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穿康熙换乾坤-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弘毅没有急于表态,一直等到愿意发言的人纷纷给出“德、能、勤、绩、廉”等等诸多要素的不同诠释之词之后,才深深施礼,说道:

    “众位大人皆言之有理!在玄烨看来,却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大清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统帅这支船队!或者说,我皇阿玛想用何人!”

    众人恍然大悟——好你个小玄烨,你把我们绕来绕去,谁都忘了这一条:皇帝最大!可不是嘛!皇上想用谁就用谁,也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诸位大人。你们不要误解玄烨的本意:揣测圣意可是罪过!我的意思是说,圣君临朝,自然对用人之策了然于胸。关键是看,我们推举的人选。能否符合皇上的心意。或者说。能否实现皇上的宏图伟愿!”弘毅知道这些人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在巴结老爹。所以不等福临出声,自己先解释起来。

    “是吗?玄烨,你倒说说。选择同安王,如何就能符合朕的心意了?”福临其实心中哪有什么定论?但儿子把自己给架起来了,当爹的也只能端足了假使,故而故作神秘的发问。

    “皇阿玛,儿臣不敢揣测圣意,更不敢学宵小之辈、投其所好。但是,儿臣临摹皇阿玛处置朝局大事的行止久矣,却逐渐参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就事论事、用其所长。所谓人无完人,圣君更不会对任何人求全责备,皇阿玛之用人,就是量才使用、用人不疑。”

    “哈哈,玄烨说的不错,量才使用、用人不疑。诸位爱卿,朕对你们可不就是如此呀?”福临大手一挥,指向众臣。

    “吾皇圣明!”大家纷纷做感恩戴德状。

    “皇阿玛,依儿臣看来,同安王也绝非圣贤,更不是无可指摘之人。他私自出海行商,也与西人过从甚密,甚至一度与前明朝廷兵戎相见。但那都是前明旧事了。就连崇祯不也意识到郑芝龙堪为大用,所以才下旨招安?更何况我皇阿玛慧眼识珠之能,远胜于他!”拿崇祯这个亡国之君的个别明智之举来刺激福临,往往会有奇效。

    “崇祯?朱由检不过给他一个小小的副将,而朕给他的,是同安王!”福临果然接过话茬,表明自己可比亡国之君强过千万倍!

    “皇阿玛圣明。正是因为我大清奉天承运、替天行道,所以即使曾经委身南明小朝廷,可最后同安王还是拨乱反正、归顺大清。不仅如此,他还再三规劝其子郑森,最后父子双双做了我大清的王爷,替皇阿玛您镇守东南海疆,他日还要收复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不是?由此说来,其功劳不小,其地位也是不低的!”

    弘毅这是“友情提示”——诸位大人,你们可别被刘昌误导了,无论如何,人家一门两王,而且手握重兵。你们朝堂之上随便说人家可能会“反”,动动嘴皮子的事情而已。可一旦传到郑氏父子耳中,果真把人家情不得已得逼反了,到时候看你们有谁能够动动嘴皮子就再次轻轻松松降服了他们手中的数万兵马?!

    “嗯!有理!同安王、海澄王来归有功,朕是不会负了他们的!将来评定台湾,朕还要大大的加封他们父子!折库讷,你可草拟一封旨意,告诉同安王、海澄王,朕的这一番心意!”

    福临经此提醒,也是恍然大悟、庆幸不已。反而由此及彼地在心中责怪起刘昌来——幸亏玄烨提醒朕!你只顾得胡乱开炮,想做什么直臣谏臣,可你险些害得朕犯了大错!明白过来的福临恶狠狠瞪了刘昌一眼,再次将稍稍平静下来的刘大人吓得魂不附体。

    “皇阿玛,别的不说,若是这出海行商一事,的确非同安王莫属。用他,就是人尽其才。给他这个机会,就是用人不疑。儿臣猜想,同安王父子得了朝廷如此之信任,一定会竭尽所能,也定然不会辜负圣望!”弘毅看出皇帝和刘昌之间的微妙“互动”,急忙再次将话题拉回正题,也算是解脱了刘昌的危机。

    “何以见得?”果然,福临决定暂且放刘昌一马。

    “同安王之所能。刚才戴大人已经言明,儿臣深为赞同,不再赘述。单论刘昌大人的担忧之处,玄烨却不以为然。如果我能证明同安王必定是忠君事主之人,是不是万事皆备了呢?”弘毅虽然话语中还是在反驳刘昌,可从此人此时的眼神里,却看到了奉若再生父母般的感恩戴德!

