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江大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场中三人,每人身上至少插着一二十支箭,尤其是宋江更是被射成了马蜂窝一般,众人知道他悍勇,因此招呼他的箭也就特别多。

    张文远见众人射死了宋江,顿时又神气了起来,他快步走到宋江面前,见他虽已气绝多时,但兀自站立不倒,双目瞪得大大的,死死地盯着自己,心内又自一惊,随即怒气涌上来,抬起一脚朝着宋江的遗体踢了过去,到得此时,宋江方才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轰然倒地,但眼睛兀自睁着。

    张文远被他看得心中发毛,直觉得背后似有一阵阴风吹过,怵然转过身去,却连鬼影子也无一个。经此连番惊吓,他再也不愿意留在此地,于是带领众人匆匆离开佛堂,来到前院大堂,将宋家庄里里外外洗劫一空,然后放了一把火,将宋家庄烧成一片白地,方才去了。

    却说当日赵明遭遇旋风身亡,不知过了多久,悠悠醒转过来,心中正自欢喜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当他往下一看,发现自己竟然没了双腿,再往上一看,心中更是吃了一惊,自己不只是没了双腿,根本就是没了躯体。

    赵明一时之间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既然没了躯体,为什么还没死,还能思考问题,并且过往的事情仍是记得清清楚楚。是不是由于自己遭遇旋风身亡,成了一个孤魂野鬼,一想到这种可能,赵明心头顿时一片火热,那这岂不是意味着自己可以找个新死的人寄附在他的**上重生?但随即他又恢复了冷静,听说人死之后,灵魂会被地狱的勾魂使者拘去,那为什么自己没有被拘去呢?

    赵明想了半天没有想明白,索性就不再去想,他现在最急切的就是找到一个新死之人的**寄附其上让自己重生,最好是找一个有权有势之人的**,那么他重生之后就不用再为能否找到工作而发愁了。

    就这样,赵明开始了他的寻尸之旅,可是忙活了大半夜还是一无所获,但他也感觉到了,他来到的这个世界与他生前所在的那个世界有很大的区别,很可能他是穿越到了古代。一想到这里,他就更加兴奋了,他没想到白天他还在幻想着能够穿越到古代,一道旋风竟然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他虽然能够肯定自己来到了古代,但具体是哪个朝代他却不甚清楚。此时他已经没有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了,因为再有两个时辰天就要亮了,他若是再找不到合适的尸体,天一亮就会魂飞魄散,连重入轮回的机会都不会有。

    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前方影影绰绰似有灯火闪烁,同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马嘶之声,顿时振作起来向着前方那个村庄飞去。

    到得近前,发现好大一座庄院坐落在那里,更有许多身穿甲胄的官军将它围了起来,接着他就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幕惨剧,更看到官军在张文远的命令下将宋家庄投降的庄客全部屠杀,只看得赵明热血上涌,飞身上前就要和他拼命,但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作为灵魂之体,根本就碰不到生人,只能从他的身上穿体而过。

    赵明深深地他的相貌记在心头,他从没有如此恨过一个人,他发誓自己重生之后一定要为这些人讨回一个公道。就在这时,只见宋家庄火起,赵明暗叫一声不好,赶紧向宋家佛堂飞去,他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从这三具尸体中选择一具了。

    此时,他已经明白自己确实是穿越了,穿越到了北宋末年,但他还不知道他穿越到的时代并不是纯粹的真实历史上的北宋末年,而是真实历史与水浒相结合的北宋末年,这也是他后来才知道的。

    赵明看着眼前的三具尸体,首先排除了宋老太公的尸体,他可不想做一个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老头子。再看宋江和宋清兄弟二人,宋江果然如水浒上描述的一般,面黑身矮,但骨子里却有一股轩昂之气。宋清虽是长得眉清目秀,英俊挺拔,但却没有乃兄的英雄气概。论相貌,自然应该选宋清。

    但是赵明自有自己的主意,既然上天给了他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他当然要在这个世界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宋江自然成为他最好的选择。并且他对水浒中的人物典故可说是倒背如流,知道宋江在江湖上声誉素著,四方好汉无不钦敬,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再没有比宋江这个身份更合适的了。

    想到这里,赵明再不犹豫,飞身扑到了宋江的身体上,这次再没有像刚才打张文远那样一穿而过,而是进入了宋江的躯体,与他渐渐融合为一。赵明顾不得适应自己的新躯体,赶紧飞也似地跑出了宋家庄,好悬没有葬身火海。

    赵明看着插满箭支的身体,不由得摇头苦笑,不知道将这些箭全部拔出来会不会让他再死一次。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赵明试着抓住其中一支箭的箭羽,微微用力向外拔,令赵明惊喜的是,他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于是他放下心来,加大力道,猛一用力将它拔了出来,果然如他所料,并没有对他造成任何伤害。他依法施为,不到盏茶功夫,身上的箭支就被全部拔了出来,但一身衣服也成了“条条装”。

