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皇商-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诩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民国初年。

“公子,怎么来得这么早?”

王诩闻声一看,原来是裴健也赶来了,于是笑道,“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昨夜都没睡好。”其实,昨夜没睡好是另有原因的。

裴健站在王诩身边,看着高大的水车,“公子,这东西确实是好,能够大量地节约人力,但是有缺点。若不靠近河流,那么就没有作用了。”

听裴健如是说,王诩也点点了头,他原本设想是把纺织院开设在原料产地,看来现在需要一些妥协了。把纺织院开设在河岸边上,能够保证运输以及水力的利用,至于说原料产地若是没有水源或是河流,那么只能放弃了,这件事还得和夏桑说说。

三人绕着纺织院走了一圈,裴健详细地给王诩解释了利用水利的原理以及这个机械的构造,期间王诩还扶起了两个忙得不可开交而撞在一起的雇工。

坐在前往书院的马车上,裴健力邀王诩先去工学院,他知道文学院有太多慕名而来的人,其中不乏名人名士。若是先去了文学院,不知道王诩要耽搁到什么时候。

跟着裴健去了工学院,王诩才发现,工学院比之自己走之前扩大了数倍,而且人也多了很多,一时间,王诩竟找不到以前的科研、改良和编纂三院的位置了。

“公子你看那里。”裴健指着正对他们的最大的一个屋舍,“裴某擅作主张,把科研、改良和编纂三院结合在了一起,让三院的学生们在一起工作学习。当然里面还是有属于三院自己的独立的隔间的。”

“公子你再看那边。”裴健指着左侧的宽大的屋舍,说是屋舍却更像厂房的样子,“那里是木、石和玻璃器制作坊,一般有大的生意来的时候,学生们就在那里开工制作。”

随后又一指右边,“这边是火器制作坊,不接任何生意的。就专门用来研究制作火器。”

说着,裴健又补充了一句,“扩建学院用的钱全是任远任公子安排的。”

王诩眉头一扬,看来任远果然是个得心应手的人才,以后还有好好发掘他的才能予以重用。

“先去火器制作坊看看。”

裴健领着王诩去了火器制作坊,一进火器制作坊,王诩才发现这里面有多大,除了摆放物品的的案几和木柜,以及供休息的木凳以外,几个大火炉就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剩下的便是堆放的材料。

“那边空出一片是干什么用的?”王诩问道。

裴健顺着看去,笑着解释,“就是用来试验火器的性能和威力用的,专门腾出一块大的空地,免得伤到学生。”

没想到裴健想得还挺周全的,王诩走到案几边上,看着案几上摆放的几支火枪图纸,忽然记起昨夜的发现,随即叫来裴健,“裴兄,我昨夜看了我家娘子拨弄灯芯,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你看可不可行。”说着,王诩拿起张装有扳机的火枪图纸,指着上面的火枪解释道,“把原本位于火枪最后的这个部件给它移到后侧边上来,然后只在枪管上留下一个很小的孔洞甚至是缝隙,装上火石。一扣动扳机,两颗火石相碰撞,摩擦出的火星点燃火药,让铅弹飞出去。你看可不可行?”

裴健一脸的沉思,拿过王诩手中的火枪图纸比划一下,片刻一拍案几道,“应该可行。如果做成了,枪管的密闭度就会大幅度地提高,铅弹就能飞得更远,威力也会更强。”

王诩点点头,这些东西还需要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

随后,裴健又带王诩看了火炮造成的毁坏效果,果然如王诩设想的那般,火炮这个东西目前还只能最为近距离的防御使用。

除了火枪火炮外,火器制作坊还研制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火器。

“裴兄,这些东西是哪些学生在做的?”

裴健看着王诩谨慎小心的问道,即刻明白了他是担心这些制作这些东西的事被走漏出去,“公子放心,都是一些靠的住的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做设计和研究的,能见到实物的就那么几个,裴某可以保证他们可靠。”

“嗯,我们再去对面看看。”有了裴健的保证,王诩就放下了心,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慢慢地进行探索,不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军事。由于是自己独立的探索,所以即便不成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会很小,若是成功了,今后手握大权就能快速地推广开来,但是眼下,尤其是对军械的探索,是必须秘密进行的。王诩自知不仅没有赶上宋神宗这样的好皇帝,而且应该很快宋徽宗就要继位了北宋最后的黑暗即将来临,若是等到自己官居宰执再进行变革,恐怕那个时候北宋王朝就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了。

第一百零四章 工学院的成果

对面的木、石和玻璃制作坊却是另一番的布置,偌大的地方被划分成了三个所属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制作生产。

裴健带着王诩来到了玻璃器皿的制作区,王诩摸着光滑透亮的玻璃器皿,忽然问道,“这里能不能做出平整的一片玻璃?”

