受着先汗和诸位兄长的福荫,恨不能粉身碎骨以报大清,绝不敢再拖汗王的大腿。

    看着多尔衮真情表露的样子,黄台吉这才出声安慰了他几句,让他下去办事。走到书房门口时,多尔衮的泪珠已经止住了,在跨出门口之前,他小心翼翼的回头望了一眼。发觉不过才4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台吉,此刻用手托着脑袋闭目思考着,猛然看去似乎流露出了一丝老态。

    多尔衮这才若有所思的转回头,跨出门槛离开了黄台吉的书房。至于书房内闭目思索的黄台吉,此刻心中理出的明清对峙局势,实是比他刚刚对多尔衮说的还要糟糕。

    在崇祯之前,后金所要对付的不过是辽西将门及大明朝廷从各地抽调而来的一只只客军,这些军队之间既无统一指挥,也无互相配合,只会按照那些文臣的命令,攻打辽东一处处丢失的据点,这样的战争对于刚刚建国尚无领土观念的建州女真来说,实在是太好应对了。只要将手中的据点丢出几个,吸引明军分兵把守,然后便又回到了后金熟悉的各个击破的作战方式了。

    而为了坚守这些深入辽东的堡寨,明军不仅征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缮,还运来了大量的物资供这些堡寨内的守军享用。但是当后金军开始分割包围这些堡寨时,这一个个堡寨内的明军就迫不及待的逃亡了,而堡寨中的大量物资就成了后金的战利品。

    对于后金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战争更为轻松的作战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战争也极大的消耗了大明的国力。从关内运来的大批物资,就这么不经一战的丢弃给后金,就连黄台吉都为明国的皇帝心疼。

    秉持着堡垒战术的明军,据说二、三年内就花费了一千万两白银。虽然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飘没到了文武官员的口袋里,但是落入后金手中的物资就不下于二、三百万两。这些据说明国朝廷好不容易从百姓身上加征来的辽饷,就这么连声音也没有听到一声就沉入了水底。

    面对这样的明国朝廷,黄台吉对于后金能否入关实际上充满了信心。明国地方虽然广大,百姓虽然富庶,但根据那些投降了后金的读书人、文武官员及商人的描述,明国的财富实际上都在士绅大户之手,而占有财富最少的大明百姓,不仅要负担繁重的徭役和全部的田税,现在又要支付额外加派的辽饷。

    最可笑的莫过于那些明国的官员,他们以天下田亩总数分派加征的辽饷,但是在实际征收时,却又把这些辽饷都分派到了没有后台的平民百姓身上。这使得看起来颇为公平的加征,在实际上却成了平民身上极重的负担。

    而平民因为加征破产的越多,剩下的平民就要承受更重的加征,直到天下平民尽皆破产为止。看起来后金只是在辽东一角威胁着大明的安危,但实际上大明却在这个要害之处耗尽了国力。

    原本黄台吉还试图加快这一进程,只要后金军队能够绕道破关,将大明北方的州县打成残破,那么大明的国力就会消耗的更快。

    他的计划曾经差一点就达成了,崇祯二年,他成功带着后金八旗破关进入蓟州,原本以为这一趟能够直接抵达北京城下,让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皇帝惊慌失措,从而胡乱调动部队,让京畿左近成为后金军队的狩猎场。

    然而,后金的运气似乎在那一年结束了。这位刚刚登基的大明皇帝,显然不是一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废物。他以自己作为赌注,带着河北及辽西诸军硬生生的将他们围困在了蓟州的群山之内,始终没能让他们冲入到河北平原之中。

    被皇帝亲征激发起来的明军士气,和这位皇帝决绝的坚壁清野战术,让后金大军接连判断失误,最终放弃了这趟出征。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明国似乎就开始聪明了起来,不再徒劳无功的在河东地区修建什么孤立无援的堡寨了。

    明军开始重新恢复和后金野战的训练,淘汰了那些老弱病残和一上战场就逃亡的老兵油子,这令原本战力就不错的辽西军终于有了几分强军的样子。至于明国在关内训练的新军,则更是成为了对蒙古和对后金作战的主力。

    明国建立一只新军以防备后金入关,在黄台吉看来也是意料之中之事。一个敢拿自己生命冒险的皇帝,显然不会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边军手中,编练一只拱卫京城的新军这是在正常不过的。

    不过大明编练新军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兵源和主持之人,而在于大明的国力是否能够承担。如果这位年轻的崇祯皇帝也是依靠加派来练兵的话,那么对于黄台吉来说,这和他入关劫掠的效果是一样的。

    然而,就连黄台吉自己都没有想到,明国皇帝居然能够跳出固有的天下意识,选择了向海外寻求财富的新来源。不仅仅是开放海禁对外通商,更是出兵劫掠了那些实力远不及大明的海外藩属,这位皇帝丝毫没有被华夏的道德观念所束缚住,果然明国皇子不读书并不是一个传闻。

    崇祯十年,大明从海外掠取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对百姓加派的辽饷。事实上从崇祯三年开始,北方各省的辽饷就已经基本废除。到了崇祯十年,辽饷已经成为了工商业税收中的一部分,农业上的加派已经基本取消。

    于是黄台吉发现了一个令他感到恐惧的状况,大清被明国所建立的囚笼局促在辽东一地,难以壮大扩张。而本就是庞然大物的明国,却从海外汲取着巨量的财富,以加速恢复自己的元气。此消彼长之下,大清就如同是一只圈禁起来等死的羔羊一般。

    更让黄台吉感到郁闷的是,明国这位年轻皇帝使用的治国之术,其实和后金崛起的方式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并吞弱小,劫掠他国之人丁、财产以壮己身。只不过以大明的体量,它所能够选择的弱小及劫掠的对象,实在是太多太多。

    黄台吉很难想象,一旦当这个曾经被礼仪道德束缚住的国家,变成一只贪得无厌的猛兽之后,在大明的周边还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能够生存下来。

    然而他并不敢将这种绝望的景象告诉给爱新觉罗家的其他人,爱新觉罗家也好,其他女真人也好,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这么勇敢的。当初天命汗刚刚开始统一女真诸部时,看到敌人强大而首先抛弃天命汗逃亡的,难道不正是天命汗的亲叔叔么。

    现在的大清国,之所以还能够和明国相持下去,正是依赖着天命汗对明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绩。虽然在义州失利后,这战绩已经稍稍有些褪色。但是八旗子弟至少还是把自己看成是强势的一方的,并没有把明军视为如何恐怖的对手。

    可是他们一旦从他的嘴中听到了大清最终会失败的悲观结论,那么天命汗所铸造出来的八旗勇猛无敌的形象,恐怕就要轰然倒塌了。没有那个人会为了注定失败的结局而去奋斗的,更何况是像多尔衮这样的聪明人。

    有了阿敏、爱尔礼这些被明帝优待的先例,黄台吉不难想象,爱新觉罗家今后会出现多少叛徒。他只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