    “那你又如何作此定论?”

    “儿臣有三问,解答了这三问之后,作此定论也就水到渠成了。”弘毅信心满满,表现的不容置疑。

    “哦?哪三问?”

    “其一。同安王幼年为何舍弃父母、背井离乡?”弘毅环顾四周。貌似设问待答,却做好了自问自答的准备。

    众人默不作声。一则是因为的确说不上来。这不足为奇:后世史学界对郑芝龙父亲到底是谁都还没有定论,足见当时史料的匮乏。毕竟他不是显赫出身,档案底子一定很少。二则是因为明哲保身。即使有人知道一点原委。现在也不敢贸然出口了。如今这位小爷的种种厉害。可谓历历在目。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个陷阱呢?

    “玄烨以为,同安王年幼离家,恰是因为海内动荡难平、民不聊生、无以为继。假使前明之时有如今日。四海升平、与民休息,百姓但凡能够养家糊口、安稳度日,试问中华之人,又有谁会舍弃父母、背井离乡?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故,同安王迫于无奈,往澳门一方自谋生路。可见,他不是数典忘祖之辈,而是谨遵孔圣教诲,游必有方。”弘毅自问自答得说到尊重孔圣人了,汉臣大多点都称是。

    “同安王纵横海上多年,前明之时终于获取官身,但不久却辞官归去,返回了家乡泉州南安,由是而论,其不可谓不是一个眷恋故土之人。适才戴大人说起过,当年他起兵作乱之时,对家乡百姓却是多有周济,应该也是个与人为善的人。”轮到戴明说使劲点头,以为“奥援”'2'了。

    “但凡眷恋故土、与人为善之人,衣锦还乡的夙愿总是免不了的。顺治四年郑芝龙来投之后,睿王多尔衮虽有体恤,却始终不得要领,毫无优待,只是让他入旗、授予一等精奇尼哈番爵位而已,未见破格优加,反而严加看管、多有防范,就连其在旗家眷的生活都毫无着落。故而东南郑森以为借口,迟迟不降。”熟知郑森抗清历史真相的弘毅,此时却故意把一个大大的屎盆子往亡人多尔衮脑袋上扣去——没有办法,责任总要有人来扛不是?而且您最合适!

    一说到自己的叔叔多尔衮,福临就来了气儿。再听到玄烨将郑森迟迟不降归罪到他的身上,果然十分解气,也是频频点头。

    “幸而皇阿玛亲政之后,这才让他一家享尽华贵:先是顾及其子郑森未降,怕其被人诬陷,故而多有寰护。继而让他们一家妻子来京团聚,再改授同安公,世袭罔替,旋即又父子同封王。兄弟子侄,满门伯爵都督'3',可谓荣耀之极。”玄烨话锋一转,使劲表扬福临的明智之举。

    如此一来,福临被表扬得来了兴致,突然发问道:

    “折库讷,你可记得朕当年是如何寰护同安王的?”

    “回皇上的话。顺治九年秋七月,皇上命内大臣、公、遏必隆,鳌拜,巴图鲁,内大臣哈世屯,大学士范文程等传谕郑芝龙,曰:朕闻尔子弟在福建为乱。尔投诚有功,毋轻出城行走,恐人借端诬陷。即往坟茔祭扫,亦必奏明乃去。朕嘉尔功,故以此告谕。尔子在京有成立者,可送一人入侍。”折库讷好才华!说来就来,字字清楚明白。

