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是如此,崔呈秀本身也依然是大明士绅中的一员。他只所以愿意投靠魏忠贤对付东林党人,也是隐隐觉得这么下去大明迟早要完,所以设法想要进行自救。但是这种自救方式不过是应急之策,等到大明渡过了目前的难关,他也还是希望能够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来的。
朱由检向他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想法时,他最为大胆的猜测,也不过就是做到万历新政这般的程度,在短时间内阻止大明的土地兼并,并迫使一部分权贵士绅吐出一些土地,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替大明延续几十年的寿命。
然而现在他听到的这些内容,却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些天来他的思考范围,让他原本已经初步成型的想法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按照崇祯的想法,土地改革政策已经不再是一个应急的政策,他从一开始就将全天下的地主都视为了对手又或是敌人。崔呈秀很难想象,如果未来这个改革真的实现了,大明还会是大明么?
对于崇祯的问题,崔呈秀下意识躲闪的回答道:“陛下是不是过于忧虑了?虽然天下士绅中的确有一部分不识时务的愚顽之人,但臣以为大多数还是忠诚于陛下,忠诚于大明的。陛下为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
朱由检立刻打断了他说道:“如果他们真的忠诚于朕,忠诚于大明,就应当主动配合朝廷实施土地改革,共体时艰,和朝廷一起度过眼下的难关。
而不是觉得,自己就是上古时代的农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今日之大明想要延续下去,就必须动员起全大明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整个国家的温饱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外部的侵略者和内部的分离势力。在这场变革之中,没有任何大明人可以置身事外。
守着自己的田宅,关门闭户过自己的小日子,充耳不闻门外灾民饥寒呼号声的人,这样的人即便是再忠诚于朕,对朕又有什么意义呢?
朕之所以和你如此坦诚的说这些,就是希望你能够看清楚自己的立场,不要被旧日的情谊和道义所迷惑,在实施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作出错误的判断,毕竟现在我们可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当崔呈秀从皇帝的马车上下来时,他感觉自己的头还是有些昏沉沉的,并不漫长的一场谈话,带给他的冲击实在是不小。
崔呈秀以往觉得自己的胆子可谓是极大的,就算是魏忠贤有时也会因为某事犹豫不决,还需要找他去分析一番,从而最后下定决心。
然而今日他总算是有些茫然起来了,现在看起来这位皇帝的胆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而最让他感觉糟糕的还是,到现在为止他依然没有弄清楚,崇祯推动这场土地改革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他必然是有一个目标的。就像魏忠贤,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天启的信任,和追求保护自己的权力。只要了解了一个人的目的,崔呈秀也就找到了如何去迎合他的方法。
然而在崇祯面前,他却没能得到任何提示,在他自己看来,土地改革的实施未必是好事,失去了天下士绅的支持,崇祯的皇位未必还能坐的这么稳当。不明白皇帝推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整改革的方式和步骤,也就失去了独立推动土地改革的权力。
不过在马车的交谈之中,崔呈秀已经隐约了解了崇祯对于土地改革实施的决心,仅仅这三条具体实施计划,就不可能是两三天里能够考虑出来的。
这也就说明,皇帝筹谋土地改革已经不是一两日的事,能够将这种大事按捺到一场大胜之后才开始动手,崔呈秀觉得他倒是不用担心,土地改革实施遇到困难之后,皇帝会轻易的抛弃自己了。
当然,在听过了崇祯的计划之后,崔呈秀也知道他现在只能跟着皇帝的步骤走下去,如果不能成为皇帝手中的刀,那么毫无疑问他就会成为那些被皇帝收割对象,甚至还是第一批被收割的对象,毕竟他身上的污点可是数都数不清了。
崔呈秀自然不会给那些政敌机会,就算真的要死,还不如大家一起死比较好,崔呈秀咬着牙跺了跺脚想着。
一直跟着他身后的随从看着崔呈秀的举动,赶紧跑了上来小声对他说道:“老爷是不是感觉冷了?府里的马车就在后面,老爷是不是上车暖和暖和?”
崔呈秀转头瞪着这位随从老半天,看着他头皮有些发麻了,才阴沉沉的说道:“也好,顺便派人去把二老爷也叫回来,老爷我有事同他商议…”
在长城喜峰口以北,一只蔓延数里的队伍正沿着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往北面的青城方向走去。
这只队伍正是从关内撤离的后金军主力,昨日提前出关的莽古尔泰所部,同断后的黄台吉、代善等部队汇合后,三位大贝勒商议了一下,便决定沿着原路返回。
由于后金军丢下了所有新附军,只带上了那些投降后金的明将和他们的家丁,还有工匠营。又从关内搜罗来所有牲口和车辆,装走了所有搜集到的粮食。所以后金军返回沈阳的路上,倒是并不缺乏粮食。
但是黄台吉坚持要带走,沿途区域内的所有36部部族,理由是避免让他们遭到明军报复。这样一来,大军行军的速度就被这些拖家带口的蒙古部族给拖累了。
更何况有些部族根本就不想搬迁到辽东去,一路上磨磨蹭蹭的,总想要脱离队伍。
忍受了两天之后,莽古尔泰终于拉着代善来找黄台吉质问了,虽然这场伐明之战损失的大多是蒙古人,但是八旗披甲兵和杂役也损失了一成半,因此整只军队的士气还是颇为低落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都恨不得早日返回沈阳休养,而不是磨磨蹭蹭的带着这些蒙古部族上路。
黄台吉听完了莽古尔泰的抱怨之后,也不正面答复,而是转头向着代善诚恳的说道:“二哥,这次伐明之战,我们虽然没占到多少便宜,但也总算是了解了明人的虚实了吧?
