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监生们散去后,朱由检重新坐回了御座上,翻看起了沈廷扬写的文章。
沈廷扬所写的文章内容让朱由检感到震撼,他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爱好,而是一封改漕运为海运的上疏。
朱由检看的出,这沈廷扬对于海运一事的确有所了解,但是他的文章中只谈了漕运的弊端和海运的好处,完全没有触及到如何把大明每年超过400万石的漕运,改成海运后所需要的操作条件。
这沈廷扬也许出过几次海,但是其对于海运和漕运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的。这篇文章立意虽好,但是还是太过浮躁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像沈廷扬这样的豪族子弟,和底层的船工阶层毫无接触,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大明朝从初期的海运会逐渐改成漕运。
到了今天大家都知道漕运不及海运便利,但是支持海运者却始终寥寥无几。漕运一年年的耗费逐渐增大,但是朝中重臣却始终没有同意变漕运为海运的提议。
大明自景泰年设置漕运总督专管漕运事务之后,以漕运总督辖十二总兵,有运军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虽然近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基本上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每一石漕米运到北京,已经从2…3石的耗费,增加到了3…4石。大明一年的漕运上限是400万石,而实际运到北京后相当于耗费了1200…1600万石米粮。这些额外的加耗,大明朝廷可不会自己出,完全是直接从农户身上直接收取的。
而耗费的不停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于下游,导致运河堵塞和黄河不断的决堤。修缮维护大运河的费用,也要靠这些额外的加耗中支出。
另一方面,到了天启末年,吏制**。沿途州县和漕运衙门,都指望着这条运河吃饭。对这些人来说,大运河就是一条流淌着金子的河流。只要有权的,无不想要卡着运河收点好处。
如此一来,这漕运的费用也就直线上涨了。而且,漕运也关系着运河两岸上百万人的生计,谁想要动漕运,都会被这些漕运的受益者聚众而攻之。
朱由检自然很清楚漕运关系着什么人的利益,但是现在他一样不敢动漕运。倒不是害怕那些吃着漕运的贪官污吏反对,而是这些漕丁加上拉纤的纤夫,影响人群几达百万之众,如果没有妥善的安置措施,这些漕丁、纤夫在漕运断绝后没了谋生之道,不用李自成、皇太极出手,这大明就已经去了半条命了。
第115章 变故()
正因为漕运干系甚大,总督漕运兼管河道的崔文升,虽然是因为进错药导致光宗死亡的主要责任人,又是魏忠贤提拔的内宦,但是朱由检始终没有听从东林党人的进谏,调换这位主管漕运的总督。
一方面是因为崔文升刚刚上任不久,马上就要进入漕运季节,这时候换人,无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另一方面则是,崔文升是一个有错在身的人,朱由检想要拿下他,随时都可以。但是换谁上去呢?
以漕运现在的乱局,换谁上去都没用。想要改革的大臣,必然被那些漕运的既得利益者所反对,只要断绝漕运几天,朱由检就不得不撤换漕运总督了。
而换一个和那些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的,那么还不如不换的好。起码崔文升再怎么搜刮,朱由检只要一封诏书就能把他搜刮的财产都给没收了。
连崔文升现在朱由检都不想动,他又怎么会贸然的赞赏一个监生变漕运为海运的文章,那岂不是公然向那些漕运的既得利益者宣布,他想动漕运的念头了吗。
恐怕他这边赞赏沈廷扬,那边就有人准备联合起来对付沈廷扬,好让他手中无人可用了。
作为一个拥有现代人灵魂的朱由检,见多了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向来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那些既得利益者。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别给人还手的机会,这就是苏长青的人生体验。
因此,朱由检不但把沈廷扬压在了最后一位谈话的对象,更是特意在之前大大的赞赏了严、田两位监生,使得封赏沈廷扬中书舍人的举动,不至于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当朱由检翻阅手中文章,等待着国子监的点心时。关于辟雍中发生的事情,已经随着离去的监生和几位国子监博士之口,传遍了在学堂内等待的监生们。
除了率性堂之外,基本上其他各堂都有入选之人。因此各堂的监生们只是一脸羡慕的看着,这些被陛下亲自召见并交谈过的监生们,除了几许嫉妒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率性堂颗粒无收的幸灾乐祸。
而率性堂内此时气氛就安静的可怕了,和其他五堂不同,能进入率性堂的监生和贡生,基本上都可看作半只脚踏入了仕途。而最为优秀的几人,则常常以未来的进士自许。
现在率性堂内居然没有一个人的文章能被皇帝看入眼的,就把他们一切对未来的美好幻想给打碎了。
