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之主所宜有耶?臣思皇上,天下之父;皇后,天下之母。父有出母之议,为人子者,即心知母过,尚不免涕泣以谏,况绝不知母过何事,又安忍缄口严父之侧而不为母一请命乎?”
福临又令诸王、贝勒、大臣们集体讨论,讨论结果还是不同意福临废后的动议,仍然主张皇后正位中宫,并“照顾”到福临的情绪,甚至采纳孔允樾的办法,建议分立东西两宫,让皇帝有两个正宫皇后。福临更加气恼,命令大臣们继续讨论,并谕示孔允樾主动认错。孔允樾迫于压力,只好引咎自责,表示支持福临。这样,诸王大臣再开会讨论时,都表示完全按照福临的意见。
福临是铁了心要废后,连皇太后都挽回不了。在侄女和儿子之间,在家务与国政之间,布木布泰到底还是选择的后者,于是有了福临这样一纸诏书:“自古立后皆慎重遴选,使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室。”【正史中,后来福临在亲自撰写的《端敬皇后行状》中,曾经提及这位废后,说她“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可见,两人关系实在是不怎么样,到了不离婚不行的地步了。】
静妃扯出这一段陈年旧事,借以宣泄长久以来心中的不满,本以为必定会招来皇太后的一番责骂,不料等来的,却是姑母布木布泰悄然滑落的一滴泪水。
“姑祖母!孙儿惹您生气了!您别哭呀!”乌伦珠日格顾不得自己早已梨花杏雨的,反而拿了一方帕子去擦拭布木布泰的泪水。
“唉,孟古青,姑母对不住你呀……”皇太后长嘘一口气,“也对不住乌伦珠日格……”。
“姑祖母……”皇后年轻。第一次听皇太后如此说话,竟有些慌神了。
“你们都听我说,”皇太后瞧了一眼稳稳端坐的孟古青,这才继续说:
“满蒙一家是太祖开国以来的定策,也是我蒙古诸部得意休养生息、繁荣昌盛的根基呀。我蒙古科尔沁部'1',原本只不过是漠南蒙古'2'中的一个部落,要算上漠北蒙古'3'、漠西蒙古'4',我们科尔沁更是沧海一粟罢了。可为何我们能够有今日的地位?还不是因为我们科尔沁的姑娘陆陆续续做了这大清的后妃,陆陆续续嫁给了他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给他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皇帝将孟古青你贬黜为静妃。那是他一时鬼迷了心窍。竟然将他自个儿对九王多尔衮的怨恨发泄到了你的头上,再加上你也有些心高气傲……”布木布泰点到为止,没有深究。
“但我们科尔沁的姑娘还要继续来做这个皇后,否则。不说我们蒙古诸部。就是他爱新觉罗家。也会坐卧不安!皇帝还是明白这一点的,这才有了乌伦珠日格的聘妃册后!可他毕竟年轻,而且也想着做一番宏伟大业。所以总会使些小性子,这是我这个当额吉【蒙语:妈妈】的错,没有给他一个称心如意的幼年……”伴随着自己的演说,布木布泰再一次留下了眼泪。
这一次,孟古青知道自己该表示一下了,终于起身上前,亲手擦去了姑母脸颊上孤悬的泪滴。
“姑母,别说了,侄女知道您的一番苦心。”孟古青安慰道。
“唉,乌伦珠日格,你还年轻,皇帝也在壮年。找个机会,姑祖母再给他耳提面命一番,让他早日给你洒下龙精,让你这大清皇后诞下龙子,那这小皇子岂不就是嫡传第一子了?”皇太后说到此处,笑着望向皇后。
皇后早就羞得面若桃花,却还是带着泪滴、欣喜地说道:“孙女谢过姑祖母了。”也是,蒙古女子到底还是蒙古女子,在这些人之伦常的事情上,就比一般汉女少了很多扭捏。
只有废后孟古青,却是猛地震了一下身子,没有言语了。
幸好皇太后只是一味去安慰皇后,丝毫没有察觉这位废后的异常。
“不过,这小玄烨却还是不能让你收在启祥宫,你可知为何?”皇太后喜见皇后笑逐颜开,这才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了。
“孙女不明白,还请姑祖母明示。”
“嗯,一旦你将玄烨纳入启祥宫,皇帝会因此而记恨你,那个董鄂庶妃也会,就连康妃也会记恨你的。毕竟,那才是他的亲额吉,你可曾想过?”
“她康妃……”皇后有些懊恼,一时冲动就想说“她康妃母子来求我,我才如此的!”
“皇后,你还不明白此中利害吗?都是我们没有思虑周全就贸然行事!快谢谢皇太后的提点呀!”废后静妃急忙提醒——你个小丫头可不能和盘托出呢!
