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挽明- 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朕打算在学会实施委员会的管理组织,每个省选出3个常设委员,然后从各所学校、军队、工人中挑选若干委员,设立总数为129名委员的大委员会。

    然后再从这129名委员中挑选出15名执行委员,组成常任委员会。学会的大事由大委员会讨论后投票决定,小事由常任委员会决定…”

    对于皇帝定下的学会规则,夏允彝倒是没有多大意见。毕竟对于学会这样的组织,他也是第一次听闻。

    但是对于皇帝制定的学会成员退出办法,却让他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回过神来,朱由检却又继续说道:“青年学会的宗旨,虽然是领导大明的青年变革这个社会,但是就实际的事务来说,主要还是做好两件事。一是舆论;二是教育。”

    “舆论和教育?这不是大明时报和礼部的工作么?”夏允彝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

    朱由检随即解释道:“你说的不错,大明时报和礼部分管着舆论、教育工作,但是这不代表青年学会不能插手其中。

    首先大明时报针对的,是那些识字和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但是在我大明,还有超过六成以上的百姓是不识字的。

    而且这些不识字的百姓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的乡村,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外部的消息,有些人大概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距离家30里地的范围之内。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敢朝廷说什么,大明时报上写什么,都不如居住在村里的一位老秀才,或是当地的地主说的话管用。

    对于朝廷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变革这个社会,其目的就是想要让大明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大明百姓都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奢望,他们会支持我们推出的改革政策呢?

    而那些在朝廷改革中受损的地主士绅,他们掌握着对这个国家超过六成以上人员的控制权。

    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隔绝朝廷和百姓之间的联系,不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也可以歪曲朝廷的政策,传达给百姓相反的内容,从而煽动百姓反对朝廷的改革。

    因此,只有将朝廷的政策内容宣传到百姓的身边去,他们才会了解朝廷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又会从改革的过程中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这样的工作如果交给大明时报或是地方官府去做,朕以为效果不大,反而会造成扰民的举动。因为我们不能奢望一名官吏可以任劳任怨的下到乡村,却不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

    所以这样的宣传工作,只能交给没有官方身份的青年学会,用青年们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热情去推动这些事情,当然也能够替朝廷节约一大笔金钱。

    所以青年学会组建之后的首要工作,便是深入到乡村去,将朝廷的政策讲述和解释给乡下的百姓,然而再把百姓的要求和看法反馈回来。

    这样一来,朝廷推动改革就能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而朝廷也可以及时的更正,那些不适宜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

    夏允彝虽然为人有些方正,但他的脑子可没有僵化掉,崇祯的解释顿时点醒了他。

    他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恍然大悟般的向皇帝询问道:“那么陛下想要青年学会承担的教育问题,想来也应当是在乡村设立小学和对普通百姓进行扫盲的工作了。

    青年学会的成员派驻到乡村建立小学,不仅可以解决乡村的教育工作,还能借此机会完成改革政策的宣传工作,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不过陛下,有一件事,学生还是想要请陛下解说一二,不知陛下是否愿意答应?”

    对于夏允彝能够举一反三的表现,朱由检心里倒是愉快的很,能够这么快理解他的想法,只要夏允彝能够全心全意的去做青年学会的工作,那么对他来说,就能大大的减轻了自己身上的负担。

    “行,你说来听听,朕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朱由检对他扬了扬手说道。

    夏允彝注视着崇祯说道:“陛下在各地广设小学,选用的小学课本,不仅采用了简化字、标点符号、从左往右书写的格式,还选用了不少背离圣贤之道的偏颇之学。

    学生就是想要请教,陛下设立这样的小学,究竟是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不识经典,不通金石之学,不明圣人之教诲,当这些学生从小学毕业之后,岂不是难以进入科场?他们学习的这些内容,同朝廷推行的改革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对于夏允彝的这个问题,倒是真让朱由检沉思了许久,他思前想后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谨慎的组织语言说道:“彝仲应当知道,农夫耕田,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说。

    朝廷办学教育,自然也应当有一个目的。以彝仲来看,若是现在的县学教育上不进行改革,朝廷能够获得一批能够将大明治理成大同世界的人才吗?”

    夏允彝苦思良久,终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恐怕不能。”

    朱由检便继续说道:“那么以今日大明的教育政策,能够培养出一批,解决大明百姓温饱问题的人才吗?”