    拔完这些箭支后,赵明突发奇想,照刚才的情形看来,他今后岂不成了杀不死的怪物了,后来的事情证明,他的这种“特异功能”再也没有出现过。

    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今后再不叫赵明,而是成为了孝义黑三郎宋江。

第三章 逃出郓城县() 
宋江抬头看了一眼东边的天空,但见天边已现鱼肚白,知道天色就要大亮了,而宋家庄上的大火兀自毕毕剥剥烧个不休。

    宋家庄的这场大火早已惊动了附近数个村庄的乡民,向日里宋家在这一带的口碑极好,附近的村民多得他们的恩惠,如今看到宋家忽起大火,众人俱是满腹疑惑,宋家庄无端怎会遭此劫难?纳罕之余,纷纷前来察看动静,希望稍尽绵薄之力,助宋家扑灭大火。

    宋家的名望还真不是盖的,一时之间,庄外竟然聚齐了附近数个村庄的乡民,加起来有五七百人。宋江此时看到来了这许多人,赶紧找个地方躲了起来,若是让张文远那厮知道他还活着,只怕不会放过他。同时宋江也为宋家能有这般大的声望暗暗心惊,接着又自欢欣起来,宋家名望越大,对他今后的帮助就会越大。

    众乡民赶到宋家庄的时候,那火已经烧了开去,整个宋家庄成了一片火海,照得附近数里之内亮如白昼。众乡民看到这般厉害的一场大火,哪里还来得及施救?遍寻周遭,附近却又不见一个宋家庄之人,众人只叫得一声苦,心内猜想宋家庄之人怕是俱已陷在火里。一想到宋太公这样一个忠厚长者,眼下竟然遭此横祸,立时就有人提出报官。

    乡民之中自有明事的人,劝阻道:“大家且休吵嚷,这场大火看似从天而降,无迹可查,但细细思忖却不尽然。大火初起之时,总该有人发觉,怎会如现在这般一个人都没能逃出来,最近常听人言,宋太公长子宋江在县里犯了人命官司,这些日子,又有官军常来宋家庄问讯。依我看,此事极不寻常,必然另有内情。”

    众乡民心里不禁打了个突,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差没说出这件灭门惨案的罪魁祸首是官军了,众人哪里还不明白?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刚才那些提出报官的乡民也都不再言语。但凡与官家扯上关系,众人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敢有人为宋家出头?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报官又能如何,难道官家还能将自己办了不成?

    宋江看那大火时,烧得越发旺了,房屋终抵不过大火的魔威,在大火的焚烧下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衬得周围愈发的死寂,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这火魔君,肆意宣泄他的滔天威势。这场大火直烧到中午时分方才渐渐熄灭,聚集而来的乡民此时早已走得一个不剩。

    宋江生怕被熟人看到,泄露了行藏,依旧躲在暗处,直到月上中天,估摸着人都睡熟了,他才小心翼翼地从藏身之处走出。此宋江虽已不是彼宋江,但自己既然占用了他的躯体,总得为他做点事情,不然自己良心如何能安?

    宋江本想寻回宋太公和宋清的遗骸,将他们好好安葬,也算了结了对这具躯体原主人的最后一点心愿。看着眼前被烧成一片白地的宋家庄,宋江暗暗叫苦,宋家庄偌大一片庄院,此时他哪里还分得清佛堂在什么地方,只好依着昨夜的印象,在残垣断壁中苦苦搜寻。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直忙到三更天左右,宋江终于找到了宋老太公和宋清的遗骸,经过大火焚烧,只剩下些许白骨,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宋老太公的遗骨,哪些才是宋清的遗骨。在白骨中间,还有一些铁制的箭头散落着。

    宋江上前将这些骨骸仔细收好,贴身藏了,趁着天尚未明,急急离开了被烧成一片瓦砾场的宋家庄。宋江知道,自己一定要尽早离开此是非之地。

    宋江想到这里,再不犹豫,他不敢走大道,只拣小路行走。到得天明时分,宋江估摸着自己已经走出了郓城县地界,这才稍稍松了口气。方才一直担惊受怕,只顾着赶路,倒还没什么,此时一旦放松下来,只觉得肚中饿得紧,双腿也如灌了铅般,再也没了力气赶路。

    这也难怪,自昨夜以来,宋江一日一夜水米未进,又不曾合过眼,兼且赶了这许久的路,此时已是精疲力竭,饥困交加。

    宋江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目之所及全无半点人迹。不由心中悲苦,自己不会这么点儿背吧,刚刚重生就要做个饿死鬼。低头看时,身上的衣服已经被山石树枝挂得破烂不堪,丝毫起不到蔽体的作用,上面更是星星点点,染满了血渍。

    宋江此时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身在何处,他只记得自己为了逃出郓城县地界,一路向东疾走了约莫二十里路。一定不能放弃,我定要在这个世界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正是有这个信念支撑着,他才没有倒下去。

    宋江挣扎着站起来,往前面相了一相,这一看顿时让他升起无尽的希望,正前方不远处一道炊烟在初升的朝阳下袅袅升起,依稀还能看到几户人家散落其间。

    心中有了念想,宋江感觉自己又有使不完的力气了,他向着炊烟升起的方向行去。这一走就是半个时辰,最后几乎是一步步挪到了庄前。宋江心中嘀咕道:人们常说看山跑死马,这话一点不假,刚才我在树林中相时,也不觉得这些人家有多远,如今走了这许多时方才到达。

    放眼望去,这个村落却不甚大,只有一二十户人家,由于天刚破晓,村外不见一个人影,家家户户闭着房门,若不是看到人家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定会以为这是个无人居住的村子。看到这幅情景,宋江只得上前敲开一户人家的房门。

    房门打开,走出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人,长得颇为结实,身上穿着粗布衣服,人显得比较憨厚老实。他看到宋江这幅光景,顿时吓了一跳,面带紧张声音颤抖地问道:“客人从哪里来,不知有什么可以相助的?”