    “同年八月,郑芝龙上奏朝廷,言其祖父坟茔俱在原籍福建,请留继母及子、弟各一人守视,其妻妾及二子移送来京。又以住房在镶黄旗,而身属正黄旗,往来未便,恳请改隶旗分等。于是得上谕曰:郑芝龙准入镶黄旗,仍官。其在京一子为二等侍卫。兵部即行福建督抚,除伊母、弟及长男听留原籍外,其妻妾两男,即填给勘合,遣人同芝龙所差家人,护送来京。”

    “十月,皇上赐浙闽总督刘清泰敕曰:近日海寇郑成功等屡次骚扰沿海郡县,本应剪除。但朕思昔年大兵下闽,伊父郑芝龙首先归顺。其子弟何忍背弃父兄、甘蹈叛逆?此必地方官不体朕意、行事乖张。郑成功等虽有心向化,无路上达。又见伊父归顺之后,睿王令人看守防范,又不计其在籍亲人作何恩养安插。以致成功等疑惧反侧。朕又思郑芝龙既久经归顺,其子弟即朕赤子,何忍复加征剿?若成功等来归,即可‘用之海上’,何必赴京?许以赦罪授官,听驻劄原住地方不必赴京。凡浙闽广东海寇,俱责成防剿。其往来洋船,俱著管理,稽察奸宄'gui,泛指坏人、歹徒。《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输纳税课。若能擒斩海中伪藩逆渠,不吝爵赏。此朕厚待归诚大臣至意尔,当开诚推心,令彼悦服。”

    好一个折库讷,用福临的圣旨来悄悄印证玄烨将郑氏父子“用于海上”的论点,而且还提及了防剿海寇、管理洋船,实在是有心之人!弘毅感念地冲着折库讷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皇阿玛圣明之极也!如今同安王和海澄王父子共同镇守东南家乡,也可谓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不论当日同安王于皇阿玛亲往京郊送别之时立下的‘永不返'反'朝’之誓言,假使让他再反,恐怕他也不会舍弃如今地位!因为,当年的走投无路离乡背井,不就是为了今日的荣华富贵吗?”这一句可是关键,因为这是弘毅穿越的功劳!

    大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郑芝龙先生,我要好好正一正你的名声了!毕竟,大清首支武装商船舰队在向你招手了!

    '1' 白活,此处读作'báihuo',东北方言,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说”、“讲”。例如“说一说xx”,就用“白活白活xx”。

    '2' 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语出明代《先拨志始》:“奥援有灵;朝廷无法。”后来被广泛运用到了台湾选举语言之中,成为了术语。

    '3' 顺治十年五月,福临曾下旨:“封精奇尼哈番郑芝龙为同安侯。子成功为海澄公。弟鸿逵为奉化伯,芝豹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总兵官。各食禄俸如例。成功、鸿逵另有专敕。芝豹遇缺推补。朕推心置腹,不吝爵赏,嘉与更始。”(。。)

第一百七十一章——科罗湾海战() 
弘毅为了给郑芝龙正名,采取了“三问三答”的办法。第一问,是从“身不由己”的角度出发的,效果也不错,下面就要继续深入了。

    “二者,同安王早年为何远涉重洋、出海谋生?”

    弘毅此问,目的却是要“厚颜无耻”的论证郑芝龙当年纵横海上、做了最大海盗之种种行径的“正当性”。虽然发问,自然还是没人愿意贸然回答的,所以弘毅顺利展开了自己的下文。

    “玄烨以为,澳门一地,早已成为西来红毛之谋利重地。以此为中转之所,他们将天朝物产及倭国、朝鲜的特产源源不断输往西藩,谋取重利。正如戴大人所言,旅居澳门之时,芝龙便展露才智,学会了行商贸易,到过吕宋,并学会了当地土语和佛郎机文。在与佛郎机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又接受汤老玛法一教之洗礼,取教名贾斯帕,另名尼古拉。其时同安王在澳门投靠的乃是他的舅父黄程。此人营商置舶,兴贩东洋,见芝龙能干,遂谴其依附于‘侨氓’倭国平户的内地华民、同为泉州之人的李旦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鹿皮等物,从香山澳放洋,远赴倭国,并侨居长崎。芝龙后转而经商,为其舅黄程贩卖白糖、奇楠等物。”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儿臣料想同安王明白了当年的中华海外,乃是鱼龙混杂、枭雄四起之时,假若乘势而为。或可为止。”弘毅如愿作答,准备谈一谈“冒险王”郑芝龙的动机。

