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献策在阿敏的府邸中担心不已,他数次想要直接离开二贝勒府,为自己另外找一个安身之地。不过他又不舍得,放下这大半年来花费在阿敏父子身上的精力,这可是他寄以希望的进身之阶啊。
直到当日深夜,阿敏和爱尔礼两人才返回了府邸。阿敏回府之后便召宋献策去书房谈话,阿敏见到宋献策后,便有些疲惫的说道:“大汗和两位贝勒接受了我的解释,已经将我昨日的命令消除了去。就今晚的交谈来看,这件事就算是这么揭过去了。”
宋献策细细的询问了,阿敏今日和三位大贝勒们的谈话,还有他们说话时的神情,思考了大半天之后,才犹豫的说道:“学生不敢断言,三位大贝勒是不是真心想要揭过这事。
不过学生以为,我们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今二贝勒一家都在沈阳城内,若是大汗和两位贝勒真有什么想法,贝勒在外可就连一个可以托付的人都没有了。
学生以为,不如让世子去营口住上一段时间。有世子在外面,大汗和两位大贝勒起码也要顾忌三分,贝勒的弟弟济尔哈朗也就无法完全掌握镶蓝旗了。”
阿敏皱了许久的眉头,才有些不情愿的问道:“真的会有这么坏的结局?要是局势真的这么糟糕,那还不如我去营口,让爱尔礼留在沈阳应付他们。”
宋献策赶紧反对道:“有贝勒你在沈阳,世子离开沈阳,大汗他们还不会多加阻扰。要是反过来,恐怕就连世子都出不了沈阳城了。”
阿敏思索良久,才按着自己的太阳穴说道:“现在我头昏的紧,一时难以决断,不如今晚先就这样,待到明日一早,我再告诉你决定…”
2月初十,江南最为风流绮丽的城市杭州,住在官驿中的徐应元早起梳洗之后,便循照往日的习惯,前去蜀王朱至澍所居住的院子请安,并询问上路的日子。
这位蜀王差点被徐应元诬陷成了和奢安逆贼勾结的叛逆,自然对徐应元恨之入骨。更何况他还被迫放弃了经营了十多代人的蜀王府,前往京城面圣,天知道这位天子还会不会让他回去四川。
因此一路行来,朱至澍对于行程是能拖就拖,每日行走了10来里,便要停下休息一番,然后非把周边的美景欣赏一番,方才肯上路。当然,虽然朱至澍行程上拖拖拉拉的,但他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但凡是某个藩王封国的周边,他都是一路疾驰,绝不敢停留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徐应元想要在路上找点问题出来,都没能成功,只能每日接受被朱至澍羞辱的命运。
在朱至澍的坚持之下,他们这只车队还偏离了路线,跑到了杭州游玩。繁华绮丽的杭州同富贵悠闲的成都,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朱至澍在杭州玩耍了几日后,便引发了思乡的情绪,结果他就找了个水土不服的借口,在杭州住了下来。
之后扬州盐引案的爆发和后金军队入侵两件大事,使得当地官府都无心前来催促朱至澍上路,那么他也就乐的在杭州城住了下来,声称要过完冬天再走水路上京。
因为有皇帝的暗示,所以徐应元倒也不急着回京,他也不催促上路,只是每日前来问安并询问一声上京的日期而已。只不过,他往往都是被朱至澍关在院门外罚站的时间居多。
但是今日徐应元刚刚走到蜀王居住的院落前,还没等他下令让从人上前敲门,便听到“吱吖”一声,原本紧闭的院门已经打开了。
蜀王身边服侍的一名太监带着几名王府小太监恭立在门前,看到站在门外的徐应元后,顿时就迫不及待的迎了上来,满面堆笑着说道:“原来是徐总管来了,还请总管入内,我家王爷早就等着你过来了,王爷正有事找你商议呢。”
徐应元眼神奇怪的看着他说道:“王爷找我商议事情?今日的太阳可真是从西边出来了,那我们就一起进去瞅瞅,看看王爷究竟找我说什么。”
这位王府太监尴尬的笑了笑,就没有再言语。转而让出了道路,请徐应元上前。杭州的官驿虽大,但是也毕竟只是一个驿站,和成都王府可不能比。因此只是穿过了一重院子,便来到了朱至澍居住的主院内。
虽然在门外徐应元言语之中不乏嘲弄了几句蜀王,但是真正站在了朱至澍面前时,徐应元却一板一眼的完成了自己的礼节,向朱至澍请了安。之后他才开口说道:“王爷,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上京呢?”
穿着一身正装的朱至澍,点头答复了徐应元的行礼后,便一本正经的说道:“听闻陛下在北方打了胜仗,本王自然是要上京恭贺陛下的。
因此动身的时间越快越好,不要耽搁了本王向陛下祝贺的时间…”
徐应元看了看朱至澍的神情,心中倒是知道这位王爷是怎么改变态度的了。皇帝亲征获胜的消息传到了江南之后,顿时成为了市井百姓最近最为热衷的话题。
因为有着大明时报的引导,所以这次战事能够较为真实的展现在大明百姓的面前。不管是皇帝誓师出征,还是削发以祭奠英烈,都让崇祯在民间的声望一时无两,彻底压倒了此前江南士绅们议论的扬州盐引案。
皇帝的声望上升,朱至澍自然就不敢再拿乔作怪,生怕被这位皇侄嫉恨他。
徐应元对着面无表情的朱至澍拱了拱手说道:“既然王爷身体大好,那么不如就定在后日启程如何?”