裴健有些为难地说道,“有些困难,因为经过加热之后的,得到的玻璃是软的,即便是通过工序来平整,也不能达到完全平整的效果。”

说完,裴健拿过了一片较大的玻璃,展示给王诩看,王诩看了看,的确和后世的平整玻璃有些差距,不过也还差强人意。

王诩拿着这片玻璃,对着光亮处看了看,光线透过玻璃都有些扭曲了,他不由得瞎想,住在这种玻璃搭建成的房子里,可能看到的一切东西都会变样。

“房子……诶,对了!”王诩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随即将丁强叫了过来,“你以前种地的时候,种过粮食吗?”

丁强点头道,“当然是种过,不仅种过稻子还种过麦子,我可是一把好手。”说起庄稼地里的事,丁强倒是显得不那么拘谨。

“那你认为稻子有没有可能一年收获两季。”王诩想起了他在苏州时看到的那颗幼苗。

丁强皱着眉头说道,“小的倒是听说苏州一带有时候能出两季稻子,只是自己没有种过。苏州一带水土丰润,气候也暖和,若是碰上了暖些的冬天,就能出两季稻子。”

王诩拿着玻璃片把玩了一阵,才又问,“也就是只要温度和水都满足,就有肯能出两季稻子?”

“小的想应该是这样。”丁强摸摸头。

王诩哈哈一笑,“给你个任务,去买一亩上等田,给我种两季稻子。”

“啊?!”丁强面露难色地看着王诩。

“你不是说你是种田的一把好手吗?温度的问题我来给你解决,选一块水土丰腴的地,尽量种出来。”王诩严肃了神色,不再和丁强说笑。

丁强听王诩能够解决温度的问题,有些吃惊地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他想如果有温度的保证,土地水土肥沃,种出两季稻子应该不是难事,而且杭州又靠着苏州,还能去请教苏州当地出过两季稻子的农民求取经验,这事儿应该不难。

“裴兄,现在分一些做玻璃器皿的学生出来,让他们赶工,做这样的玻璃平片出来,要大些,我要在一亩的土地上,盖一个玻璃房子,给丁强种稻子。”王诩晃动着手中的玻璃片,若是玻璃房子建成,玻璃能够投射阳光,就不愁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玻璃房子还有保温的功效,即便是温度实在不够,放两盆炭火进去加些温度,同时也能提供二氧化碳。不过,这些高中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农业上来,还得靠丁强慢慢地去探索总结,不一时间的瞎想就能搞定的。

随即,王诩将玻璃房子的功效告诉了丁强,同时,也告诉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裴健立刻招来一部分学生,开始着手制作平玻璃。

看着二人急不可耐的样子,王诩笑道,“这玻璃制作出来之后,还要考虑怎么搭建成房子。即便搭建成了,以后能不能种出两季稻子,都还要探索,我们再去木器那边看看。”

随后三人又去了木器制作的区域,跟在王诩身后的丁强倒是对这里的东西很是感兴趣。

“裴山长,这东西是什么?看着像犁,又不怎么像。”出身农家的丁强对农业工具算是了如指掌。

裴健指着地上的木质工具说道,“这是改良院的成果,裴某记得公子之前设置改良院就说过,让改良院尽力地改良农业用具。”

“公子你来看。”说着,裴健走到了木质工具的旁边,“这东西叫做坐犁,我们试验过了。用三丁一天能够耕种三亩多的土地,还有几种改良过的犁头,肩犁、推犁等等,也都要用两三个人才行。”

还未等王诩开口,丁强就问道,“裴山长,现在的犁头一头牛加上一个人就能耕种几亩地,这东西用的人丁多了,可能还不如原本的犁头。”

这回轮到裴健有些不好意思了,“话是说得在理。但是,这东西的好处就是不用牛。也就是,如果耕种的牲畜不够,人丁又多的话,这东西就能派上用场了。”

如果恰逢荒年灾害或是战事,牲畜大量死亡或是被宰杀,流民激增,那么这东西还真是个宝,“这东西很好,让编纂院好生地记下是怎么制作的。”王诩生怕学生们觉得它不实用而丢弃了。

“已经着编纂院记下了,工学院研究出来的或是改良过的东西编纂院都不落地记着。公子,且到这边看看,这里还有些东西。”

裴健又领着王诩来到另一个古怪的犁头旁边,“这叫做深耕犁,能够用于开垦荒田,这犁头最深能够入土两尺,要两到三头牛才能拉得动,犁得了地。”

“裴山长这东西倒是很好,现在荒地多,流民也多。我们家乡就有大片大片的荒地。”丁强不无叹息地说道。

“流民为什么会那么多?有荒地为什么不开垦?”王诩问道,生在富贵温柔乡的他出手便是万贯以计,对民生的了解实在是太少。

“还不是朝廷闹的,元丰年间王相公执政开始推行变法,青苗法一推,官吏为了完成上头的交代,强行摊派,取利又高,还要五家互保。地方上的官吏害怕收不上来青苗钱,就让地主保农民,农民没钱地主总有。这样一来,跑的不光是农民,连地主都不要地了跟着跑了。荒地就变多,后来到了元佑年间,司马相公执政,又把王相公所有的新法全部废除,从汴京开始一路推行下来。等到了这里,这地就已经荒得差不多了,后来绍圣元年,开始绍述,又一反旧法,开始推行新法,本来有心开荒的农民地主这一听,就又不敢动手了。翻来覆去十几年的时间,我眼看着家乡变成一片荒地,就只能跟逃荒到了杭州城。幸好,我有一把子力气,到了官府当了小吏,拿着募役钱凑合着过日子,后来跟了公子,日子就好过了。”丁强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也许是触动了过去,他的脸上表情几度变幻,最后看着王诩不好意思地笑笑。