这些关内明军虽然不及辽西明军善战,但是他们使用的新火器,却比辽西明军强的太多。那几位明军降将也说了,这些新火器不过是明人刚刚研发出来的,还没有大规模的替代装备明军。
如果我们没有打这一仗,谁能知道明军的新火器的威力呢?若是等到明军都换上了这些新火器,我们在辽东同明军冲突岂不是要吃一个大亏?你说,这是不是实情呢?”
代善看了看莽古尔泰,又看了看黄台吉,终于答道:“这倒是事实,要是明军装备了新火器,特别是那些短红衣大炮,在野外同我们开战,我们还真要吃上一个大亏。”
黄台吉这才继续抱怨道:“可是自从退出了长城之后,五哥就觉得好像我们打了什么败仗一样,天天使脸色给我看。
我倒要问问二哥了,咱们三人一起领兵出征,这半途更改了讨伐目标,也是问过了两位贝勒的。五哥总想着我们打了败仗,究竟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我们三人领兵出征,打了败仗之后,就五哥脸上有光,我和二哥是罪人?”
第744章 站队()
在这场伐明作战中,女真八旗损失最大的,还是两红旗的部队。虽然代善借着这个机会夺回了不少对两红旗的权力,但是两红旗实力下降已经是一个现实了。
在这样的状况下,代善希望八旗内部能够安定一些日子,好让两红旗养一养元气。黄台吉这些日子向他卖好,默认了他对于两红旗的控制,也让代善觉得应当压一压莽古尔泰的气势,站在看起来有些弱势的黄台吉一边。
因此听到黄台吉的抱怨之后,代善不由劝解了两人几句,并旁敲侧击的替黄台吉开脱了伐明作战失败的结论。
无法让黄台吉承认伐明作战失败的莽古尔泰,反而被黄台吉、代善联手数落了一顿,终于让他气愤不已的说道:“好吧,你们都说没有失败,那么这事我们先不提。
我就问汗主你,就我们现在这个情况,大家都是归心似箭,恨不得早一日返回家中去。但是你却下令走半天休息半天,还非要带上那些累赘。
这样拖延下去,天气只会越来越寒冷,我们的将士也会越来越疲惫。到时这些将士们因为冻累有所损伤,谁来负责?
黄台吉看着微微点头的代善,不由惊讶的问道:“五哥不懂我的用意,难道二哥你也不明白?”
代善看了看两人,眼神有些闪烁的说道:“汗主的想法我倒是猜到了一些,我们这次伐明作战虽说未曾失败,但是蒙古各部的损失还是颇大的。
我们返回沈阳之后,此地的蒙古部族恐怕未必会再臣服我后金国。所以汗主你是不想让36部在我们离开后,又去投靠明人是吧?
不过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莽古尔泰说的不错,这地方不能久留啊。现在整个草原和山林上都被白雪覆盖了,我们的行军路线只能依托河流和山脉识别方向。
若是明军和那些心怀犹豫的36部人马勾结起来,恐怕这一路上未必会平安啊…”
黄台吉立刻接过了代善的疑虑说道:“正是因为有这种担心,我们才不能快走。
蒙古各部之间,一向人心疏离,他们对于身边兄弟的提防,还要超过对于外人的提防。只要我们的军队在行军时依然保持军容,镇之以静,那么大军前方的部族就很难听从一两个部族首领的提议,投靠明人贸然来攻打我们。
而我们将经过地区的部族全部纳入到队伍中来,明人即便想要派兵出来追击我们,也会因为缺乏沿途部族的接应和支给粮秣,而不得不退回关内去。
更何况,此次入关蒙古左、右营都损失不少,与其把36部留给明人,倒不如统统迁移到沈阳附近,挑选青壮补充蒙古左、右两营,也好让兀鲁特蒙古旗恢复元气。”
代善好像被黄台吉说服了,他刚好觉得这次出征没什么收获,要是能够补充一些蒙古人到旗下来,倒也算是一个补偿。
莽古尔泰狠狠的看了代善大半天,也没见他出声反驳黄台吉,只好自己出声说道:“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将军队分为两部,前军先回沈阳,也好让阿敏派人出来接应一二。”
黄台吉狐疑的看着莽古尔泰说道:“现在沈阳只有阿敏一人掌握大权,五哥急着派人回去,难不成是想让阿敏有什么想法不成?
