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这才说:
“也罢,哀家这个博尔济吉特氏的老骨头也不能不出面了,为了大清的天下,为了皇帝的基业,哀家倒要看看,蒙古诸部一色人等,有谁不给这个面子了!苏麻,这就叫明安达礼即刻进见!”
听到博尔济吉特氏这几个字,又想到废后静妃,还有现在那个晾在正宫的皇后,再看看自己的皇额娘,福临一下子有些泄气,这个蒙古部族,还真的是“须臾不得离”呀!唉……
苏麻喇放下怀里的弘毅,就去门外安排。而弘毅却坐在炕上心思飞转——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很早就对沙俄早期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侵蚀过程倾注了太多的关心,这个呼玛尔河和后来的尼布楚、雅克萨,都早已是他心中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对于即将要到来的后世称为“呼玛尔之战”的小规模战斗,就这样清楚明白的送到自己面前,决不能错失良机!一定要给自己有可能的“亲政”之后的中俄关系,打下一个大大的楔子!于是,小弘毅也开始细细谋划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大约一个时辰的样子,明安达礼才“匆匆赶到”慈宁宫。弘毅细细打量这个蒙古族将军:身材魁梧、虎目圆睁、不怒自威,的确是一员沙场大将的标准配备,特别是在当下有些愤愤然的情况下,更是有一种威风,让皇帝也不得不让着几分。
“明安达礼。”皇太后用蒙语唤到。
“奴才在!”本已落座、暗自置气的蒙古大汉霍然起身,亦用蒙语回到。
“你父亲博博图随太宗征战天下,却早逝于锦州城下,如今已经堪堪一十八年了,哀家每次想起,再见到你,都是心下伤怀呀……”配合着如歌的蒙语,皇太后的泪水潸潸而下。
“皇太后,奴才……奴才……”这边蒙古大汗早已泣不成声了。
“你可知道,大清的天下,就是我满蒙一家的天下,大清皇帝,也是我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卫拉特(即瓦剌)蒙古诸部的博格达汗'8'!没有你这样的蒙古勇士,就不会有大清的定鼎中原,更不会有大清的开疆拓土、独步天下!”皇太后继续说道。
“奴才知道,奴才生是大清的奴,死是大清的鬼!”明安达礼立即起誓。
皇太后悄悄示意皇帝,福临赶紧站起身来,走到明安达礼面前,双手扶他起身。
“皇上……”
“朕知道你委屈,更知道你忠于大清的心肠就像那草原的天空,清澈无边!去年的事情,确是朕唐突了……”福临也用蒙语宽慰。
“皇上,奴才万死不足以报效浩荡皇恩呀……”明安达礼终于感动,改成了嚎啕……
坐在炕上的弘毅津津有味的看着母子二人联袂演出,实在是佩服得不得了,却也没忘记自己的“老谋深算”,就等着伺机而动、积极介入了。
“朕欲命你为征北将军,统帅八旗往黑龙江征讨罗刹匪军,爱卿以为如何?”福临见好就收。
“奴才一定要荡平那些区区蛮夷!请皇上、皇太后放心!”明安达礼志满意得的样子。
“好!就让那些个罗刹贼兵知道我蒙古勇士和大清八旗的厉害!”皇太后也是器宇轩昂。
看此情景,弘毅知道自己该出手了——“弹粮充足,东西夹击,不可轻退,斩草除根,午门献俘!”在君臣相得、同仇敌忾的氛围里,喃喃的蒙古语却让他们为之一惊,不约而同回头望着炕上端坐的那个婴孩!
“哀家的小皇孙儿,你刚才说什么?”有了中秋节运筹帷幄、智取郑氏的经验,皇太后和皇帝倒不怎么意外,反而是明安达礼惊出一身冷汗,立即对这个已经会说话、而且是蒙古话的小皇子敬重起来,因为那五句蒙古语,每句都很靠谱,很在理,更很玄妙……
“弹粮不足,不能久困,轻易撤兵,后患无穷。”弘毅还是自己玩着手中的点心,谁也不看,就是低头说着蒙语。
“那怎么个东西夹击呢?”福临问道。
“济度'9'统兵,直取北海(即贝加尔湖),断其退路,截其增兵。”
“可济度之兵还需南下进剿郑氏?”福临追问。
“献忠余孽,意欲东犯,郑氏倒戈,东南必降。”弘毅信心满满。见此光景,福临也不再追问,反正上次的计策也快是见分晓的时候了,一旦郑氏不降,就有你个小毛孩子好看!
