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天子面前,还是那些急功好利的朝臣面前,这都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功劳。
袁崇焕认为自己找到了终南捷径,于是不顾天寒地冻,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希望能接手卫所改制及清理军屯等事务。
不料从京城友人口中,袁崇焕得知了,这清理军屯激起了当地侵占卫所土地的缙绅和勋贵的反击,孙承宗和韩爌正在商议如何压制言官,强行推动卫所改制和侵占军屯事务的正常进行。
袁崇焕感觉赶到了两位座师面前,向两人进言道:“这田尔耕乃是阉党鹰犬,也是残害我东林前辈的凶手之一,两位老师现在压制这些言官,岂不是替这阉党余孽出头吗?”
韩爌默然不语,而孙承宗皱着眉头说道:“但是这卫所改制和清理军屯事务的主事者,是老夫啊。且这些事务能否推行下去,也关系着新军的建成,老夫若是无动于衷,岂不是自毁根基?”
袁崇焕立刻说道:“新军建成的关键,在于卫所改制,而不是清理侵占军屯事务。那些勋贵豪族,想要阻止的也是清理侵占军屯事务,不是卫所改制。
而新军筹集关系这老师的功业,又怎么能把它交给一群阉党鹰犬去操办呢?今后天下士林清流,岂不是要攻击老师和厂卫勾结,欺压地方名士?”
孙承宗顿时大怒,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袁崇焕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最后韩爌和孙承宗都被袁崇焕说服了,借着勋贵豪族弹劾田尔耕的机会,把卫所改制的权力抓回到东林党人的手中。
用对清理侵占军屯田地上的让步,换取这些勋贵豪族只把目标放田尔耕等锦衣卫身上,而不是扩大到主持整个卫所改制工作的孙承宗等东林党人的身上。
第188章 毕自严()
袁崇焕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计划,在朝会上却没有获得让他满意的结果。而崇祯随后借着工部尚书吴淳夫调拨军士服工役的奏议,直接把朝会引向了京营整顿的事上去了。
在皇帝的逼迫下,英国公以退为进,借口自己老病干脆让出了京营的管理权力。对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人来说,虽然都想让自己人坐上这个位置,但是最重要的却是,阻止对方获得这个位置,以防止对方玩政治斗争以外的把戏。
不过崇祯设立的第一个条件,拦住了京城中的勋贵和武将。而他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则让文官们自己就先退缩了。
在朝堂上的这些文官之中,有资格担任协理戎政的,同样是有担任六部尚书,甚至是入阁的希望。
为了一个协理戎政的位置终结自己的仕途,大部分文官都是不愿意的。
在韩爌看来,这个位置无疑是最适合袁崇焕的,虽然他被革职之前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但是起复之后也只是一个兵部主事而已。
现在能够担任协理戎政,已经可以算是高升了。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韩爌也隐隐有些畏惧这个胆大妄为的学生,如果能够用这个位置拴住这个学生,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韩爌被迫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在老家也痛定思痛的仔细思考过,东林党人为什么会斗不过阉党。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一是东林党人内部不团结,二是东林党人高谈阔论的人有很多,而肯做点实事的人太少。
袁崇焕虽然常常口出狂言,但是在东林党内,还算是肯做点实事的人。
而且袁崇焕不仅和辽西将门交好,身家也相当的豪富,送给他这个老师的礼金也是千金起步,因此韩爌对于这个学生还是相当看重的。
然而袁崇焕做事之胆大妄为,也常常让韩爌有些胆颤心惊。有时候他常常在想,自己今后会不会被这个学生牵连。
不过今天崇祯提出的担任协理戎政的条件,却让韩爌觉得这不是正好是为他这个学生而设置的吗?只要能够束缚住这个学生的野心,那么他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袁崇焕的才能,而又不用担忧今后会有什么后遗症了。
然而袁崇焕显然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仕途,帮助东林党人换取一个掌握京营兵权的机会。
看着袁崇焕躲避着自己的眼神,韩爌也知道,他是强迫不了这位学生主动去请求担任协理戎政的了。
看着朝堂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朱由检不由继续说道:“朕想出的,也就这两条,诸卿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崇祯说的两个条件,已经把这个位置变成了一个官员仕途的尽头,这让大部分觉得自己还有上升余地的文官们,顿时失去了兴趣。
朝中的官员们也看出来了,现在适合坐这个位置的人,只有勋贵武臣。大明的文官也许私下会和勋贵武将有往来,但是在公开场合,没有那个文官会表现的和勋贵武将关系很亲密,因为这会引发皇帝和同僚的猜忌。
朱由检看着下面的朝臣们摇头表示自己没有条件要增加,但也不再继续举荐人选之后,随张口说道:“既然诸卿没有添加的条件,也没有举荐的人选,那么朕先提一个好了。
朕昨天去五军都督府巡视,刚好看到福建总兵到京城履职,朕觉得福建总兵和京营将士没有什么瓜葛。朕一声令下,他就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可谓忠顺。朕就提名福建总兵俞咨皋,担任总督京营戎政,负责京营改制的事务,诸卿以为如何?”