    宋江知道对方看了他这幅打扮,对他起了疑心,于是编了个借口道:“这位大哥有礼了,在下姜松,山东郓城县人,只因向北贩卖货物,路上吃强盗劫了去,随行伴当都遭了毒手。在下福大命大,逃过一劫,生怕被强盗追上,在山里窝了几天,随身带的干粮吃尽了。今日只觉得肚中饥饿难耐,于是从山里出来,正巧路过贵村,想向大哥讨一顿饱饭,顺便向大哥借一套行头,在下必有重谢。”说完这番话,宋江才觉不妥,他如今身无分文拿什么报答人家。正在为难之时,忽然脑中灵光闪过,他不仅借用了宋江的肉身,身上的衣物也是他的,作为宋家长子,身上多少会带一些银两吧。想到这里,宋江探手入袖,果如他所料,袖中缝着一个布袋,作收藏物品之用。他用手一探,发现里面有一纸文书,还有些许散碎银子,心内踏实了起来。

    乡民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又听了他的这番说辞,深信不疑,赶紧将宋江热情地迎进家中,并说道:“小民张五,乃是本地人氏,时代居于此地,以打猎为生。家中只有布衣粗食,不值什么,姜老弟不嫌弃时,只顾取用,不必言谢。”

    宋江暗赞此人倒是颇为豪爽义气,进了屋子,看到一个妇人和两个十来岁的孩童在那里坐地。妇人看到有陌生人来家,退进了内屋,两个孩童兀自在那里戏耍。

    张五行进内间,吩咐妻子准备饭食,然后回过头来,同宋江到正屋中说话。宋江趁机询问道:“不瞒张大哥,小弟折了本钱,自觉无颜回转乡里。所幸有一个知心的朋友,现在青州清风寨上定居,我寻思着去他那里借些本钱,若是能够捞回本钱也好回乡。近来只因受了惊吓,连日里躲在山中,迷了方向,这里向张大哥打听一二。”

    宋江也曾想过自己今后的归宿,原本郓城县距离梁山只有四五十里路程,一日就能到得那里,并且自己与梁山头领晁盖有旧,梁山应该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但是考虑到一山不容二虎,他又不想坏了与晁盖的义气,于是就罢了去梁山的念头,转而想到自己的故交花荣,这才向张五打听去清风寨的路。

    张五拍手道:“姜老弟算是问对人了,先父在世时,我也曾随他去过那里。只是那清风寨离此甚远,有七八百里路程,姜老弟若要去时,需向东北穿过兖州、淄州进入青州才行。”

    问明路程后,宋江心情大好,忙不迭地向张五道谢,这时张氏已备妥了饭食,宋江一连吃了三大碗饭,看得张五暗暗吃惊。用过饭后,宋江梳洗了一番就在张五这里借宿一宿,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宋江穿上张五为他备好的衣服,戴上自己的随身物品,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他留足赶路的盘餐,将剩下的银子一股脑塞给了张五,张五本不欲要,但拗他不过只好收下。宋江再次向张五道了声“叨扰”,然后取路向青州去了。

第四章 行者武松() 
宋江一路上饥餐渴饮,穿州过府,艰辛备尝。这时他才深深体会到古时人们出行不易,全靠一双脚走路。约莫走了十五六日,方才到得青州地界,一路上向人打听清风寨的方向。

    这一日,宋江到了一处山头,但见古树参天,峰峰相连,处处成荫,重峦叠嶂,修竹茂林,飞禽走兽出没林间,芳草清流缀悬山谷,美不胜收,后世的自己从未见过这等好山。

    宋江一边欣赏山上美景,一边暗暗寻思这山上会不会有强盗出没。他虽不知道此山何名,但他却知道,水浒传中,但凡写到山,山中必有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定理。如今他既然穿越到了这个世界,自然要提防着些。

    宋江舍却大路,专拣一些人迹罕至的小路行走,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此山。去山又走了三五里路,一片村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此时天已向晚,太阳就要落下山去,宋江暗想自己在山中耽搁了些,错过了宿头,只好到村中借宿一晚天明再上路。

    宋江上前敲开一家村民的门,说明了来意。来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他看了看宋江不像是本地人,自顾自地说道:“客人是从外地来的吧,无怪乎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庄子叫做孔家庄,庄主是孔老太公,为人最是好客不过。他曾经在村中说过,但有外地来的客人,可到他的庄上去,不但提供住宿,还好酒好肉款待。你何不前去投奔与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