“为何要取北海?”皇太后问。
“崇德七年(1642年),太宗圣谕:余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
弘毅脱口而出,背诵了一段皇太极的老话,暗暗自得这几个月的功夫没白费,也看到了皇太后和皇上眼中的惊讶和赞许。毕竟,这太宗打下来的江山,任谁也不敢轻言放弃。
“恕奴才愚钝,请小阿哥示下。这‘不可轻退,斩草除根’又当如何?”见皇太后和皇上对小皇子如此言听计从,就轮到明安达礼询问具体战法了。
“贼城坚固,强攻不得,层层围困、炮轰箭射,飞鸟不出、一人难逃,鏖战百日、贼必自降,活捉匪首、午门献俘!”弘毅突然抬头看着明安达礼,接着重重说道:“弹粮充足,退则辱国!”
正盯着弘毅暗自思量的明安达礼,冷不丁看到这小婴儿眼里的那股决绝之色,竟然不顾什么礼数,愣是膝下一软,就跪倒在弘毅面前,诚惶诚恐的说道:“奴才万死不辞,绝不敢辱国!一定备足粮草弹丸,血战百日,取那匪首献到午门之外!”
皇太后和皇上面面相觑,对弘毅的计策实在是说不出有什么不足。那就让这天赐祥瑞的小家伙,来提前排布这一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吧,失败了,也就知道什么“大器早成”全是诳语;成功了,还是大清皇室的威仪所至!毕竟,那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不毛之地……
而在弘毅心里,那个叫做呼玛尔河的地方,却通向广袤的西伯利亚雪原……
一个月之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0',上命蒙古正白旗固山额真明安达礼为征北将军,统帅官兵往黑龙江征讨罗刹匪军;命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军前往增援,合力围歼匪军;又以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北海(贝加尔湖)东南一百五十里之色楞格河谷地地区,并于乌兰乌德设屯驻守'11'。罗刹远征军(如果几百号穿着军服的土匪和探险者也算的话)正不知不觉陷入了大清帝国的包围之中……
'1'即俄罗斯。罗刹,本意为佛教用词,指食人肉之恶鬼。在中国元、明朝时,称俄罗斯族为“罗斯”或“罗刹国”。据史料,清朝前期,对俄罗斯也是称为“罗刹”。只是后来中俄外交频繁,应俄方之请,逐渐演变为“俄罗斯”,有点类似于前几年“汉城”改“首尔”的意思。为什么翻译成“俄罗斯”呢?因为当时蒙古族人用蒙语拼读俄文“rocia”时,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因此,“rocia”就成了“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
'2'满语,;“萨哈连(sahaliyan)”汉意为“黑”;“乌拉(u)”汉意为“江”。此处既是指“黑龙江”。
'3'呼玛河,黑龙江上游【右岸】较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清代称“呼玛尔河”(又写作瑚马尔)、“库玛尔河”,后简作今名。呼玛河保护区包括呼玛河及其沿岸的丘陵、山地、沼泽和冲积小平原,呼玛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坡大布勒山和博乌拉山一带,届黑龙江水系,有一二级支流118条,主支流河道总长3357公里,流域面积76085公里。水域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4'官名。固山,满语,汉语译为旗。额真,亦满语,为一旗长官,管理全旗户口、生产、教养、训练等事。满旗初起时,旗主管辖全旗所有事务。后金(清)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设固山额真,为旗的军政长官,语意虽同,但时与旗主有隶属关系。顺治十七年(1660),定八旗官职汉称,以固山额真为都统。
'5'两者都是清爵名。顺治四年(1647)定名,乾隆元年(1736),定汉字为轻车都尉和云骑尉,满文如旧。
'6'属于漠南蒙古。
'7'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所属四台吉率部来归的时间和“任珍案”时间与正史相符,笔者做了逻辑上的小小安排。
'8'“博格达”,蒙古语意为“神”、“灵”。1636年4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领主给清太宗皇太极献上“博格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集体臣服满清。后来历任清朝皇帝都被蒙古诸部称“博格达汗”。
'9'简亲王济度,济尔哈朗第二子,天聪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子时生,顺治八年闰二月封为简郡王,九月封为世子,九年十月议政,十一年十一月授定远大将军,出师福建,与郑成功作战,直到十四年三月师还北京,五月袭爵,改称号为简亲王。顺治十七年七月初一日薨,年仅28岁。谥曰纯。
'10'正史如此。
'11'康熙世界史杜撰,要是正史就好了,呜呜!