    “后来他辗转倭国、吕宋、台湾诸地大行海上贸易。乃是因为在澳门一隅得以知晓红毛西人富有‘冒险’之识,海运行商看似风险颇巨,然其利更厚。加之红毛之人欺前明朝廷无人,不明海运之利,几无官办海船下海,更谈不上水师护卫了,故而强取豪夺、大发不义之财。为何西来藩寇能横行咱们的海上,我们却要逆来顺受、大开方便之门?于是。同安王发奋图强,统合诸方华人势力,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船队,并且敢于在咱们中原王朝自己的海上,和荷兰人硬碰硬!汤老玛法曾告诉玄烨,前明崇祯六年,同安王率船与荷兰人多次交手。互有胜负,直到金门科罗湾一役,大败荷兰船队,同安王得以称雄东洋南洋!”

    *

    *

    说到金门科罗湾海战,弘毅充满了中国人的自豪,对于海战整个始末。也是数如家珍一般清楚——

    历史上,金门科罗湾海战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1958年9月2日的“九二海战”,属于“八二三”炮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海战两方分别为人民解放军与**。再一次就是弘毅所论的1633年“金门料罗湾海战”。

    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大门之外,看到了庞大的利益却始终不得要领。打不开朝贡体系的藩篱。故而权衡再三,荷兰人不惜开战,以迫使中国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人从中国采购商品。但若向西、葡两国开战,则胜负难预料;若以先进的大炮武器、性能优异的快速战舰攻击中国,则似乎十拿九稳。

    于是,荷兰派战舰十一艘于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进兵南澳,往占厦门。十二日,舰队到厦门湾北侧,攻击郑芝龙在厦门湾内正在整修的船只。郑芝龙不料荷人会攻击他,因不久前郑芝龙答应发给台湾方面自由贸易的执照,认为这样应会使荷兰人满意。所以与海盗刘香在广东附近会战完毕后,并未防备荷人来袭,而顺势引兵在广东靖寇,只将海战受损的船舰发回厦门整修。

    七月十二日,荷军偷袭厦门。明军在毫无防守的情况下大败,计有郑芝龙部下十艘船被焚,张永产部下的五艘船亦焚毁。郑芝龙停在厦门的船队被彻底摧毁。

    此后,荷兰军威大盛,船舰封锁厦门湾,横行于鼓浪屿、金门、厦门之间。明廷因战力损失,无力再战,派员与荷兰协商,荷兰人一方面与明廷协商,另一方面还四处掠夺,并强迫厦门、金门、烈屿、鼓浪屿及附近村落每周提供二十五只猪、一百只鸡、二十五头牛,否则就再度攻烧。

    七月十七日起,荷兰从攻击河流上游改为封锁海面、掠夺船只。

    七月二十六日,明廷指责荷人烧毁大明皇帝的船只,要荷人赔偿战争损失,贸易方面则一定要协商签约,也就是还要遵守朝贡体系。荷兰人自恃优势武力,对独占中国市场的大饼指日可望,当然对明廷的协商感到不耐烦。巴达维亚方面摆出战胜者的姿态,认为一定要迫使中国政府不再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交易。如果中国不同意就必须再度对中国作战,直到达成目的。

    郑芝龙对荷人偷袭厦门深恶痛绝,于是发挥“江湖强人”的本色,将自己拥有的私人海上武力秘密调集,使用全新的英国舰炮,配备有丰富海上经验的老干部,积极准备战舰、放火船外,还发出了悬赏令:参战每人给二两银,如果战事延长,额外给予五两。每只放火船有十六人,每人须带木或草,如果烧了红毛船,给二百两(由十六人均分),一个红毛人头五十两。悬赏令所动支的金钱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