原本只是在看戏的工部尚书吴淳夫,听到了崇祯的提议之后,顿时心念一动,在他的暗示下,几名言官立刻站了出来,支持皇帝钦点的这个人选。
福建总兵俞咨皋这个人,和朝中阉党、东林党人都没什么瓜葛,而他和工部尚书的姻亲关系也一向少有人知道,因此对朝中的大臣们来说,倒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人选。
随后左副都御使李夔龙也出来支持了崇祯的提议,于是俞咨皋的新任命就没怎么阻碍的通过了。
朱由检借势收回了京营的大权,心情总算开朗了些。对于工部尚书吴淳夫语气终于缓和了下来。
“吴尚书,近日来气温剧降,这京城百姓冬季取暖的一为木炭,一为煤炭。京城左近虽然多山,但也砍伐一空了,木炭价格也越来越高昂,普通百姓未必能承担。
倒是这煤炭取用方便,价值也较为廉价,方是京城百姓冬季取暖的最好选择。
工部可有计算过,这保证京城百姓整个冬季取暖的煤炭用量吗?还有京城的煤炭来自于何地,能否按时足量的提供?”
崇祯的问题让吴淳夫顿时变得很茫然,虽然陛下关心民生是件好事,但是关心的这么细致,对于他们这些大臣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以往不管是万历、天启等皇帝,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季,最多也就是吩咐顺天府,给京中贫困之户给些米粮柴薪,不要在京城出现冻死的事件就行。
现下崇祯不说发放米粮柴薪,反而问起京城百姓一个冬季要用多少煤炭的问题,这就让吴淳夫有些伤脑筋了。
吴淳夫思索了一会,就小心的说道:“老臣惶恐,每日运输进入京城薪炭数量的情况,一向都是顺天府掌握,工部以往一向不涉及这些事务,而且现在顺天府府尹出缺,老臣难以统计啊。”
朱由检想了想,便问道:“关于顺天府府尹,徐先生有什么推荐吗?”
徐光启想了一会后,说道:“臣举荐山阴王思任,其人知青浦时,甚得民心,臣居乡间也略有耳闻。”
朱由检点了点头,就打算决定了的时候。文震孟突然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朝廷任官自有法度。这王思任弃官归家之时不过是个知县,如今尚无一功,何以能骤然提拔为正三品的顺天府府尹?”
朱由检顿时咽下了想要出口的话语,有些没好气的问道:“那么文太常是有什么想要举荐的人吗?”
文震孟施施然的起身说道:“臣心中没有人选,臣只是觉得这徐尚书举荐的人不合国家制度而已。”
文震孟理直气壮的说完之后,就退回了朝班之中。刚刚崇祯提出顺天府府尹的人选时,由于毫无预兆,因此朝臣们大都没有反应过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徐光启举荐。
但是经过文震孟这一打岔,朝臣们顿时有了缓冲的时间,思考举荐的人选了。
御史杨维垣最先反应过来,他马上想起了自己在老家休养的好友,于是上奏道:“臣举荐回乡养病的太常少卿阮大铖,其人精明干练,也有足够资历充任顺天府府尹…”
杨维垣的话顿时激起了一些东林党人的愤怒,这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是阮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
但是仅仅因为一个吏科都给事中的位置,这位朋友就背叛了东林,投到了魏忠贤门下,是不少东林党人恨之入骨的叛徒。
陆澄源立刻上前反驳,说阮大铖人品低劣,身为学生,却背叛老师高攀龙;生为友人,却背弃了好友左光斗。这样的人不可以成为管理顺天府的府尹。
随着陆澄源之后,户部员外郎王守履、翰林黄道周和倪元璐都纷纷以为不可。
看着朝堂又要在互相攻击中走向混乱之后,朱由检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朕只谈顺天府府尹的人选问题,如果诸卿有什么人选可以提出来。但是不提人选,还执意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大汉将军直接将此人逐出午门。”
朱由检的声音不温不活,但是原本气势汹汹的朝臣们顿时冷静下来了。
和这位崇祯皇帝交手了数次,结果都是灰头土脸的东林党人,终于认清了一件事,这位新帝不是那些可以被文官轻易愚弄的皇帝。
要是崇祯和他们争论阮大铖的人品问题,这些东林党人有的是证据可以证明。但是崇祯根本不和他们玩道德标准,只谈朝会纪律,这等于是让东林党人满肚子的仁义道德文章,变的毫无用武之地了。
黄道周和倪元璐互相对视了一眼,终于还是压抑着怨气退了回去。
韩爌刚刚被这些官员们吵的头疼,现在朝会开始安静下来之后,他思绪顿时清明了起来,很快就上前向崇祯推荐,因病回乡的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担任顺天府府尹。
以毕自严的职级担任顺天府府尹,显然是低配了。但是韩爌认为,顺天府作为天子脚下的天下第一府,掌控这京城百姓和军士家属的生活,这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原本在他的运作下,这个位置应该是刘宗周的。但是崇祯直接提拔了刘宗周,使得东林党人并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
当崇祯提出顺天府府尹空缺的时候,为了保证这个位置能落入东林党手中,韩爌干脆的推出了资历、人品都让人无话可说的毕自严出来了。
第189章 论父母官()