第二十四章——圣婴显神通()
正如弘毅所预料,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奏报朝廷,官军大败西贼张献忠(其时已死)残兵李定国'1'于新会。而破贼之时,李定国也确曾快马联系漳州郑森一部,恳请其尽早如约发兵,同御清兵,但结果却是遥遥无期的沉默……
早些时日,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日,优哉游哉的同安王郑芝龙一行,也是刚刚进了漳州城。郑氏父子四人相见,抱头痛哭。郑芝龙哭罢,竟然大违常理,率先给三个儿子跪了下来,说自己降清一事,虽是为了华夏大计,却也令父子分离、兄弟掣肘,这实在是做父亲的苦衷和无奈。这样一来,郑森、郑渡、郑荫三个儿子相继跪在父亲面前,频频叩头,其场景也是凄凄婉婉,催人泪下。
当晚,漳州城郑森府邸。
郑芝龙一幅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的样子。看着下首的三位儿子,特别是那位自己和倭国姑娘田川氏所生的郑森,抹了半天眼泪之后,才用倭语(日本话,奶奶的)说道:
“福松,我带来那十多名囚犯,正是顺治三年,清军进驻家乡安平大肆淫掠、令你母亲田川氏被辱自杀的首恶之人。数年征战之后,也还就剩了这几个苟活在世上,其中还有几个已经做了正六品的门千总、营千总。为父此次行前,皇上特下严旨,命兵部予以勘验核查,终于将他们清查了出来,并交予为父。”
郑芝龙满意的看到了郑森眼中的惊诧之色,这才继续说道:
“皇上还说,‘当日破城纵兵淫掠之人,乃是那殉国的尼堪将军手下一员大将,也早随着尼堪殒命了。但失察之责在朕,朕有愧于郑氏一族,亦无颜见海澄王。今将苟活于世的罪人赠与海澄王,但凭发落。如王还不解气,也可提兵前来京师,朕自当引颈向刃!’”
说这话的时候,郑芝龙自然是肃立于前,每说一个“朕”字,就抱拳向北,一副恭敬顺从之色,分明是在宣示皇帝口谕。说完,就静静看着刚才唤其倭名、此刻在座位里如坐针毡的郑森,而其他两个儿子,早已是拜伏于地,口口声声称颂“皇上圣明!”
“为父临行之时,皇上曾十分为难地说,一帮议政王大臣非要委派简亲王济度统兵数万,南下与你一斗兵峰。他实在不忍,只好拖延。但,也只怕拖不了太久。”郑芝龙适时刨出另外一个重磅炸弹。
终于,郑森暗自叹了口气,也端正衣冠,此刻自然是明朝衣冠,跪倒在地说道:“臣,郑森,叩谢圣恩!天恩浩荡,郑森腆居王位,自当报效朝廷,为我大清开疆踏海、收复台湾,永世镇守东南门户。”
郑森再抬头看着自己父王的时候,早已是泪流满面。这当然不是感激涕零的泪水,而是于心不甘的委屈。
“父王,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只是现在那大西军李定国刚刚送来加急战报,催我前往增援。儿臣既然受了皇命,自然不能出尔反尔,只是这背信弃义之名,委实难当啊……”郑森起身归座,继续说道。
郑芝龙脸上却是一阵红一阵白,好不尴尬。这“背信弃义”四个字,就好似万千钢针,一簇簇插进自己的心头。是啊,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背信弃义”的发家史呀!
原来,郑芝龙18岁时,与兄弟齐至澳门的舅父黄程处学习经商,并于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往来东南亚各地,后到日本九州,因习剑术,结识并娶了福建华侨铁匠翁翊皇的义女田川氏为妻。一开始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华侨大海盗商人【李旦】门下,初时担任翻译等工作,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信任。李旦过世后,郑芝龙逐渐接收其势力。1624年中秋后,芝龙将事业重心自日本九州岛迁到台湾,归附“日本甲螺”(倭寇首领)【颜思齐】。此后不久,荷兰东印度公司登岛,驱逐了以台湾为基地的其他势力,郑芝龙遂携妻子定居于大陆。1625年颜思齐死,芝龙结合诸海盗首领,号称十八芝,拥有当时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力及商业团队,领导海贼数万人,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峡,但对泉州百姓却是异常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
1628年(明思宗崇祯元年),朝廷招安海盗,郑芝龙欲降,透过蔡善继安排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成为官员,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兄弟的海盗力量,包括李魁奇、钟斌,官至总兵。不久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成为当地首富,也是少数迎娶了日本人却仍能正式返回中国内地的海盗。1633年,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郑芝龙也因此迅速富可倾国,俨然为闽南的领主与海上霸主,并对缴保护费的商船(一艘大船需缴三千两银钱)给予郑家的令旗;如不缴费而想经过芝龙海域的,恐怕难逃被劫的命运。芝龙如此强横,使荷兰东印度公司营运不宁,荷兰人数度联合其他势力合取芝龙,但其仍持续扩张其势力,并将荷兰人数次击败。
至此,郑芝龙的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据估计,其兵员有汉人、倭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二十万人的军力,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不久,郑芝龙应明朝廷要求,继续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兄弟中仅存最大力量刘香,在虎门大获全胜,名震福建、官至都督。不久福建省发生旱灾,郑芝龙提议载饥民移台湾,并给予移民十分优惠的资助条件。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此外的贸易商业,在日本锁国后,只许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郑芝龙借由对日本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