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兄有所不知,这位亚里士多德被西人称作‘伟大的哲人、学者和先师’,你说是不是和咱们对孔圣的评价有相通之处?”弘毅不得不把后世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三个称呼换做当下好理解的词汇。
“我对他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他曾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云门兄。孔子不也说过,所谓有教无类,这方面。两人是不是相通的呢?”
弘毅适时抛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著名论断中的两个,故意忽略了关于“人是政治动物”,因为政治这种东西在中国太过深奥,容易扯东扯西出去太远。果然,听闻此言,朱昌祚还真有所触动,睁大了眼睛说道:
“此人果真说过?”
弘毅笑而不答,冲着尤里怒了努嘴。
“朱大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过,而且这成为他一整套学问的基础。”尤里心领神会,点头佐证道。
“哦,在那荒蛮之地、上古之时,竟有此等人物会得到孔圣人的真传,的确难能可贵啊!”朱昌祚在事实面前,终于软化了态度。
“好了,我有扯远了。尤里,还是你来说吧,放开了说。”弘毅不再搭理朱昌祚。
“嗻!贝勒爷,您适才说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确是不同凡响,奴才的确没想到您对西方竟也如此了解。”尤里上来先表示叹服。
“哦,都是汤老玛法之功。”不做妖孽,不做妖孽!我只是一个好学的孩纸,恰好有一个当下为数不多的“洋教授”而已!
“原来如此,汤大人有幸得到小爷您的赏识,实在是我们这些西来之人的福气啊。”尤里只能选择相信,接着说道:
“汤大人乃是西人中的高才之士,自然是知道现如今西方所有一切学问的基础,都是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所在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之前更早的时代的古希腊。”
很好,正题终于被引出来了。弘毅暗自窃喜。
“天主来到世间之前的两千年前后,希腊人就侵占了泰西的地中海东部,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不断向海外扩张,在东方和西方都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城邦,也发展了自己的文明,成为西方历史的开源,得以持续了约六百五十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之久。”
尤里开宗明义,不料却遭到了朱昌祚的“不屑”:
“才六百五十年,还‘之久’?”
“大人说的不错。不过,一个文明的长久,不在于主政之人传代有多久远,而是这一文明是否得以传承,文教是否得以延续。大清入主中原,难道中国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华夏文明就断绝了吗?”尤里突然说到了这些汉人最最忌惮的要害,这样朱昌祚一时语塞。
“尤里,说重点,不要谈及无关。”弘毅急忙纠偏——我现如今对这件事都不敢贸然触及,你个洋人凑什么热闹!
“嗻!古希腊文明遗产在其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了,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希腊文明之所以不似它的最初主人那样衰落,而得以生生不息,是有其地理和人文原因的。”尤里的确精明,赶紧回归本题。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在希腊找不到如同中国那般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河川将陆地隔成了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民人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特殊的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腊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部落风气。此为地利。”
“而古希腊周边,又有着埃及的宗教、波斯的哲学、腓尼基的文字、巴比伦的天文和“野蛮民族”的艺术,数不清的远古文明和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都迅速通过这些根系传播到希腊,促进了他们自己的文明的发达。此为天时。”
“于是,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那时的哲人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进行了一种严肃的、批判性的探求——这种探求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他们询问关于它的成份、它的组成和它的运作的问题;他们质询它是由一种还是多种事物组成的;他们探究它的形状和位置并猜测它的起源;他们追求理解事物产生和转化的变化过程;他们沉思地震、日食、月食等异常自然现象,并寻求不仅适用于一次具体的地震或食、而且适用于所有地震或食的普遍性解释;他们开始仔细思考推论和证明的规则。”
“在这些哲人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可预言的世界,事物按其本性在其中动作。”
直到此时,弘毅才终于频频点头——终于说到“点儿”上去了!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第三百三十五章——阿尔巴人队(二十)()
借着尤里对古希腊“自然哲学”'1'的详细论述,弘毅赶紧画龙点睛点评一句:
“恰如华夏先民所说之‘五行’: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各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希腊之人也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些具体之物,如水,或者是云、水、土、石头、火等等。”
“啊?原来西人竟然和我华夏先民有如此共识啊?”杜笃祜大为感叹。
“是的,杜大人。正是由于古希腊人也在思索这些深奥的问题,故而才逐渐发展出他们的学问,也成为当今西方学问的先驱,因为几乎在每一领域、每一问题上,希腊人都留下了思考。”尤里这次不用小爷提示,主动接过了话题。
“古希腊人酷爱学问。至于缘何如此,贝勒爷适才提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所写的某一本书的开篇就说,哲学和学问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和人世间诸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为了摆脱无知人们就会渴求知识。但是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通俗地说,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个条件是“闲暇”。学者不用为着生活而奔波劳碌,因为整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求知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的。”
“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哲学知识是自足的。它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而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咳咳……”
弘毅闻听“自由”二字,急忙出言制止。这还了得?这里可是数千年帝王**一脉相承的中国,你说自由,那还了得!弘毅脑海中最为著名的“自由”,是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其所作的定义:“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可这种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在大明之后的中国谈何容易?