五哥,我们三人之间平日里虽然有些误会,可毕竟都是天命汗的子孙,而阿敏贝勒可不是。你真觉得早点通知他是好事?”
莽古尔泰正想反驳,却突然想起了阿敏出征朝鲜后,想要留下做朝鲜王的旧事来。他虽然平日里不服气黄台吉坐大汗的位置,但却也从来没想过要让后金国四分五裂。
看着莽古尔泰沉默了下来,黄台吉也不愿意过于逼迫他,于是就送了一个梯子过去,“不过五哥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大军猬集在一处行军,虽然不用担心有人袭击,但是这粮草的消耗却太大了些。
我看不如就让多尔衮兄弟带着两白旗的人马先行,既可以减少粮食的损耗,也可以让沿途部落准备接应我军。他们到了青城之后,也可以为我们做些雪橇,替换军中这些破烂货。”
莽古尔泰兴冲冲的拉着代善过来,结果最后却几乎全盘接受了黄台吉的主张,这让他感觉很是没趣,于是找个由头便离去了。
代善也准备离去的时候,黄台吉突然出声说道:“这次多亏了二哥在场,否则以三贝勒的脾气,恐怕不会轻易就这么答应下我的主张。”
代善停下了脚步,看着黄台吉说道:“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三贝勒虽然脾气暴躁了些,心里还是明白的。
只要汗主说的是正理,他是不会纠缠着不放的。汗主就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了。”
黄台吉伸手整理着自己的袍服,有些漫不经心的说道:“那倒也未必,五哥昨晚不是去看过多尔衮了么?
我整日里辛辛苦苦的为咱们女真人和后金国忙碌着,但就是有人看着汗位眼红,总是想要上来坐一坐这个位置。
其实二哥你也知道,当初这汗位可不是我主动想要坐的,没有二哥你的支持,这汗位也轮不到我。
我原本以为,二哥和我乃是一心同体,只要能够让父汗的遗志可以实现,让后金国兴盛繁荣起来,我们兄弟谁来坐这个位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代善赶紧回道:“汗主说的不错,我们毕竟是骨肉至亲,不应该为了一个位置争来多去的。”
黄台吉看着他继续说道:“二哥的话我信,二哥毕竟是仁厚之人。不过五哥就不一样了,他现在四处联络大小贝勒,似乎非要让我将位子让出来不可。
我今日就想问问二哥,二哥是不是也要支持他?若是二哥也支持他,这位子我就拱手相让,退位让贤,谁爱做,谁来做。”
黄台吉的话语顿时让代善一惊,他只所以向莽古尔泰、阿敏靠拢,不过是想要打压一下势力发展过快的黄台吉,并没有想要让他下台的意思。
作为当初支持黄台吉上台的主要支持者,代善知道自己同莽古尔泰不可能真正和解,两人之间不过是暂时的抱团取暖罢了。而他也并不认为黄台吉真会让出汗位来,这不过是黄台吉对他的试探而已。
无法倒向莽古尔泰的代善,只能下意识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道:“汗主不可,老五应当没有这个意思,而我也绝不会支持老五这么做。
父汗归天之后,我后金国当日就有些四分五裂的样子,全赖汗主登基后主持大局,才勉强渡过了难关。如今国内人心刚刚安定下来,汗主同三贝勒之间再起什么误会,恐怕我国人心就要尽丧了。就算是为了国家考虑,也请汗主打消这个念头…”
在黄台吉重新梳理后金国内部的敌友关系时,遵化城内的巡抚衙门之内,朱由检同总参谋部的成员也正在讨论着论功行赏的问题。
新军方面的计功最为快捷,毕竟新军内部建立的士兵委员会和各级教导委员,可以交叉记录核对,并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其他地区的部队记功就比较麻烦一些,毕竟都是依靠主将核对上交的名单。
不过即便是这样,在祭奠牺牲将士的典礼之后,计功奖赏的事务也差不多统计了出来。
之所以朱由检还要同总参谋部开一次会议,主要还是讨论战后对于辽东明军的整顿。
在讨论的过程里,袁崇焕很快就明了了崇祯的心意,他站起来对着众人说道:“…辽东军良莠不齐,既有满桂这等不畏强敌的猛将,也有吴襄这样遇敌即溃的无能之将。
所以臣以为,过去两年里对辽东明军的整改还是太过温和了些,我们应当将辽东军按照三级力量体系进行强制性的整编,编成野战军…守备部队…预备役及民兵组织三个层次。
以辽东军的骨干,编制两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和一个车骑师较为妥当,剩下的人员编为各城的守备部队,然后在从原先的军屯人员中建立民兵组织。
祖大寿虽然出兵及时,但是治军不严,理当予以降职。吴襄临阵脱逃,虽然后面有将功赎罪的表现,但也应当予以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
至于辽东军内部的这些将领,也可趁着这次整编的机会,提拔一批、调出一批、调入一批,从而打散他们抱团的习性…”
袁崇焕坐下之后,朱由检便接过了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