会试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监生自然是不敢想;但是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才是这些监生们念兹在兹的追求。
大明自内阁成立以来,就制定下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而想进翰林院,就必须成为庶吉士。虽然明代的进士和同进士区别还没有后来清朝这么变态,但是进士进入翰林院的机会还是远远大于同进士的。
这些监生们醉心于科举,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当官。他们心中都有个服红带紫,权倾天下的阁老梦。但是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想要入翰林院,完全要看殿试时皇帝的意思。
现在他们的文章不如崇祯的眼,也就意味着即便是会试得中,这进翰林院的希望也不大了。以大明如今混乱的局势,江南繁华之地又岂是他们这些没什么背景的监生能奢望的,有背景有名望的士子根本不屑于进入国子监。
这么一来,率性堂这些监生一直用来麻醉自己的幻想,今天就被崇祯残忍的撕破了。陆万龄和钱嘉征反倒是这些监生中最为清醒的两人,这两人虽然身为仇敌,但是和这些闭门读书的书呆子比起来,却已经算是半个官场中人了。
陆万龄和钱嘉征都不是那种指望中举做官的人物,因此对于自己的文章没有入崇祯的眼,倒不是很失落。反倒是庆幸,试探出了这位新登基的少年天子厌恶什么。
围绕在两人身边的党羽,看见两位首脑不发话,自然也是沉默不语。
孙伯阳突然脸色惨白的站了起来,失魂落魄的喊了一句,“不公,这实在是不公啊。我要面见陛下,求个公道。”
有了孙伯阳的带头,本就浑浑噩噩的率性堂内的监生们,也无意识的响应了起来。
钱嘉征只是有些诧异的望了孙伯阳一眼,随即条件反射的向陆万龄望去,顿时看到了陆万龄和身边几位党羽交头接耳了几句,脸上浮出了嘲讽的笑容。
钱嘉征顿时低头收敛了自己的目光,避免让陆万龄发觉自己在关注他。不一会,钱嘉征在率性堂内交好的同窗王同望坐到了他身边,在他耳边小声说道:“钱生,这味道不对啊。陆万龄的党羽正四处撺掇,似乎想要闹事呢?我们是不是去告诉刘监丞一声,免得冲撞了陛下。”
钱嘉征双目注视着自己面前的书桌,似乎上面有一副绝世名画一般。他沉默了一会才恶狠狠的说道:“刘友荣在监内一贯标榜,他处事不偏不倚。在本党和阉党余孽之间首鼠两端,实在是有违圣人之道。这陆万龄想要闹事就让他闹吧,闹大了之后,我看他怎么收场?”
王同望撇到钱嘉征清秀的脸上,此刻倒是一脸的狰狞,一时吓的忘记了回应。
钱嘉征没有听到回应,不由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王同望,发觉他呆呆的看着自己发愣,以为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语气稍稍和缓的解释道:“这国子监不日就要改为大学,而陛下也将入监学习,这国子监日后地位必然大涨。本党已经有所打算,想把司业朱三俊重新请回国子监,好让陛下远奸邪而亲小人。这陆万龄掀起了事端,刘监丞自然有教导监生不利之责,吾等正可趁机上书,请陛下调回朱司业。”
王同望有些迟疑的说道:“但是,这陆万龄自己并没有出面,他是在煽动孙伯阳出头啊,这孙伯阳前几日不是还在向本党靠拢吗?现在我等袖手旁观,日后会不会被人诟病?”
“这孙伯阳不过是个不通世务的酸秀才,写了几篇文章就把自己当成大明才子了。似他这等人物,在江南可谓比比皆是。为了本党的未来,难道他就不应该自我牺牲一下吗?以一个孙伯阳换一个国子监司业,这有什么可诟病的?”钱嘉征一脸的嘲讽的讥笑道。
满面通红的孙伯阳从众人吹捧声中的国子监内第一,变成了无名之辈。这巨大的反差,终于让他崩断了神经,站起来喊着要去讨还率性堂的公道。
原本还有几位监生害怕事情闹大,正在苦口婆心的对他劝解到。但是很快陆万龄的几位手下,四处挑拨之后,终于群情愤愤,把几位劝解的监生挤到边上,要簇拥这孙伯阳找崇祯皇帝说理去。
率性堂的监生们冲出学堂之后,并没有立即冲进辟雍,而是转向拉拢了修道、诚心两个学堂内不满的监生。
虽然国子监内监生年龄参差不齐,但毕竟以年轻人居多。有了率性堂领头振臂高呼,再加上也的确不忿这些平日这些才学平庸的监生被召见,于是一些年轻监生也去凑了个热闹。
除了太祖、成祖,国子监内还没听说有那个读书人闹事,被皇帝砍头的。现在又有这么多监生呼应,大家都想着“法不责众”这四字,冲破了几名博士的和老成监生的拦截,来到了辟雍外的曲廊上。
“外头怎么这么吵闹?”正看着文章的朱由检不由抬头向站在身前的王承恩问道。
王承恩还还没说话,一名守在门外的小太监屁滚尿流的冲了进来,嘴里大呼小叫的喊道:“请陛下移架,这国子监的监生要造反了,陛下的亲卫都被监生们挤到水池里去了。”
这名小太监的话,顿时让辟雍内的众人面面相窥,不明白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混账东西,国子监的监生都是国家储才,怎么可能会造反。你这混球,出点事就大呼小叫,成何体统。”朱由检只是一愣,就马上反应了过来,没有等其他人出声,就发话给国子监的监生行为定了调子。
国子监是他为大明未来储备人才的最高教育机构,现在一切都没开始,就闹出一个监生造反的传言,这徐光启等一干人,还不得被言官们攻击个体无完肤。
朱由检是绝对不会给东林党插手国子监改革大学的机会的,因此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监生造反这种荒诞的事情。
朱由检训斥完了小太监,就起身快步走下了高台。对着守在门口的两名侍从吩咐道:“把门打开,让朕看看,这些监生想要做什么?”