新旧法度的变化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一次有一次地展现在王诩面前,更加坚定了他要变革北宋的决心。

“还有一点就是荒地荒芜久了,就容易长杂草,而且肥质流失,最为棘手的就是翻地困难。所以,小的才说裴山长弄出的东西很好。”丁强笑着补充道。

裴健摆摆手,“哪里是我的功劳,都是学生们的主意。”

随后,裴健又带着两人看了其他的一些改良的农具,当裴健介绍到秧马的时候,丁强又忍不住说道,“为何裴山长说它的秧马,秧马小的可是见过还用过。应该像一个小船似的,人坐在里面劳作插秧。小的唯一背得上来的一首词,就是苏轼苏大人为了推广秧马写的《秧马歌序》,小的在田里插秧的时候常唱。”

王诩只知道苏轼主持修建了苏堤,没想到苏轼对新型农具的推广也是有一番的热情,“你念给我听听。”

丁强憨憨地笑了笑,随即朗朗有声地念道,“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小的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插秧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唱。”

苏轼的推广新型农具的方法倒是给王诩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

裴健听丁强念完,呵呵笑道,“这东西虽也叫秧马,但是作用却是不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辊轴就是这东西。”

说完裴健又将辊轴指了出来,给二人展示了一番,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再起。

裴健还带着二人看了一些小型的农具,比如塍铲、塍刀用于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

王诩见到这些技术的革新和创造,深深地为自己当时设立工学院感到庆幸,若是没有工学院,没有一个集中让智慧聚集的地方,这些东西的出现恐怕要等上数十年甚至是数百年。

“木器和木制品的生意就不要再接了,先把这些新型农具大量地生产出来。嗯…生产出来之后,直接送到苏州李家去。李家田产丰厚,他家带头用了,农民知道了好处,就会跟着用,让这些新式的农具尽快地推广开。”王诩吩咐道。

裴健立刻应诺了下来,对于王诩的构想他没有太多的揣测,有了丁花,能够在这里做创作对于经历过生死的他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了。

“还有…”王诩忽然想起了李梦瑶所说的水患问题,以及自己规划的蓝图,“把工学院再扩大规模,同时,增设物理、数学、化学、工程四个学院。”

通过制造玻璃,研究武器等等方面,王诩看得出宋朝的科学底子并不薄弱,但是缺乏系统,而且这些基础学科也不完善,于是便将自己心头的所想的一些东西给裴健解释了一番,“嗯…最重要的是工程学院,马上我就要进京赴试了,留给你们两个任务。其一,全面调研考察两浙路苏杭一带的水文地理,拿出一套完善可行的规划,整治太湖水患。其二,研究造船技术,我要造大船,要比陈家最大的船还要大的船。”

第一百零五章 新的模式

“邵牧!”夏彦刚走近,就热络地跟王诩打招呼。王诩与夏彦兄弟寒暄过之后,随即走到任远身边,这个扬眉束发,面容俊逸得有些孤傲的男子随即拱手道,“见过少爷。”

“今后也就以表字相称吧。”王诩淡然地一笑。

任远身子僵了僵,这才点了点头,从袖中拿出一张契约道,“这是祁裕和我们的签的契约。”

王诩接过看了看,真诚地抚着任远的肩膀,“王家当初没有你就走不到今天。今天若没有你,就走不到以后。王诩很感激你为王家的付出和做出的一切,我愿待你如兄弟手足。”

任远深邃的眸子看着王诩,从王诩同样深邃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真诚,“我任远服你,也愿与你手足相亲。”

夏彦兄弟对视一眼,随即大笑开来,隔阂在他们中间的芥蒂总算是解开了。

几人谈笑一阵,王诩便将纺织院开设地点的构想说给了夏桑,而夏桑想了想,却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邵牧,如今我们只是用水车来做棉织品,满足朝廷的和买。所以对市面上的纺织品还没有什么影响,若是一旦推广这个东西,纺织品价格肯定会剧跌。到时候,不仅很多纺户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就连很多商人也同样会受到影响和冲击。这样一来,我们得罪的人就太多了。”

夏桑的话刚一说完,夏彦又接道,“钱庄的放贷也是如是,若是年利只取一分,同样会得罪不少人。”

王诩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难题等着他,看来之前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任远上前,指了指王诩手中的契约道,“既然我们能够联合一个祁裕,难道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