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上述计算。《坤舆万国全图》成图于中国与欧洲通以后70余年,应为1430年左右。而地图上的欧洲,应该是欧洲教皇派使者到中国时带来的地图,因此没有文艺复兴的地名,也没有教皇领地,因为当时教皇在法国,不在意大利。尚有多项其他旁证,断定成图年代并非利玛窦时代。以此图为重要证据的话,就可以推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止于东非洲、利玛窦带来西方地理学等三大世界史经典论断了。

    可惜弘毅此时却无人可以当做听众,来卖弄一番。

    不过。弘毅却没有为此遗憾。反而在听了杜笃祜关于地球的解释之后欣喜不已。既然杜笃祜都知道了“地球说”,至少说明利玛窦入华之后的这半个多世纪,在士子大夫阶层与耶稣教士的解除之中,西方许多先进的思想和论断已经或多或少的进入到了中国人的视野中。无论现如今信或者不信。至少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原来如此啊!呵呵。那大地到底是否为球呢?”弘毅笑眯眯发问。

    “啊!大人,天圆地方,上古之论也!岂可更改?您万万不可被那些西人蛊惑啊!”杜笃祜有些着急了。

    “可西人到底有没有驾着一条船一直往东或者往西。反而绕了一大圈回到他们的出发地呢?”弘毅一脸求知小白状。

    “这……”杜笃祜自然无语。

    “回小爷的话,西人有人已经做到了。”这时候终于再次轮到被凉在一边的尤里发言了。

    “什么?不可能!”杜笃祜深表怀疑。

    “杜大人,的确有一人,笃信地圆说,叫做麦哲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他的环地球球航行。虽然他客死他乡,但他的手下水手还是完成了这个壮举,先后用两年多的时间绕着地球航行了一圈,回到了他们在欧罗巴出发的原地!”

    “回到原地又怎可证明什么地圆之说呢?也许是在地平之外转了一圈而已!”朱昌祚毕竟年轻,头脑灵活许多,反诘道。

    “可是麦哲伦一行始终是向着一个方向前进的!”尤里哭笑不得。

    “一个方向?哈哈,那是他以为的一个方向。或许是你们的上帝悄悄拨弄了他们穿上的罗盘吧,担心他们命丧鱼腹而已!”朱昌祚用一个无解的问题自己结束了刚刚开始的争论。

    “大人……”尤里真是百口莫辩。

    “哈哈!好了,诸位,此时暂且放下。有朝一日,我玄烨倒愿意做第一个驾船远航之中国之人,看看到底大地是圆是方!”

    弘毅也对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不感兴趣。在麦哲伦远航之前,欧洲不也是围绕着自古希腊就开始的地圆说与地平说'2'争论不休吗?两千年下来毫无结果,但麦哲伦一朝成功自然水落石出、偃旗息鼓了!

    杜笃祜和朱昌祚不得不闭了嘴。小家伙这句话其实在他们听来,是说:你们都没有亲身尝试,又怎么能够下了定论?有本事你们就冒着“葬身鱼腹”的风险去海上走一圈试试?

    “尤里,我们扯远了。你还是说一说中西之间对学问的认知,都有哪些不同吧!”弘毅再一次要将今日这场旷日持久的学问拉回正题,也好做个了结。

    “嗻!”

    这一次,尤里终于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简短的“中西科学异同论”。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山海舆地全图》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类书三才图会中的一幅地图。该地图于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1609年出版,是古代中国的第二幅世界地图,仅次于坤舆万国全图。

    '2' “地平说”是一种世界观,认为地表一块平面,而不是一块巨大的球面。这种观点是绝大多数民族自古以来所持有的观点。直到古希腊时代,约前4世纪,许多古希腊学者开始利用科学(而不是基于宗教或者神话)讨论地球形状。后来,亚里士多德总结了3种方法来证明大地是球形的:

    1。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2。远航的船只,先露出桅杆顶,慢慢露出船身,最后才看得到整艘船。