    夏允彝倒很想说一声是,但是他思考再三,想到这两年在地方上见到的那些官吏士绅,终于还是摇着头说道:“如果朝廷能够真正选拔出士子中的人才,学生以为还是有机会再现隆万之治的。不过以现在的朝政来看,尚不可能。”

    朱由检眯着眼睛冷静的说道:“就算是隆万之治,也还是没有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就不会有百姓将自己的口粮田也抵押给地主士绅的事情了。

    朕之所以要推动改革,不仅仅是图一个隆万之治的虚名,而是要真正的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百姓拥有一份土地,一切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从土地中得来的。

    如果大明八成的土地集中在三成不到的人口手上,那么剩下的七成人口要如何依靠二成土地去养活自己?到了那个时候,百姓揭竿而起,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我大明现在的教育都是引导天下的读书人进入科场,以举业为目的。有的人从垂髫童子考到了苍苍白发,依旧不肯放弃,为什么会如此?

    宋真宗赵恒有一首诗就说的很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教出来的无不是想要做官发财之人。他们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做官,梦想着一朝成名天下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做了官,自然就要发财,就要求田问舍,就要先让自己和家人享福。朕听说,下面的官员就有人说过,千里做官只为财,做官不发财,请他都不来啊。

    彝仲以为,这样的士人能够做事么?他们若是进入了仕途,愿意去变革现在这个有利于他们做官发财的朝廷体制么?你觉得朕能够依靠这样一群人,完成大明的改革之路么?”

    夏允彝默然无言,朱由检这才继续说道:“我们想要吃瓜还是吃豆,都必须要自己去种,不要去想着吃现成的。不然就只能尝到歪瓜烂豆。

    朕广设小学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一群能够做事的人,能够支持朝廷改革的人。他们受到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当官,自然也就不会奢望通过做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就必然会支持大明的社会体系作出改变,让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当底层的百姓被唤醒了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朝廷现在推动的改革才不会人亡政息,改革才会拥有最为坚实的盟友。” 

第47章 未来之大明() 
对于崇祯的解说,夏允彝并没有完全听明白,但是他倒是明白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小学教育的实施,最终是为了取代现在的科举制度,为大明寻找另外一条选拔人才的道路。

    虽然说,近几十年来大明士人中不乏有大肆批评科举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消磨英杰志气,禁锢人心的腐朽之制的声音,就算是夏允彝自己,也是认为科举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朝廷就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但是,当他真正听到皇帝想要对科举制度下手的意思,他的心脏又不由紧紧的缩成了一团。

    20多年的儒学教育,十多年花费在八股制艺上的精力和时间,忽然就让他产生了对于科举制度的留恋之心。

    这就像是拔牙一样,虽然有颗病牙疼起来的时候,让你赌咒发誓要立刻拔了它。但是等到它开始不疼了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拔了它真的是一件好事么?也许还是再等几日再说为好。

    科举制艺对于夏允彝来说,大抵就如同这颗病牙一般,介意的时候,他恨不得立刻就废除了它。但是在这种风平浪静的时节,他开始担心废除了科举制度,对于大明来说究竟会不会是一件好事了。

    如果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皇帝本人,也许夏允彝会下意识的为科举制度辩护一二,然后再试图向对方主张,先对科举制度进行改良,若是不成再走彻底废除之路,这才是稳妥之法。

    但是提出这个想法的却正是皇帝本人,而想要取代现行科举制度的新式教育模式,又早就开始实施铺开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向皇帝主张回头去搞科举制度的改良,夏允彝发觉自己完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

    从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开始,到前往灾区调查,和这次跟随皇帝出征,并在唐山冶铁基地待了一个多月,夏允彝的思想已经离他刚刚上京时相去甚远了。

    如果说,从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对现实感到不满的普通士人,虽然高喊着要变革大明存在的各种弊端,但却完全找不到出路,只能高举着复兴古学的主张,来作为改革的方向。

    那么在燕京大学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后,他终于算是摸到了一些大明需要往哪里改革的方向。而对于灾区和唐山冶铁基地的调查生活,也让他看到了大明底层百姓最为真实的生活。

    在这样丰富的经历淬炼下,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夏允彝,也开始成熟了起来,不会再以为抱着几本经书,就能让大明重新走上盛世之路了。

    内心纠结了半天之后,夏允彝放弃了为难自己,而是认真的看着崇祯问道:“陛下以为,如果广设小学教育,开启民智,大明的改革就真的能够成功么?这场改革真的能够解决我大明现在所处的困境,解决我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么?”

