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国家政策造成的价格不平衡,固然让伽秋平商人赚取了高额利润,但同样让殖民地的殖民者们怨声载道。
因此,进入17世纪之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就成了欧洲各国商人最好的走私对象。
荷兰人、英国人便是走私商中的佼佼者,荷兰人更是借着西班牙海上势力的衰落,通过贿赂王国的重臣,获得了替西班牙王国向新西班牙殖民地运输货物的权力。
在西班牙人驱逐了国内的犹太人和摩尔人之后,西班牙的手工业就一落千丈,就连国内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满足美洲的殖民地了。
西班牙王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制定的垄断殖民地工商业政策,最终只是便宜了英国、法国和荷兰,伽秋平商人们从这些国家*了大批的货物,而从未思考过自己在国内办厂生产。
伽秋平商人在这种贸易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仅仅是制定了一个高的离谱的价格,这自然是不会被殖民者们所认可的。
为了反抗这些伽秋平商人的劫掠,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殖民者们甚至愿意协助王国的敌人,帮助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往新西班牙进行走私。
装载了欧洲商品的英国船只甚至以躲避风暴和补充淡水为理由,直接驶入新西班牙的港口。依照西班牙人的规定,没有得到贸易许可的船只,在紧急避难时,船上的货物必须要运送到陆地上的仓库进行加封保存,以防止船主进行私下贸易。
不过这些运送到陆地仓库的货物,会在管理者的默许下,让城里的走私交易对象在晚上悄悄搬运走,再把银子和洋红颜料放进去,等待船只离开时,一次走私交易就完成了。
既然在西班牙人严密监控下的加勒比海沿岸都可以这么光明正大的走私,那么在西班牙人监管不力的太平洋沿岸,席尔瓦觉得更不应该遇到什么阻碍了。
而这次运往墨西哥的货物中,根据郑芝虎等刚刚从墨西哥返回的人员建议,铁器的比例增加到了船队总吨位的30。虽然在新西班牙,中国产的生丝、丝绸、瓷器等消费品都是抢手货,但市场上利润最高的却是铁器。
不管是铁制的劳动工具还是铁制的武器,在新西班牙的或是其他美洲土著人那里,都是供不应求的硬通货。
在新西班牙,印第安农民最好的农具是,在一把木头制造的楔形物上嵌一块铁就是犁,在一根木棍上装上铁头就是锄头。
西班牙殖民了百多年的新西班牙尚且如此,那些西班牙人还没有抵达的区域,铁器就更为缺乏了。也因此,在美洲地区,从中国带去的铁器,最少的利润也能达到十倍以上,如果是同新西班牙北面的印第安人交换皮毛,那么利润可以高达数百倍。
而最妙的是,铁器完全可以充当压舱物,并不会过多的挤占船只的空间。此次前往墨西哥的两艘船只,一只是属于同西班牙人合作的贸易公司的船只,而另一只则是为补充洛杉矶开拓港的补给船。
连续送走了两只远航的船队,终于让崇祯感觉轻松了一些。这两只船队,都像是他往浩瀚的大洋中投下的骰子,他在心中期待着,能够开出一个好一些的点数来。
崇祯二年的十月初,是朱由检感觉登基以来最为舒适的几日,一切事情都好像走上了正规,并没有什么突发性的噩耗来刺激他。
而今年的灾害也远比去年要轻的多,如果以这三十年来的年景来评价,大约可以算是一个平常年份。但即便是一个平常年份,也能让崇祯和天下百姓缓上一口气了。
冯铨筹建的海关及外洋事务总理衙门,在经过了几个月的磨合之后,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这个总理衙门,原先海商协会手中的过大权力,终于可以纳入到一个正式的衙门之中了。
至于冯铨自己也是非常的开心,他此前一心向崇祯效忠的投资,现在终于得到了回报。
事实上,从内阁首辅位置上被赶下来的他,地位一度非常尴尬。以他过往的身份,想要在朝堂上复起,不是安排一个内阁阁臣的位置,最起码也要六部尚书的职位,否则就只能是没有职位只有品阶的虚职。
才30出头的他,自然是不愿意挂一个虚职在朝中混吃等死的。但是,内阁和六部一共就这么几个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没人退下来,就轮不到他上去啊。
就算是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黄立极,看着精神抖擞,似乎不干个一两届,是不会考虑下来了。更何况,他这个首辅就是黄立极拉下去的,就算是黄立极下台了,也一定不会让他接任自己的位置,以避免冯铨上台后给他的亲友和门生穿小鞋。
大明200余年的朝堂斗争里,除了寥寥几人之外,从来没有所谓不记仇的君子。
黄立极既然把他拉下了马,指望冯铨上台后不报复,那和指望老虎改吃素一样不切实际。
远的不说,就是几年前阉党对东林党的报复,难道不就是那些被东林党人打压的非东林党人的官员的报复么?有明以来,文官集团一直同皇权和武将集团争夺朝政大权,但是在文官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同样激烈而凶狠。
自崇祯登基后,解决了被东林党清算危机的黄立极等官员,原本还试图同东林党人和解,以恢复万历党争之前文官集团内部的和平。