    3。在月食的时候,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形状为圆形。

    埃拉托斯特尼第一个提出公式计算了地球的半径,尽管由于当时的观测精度有限,其结果与今日之观测相差甚大,但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大地是球形的了。此后,西方人大多数都认可大地是球形,托勒密建立的地心说即基于地圆说之上。中世纪时,罗马教会将地心说奉为正统,更加速了地圆说的传播。最后到地理大发现时代麦哲伦绕地球一周直接证明了地圆说,地平说才被彻底证明是错的。但在欧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直到西方人将地圆说传入当地之前,除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以外,包括了印度文明都没有意识到大地是球形的。(。。)

第三百三十八章——阿尔巴人队(廿三)() 
小半个时辰之后,尤里。普列斯昆。莫吉拉总算是说完了自己关于古希腊和中国对“学问”侧重点不同的理解。这其实是弘毅假借权利之名的一次“命题考试”,方言现如今的大清朝,普通的国人连题目都看不明白,更别说详细阐述了。

    假使是汤若望来做这道题目,也会是利弊参半的事情。利,在于老汤头也是神学院科班出身,数学、天文、哲学、古典文学都不在话下,可谓学者了。弊,在于汤若望太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要从他嘴里说出这个题目,那立足点一定是后世所谓的“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之类的论调,学术性意味很少之又少。

    而尤里就不同了。他也是科班出身,学问一定不如汤若望精深,但好处就在于入华时间比较短,只是通过观察接触了解了一些中夏文明的皮毛,还没有被完全“礼教”化,或者说“不知深浅”、“不知死活”。时间一长,最多会成为另一个汤若望,也不能实话实说、言无不尽了。所以,这个“误打误撞”的时间点,弘毅很看重。

    但即便如此,弘毅耐心听完尤里的“答辩”后,也是如沐春风一般,欣喜不已。就连“陪考”的杜笃祜、朱昌祚二人,也不再争辩,只是细细琢磨……

    弘毅惊喜的发现,聪明的尤里是从中国人最感兴趣、最引以为傲的所谓“文化”的角度切入了古希腊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之异同分析的。他开宗明义就说到,西人当下之“学问”、或者用后世的词汇“科学”来表述。是在古希腊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发展起来的,并且还尝试着谈及了在他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学问”、特别是“创新”的影响。

    归纳下来,弘毅是这么总结尤里的“演说”的,当然,弘毅自动将尤里中国化词汇的“学问”替换成了“科学”——

    首先,西方之人普遍热衷于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是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

    西方科学和西方文化都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在当时同时也是科学。古希腊自然哲学是西方科学的萌芽,古希腊的哲学家几乎全是自然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们探索自然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索自然界的本原是什么。第二。探索常见的自然现象。第三,热衷于“几何学”研究。

    说到此处,尤里再一次拿小爷玄烨已经做了肯定的亚里士多德做例子。当年亚里士多德研究小鸡发育,准备了21只鸡蛋。每天打破一个鸡蛋。详细记录小鸡坯胎的发育过程。又比如阿里斯塔克对太阳、月亮和地球三个星球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与距离》。再比如欧几里得由5个公设、5个公理、23个定义,推导出467个命题,得出欧氏几何定理。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自然问题到了痴迷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泰勒思掉进土坑的传说很能说明问题。泰勒思成天思考天体问题,连走路也在思考。一天掉进土坑里,被一名色雷斯妇女看见。这位妇人笑他说:你眼前的路都看不清,还去研究天上的事情?

    或许是这名色雷斯妇女说出了中国人当下的普遍理解,故而一下子引起了杜、朱二人会心的笑声。弘毅也跟着笑,却发现包括他在内的三个人,此时此刻的笑声中,已经少有了那些歧视和鄙视,而只是带有欣赏和赞叹之意的善意的调侃。

    尤里还说到,古希腊人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西方科学得以诞生,成为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属于道德哲学,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古代哲人对研究自然界兴趣不大,而更多关注和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并无科学创新的初衷和源泉。关于其中原委,尤里甚至引用了一句可能是从景山老太监那里学来的高深莫测的话交给他的古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而一下子引发了杜、朱二人的大肆赞赏,直夸尤里潜心学问,大有可为!

