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茶水之后再回。”
收到了徐光启的暗示,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但是王徵还是住口了。一边的李之藻对着徐光启交谈了几句,就拉着王徵向驿丞安排好的院子走去了。
第65章 想要变革的崇祯()
当张彝宪陪着徐光启走进院内,柳敬亭顿时识趣的站起来对着崇祯行礼告退了。
而朱由检和柳敬亭道别之后,也主动向着徐光启走去。他小跑了几步,扶住了正想向他行跪拜之礼的徐光启。
“徐先生还是不要多礼了,此非大殿之上,也非朝会之时。我今日也不过是驿站一名过客,先生与我何不相处的轻松自在一些呢。”
徐光启本就不是那种顽固守旧的道德先生,他从崇祯扶自己手上所用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子刚刚说的也是发自本心的心声。
于是徐光启也就没再坚持一定要给崇祯行礼了,招待了徐光启坐下之后,朱由检就对着王承恩吩咐道:“去沏一壶热茶来,然后你们就下去吧,朕想和徐先生单独聊聊。”
王承恩应声下去了,张彝宪也识趣的跟着走了。两人走出院子之后,张彝宪顿时向着王承恩抱怨道:“王公公,陛下今日怎么出京来了此地,看着陛下今日心情也不是很好,到底是谁惹到陛下了?要不然我也不至于遭这种池鱼之殃啊。”
王承恩看着这个资历比自己深厚的太监,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张彝宪虽然性格差了些,但是其实为人并不差,也颇为照顾下属,在信王府旧人中人缘还是不错的。
王承恩脚下没有停留,口中回答道:“你也真算是运气不好,陛下前些日子筹划了一件大事,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夔龙商议了几天,打算今天在朝会上提出修改商税,废除士人及勋贵优免商税的条文。
不想这李夔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今日上奏的内容早就被传播了出去,今日朝会上众人对李夔龙群起而攻之,险些就要废除了李夔龙右副都御史一职。若不是皇爷大怒,直言此事乃是他授意李夔龙去办理的,问众人是否要连他这个皇帝也一起罢免了,这才让朝会上众人收了声。最后黄首辅出来打了圆场,劝说大家此事容后再议,今日朝会因此草草就结束了。
陛下退朝之后心烦意乱,不愿意在宫内呆着,就换了衣服出来散心了,没想到在陈先生的旧居外,奥应该改口称柳先生,遇到了刚刚回京的柳先生。
他们在京城逛了一个下午,然后就出城来到了这里,说要找个地方下棋,顺便等待徐先生他们过来。然后你就带着不开眼的锦衣卫冲了进来,幸好陛下今日收敛住了脾气,否则你岂止是去侍奉几日三清道祖的下场。”
张彝宪这才觉得头皮有些发凉,想不到今天居然出了这么多事,陛下没有把怒火发泄到自己头上,还真是对自己网开一面了。
朱由检打发走了旁人之后,院子内只剩下了他和徐光启两人独处了。
徐光启这时才开口说道:“陛下不惜违背宫规,特意赶到城外来等待老臣,想必是有话要对老臣说了。不知陛下究竟有什么要紧之事,甘愿冒着被士林非议的风险,也不愿多等一天,待老臣入京之后再说呢?”
徐光启委婉的对崇祯劝谏道,朱由检右手指在石桌上习惯性的敲击了几下,沉吟了一会才说道:“老实说,我在这里等待先生,实在是有事要请求先生。如果等到先生入京了,先生一举一动恐怕早就落在有心人眼中了,到时不管先生你做什么,必定会有人攻击先生是邀宠献媚之举。所以我才想要在先生入京之前,赶来和先生见上一面。”
徐光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想法,看来这位少年天子,并不是一时兴起才跑出京城,守在这里等待他的。
他谨慎的说道:“陛下有什么要求但请直言,老臣若是能办得到,自然会为陛下竭尽所能。”
看着徐光启谨慎小心的样子,朱由检自然看得出这位明代的大科学家的语言中未尽的意思是,如果是强人所难的无稽要求,还是趁早别提了。
朱由检对着徐光道:“以先生来看,我大明应该怎么改革,才能挽此危局。”
朱由检的直白让徐光启吓了一跳,他不由诧异的说道:“陛下这危局一说是否过于夸大了?我大明今日虽然外有东虏之患,内有奢安之乱,但是彼辈不过是野人之属,只需朝廷选贤任能,这些手足之藓,自可一举而平。此外这改革一说又是何意?”