但是一部分东林党人根本不愿意和他们这些阉党成员谈和,总是想要替当年被迫害的党人翻案,然后对朝堂上执政的大臣进行反攻倒算。
再加上被黄立极等人打压下去的冯铨,以总理衙门总理大臣的身份回归了朝堂之后,顿时对黄立极造成了威胁。
相对于还试图让内阁保持独立性的黄立极来说,冯铨就是彻底的唯上意是从的皇帝近臣了。但是冯铨过往的地位和文名,使得他在北方官员中的声望,也就仅此于黄立极而已。
黄立极也顿时明白了过来,这其实也是崇祯对他的一个警告。告诫他,就算他在新政问题上退缩了,皇帝手中依然还有替补他的人选。
第561章 盐引案的风波()
十月十五日,韩一良在扬州掀起的风浪终于传到了京城。两淮行盐区中,湖广和河南地区的盐价也开始快速上涨,盐价一涨便立刻影响到了市面上其他货物的价格,顿时这些地方百物腾贵。
这些地方的主管官员们立刻心急火燎的,把治下区域物价上涨引起民怨沸腾的事情上报给了朝廷。
在这些奏报中,一些官员只是把问题上交,等待朝廷的决断;大多数官员则认为,巡盐御史韩一良行事鲁莽,打击面过大,导致两淮盐商奋起反击,因此应当惩处韩一良,安抚两淮盐商。京中另外安排人手调查两淮盐引案,以尽快恢复两淮盐运的正常业务。
当然还有极少数的官员则认为,盐商中断盐运搞罢市行动,显然是想挟持地方民怨,以威胁朝廷中断对两淮盐政的办案。由此可见两淮盐政的确存在极大的问题,朝廷应当派人对两淮盐政进行清理。
不过,韩一良做事操切,直接引发了两淮盐商的罢市,使得食用两淮食盐地区的百姓们遭受了无妄之灾,此人虽然没有做错事情,但是却办坏了事情。
为了避免事件继续发酵,引起东南震荡。这些官员建议暂时搁置调查两淮盐引案,先恢复地方上的正常物价,待到盐商罢市引发的物价危机解决之后,再派人处置相关涉案人员。
大部分官员的奏章都是明发,因此一到京城就传的纷纷扬扬了。京城被闲置了一年多的言官清流们,忽然发觉两淮盐引案的出现,终于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自太祖开国以来,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言官,都是皇帝用于牵制权臣的工具。
而嘉靖朝之后,言官更是成了朝中党争的先锋,朝堂上每一轮的权力更替,无不是那些位卑言重的御史和给事中首先发难。是以从万历后期开始,左右朝政的不再是某个当道权臣,而是这些口头上整天挂着仁义道德的清流言官们。
即便是黄立极这样的内阁首辅,在皇位更替的时候,也格外的战战兢兢,生怕某个想要邀名的言官跳出来,在新皇面前跟自己算东林党的旧账。
崇祯登基后说动黄立极推行内阁责任制,对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进行职责调整,废除都察院御史对内阁和六部尚书的无限制弹劾权,收回给事中的封驳之权。
这些打压科道官的改革举措,也是黄立极推动新政的一个动力,毕竟没有那个当权者会忍受,让自己成为某些低阶官僚博取名望的踏脚石。
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被当做了牺牲品的科道官们,自然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的。在京城担任科道官,官阶不高,俸禄也低下,唯一能够让人有所期待的,便是担任科道官可以在那些朝中重臣身上刷声望,从而一步登天。
如果失去了一步登天的升官途径,那么他们担任科道官还有什么意义呢?到地方上担任一县之长,起码也是一个百里侯,而京城的科道官,如果不外放的话,就同常人没什么区别。
毕竟京中可是权贵最为密集的地方,路上随便撞到个人,说不定都是某个侯府的家奴。京城有句俗话,宰相门前七品官,可见科道官之贵重,并不在于他们的品阶,而是在于他们被新政革除的那些权力。
但是,科道官如果得不到皇帝或是执政大臣的支持,他们的权力同样也无法使用出来。就比如黄立极改革科道官权责的时候,科道官员们也曾经试图反抗过,但是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们的反抗不过是被赶出了京城而已。
两淮盐引案的爆发,无疑给了这些科道官员们一个发泄怨恨的机会。盐引案的消息传入京城之后,两淮盐运司官员和两淮盐商背后的江南士绅和南京勋贵们,顿时勾连了这些因为新政而失意的科道官们,对韩一良和黄立极等内阁成员,展开了大规模的弹劾行动。
从10月15日到10月18日,积压在崇祯面前的弹劾奏章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封。
站在上书房一角的王承恩,抬头看了看皇帝书桌上摆放的满满当当的奏折,又看了看躺在靠椅上作午后小睡的皇帝,于是又面无表情的低下了头去。
自从送走了西班牙人的船队之后,皇帝似乎就变得懒惰了许多。除了关心京畿都督府各军的改组事务,便是要求对于沈阳情报的第一时间传达。
崇祯现在的表现,王承恩以为才是皇帝应有的表现。如此前一年多时间内,废寝忘食的处理政务,那才是不正常的现象。
过了小半个钟头之后,朱由检才伸了一个懒腰缓缓的醒了过来。睡了一个午觉之后,他感觉自己神清气爽,连脑筋都清楚了许多。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朱由检接过了吕琦送上来的清水漱了漱口后,又取过了毛巾擦了擦脸,口中不由询问了一句。
“回陛下,现在离下午2时还差4分。”王承恩瞄了一眼角落上的座钟,立刻快速的回了一嘴。
把毛巾丢给了吕琦之后,朱由检才坐回到座位上说道:“沈阳还没有情报传回来么?”
