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看门外,晚霞依旧红通通的,太阳的余温尚未让吹起的清风带上寒意,沈耘摇摇头:
“今日便不打扰小叔了,正好入城时约了朋友,要去他家研讨学问。看时候也不早,我便就此过去了。“
无视沈夕的挽留,躬身一拜,连看沈焘和小婶的兴致都没有,沈耘就像是遇到灾难一般,急匆匆走出沈夕的家门。
眼神,却遥遥看着那方才结起灯火的客栈。
第十一章 寂静庭院主仆语()
没有躁动的蝉鸣,没有难捱的酷热,西北初秋的傍晚,就是这般安谧。
小小的成纪县城,更是没那听取蛙声一片的乐趣,天色方暗,街上行人便稀少到几不可见。
一脚踏出那条让人厌恶的巷弄,沈耘的目的地,正是先前看了一眼,瞧好了灯火通明的那处客栈。
西北无论油盐酱醋,还是笔墨纸砚,难免要比深处腹地的其他州府稀缺的多。因此成纪县来来往往的行商并不算少。
相反,此地位处秦州南部,压根无惧兵祸,倒成了行商们踏入西北的中转站。
成纪县的客栈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红红火火的生意让不少富庶人家影从。
“掌柜的,来间客房,不要饭食,明日一早我就离开。”
沈耘的一腔本地口音,让原本想要痛宰一番的掌柜彻底失望了。原本以为这大晚上赶着投宿的,必然是外乡人,弄好了多赚几文钱。
满怀失望的掌柜从柜前取下一串钥匙,昏黄的灯影下略微翻翻,便引沈耘来到后院一间简陋的屋子前,缓缓打开房门,用手里的火折子点燃了油灯。
到底时不想坏了自己的声誉,哪怕内心有多个惋惜和不甘愿,掌柜依旧很是客气地朝沈耘说道:“客人尽管住下,明早若是要早行,也可告诉我,到时候我会来叫客人。”
沈耘摇摇头:“这些就不劳烦掌柜了,只是天色晚了不好回家,到明早城门开时出城便是了。”
掌柜点点头,在沈耘的目送中离开。
屋中放下干瘪的包裹,沈耘锁好了门窗,躺在那土炕上,却怎的也睡不着。脑海中不断回想着沈夕家中那些憋屈的遭遇,不愿久居人下的心思越发强烈起来。
而在这小城的另一处,依旧是灯火通明的屋子里,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依然是在范府,只是这书房相较先前沈耘挥毫泼墨的那处,却显得异常朴素。
依旧一张黄梨木大案,屋内的陈设却少了许多。只是那满满当当的数个书架,便是放到东京汴梁去,依旧让那些个士子们眼馋。
全叔此时被恭敬地让在官帽椅上。
在他的对面,正是沈耘两次都未曾见得的范府主人。
“全叔,这都是那沈耘送来的?”近乎兴奋地颤抖握着沈耘送来书稿的双手,轻轻将那一叠未曾装帧的书页,很是小心地放在书案上,这个年龄足以让人惊诧的范府主人再度发问。
老人家无奈地笑了笑。
自己这主人自从一年前来到秦州,哪里见他这般失态过。今日不过见了一个后生的笔迹,连多年的养气功夫都抛之脑后了。
轻咳一声,略微提醒:“小主人,你失态了。”
被全叔称作小主人的,自然是范府的主人,只是若让人看见,定然会惊讶于他的年纪——不过区区二十出头的样子,便是这一处豪奢庭院的主人,委实了得。
青年讪笑了一声,缓缓平复着心情,但目光中的期冀并未减少半分。
老人家摇摇头,而后又点点头,这才缓缓说道:“说来那少年确实不错,原以为给了他那么多的书,少不得要十来天才能送来。”
“不想人家不仅抄书快,便是连里头的文章都看了个通透。这等人物,早就该过了发解试,被送到省试去了。却不知为何,依旧困顿在这成纪县里,还要靠抄书为生。”
青年笑了笑:“或跃在渊,无咎。”手中却再度拿起一张书页,很是珍爱地看了起来。
坐在椅子上的全叔看青年似又是一夜不能入眠,只得换个话题,想要将其从那厚厚一沓纸上唤回来。
“今日我代小主人应允,往后他若是缺了什么书,大可往府中借阅。”
照理说,这已经逾矩了,但青年并不为意,反而很是赞同地说道:“能够通过全叔的考验,想来即便一时困顿,将来也是要出人头地的。”
终于在全叔灼灼的眼神中将那一页纸放回远处,很是期待地继续说道:“他日若是一飞冲天,我也很期待他能做到什么程度。”
青年的豪迈让油灯都为之一亮,不过,当全叔再度开口时,他的脸上却瞬间变成了苦瓜色:“莫要说那个少年了,这几日京里又来了消息,老爷生前旧友纷纷举荐小少爷蒙荫中书刑房……”
“全叔,你且让我安生几日不成?”