第45章 文社和学会()
乾清宫上书房内,朱由检看着放在面前的军衔评定表格思考了许久,终于取过了一边的铅笔在表格的最前方写上了孙承宗的名字,然后在名字的后面注明了元帅两字。
朱由检随即合上了这份授衔名单,然后交给了王承恩说道:“把这份名单交给内阁审议批准,告诉他们,元帅这个军衔的意思是,在朕无法命令军队的紧急时刻,孙先生可以以元帅的名义统领大明的所有军队,不必经过内阁的准许,直到朕能够重新执政为止。另外再告诉他们,为了保证元帅的独立地位,朕决定不对元帅授予任何爵位。”
王承恩却不敢接过崇祯递过来的名单,他有些不安的说道:“陛下是不是再考虑考虑?太祖昔日可是说过,后世不可再封都元帅一职,有敢册封者即为国贼,天下共讨之。”
朱由检对他笑了笑说道:“朕册封的是元帅,又不是都元帅,而且又没有另外设立都元帅府,哪里违背了太祖的遗训呢?
更何况,太祖昔日定下的规矩,不是早就破坏的差不多了么。难道还差朕这一桩么?去把它交给内阁,让他们尽快审议通过,也免得那些有心人再继续兴风作浪。
另外,和朝鲜使节的条约已经商议的怎么样了?”
看到崇祯已经下了决心,王承恩便不得不接过了皇帝手中的名单,低着头向书房外走去了。他心里只能自我安慰自己的想到,好歹孙承宗的人品还是让人放心的,况且元帅不是世爵,倒也不必担心日后有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现,最重要的是这位孙先生也快七十的人了,倒也没几年可以把持这份权力了。
在王承恩无可奈何的去内阁传达崇祯的意思时,吕琦正对着皇帝说道:“关于自由贸易的条文,朝鲜使节基本都已经应承下来了。
但是那位沈器远坚决不答应,我国可以在朝鲜境内勘探、开矿的权力,还有在朝鲜王国发行纸币的权力。这位沈使被逼的急了,便声称宁愿一死,也不愿签这个字。我方参与谈判的人员怕真弄出不好收拾的事情,便只能缓和下来了。”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朝鲜虽是小邦,但也还是有一二个硬骨头的。不过沈器远如此强硬,那个副使兼通译叫具适河的,他怎么说?”
吕琦便回道:“这位具副使倒是挺好说话,他虽然也是两班出身,但是母亲不过是个小妾,如果不是这趟出使急需一名熟悉我国话语的通译,他也选不上现在这个位置。
不过即便是如此,他这趟差事完成之后,返回国内最多也就是被赏赐一个小官,丢到某个穷乡僻壤去自生自灭,对他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这位具副使倒是很愿意为我大明效劳,但是因为他的出身,他在使团内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即便是答应了我们什么,也没有任何用处,沈器远是不会听从他的建议的。就算强行让他签了字,沈器远回国之后也会推翻掉这份条约,因为朝鲜国上下只会听从沈器远的建议。”
朱由检想了一会,便轻松的说道:“那就将沈器远留在大明好了,同总理衙门商议一下,然后让礼部通知朝鲜使团。
就说朝鲜和大明之间往来不便,作为我大明海外排行第一的藩国,朕希望能够时时和朝鲜国进行沟通,以维护宗藩之情谊。因此,朕决定两国互设常驻使节,今后有什么事便有使节往来传话即可,不必年年兴师动众的派出使节团了。
沈器远人品贵重,朕甚为喜爱,就让他作为第一任朝鲜驻大明常使,3或5年之后再请朝鲜王国更换使节就是了。另外让内务府给沈器远找一所房子,让他在京城安顿下来,以从三品官员的待遇发放俸禄,走总理衙门的账目。
然后和具适河好好谈一谈,授予他一个大明官职,六、七品就可以了。让他签了条约,然后送他回国覆命。回去的时候,让他去见见王化贞,若是朝鲜君臣对条约还有什么疑问,就让王化贞给他们施加点压力。”
对于崇祯发布的命令,只要不是跟宫内有关,吕琦向来都是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特别是对于这种海外藩国的指示,他就更不在乎了。因此吕琦很快便答应了一声,退出书房去吩咐手下处理皇帝的命令。
过来一会,他又返回了上书房内,对着崇祯请示道:“陛下,燕京大学学生夏允彝在宫外求见陛下。”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他,颇为欣喜的说道:“彝仲来了啊,看来朕此前让他制定的青年学会的创建办法、纲领,他已经完成了啊。赶紧去把他召进来,朕正好和他谈谈。”
夏允彝被吕琦带入上书房后,便屈身想要对崇祯行礼,朱由检却绕过了书桌快走了几步,一把扶住了他说道:“彝仲就不必行这些虚礼了,我们年岁相仿,日后还要常常见面议事,若是每次都要这么正儿八经的行礼,那要耽误多少事情啊。”
夏允彝虽然心情甚为感动,但还是恭恭敬敬的行完了半礼后说道:“学生虽然得陛下看重,但是君臣之礼不可偏废,这也是陛下治国之正道啊。”
朱由检苦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后说道:“彝仲还真是老实人啊,算了你且坐下说话。你这次来,可是向朕提交关于青年学会的创建办法么?”