朱由检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徐光启居然也上前投了毕自严一票。这下也容不得朱由检拖延下去了,他好不容易才确定了朝会的议事规则,总不能毁在自己手中。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就开口说道“那么就这么定下来吧,让毕自严担任顺天府府尹,不过顺天府下辖: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辖散州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蓟州。
大兴、宛平两县位于京城,所辖人口超过百万,几乎和剩下的州县人口数量相当,现在顺天府只设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经历、照磨各一人,这么点人手要管理京城内外数百万之众,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且京城百万人口聚居在如此狭小的区域之中,事情之繁琐也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府县。因此朕以为顺天府应当增加人手,改革现在的机构过小的状况。”
刘宗周顿时出列反对道:“古来贤者都曾经说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日大明百姓穷困凋敝,陛下正应当精简官吏,舒缓民力为根本,而不是增加官职,重踏故宋滥官之前辙。”
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也同样向崇祯进言,也认为不应该再继续增设官职,消耗民力。
黄立极等人对刘宗周等人的说法不以为然,但是出于政治正确性,他们也不能对此提出什么有力的反对意见,毕竟宋亡于亢官、亢兵、亢费等弊政,在明代的士大夫阶层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朱由检轻轻咳嗽了几声,转而对着刘宗周询问道:“蕺山先生,朕倒是很想问一问,国家设置官员到底是为了什么?”
刘宗周不假思索的的回答道:“国家设置官员自然是为了照料小民,《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可见,官员实是百姓的父母是也。”
朱由检脸色不变的继续问道:“如果如蕺山先生所言,官员是百姓的父母的话。市井小民有言,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么诸位作为百姓父母的官员们,谁能告诉我,他所治下的百姓每日要消耗多少这些物事?”
已经准备好和崇祯理论一番的言官们,顿时像是生了根的树木一般,打消了上前的的念头。
黄道周不忿的上前直谏道:“蕺山先生所言之父母,非陛下口中之父母也。身为父母官,最重要的是教化治下的百姓,而不是汲汲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
朱由检有些奇怪的看着黄道周询问道:“黄修撰,朕想请教你,你自小到大,令尊、令堂难道是让你饿着肚子读书的吗?”
黄道周沉默了一阵回答道:“吾家虽寒,但是家母到从未让臣饿过肚子。”
“令堂爱卿,所以不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是琐事,把阁下的冷暖饥饿看做了头等大事。而黄卿今日把官员比之民之父母,却以为教化之治,比百姓的肚子更为重要,这真是为人父母的想法吗?”朱由检的说法,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有些难以言对。
黄道周依然还是觉得有些不服气,他有些执拗的说道:“但是陛下现在增设官职,这些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还是要从百姓的口中夺取口粮吗?”
“顺天府的正式官员不过区区不到10人,这看起来的确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朕这些天看了一本《宛署杂记》,这本书倒是很有意思,记录了当时宛平县的时事和掌故,作者沈榜是万历十八年的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朕建议各位大臣闲暇之余不妨看看。
这位沈夫子可是一位能人啊,他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仅存50余金,可是宛平县一年的消耗却需要6千‘有奇’。他上任三年之后,宛平县的财政支出不仅能够满足一年之需,而且还积累了‘千金以上’。
不过朕今天要谈的不是这位沈夫子理财能力,而是想要谈谈这本书的第三卷职官,这卷书上记载着,宛平县的正籍官员为:知县一员、县丞二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此外还有四处巡检司巡检四员。官员加起来不到9人,看起来的确是简政了。
但是宛平县在籍的县吏有44名,书办18名,皂隶49名,门子6名,管理仓库的斗级6名,更夫5名,广源闸的闸夫十名,库子2名,总数约130余人,这些还是国家发给钱粮的。
此外还有各处的铺兵、白役这些不发钱粮的,大约有1千余人。朕到是想问问了,这些人朝廷不发钱粮,难道靠喝西北风活下去吗?
9名官员,要管理1400余名小吏,管的过来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