在全叔无奈的眼神中,青年不耐地说道:“如今中旨未出,朝中也都是父亲故友,我若去了,岂不平白失了身份,让士林中人以为我虎父犬子。”
听得青年依旧如此的反感蒙荫,老人只能叹口气,摇摇头不再说话。书房中,顿时陷入一阵寂静。
客栈中那只芦花鸡,很是准时地在辰初扯开了嗓子,将一干熟睡中的人们统统唤醒。沈耘本不准备这么早就起来的,毕竟城门开启尚需大半个时辰。
只是昨夜自沈夕家出来,连口凉水都未沾牙,委实饿的有些受不了。
摸了摸怀中那上百文钱,沈耘苦笑一声,穿好了衣裳走出门来。
到底时入秋了,即便霜降未到,这门外台阶的荒草上,还是结了浅浅一层露水。衣服上残存的体温只是一瞬便被朔气消泯,沈耘不得不紧紧衣裳,勉强保暖。
掌柜的似是起来很久了。
正在柜台前整理东西的他看到沈耘走进来,依旧是一脸笑容。
“吆,公子,你可是起的够早的。”
沈耘摇摇头,只是问道:“掌柜,这会儿可有吃的,且上一些来。昨日午后便未吃饭,捱到如今委实有些受不了。”
合着,这位是饿醒的。掌柜了然,满脸堆笑:“公子是要吃些蒸饼,还是要碗面条?本店的蒸饼可是掺了红枣面的,面条也好,六文钱就可以加两块羔羊肉。
公子若是想吃点别的,我这里也有酥饼,肉脯,盐水羊肉。”
没想到这小小的店中,早餐都有这么多花样。
只是向来早间喜欢清淡食物的沈耘,到底还是在掌柜失望的眼神中要了一碗仅只两文钱的白水面条,还让掌柜白搭一小碟新鲜的萝卜条。
吃了些东西,到底身子也暖和许多。
眼看着天光大亮,时间转眼便到了辰时中,交付了十文房钱,便出了客栈。
沈母嘱咐好的布匹在沿街很是轻松地便买到了手,想想姐夫家中人口众多,沈耘自是不能如先前一般弄两人的衣裳。将包袱塞的满当当,这才缓缓出了城。
牛鞍堡的早间是热闹的。
大半个时辰沈耘便走到了村头,迎面而来的便是羊倌赶着一群羊往山里走。到底是同村的,沈耘也算个读书人,老羊倌满脸笑意招呼:
“吆,沈家秀才这是干啥去了,这一大早的才回来?”