刚刚王承恩是没反应过来,现在他自然是不会让崇祯出去冒这个险。他顿时拦在崇祯前面跪下苦苦劝道:“请陛下捎等,还是让微臣先出去打听下发生了什么事,陛下再另行打算,陛下龙体不可轻涉险地。”
徐光启此时也醒悟了过来,他快步拦在崇祯之前说道:“陛下既然已经把大学托付给老臣,此事还是由老臣出面处理为好,陛下何不在此忍耐一时。如果老臣处理不了,陛下再出面也不迟啊。”
第116章 被逼入角落的孙伯阳()
朱由检侧着头听了听,门外的噪杂声已经越来越大了。他只是踌躇了一下,便下定决心说道:“不必了,他们想见的是朕,就算徐先生出去,也未必能让他们平静下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先让他们安静下来,这辟雍和各堂连接的曲廊狭窄,要是他们再这么兴奋,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了。朕可不想,下次朝会听那些言官捕风捉影,听些有的没的。”
徐光启只是楞了一下,他倒不认为外面的监生要造什么反。只不过他生怕监生们人多嘴杂,冲撞了崇祯,到时起什么冲突就不好了。
不过现在崇祯似乎并没有发怒,那么徐光启也觉得由崇祯出面,先把监生们的情绪安抚下来,再慢慢平息事态似乎更为快捷。和崇祯担心的一样,徐光启也担心这个时候国子监出现了什么意外,导致改制大学的事再生波折。
看着徐光启沉默下去了,朱由检趁机要求守门的侍从打开大门。和徐光启不同,王承恩连一点危险都不愿让崇祯冒。两名侍卫虽然打开了大门,但他还是拦在了崇祯的前面,不肯让崇祯出门。
朱由检终于不耐烦了,他黑着脸对着王承恩说道:“让开,在大明的国子监,难道朕还要害怕什么吗?如果连国子监的监生,朕都不敢见,朕还治理什么大明。”
王承恩自从跟随朱由检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被朱由检训斥,这让他有些分神。朱由检趁着这个机会,快步绕过王承恩走出了辟雍。
被监生们簇拥着冲进了前往辟雍的曲廊,还把两名拦截的侍卫推进了水池。孙伯阳到现在还没明白,事情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不过是因为气愤不平,喊了一嗓子罢了。但是他可真没想过,真要做些什么事。被同窗簇拥着冲出学堂的时候,孙伯阳因为怒火上头,所以还附和了几声。
但是等冲进通往辟雍的曲廊时,他已经有些犹豫了。再到两名侍卫被推下水池后,他已经完全清醒了。孙伯阳知道事情已经闹大了,其他人会怎么样他不知道,但是他这个被监生当做领头的人,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了。
当孙伯阳看到崇祯从辟雍中走出来后,干脆把心一横。推开了拦在面前的侍卫,对着崇祯拜倒在地,高声喊道:“学生孙伯阳,请陛下主持公道。”
朱由检看都没看跪在地上的孙伯阳,只是皱着眉头对拦在监生面前的侍卫说道:“好了,你们不用拦住他们了,去把你们掉进水池里的同僚拉上来吧。”
4名挡在监生面前的侍卫,看到这些监生在皇帝出来后终于安静下来,终于不再和监生互相推搡了。
两人听从了皇帝的命令,去捞掉进水池的倒霉同僚。还有两人则站到了皇帝身前护卫着,警惕着看着这些胆大妄为的监生们。
大明的读书人一向就有结社闹事的传统,不过国子监的监生敢在皇帝面前闹事,这还是第一次。
这要是在太祖、成祖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到了今天,秀才们除了学政之外,连一般的县官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到了这个时期,科举已经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取士途径,谁也不清楚这些秀才今后会变成什么人,因此就算是官员也要容忍几分。
但是监生敢这么闹,也算是开了先河了。因为监生大部分都是纳捐进的监,向来不被读书人视为同党,只把他们视为驼钱驴而已。
这些监生原本成群结队的时候,还叫嚣着要面见陛下讨个公道,但是当崇祯真的站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刚刚支撑着这些监生的那股邪气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这时候一大部分监生突然才想起,这事似乎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就算是陛下真的给了公道,那也是率性堂的贡生、监生的福利,反倒是他们要是因此被刘监丞记在心中,今后这国子监内的生活可就难过了。
想到了这些,一些脑子有些清醒过来的监生,不由悄悄向后挪了挪身体。
朱由检看着见到自己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