吕琦点了点头说道:“是的陛下,到现在为止沈阳依旧还没有消息传回来。不过按照计划,明天就是营口船只回航的日子。臣以为,最迟明天一定会有消息的。”
朱由检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他从桌上抽了一本奏折翻看了数眼,便又丢了回去。
“这些都是今天的?都是弹劾黄立极和韩一良的么?”朱由检漫不经心的对着桌上的这些奏章说道。
王承恩点了点头说道:“是的陛下,自从陛下留下关于弹劾首辅的奏章不发还内阁之后,弹劾首辅大人的奏章便开始增多了起来。
陛下,是不是有所决断了,内阁除首辅之外的几位阁老还有冯铨等几位大臣,都想知道陛下对两淮盐引案究竟有什么打算。这案子再拖下去,恐怕地方上更要多事了。”
朱由检伸手敲了敲桌面,随即笑了笑说道:“也罢,该跳出来的人都已经跳出来了,也是时候给他们一个结果了。你去通知内阁,后天召开扩大级别的国是会议,商讨两淮盐引案及地方物价上涨的事宜。”
黄立极得到了王承恩的通报之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并没有表现的多么兴奋。黄立极的表现,让王承恩颇为惊讶,他觉得这位首辅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下台的准备。
十月二十日,上午九时,文华殿的殿门外,数百名官员分为东西两班,分立在殿前的广场上。
这大约是今年以来,除了大朝会外聚集官员人数最多的一次国是会议了。内阁阁臣们站立在御座东侧的台阶下,黄立极同郭允厚互相望了一眼,随即便转开了视线。
虽然这些天来群情汹汹,但是黄立极却丝毫没有什么可担忧的。这不过是几个失势科道官的反扑而已,如果没有那些江南士绅在背后支持,他们根本连涟漪都泛不起。
两淮盐引案,并不是韩一良抵达扬州之后才发现的,而是在京城就被确定下来的。两淮盐引案不过是一个引子,从而使得朝廷可以插手两淮盐政,全面改革两淮盐业而已。
两淮盐税占据天下盐税之半,天下盐税又占了太仓收入的一半。因此两淮盐税一直是朝廷最为看重的一个财源,但是经过了近百年的蚕食,两淮盐业早就被纳入了江南士绅的控制,勋贵宗室当然也分了一杯羹。
正因为两淮盐业牵涉到各方利益太多,即便是张居正也没能把两淮盐业的利益完全收归朝廷。待到张居正失势,万历新政被废,江南士绅在两淮盐业中发展的就更是深入了。
而北方士绅在两淮盐业中只能分些残羹冷炙罢了,因此当崇祯要求内阁阁臣从两淮盐业中撤离时,黄立极等人也就没有多加为难的接受了。
原本黄立极并不赞成,皇帝同时对两淮盐运司官员和两淮盐商动手的计划,但是他很快便发觉到,这已经不是他能阻挡的事情了。
吞下了长芦和河东两个盐场之后,四海贸易公司的股本就不断在扩展,稍有名望的北方士绅都会购买几股四海贸易公司的股份。
比如黄立极的亲族友人,或多或少都持有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两家盐场的利润,为四海贸易公司提供了近四分之一的公司利润。
因此,当皇帝表示整顿了两淮盐政之后,将会仿照长芦、河东两处盐场,成立两淮盐业公司,让四海贸易公司入股四分之一的股权之后,这个计划便获得了四海贸易公司主要股东的支持。
而这也代表了北方大部分士绅的利益,黄立极显然没有兴趣同自己的乡党和亲族作对。
此外,户部尚书郭允厚积极的支持态度,也导致了黄立极不得不跟上了郭允厚的表态。
在以往,想要动两淮盐政,朝中反对声音最大的便是户部,毕竟两淮盐税要是出了什么问题,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国库,就更让户部官员们头疼了。
但是按照这个计划,最大的好处全被户部给得去了,相比起上千万白银的入账,郭允厚觉得每年不到百万的两淮盐税就算是出了点问题,他也是可以接收的。
第562章 走神的崇祯()
一向很准时的崇祯,今天却足足推迟了十分钟才出现在文华殿前,黄立极等内阁阁臣都小心的打量着皇帝的神情,却并没有发现什么端倪。
朱由检出了文华殿门后,便走到汉白玉台阶上安置的御座上坐了下来。他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