    朱由检毫不迟疑的回道:“不试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如果失败了,那就重头再来。

    朕只知道一件事,若是大明再不改革,那么我们就是在等死。而试一试其他的道路,我们也许还能挽救这个国家。朕既然身为大明皇帝,就不能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朕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就等于是放弃了这个国家,我日后又怎么有脸面,去地下向太祖高皇帝交代呢?”

    崇祯真情实意的话语,终于还是打动了夏允彝,作为一个沉浸于儒学教育多年的士人,虽然他在燕京大学的生涯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忠诚于君父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让他无法拒绝皇帝发自内心的请求。

    夏允彝终究还是屈从了现实,打算对皇帝屈服,但是在这之前,他还是提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陛下认为,在改革完成之后,大明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或者说,陛下做了这么多事,究竟是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明?”

    朱由检顿时被夏允彝的问题给问住了,按照工业化的进程,不管是皇帝也好还是现存的士绅阶层也好,都会被敲个粉碎。

    以中国这样巨大体量的国家,和历史悠久的中央集权政治,加上将封建等级制度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儒家思想文化,使得让大明变成英国这样的立宪君主制社会,其实希望是很渺茫的。

    因为大明的大部分上位者,都不愿意放弃手中哪怕最为微小的权力。在这样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予取予求,使得只要有一丝可能,他们都希望能够站在权力最高的那个位置,而不是和其他人分享权力。

    而英国之所以能够达成贵族共治的立宪君主制社会,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国王并没有如中国皇帝这般大的权力,而欧洲的封建制度还不够成熟,还不能让全体臣民无限效忠于国王。

    所以,英国的贵族们可以联合起来压制国王,也能容忍其他人和自己分享权力。

    朱由检可以替大明打开通往工业化社会的大门,但是未来的大明究竟会变成怎么样,他心里同样没有多少底。

    不过,如果他将这个未来合盘托出的话,估计面前这位就算不认为自己疯了,也要起来誓死反对自己的改革了。毕竟这些人支持大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而不是为了完全的破坏它。

    朱由检在心里斟酌了又斟酌,才谨慎而小心的对夏允彝说道:“朕不确定,我们现在实施的改革,究竟能不能让大明建成大同世界。但是朕以为,大同世界首先就是一个既无人上之人,也无人下之人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人们应当按照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而不是他们的出身接受评价。这就是朕推动改革,想要看到的新大明。”

    虽然崇祯对于未来大明的描述语言并不是那么的华丽,但是这个皇帝口中的新大明,还是打动了夏允彝,让他抛却了最后一点犹豫。

    “学生自当为陛下竭尽全力,以待早日看到陛下眼中的那个大明。”夏允彝起身离开了座位,对着崇祯恭敬的行礼说道。

    同夏允彝继续就青年学会的组织、创建和人员招募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当天色阴沉下来的时刻,朱由检终于中止了这场见面,放夏允彝回去休息了。

    不过虽然夏允彝离去了,但是朱由检自己还是在不断的思考着,如何将青年学会的功效利用到最大。

    虽然青年学会创建的初期,必然会以北方士人为主,普通的年青人显然是无法在学会中拥有话语权的,这也是大明现在的现实状况。

    但是一旦青年学会开始在舆论宣传和小学教育中扎下根去,那么新的受过小学教育的年青人自然会慢慢浮现出来。

    也许最初的学会成员还是在旧式教育中成长的年青人,但是一旦他们掌握了那些通过小学教育培育出来的年青人的力量,这些学会成员中终究会出现抛弃旧文化,而去拥抱新文化的人员来。

    因为在旧文化中他们不过是无名小卒,但是在新文化里,他们却是开山鼻祖。在名利的诱惑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道路。

    乡村、学校、军队都将会是青年学会后备成员的储备库,特别是学校和军队,更是年青人聚集最多的组织,有了青年学会的渗入和引导,也无疑让崇祯加强了对这些组织的控制权力。

    当崇祯在苦思冥想的时候,在遥远的南方扬州,两淮盐引案也差不多快降下帷幕了。

    韩一良、门陈新、许显纯这三位扬州城内现在权势最为显赫的官员,终于一改一两个月前焦头烂额的模样,开始好整以暇的收拾着扬州各大盐商的资产了。

    两淮盐引案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