秀才本是应举之人才能有的称呼,只是乡里人素来敬重读书人,而且也为了图个彩头,以是民间流传的秀才,倒是并非货真价实。
沈耘笑笑:“去了城里一趟。”
老羊倌自是不知沈家的龃龉,只当沈耘在城中沈夕家中过了一夜回来,很是羡慕地说道:“还是你们沈家好啊,兄弟和睦,老五老六都是当官的,老三家小子也去外地当官。”
只是沈耘如何能被这称道打动。
自家事自家知,当官的终究不是自家,何况六支早已分家。如今连一点照拂都不曾有,也不知人家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
老羊倌自是赶着羊群去了,沈耘却只能叹口气,继续往村里走。
跨入那个矮墙围成的宅院,便看到沈母和银瓶儿正在忙乎着收拾屋子。
夯实了的地面上,银瓶儿拿着水瓢撒上水花,沈母又用那野草扎成的笤帚轻扫已经渗透的地面。饶是如此,屋子里依旧飞舞着灰尘。
见沈耘进来,银瓶儿放下手中水瓢,蹦蹦跳跳迎了上来。
“阿舅,我还以为你昨晚就能回来呢,等了半夜。”
将沈耘递过来的包袱抱在怀里,小丫头低声惊叹:“阿舅,你怎的买了这么多布?”
摸摸银瓶儿的小脑袋,沈耘点点头:“你家毕竟人多,便多买了一些。过几日送你回去,便一并带去,到了秋后姐姐闲下来,给你们一人做一套新衣裳。”
银瓶儿眼睛一眨一眨的,满怀着欣喜,一溜烟将包袱送到屋里。
沈母在此时也清扫完了屋子,拿着笤帚走出来,三人一并坐在门外的石墩上。
沈耘知道自己需要解释些什么。
“昨夜去了朋友家中,一并谈了些文章。阿娘,这是抄书的钱,你且收好。”
沈耘并未将昨夜住在客栈的事情告知沈母,虽说只是花了十文钱,但这些钱对于沈母来说,可属于不能浪费的。倒不如就在这抄书的钱里扣了,也省得一家人唠叨。
看着沈耘递过来的小布包,沈母很是欣慰。
只是出乎意料的,将沈耘的手推了回去:“这些钱,还是你拿着吧。娘手里有你先前给的那些,这一两年家里的花销都足够了。你要读书,总归得花钱。”
第十二章 宁西堡里朱家门()
屋中的灰尘逐渐坠落,走进去也嗅不到呛人的味道。
当沈耘说起沈夕的要求时,沈母的面上顿时有些难看。
做人到了这等厚脸的程度,不得不说,即便沈母有再好的耐性,也总会生气。
“他倒是好打算,一家人呆在城里,净想着拿人当苦力。这个地有本事就种,没本事就别总是拿你那驴脾气爹挡事。”
沈山对兄弟情义和旁人评价看的极重,这种事情不用说,沈山也会同意。沈母恼怒的便是沈夕一家坐享其成,还拿着一大家子的脸面说事。
银瓶儿怯怯地看着满面怒容的沈母,想起当日借钱的场景,自是义愤填膺。奈何她终究是个小辈,也容不得她说三道四。
沈耘皱了皱眉头,到底还是屈服了。
“此时还是跟爹爹说了吧。反正到头来还是咱们要做,少些吵闹,爹爹在家里也安生些。”想到沈山前几次扯着嗓门呜呜啦啦在家里骂人,沈母也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等那死老汉回来,你跟他说吧。我想起这事情来,就觉得恶心。”
可是,岂止沈母觉得恶心。
沈耘摇摇头,回到自己的屋中,自书箧里找出一部《论语》来,静静读着。
当沈山回来的时候,身上再度背着一捆柴禾。一家人默默吃过了晚饭,当沈耘说起这事时,沈山只是怔了怔,便点点头,再也不说什么。
沈母说过,银瓶儿在自家已经呆了大半个月,眼看着田间庄稼颜色转黄,沈母便使唤沈耘前往宁西堡送小丫头。
两处距离算不得多远,但一来一回,路上也要耽误些时间。
一大早,沈母在锅里烙好了几个菜盒子,趁热乎让沈耘装在包裹里,便数了四十文钱,交到沈耘手里。
“你姐夫家收庄稼会晚些天,想来这些天日子也不太好过。这四十文钱,就当是借给你姐夫家的,让他们买些粮食,省着点吃。”