朱由检双目注视徐光启,口中毫不退让的说道:“大明一年岁入除去各地的实物租税,收入太仓的钱不过200多万两,而去年国家支出就达到了500余万两。
去岁用于辽东的开支总计680万两,用于西南奢安之乱的军费支出达到了500万两。光是这两项军费就超过1380万两。辽饷去岁已经征发到了771万两白银,但是国库尚还亏空164万余两。
我大明一年全部税收本色、折色加起来不过2700万两,但是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一半,再去除官员的俸禄、宗室的开支、还有皇室的开支,已经是十去其九。而黄河、淮河、大运河、长江的水道稍稍修补,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这还是年成好的时候,大家还能闭着眼睛混下去。一旦遇到天灾,偌大的大明居然连赈灾的钱都挪不出来,受灾的灾民活不下去了,自然是要揭竿而起,此时天灾就变成了**。
地方受灾成兵祸,而朝廷既不能赈济灾民,又不能平息民变,只能束手无策,这岂非就是大明之危局。改革即变法、革新也,除旧布新,为大明百姓找一条活路。”
朱由检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徐光启的心却纠成了一团。他吞咽了一口口水,才强自镇定的说道:“陛下赤子之心,老臣自然是赞同的。然则陛下之改革,究竟应该如何去改?是否如张江陵之旧例?”
虽然徐光启是这时代最为出色的科学家,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士大夫,但是他依然还是一位士大夫。朱由检看着徐光启有些僵硬的脸色,心里也在盘算着,“他究竟要不要对徐光启全盘托出自己的想法,他想要变革的是大明已经腐朽不堪的封建体制,这种变革必然是会受到守旧势力最猛烈的抗拒和还击。
作为旧制度中既得利益者的一员,徐光启到底会不会跟着他坚定的走下去,成为一个背叛了士大夫阶层的掘墓人。然而想要完成他心目中的变革,就必然要寻找自己的同伴,而要寻找同伴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变革主张。
任何对旧制度的改革,都不会是彬彬有礼的请客吃饭,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这场对旧制度的战斗中,需要无数的理想主义者,团结在同一种理想、信仰或是理念之下,前赴后继的加入战斗,才能改变束缚住人民的旧思想、旧规则或是旧秩序。在英国,他们叫新贵族,在法国他们叫雅各宾派,在美洲他们叫清教徒。”
第66章 难以拒绝的理想()
朱由检发觉,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无从选择。只能把命运交给上天的安排,他必须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理想,在这一刻的任何隐瞒,日后都会成为支持改革者之间矛盾的起源。
“这就是历史从来都是由阳谋推动的原因吗?”在开口之前,朱由检忽然有所明悟了。
看着徐光启的双眼,朱由检斟词酌句的说道:“大明应当为大明百姓而存在,它不应当是某个人的私产,也不应该是某些士大夫的私有物。不知先生你是否赞成呢?”
徐光启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反应过来。如果刚刚这番话出自其他人之口,他只会认为这是一个狂生的狂言,一笑了之而已。
但是出自大明天子之口,这可就不是什么玩笑话了。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理论上崇祯有权力实现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42岁才出仕,历经三朝的徐光启,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早就修炼的波澜不惊了,但是现在他有些心惊了。像朱由检这样的年轻人,他见的也有不少了。
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拥有热情,想要改变所看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缺乏历练的他们,多数因为缺乏对现实的了解,最终在社会现实所铸就的铜墙铁壁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但是崇祯和一般的年轻人不同,其他人碰壁了,最多也就是从中汲取教训,最后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和现实妥协的人,也就是世人所谓的成熟。
但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崇祯,他却未必能接受失败的现实。热血在某些时候也会被称作鲁莽,而皇权在大明也并非真的那么至高无上。
在大明风雨飘零的今天,如果再出现如嘉靖皇帝和文臣互斗的局面,那么大明260年的江山,还真有可能凋零在这位少年天子手中。
徐光启中年才入仕途,但是正因为如此,他对大明的现实才了解的足够深刻。而同样想要挽救大明的他,从一介儒生,自学了农学、兵学直至现在的西方自然科学。然而蹉跎了20多年,历经了三个皇帝,始终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最后他才筋疲力竭的退而归乡,编辑农政全书,希望能以此书引起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挽回大明江河日下的困局。徐光启有改革朝政的志向和能力,但是他却不愿和一个鲁莽的少年天子携手,把本就微如累卵的朝局,弄的更加不可收拾。
不过徐光启也知道,现在不能断然回绝崇祯,否则这位天子失望之下干脆自行其事,那么大明的朝政危局就迫在眉睫了。
徐光启定了定心神,才缓缓说道:“陛下之心,已经几近圣贤了。然则陛下打算从何开始改革?又想要老臣做些什么呢?”