但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是不乏自由精神的:早在《汉书。五行志》中就有“自由”一词。汉朝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到宋朝时。“自由”甚至一度成为了流行俗语。若再往前追述的话,先秦庄子的《逍遥游》已经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庄子之所以称之为“逍遥”,在这里不是当代人所理解的简单的生活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逍遥。而是一种放下名利、放下**。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
说到根本。是因为道家的自由思想在我国学界是一以贯之的中华气概。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则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倾向。他把天地称之为“形之大者”,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处于天地之间”的人也是由气发展而来的。把天地人用“气”联系起来,进一步主张“道法自然”、“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理。
在战国那个诸子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家各派不仅在哲学和政治上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同时还特别在人性问题上发表了不同意见——儒家孟子提出了性善说,法家在人性上持性利说(韩非为代表),认为“利之所在民归之”,人的本性都好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利害”二字。而庄子在发展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基础上,认为人性是自然的、纯真的、朴实的,**和仁义都不是性,主张性不为外物所动。“任其性命之情”保全本性,并且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戕超越的境界。
庄子揭露、抨击了宗法等级、**社会的畸形、病态、丑恶的现象,更憎恶社会现实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他确乎对社会黑暗有着比同时代任何思想家更为深切和清醒的认识。
为了摆脱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异化和压抑,庄子在人生道路上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不与媚世者合流的做法。他那“宁游戏污渎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态度,那对“舐痔结驷”之徒的无比蔑视和深恶痛绝,就是“立足于自然之性的个体对于以礼规划和制约人性的宗法社会的否定和抗议”,是庄子“任其性命之情”的人性理论在人生实践上的运用。
庄子所有这些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超越的思想,集中而明确在表现在《逍遥游》中。他曾提出,在那个等级、宗法、**的社会现实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或“殉利”或“殉名”(《骈拇》),其结果是“人为物役”,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个体人格和精神自由。《逍遥游》的主旨在于说明,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才能回复自然的“本性”,获得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而追求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待”,即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二是“有已”,即自由**及精神的束缚。要实现绝对的“逍遥”自由,就必须像真人那样做到“无待”、“无已”,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是说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是“逍遥游”。
庄子又提出要达到“无待”、“无已”,根本办法是“心斋”和“坐忘”。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就能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忘记自身。
其实,“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学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标志着宗法、等级、**制度下个人觉醒,且有重大的认识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开扩胸怀和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中解放出来。它不仅对后世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生的安立全有极高的价值。
然而,中国毕竟长期处于君主**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也不象古希腊、古罗马那样出现过“自由民”阶级。故而到了所谓封建**的鼎盛时期——明清两代,自由反而成了让人人噤若寒蝉的词汇。
这也是弘毅不得不善意阻止尤里就“自由”一词铺排开的原因。好在杜笃祜、朱昌祚都烦了“学痴症”,对这些闻所未闻的理论正在细细琢磨,一时半会儿没有发表意见。
“尤里,那你说说华夏之学问,和西人之学问有何不同吧!或者就着我刚才那一问,说一说为何古希腊的后人能够创制出那望远镜一观月宫,为何我泱泱华夏却无人做得此物?”弘毅趁机转移话题。
尤里所说的亚里士多德的“某一本书”,其实是被国人译作了著名的《形而上学》'2'。弘毅之所以充满期待的主动问询尤里对东西方“学问”有何不同的见解,是因为通过有力的描述,他发觉这位正规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基础内容还是很了解的,也说得很精准,所以对尤里的“科学观”有了许多期待。
“嗻!”
应答之后的尤里鼓足勇气,稍稍整理了自己的思绪,终于说出了下面这一段长篇大论。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这当中不少理论,都奠下了今时今日物理学的基石。不少近代的名人,如英国科学家牛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都曾为自然哲学编写过著作。
'2'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学着作。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约公元前40年)编成。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着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着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确切地反映了本书的内容。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第三百三十六章——阿尔巴人队(廿一)()
“贝勒爷,各位大人,奴才以为,若论对世间万物之规律的探索,欧罗巴诸国都缘起于他们所说的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诸多先哲所做的学问,现如今也被西方诸国因为其当代学问的真正先驱。”
对尤里的开篇,尽管有些重复,但弘毅还是使劲点头——给杜、朱等人灌输新思想,有些时候是需要反反复复的。
“古希腊的哲人总是在冷静地看待客观世界,始终在思考,我们存在于的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泰勒斯'1'说,万物源于水,是水的变形,但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收养分。赫拉克利特'2'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火浓缩而变为气,气浓缩而变为水,水浓缩而变为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返回到火。德谟克利特'3'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原子’构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这一番详细描述,弘毅倒是多多少少能够理解,毕竟《古希腊哲学史》是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之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