    尤里哪里知道,这句话出自子产、公孙侨,愿意是说天之道于人高而远,人之道相比人近,所以天道不是人能接触到的,又拿什么来理解和阐述他呢?这只是诸子百家对“天道”的看法之一,却恰好证明了国人“不求甚解”的动因,难怪杜笃祜、朱昌祚大加赞赏。

    情急之下,弘毅赶紧用荀子的话来对所谓“天道”的另外一种含义作了解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制天命而用之”。如此一来,总算再次堵住了二人的嘴巴。

    尤里看到弘毅出手,明智的选择就此打住,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述——

    古希腊先哲们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而做的种种努力,正是科学创新的本意和目的所在!

    既然有利都承认西人“愚昧”故而寻求摆脱,算是无意之中给足了国人面子,所以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进展的十分顺利。

    尤里所说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古希腊人思考自然、研究自然,他们把这看做是人类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学术活动,这是由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摆脱愚蠢,显然,他们是为了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希腊人的这种仅仅为了“求知”、为了“摆脱愚蠢”而从事自由学术研究,并不赋予其任何实用目的的价值取向为整个西方文化所继承。

    在尤里看来,关于探索自然的目的这一点上,东方民族与古希腊人是有显著区别的。比如古代埃及有比较发达的几何学,但埃及人之所以重视这门学科,是因为丈量土地的需要。又比如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已经十分发达,但中国的天文主要是为王朝政治服务的,同占星术密不可分。事实上,西方科学的几乎所有重大成果的获得都与实用目的无关。当然,其中许多成果后来都变成了技术,有了实用价值,但那只是科学的“副产品”。'1'

    这次,有利所运用的中国例证,在弘毅耳中听来无异于被人打在脸上一般无光,可杜、朱二人却以为天文星相自古以来就是为了占卜祸福、服务皇家的,无可厚非,故而也依旧在点首赞同,典型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在西方科学史上,法拉第花了11年时间研究磁生电的方法,并最终得到磁感应原理。他绝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原理会成为未来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电气技术的基础;麦克斯韦也绝不是为了今天的无线电通讯技术才把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抽象化、数学化,并预言电磁波存在的;普朗克也绝不是为了今天的量子计算机、激光技术和超导技术才提出量子假说的;孟德尔、韦斯曼、摩尔根更不是为了今天的转基因技术才去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的。对此,科学史家丹皮尔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不幸,科学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的观念,传播到许多别的国家,科学研究的自由又遭到了危险。科学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如果实际利益随之而来,那是副产品,纵然它们是由于政府资助而获得的发现。如果自由的、纯粹的科学遭到忽略,应用科学迟早也会枯萎而死的。”(。。)

第三百三十九章 ——阿尔巴人队(廿四)() 
尤里所说的第三个观点是:古希腊人注重探寻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使科学创新的源泉永不枯竭。

    尤里说;西方科学的本质在于它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或揭示;而这正是古希腊理智的一个鲜明特征;并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沿传至今。

    为此;尤里举例说道;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文化因素的内涵。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喜欢躲藏起来”。留基伯'1'首先提出“没有什么事情无缘无故而发生;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必然性”。德谟克利特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亚里士多德更把认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看做是哲学探索的基本任务。

    亚里士多德甚至曾明确的说:“认识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人们在掌握一样东西的为什么之前;是不会认为自己认识了它的”。“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认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弘毅对此也深以为意。因为古希腊人的这种注重探寻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以统一地解释某类现象的传统;经过文艺复兴后又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并不断推动了近现代科学的持续进步。

    尽管这一次尤里没有拿中国说事;说明在这一点上他对中国的了解还不深刻;但弘毅比他知道得多一些——

    因为中国没有这种“一探究竟”的文化底蕴;所以中国传统科学不具备探索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本质。中国传统科学其实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忠实描述和一种所谓的“经验总结”。纵观中国科学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科学的经典著作;诸如《墨经》、《徐霞客游记》、《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伤寒杂病论》、《梦溪笔谈》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经验总结;而对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以及这些经验是如何获得的、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等等;则从不加以深入探讨。

    因为所有人都没有纠缠;尤里顺利阐述起他的第四个分论点——

    古希腊人所具有的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使得科学创新永无止境。

    尤里认为。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意味着科学生命的终结。西方科学之所以能持续向前发展;不断出现旧理论的淘汰和新理论的诞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