看到徐光启并没有一口回绝自己,也没有唯唯诺诺的敷衍自己,朱由检顿时增加了一些信心。这些日子来,朝中众臣不是把他当成小孩敷衍着,就是整天向他进献一些不着调的玩意,试图讨好他,一副弄臣的嘴脸。从来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和他正正经经的讨论事情的。
徐光启现在这个认真谈事的态度,一下就获得了朱由检的好感。于是他略有激动的,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向一个明代土著,吐露他改革大明的初步计划。
“所谓治国首先是治人,若想要改革大明不适宜这时代的制度,首要就是要有人才,我大明的科举虽然能选拔人才,但这些人大多都是改革的反对者。若想要进行改革,就必须首先培养改革的人才。而培养人才最好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建立学校。
我想拜托先生的事,就是请先生明日一入京城,就上书请求改革学校制度。把南北两京的国子监改为大学,把三舍制改为学年制,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开设算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课程。
此外实施义务教育法,凡是大明人士,年7岁以上,必须接受3年初级小学的教育,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识字和算学…”
徐光启原本想着等崇祯提出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后,他再替崇祯分析一下,说明这个改革方案的离谱程度,从而换取崇祯在不触动现有的大明体制之下,从细微处开始满满的改变。比如军事上修筑西洋大炮以对抗东虏,农业上推行先进的耕作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等等。
在徐光启想来,一个久居深宫不出,对大明百姓生活一无所知的少年天子,他所想出来的改革方案,必然是错漏百出,异想天开的。
到时徐光启只要先捧一捧方案,再挑几个毛病出来,让崇祯明白自己的改革方案有多么不切实际,则想必这位少年天子应该会知难而退,重新考虑改革的事情了。
但是崇祯抛出的计划,却让徐光启感到目瞪口呆了。改革从教育人才着手,可以说这个改革方案非常的低调缓和,但是从这个方案也可以看出,崇祯所谓的改革大明,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计划。
建立以培养改革为目的的人才的学校,如果这样的学校真的办成了,那么崇祯手上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后备人才,而那些文官再也不能以撂摊子的形式,和崇祯在朝堂上进行斗争了,这位少年天子是想断了文官的后路啊。
随即徐光启马上反应了过来,为什么崇祯要冒险跑到这间驿站来等待自己了。这个教育改革方案只能自己来提,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一向鼓吹要学习西僧带来的自然科学,用这些自然科学来挽救大明。
他一进京就提出这个改革教育的方案,朝中的文官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方案会和崇祯有关联。而国子监虽然在国初受到皇帝的重视,出了不少官员。但是到了今天,朝堂已经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文官为重的传统,国子监出身的官员能达到4、5品的都很少见。
因为国子监出身不被重视,加上也很少授官,有些入监20多年都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因此他提出这个改革国子监,提倡西学的方案,不会遭到什么有力人士的阻扰。
但是如果由崇祯来提这个方案,那么文官们势必要带着放大镜去看这份方案。对于大明的文官来说,皇帝要点钱享受,或是下令选纳民女入宫,这种个人享受方面的事,基本上不会被喷。但是如果皇帝想要主动做些什么,插手政事。
那么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有人站出来阻扰。因为这涉及到皇权和文官集团的行政权力之争,在文官的思维中,大明的皇帝每次都能按时出席朝会,同意文官拟定的行政文书,然后就呆在后宫玩女人生孩子,这就是一个好皇帝。
在经历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神宗万历这些皇帝,大明文官对于任何一位强势的皇帝,都充满了狐疑和担忧。
作为文官中的一份子,徐光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顿时明白了,崇祯说要拜托自己的真正含义。如果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少年的异想天开,徐光启自然是想尽办法都要委婉拒绝的,哪怕就是立刻打道回乡也无所谓。
但是对于崇祯提出的这个教育改革方案,条理清晰,步骤分明。从教师的人手安排,到学校的经费拨付,如何招收学生,都考虑的非常周到。
而兴办这样的学校,无疑也是符合了徐光启想要推广西学的理念的。要是拒绝了这样一个方案,徐光启都不知道他余下的人生中,是否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实现他的治学理想了。
第67章 深夜谈话()
作为一位已经是65岁老人的徐光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了。徐光启自己也知道他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是他实在是不甘心啊,虽然他在兵学、农学、西学上都颇有建树,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许,但是他入仕以来想要改变大明弊政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半点进展。
徐光启陷入了沉思之中,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反而很沉的住气了。他默默的玩弄着手上的茶杯等待着,没有半点催促着急的意思。
徐光启始终是一个传统士大夫中的精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念是每个儒家精英所不能放弃的梦想。
崇祯描绘的变革大明的蓝图终于还是打动了他,半响之后他神情凝重的开口说道:“陛下既然有拯救大明时弊之心,则老臣自当为陛下所驱驰。这改国子监为大学之事,老臣必不负陛下之重托。
不过请陛下也听老臣一言,陛下这三年义务教育一策是否可缓上一缓,此策虽然有利于我大明底层百姓,但是现在我大明外有东虏之患,内有奢安之乱,连年征战之下,国库匮乏已极,陛下要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