而后把装了布匹的包裹挂在沈耘肩上,摆摆手,便送二人出了门。
马上就要回家的小丫头,自然高兴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而沈耘则一脸的平静,脑海中却不断回想关于姐姐沈桂和姐夫朱阿明的一切。
记忆中姐夫朱阿明比自己要大一轮。
自小就不太受父母喜爱,刚结婚就被分了两只羊一间房打发出来。
早些年姐姐生个投胎女儿,更是让姐夫的爹娘各种奚落。直到后来生个儿子,情况才好转一些,但也并未因此就得到什么接济。
艰苦的生活倒是让朱阿明越发肯吃苦,与姐姐二人辛苦十几年,总算是将一间房变成了一院房。
家里说不上富庶,但也不算贫寒。
只是,想起朱阿明的父母,以及自己那个仅有八岁便被娇生惯养的外甥,沈耘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宁西堡到底比牛鞍堡要大一些,走进村来,不禁人多热闹,看村落的规模,也远非牛鞍堡所及。姐夫朱阿明家,正在宁西堡的最北端。
在村里人好奇的目光中,沈耘牵着小丫头缓缓走进了朱阿明家中。
虽然都是土坯的院墙,到底这两口子精致,用稀泥过了几遍,墙上很是光滑。院落的大门是粗细一致的木棍用柔韧的藤条编织的门扇。
轻轻推开,一个光着屁股单子的男孩儿正坐在院子中央嚎啕大哭。
沈耘的眉头皱的越发深起来。
这孩子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外甥,姐姐沈桂的儿子,朱金辉。
见沈耘和银瓶儿进来,小熊孩子非但没有止住哭声,反而嗓门越发大起来。甚至于还故意在地上滚来滚去,一副你不拉我我就不起来的样子。
许是不解为何孩子忽然哭泣的越发厉害,自屋子里探出个头来。
而后整个人便走出来,一脸笑意地看着沈耘。
“小弟,你怎的过来了。”
正是沈耘记忆中的姐姐沈桂。
小麦色的皮肤,脸上过早地刻了皱纹,头发被一根毛糙的布条系着,额前却散乱着发丝。粗布衣裳早就缝了好几个补丁,手里此时还捏着正要缝补的布头。
见银瓶儿走上去要将金辉儿拉起来,沈桂的声音顿时严厉起来:“莫要拉他,他想怎的就怎的,呆会儿还要坐在地上,看我不好好收拾他。”
拽着沈耘走进屋里,口中却喋喋不休:“孩子给惯的。大早上要我给他做枣儿糕,不做就不吃东西。都是你姐夫他爹妈惯的毛病。”
而后又气愤地嘟囔着:“家里连正当吃的粮食都没了,哪里来的面做枣儿糕。”
让沈耘坐在炕头,这才打碗橱里取个粗陶碗来,倒上一碗茶水递给沈耘。
面对自己的弟弟,沈桂总是能拿出最为和善的一面。看着沈耘将陶碗中的水一饮而尽,再填了一碗放在边上,这才问道:“家里这几日如何,爹爹阿娘可都还好?”
沈耘笑了笑。
果然跟记忆中一样,沈桂继承了沈母的唠叨。
“家里除了我落榜,其他一切都还好。爹爹自是老样子,每日里闲不住,不是上山打柴便是地里看庄稼。阿娘也好,精神好的很。”
得到了希望的消息,沈桂面上露出笑容来。
同时安慰着沈耘:“莫要颓丧,你不过初次科考,中了是幸运,没中也在意料之中。好好读书,三年后考个状元回来。”
对于沈桂这不着边际的话,沈耘只能一脸的无奈。
这个姐姐什么都好,就是对自家的一切都看的太高。许是穷惯了,总是处处不如人,处处却不服人。
这个性子让她多年来咬着牙拼死了干活,倒也让家境改善了很多。只是说起话来,还是有些让人听着好笑。
“阿姐,你也说的太过轻松了。科考到底多少精英荟萃,我也不过能整个出身便好了。这话莫要乱说,传出去人家还以为咱们时痴人说梦呢。”
“你这小弟,怎的说这等丧气话,放心便是了,我不乱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