夏允彝从怀中取出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一边的吕琦,然后口中说道:“是,学生已经将这几月来思考所得写成了文字,还请陛下御览审议。”
朱由检从吕琦手中接过了奏折,然后细细的翻看了起来。一刻钟后,翻看完奏折的崇祯皱着眉头直起了身子。
他看着夏允彝心怀疑惑的问道:“彝仲的意思是,这青年学会还是要从各地文社中招募人手么?”
夏允彝望着崇祯认真的说道:“是的陛下,学生已经仔细思考过陛下的要求。学生以为,陛下想要学生创建青年学会,终究还是为国家储备人才,从中挑选有识之士,以备日后进入仕途时,能够协助陛下治国辅政。
而天下之有识见的人才,莫不是出自于读书人之中。而读书人中有才备,有能力,又有意愿改变朝政弊端的,又以各地文社中的士人居多。
如现今南方诸多文社以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为主张,集合为一大社曰:复社。去岁复社于吴江尹山召开大会,四面而来者几达数千人,大会足足召开了一月之久。
南方精英差不多已经尽入复社之内,若是不能将这些人纳入到青年学会中,恐怕今后必然会成为我青年学会之对手,则异日未必不会有党同伐异之事。
学生以为,为了避免这种局势的出现,则青年学会应当从创立开始,就将各地文社的有志之士纳入,如张溥、陈子龙等,都是南方年青士人中的姣姣者。不仅才学胜于学生,在士人的名望中更是远胜于学生。
若是他们能够成为青年学会的一员,则青年学会必将成为天下士人趋之若鹜之所在,陛下所需要的青年俊杰,必然如鱼趋渊,皆入学会矣。”
朱由检摇着头笑着说道:“看来彝仲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朕的意思,朕要的青年学会,可不是为了挑选几个协助朕治国的人才。彝仲以为,今日的大明是不是需要变革?”
对于这个问题,夏允彝连思考都没有思考,便回道:“今日我皇明百姓生活困顿,边防疏漏难以御敌,官吏**国库空虚,自然是需要变革的。”
朱由检随即说道:“是啊,现在人人都知道我大明需要变革,但是知道要如何去变革的人寥寥无几,有能力、有意愿、又肯付诸行动去变革大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引导这个国家去变革,如何带领百姓去变革,如何行动起来参与变革。朕以为,非年青人是不能做到的。
因为年青人尚有改变现实的勇气,而老年人却已经被现实所改变,只想着保住他们手上现有的好处。
所以,朕希望你创办这个青年学会的目的,不是为朝廷输送几个官僚,而是希望能够借助这个组织去将大明的年轻人组织和领导起来,带领他们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从而成为改革大明最为坚实可靠的支持者。
至于你所说的那些文人名士,也许他们的名气的确不小,但是如果他们并无意改变这个社会,只是想要利用文社来抬高自己的名望,从而获得一条入仕之途,那么这样的人对于青年学会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夏允彝沉默了许久,才对着崇祯解释道:“虽然有些文社中的士人的确是如陛下所言,但是也并非所有参与文社的士人都是这么想的,还请陛下明察。”
朱由检摇着头说道:“朕可没这么多功夫去明察,所以只要青年学会设立一个门槛就好了。
除了学会的委员之外,普通成员超过35岁或是担任七品以上的地方主官时,都要主动申请退会,或是被学会所除名。”
第46章 小学教育的目的()
夏允彝顿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他有些茫然的看着皇帝问道:“那么他们退会之后,就同青年学会全无关联了么?而且委员又是一个什么职位?”
朱由检看着他说道:“朕以为,作为领导大明青年前进的学会,最好还是不要同官场联系在一起,否则这个组织迟早会蜕变成党争的工具。
青年学会只有纯粹一些、独立一些、超然一些,才会有较为公正的立场,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中立青年的加入。
至于从青年学会正常退会的人员,如果他们有志于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可以加入科学进步党,也可以加入新东林党。朕相信,对于想要进入仕途的人员来说,那两个政党会更适合他们。
至于青年学会的委员职位,既然青年学会是一个组织,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组织的模样。而既然是组织,就必然会有一个管理架构。
朕不希望学会内部有人搞一言堂,但也不希望学会成为一个松散的聚会谈天社团。
所以朕打算在学会实施委员会的管理组织,每个省选出3个常设委员,然后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