“哦,孙儿明白了!多谢姑祖母的提醒呢!”皇后这才反应过来。
“嗯,所以哀家才没有答应你,你们不会记恨我吧?”皇太后如释重负。
“怎么会呢,多亏您及时阻止,要不然岂不铸成大错?”那姑侄二人异口同声。
“常委会议”在一派喜气祥和中圆满闭幕。
'1'科尔沁部为蒙古旧部名,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下,明朝末年成为蒙古察哈尔林丹汗部。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林丹汗失和,率部投奔满洲努尔哈赤,为最早归附清王朝的蒙古部落。所属六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共十旗,会盟于哲里木。科尔沁部与清皇室联姻,关系密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的多个妃子,包括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等均出于此部。清末将领僧格林沁、起义军首领嘎达梅林等都是科尔沁蒙古人。满洲人认识藏传佛教也与科尔沁蒙古人有关,而他们也几乎世代与清代满族贵族通婚。
'2' 漠南蒙古。漠南蒙古,简称“漠南”,是明末至清末之间使用的、与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并立地理和部族概念。漠指的是戈壁沙漠,漠南蒙古分布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在清朝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相对。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并逐渐向内蒙古草原进行扩张。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统一蒙古的雄心。位于后金和察哈尔部之间的科尔沁六部和喀尔喀五部,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科尔沁部部长明安和喀尔喀部的锡伯、卦勒察两部曾参加反建州的九部联军。失败后科尔沁部嗣部长奥巴首先服于后金。林丹汗率部逾兴安岭攻奥巴。被后金军败于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喀尔喀五部中的锡伯、卦勒察两部也先后为后金和林丹汗攻灭,其余巴林、翁牛特、扎鲁特三部亦相继臣服于后金。后金还诱使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四部离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势力日削。1628年(明崇祯元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1632年(崇祯五年)。后金主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后金。1634年(明崇祯七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玺归降。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漠南蒙古降顺后,向建州进“九白之贡”(白马八匹、白骆驼一头),表示臣服。清统一蒙古后,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
'3' 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即大漠(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是现在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乌梁海大部地区)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在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南相对。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清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清政府建立了联系。十六世纪才正式有喀尔喀之名【这个喀尔喀部因为蒙古族才能成为一个部,在没有加入蒙古族之前他还是一个在喀尔喀河半渔猎半游牧的部落;喀尔喀蒙古是由世代居住在蒙古本部的蒙古人演变而来,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比如成吉思汗家族的乞颜部、札木合的部众、蔑儿乞人、乃蛮部;也有通古斯人与突厥人】。清朝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清朝政府建立了联系。天聪九年(1635)致书与后金通好﹔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
'4' 漠西蒙古,明代末年,大漠以西各部称为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其分布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清代厄鲁特蒙古,主要分布在东起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其具体分布的地区为:准噶尔部,分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杜尔伯特,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两岸;土尔扈特分布在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一带(天命元年前后,土尔扈特部迁往伏尔加河下游地方);和硕特,游牧在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后又迁至青海、西藏一带。漠西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只有一个松散的联盟,和硕特部首领担任盟长。至17世纪20—30年代,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取而代之。引起其它厄鲁特部的领袖和部众不满,出现外迁内逃的形势。(。。)
第一百二十章——悲催大将军()
与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们召开核心成员“常委会”的同时,在位育宫,爱新觉罗家族核心父子二人也在看似有一搭无一搭的对话。
“玄烨,你可知道简郡王的福晋前些日子薨了?唉,‘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可惜呀,年纪轻轻就……唉”福临坐在御案之后,唉声叹气。
“窝克【满语:婶婶】真是可怜!”配合着再生爹的语气,弘毅也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其实福临哪里知道,在他说出那句语出《论语。颜渊》的名句之时,弘毅却是浮想起贝克汉姆到中国来大秀的那副刺青!
“嗯,阿玛我,想给你的这位窝克,加祭一次。”福临说着,拿起御案上的一本奏本,亲手递给了旁边神情落寞、甚至有些“发呆”的小儿子。看来玄烨也是个重感情、懂孝道的娃娃——皇帝如是想。
小贝的祖宗估计现在正在英伦三岛上经受着“护国主”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吧,一定没听说过这句话——弘毅如是想。
这位和硕简郡王济度,去年十二月被福临命为“定远大将军”,提了万余人马北上,进抵“北海”【贝加尔湖】东南一百五十里之色楞格河谷地地区,并于乌兰乌德设屯驻守,后来暂领乌兰乌德章京一职,这全赖当时还不到一岁的玄烨所赐。要知道在正史里,他虽然也的确在同一时间被授予“定远大将军”的名号,却不是去那极北的苦海之地“北海”。而是南下福建沿海对付日益坐大的郑成功。
可这一去,他家里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四月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三继福晋、济度名义上的正牌母亲叶赫那拉氏。苏泰'1'故去,紧接他的老爹济尔哈朗五月份着也“驾鹤西去”,他三弟、和硕敏郡王勒度也被“温柔”剥夺了镶蓝旗旗主的位子【单独这一件事不是正史】,接着又是前几日济度的正室福晋不幸亡故。
迄今为止“一年三丧”,再加上自己家“旗主”乌纱帽的丢失,真可谓家门不幸了。但这不幸还没结束呢!弘毅知道,济度的那位弟弟、多罗敏郡王勒度,现在早已病入膏肓。估计“彻底报销”也就是一两个月的事情了。与此算来,可谓“一年四丧”。【正史上,敏郡王勒度于同一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十月十九日薨于北京。年仅二十岁(虚岁)。因无子继嗣。而除去了敏郡王爵位】
但为了稳定军心。皇帝福临和贝勒玄烨都极力主张将这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对远在天边的济度暂时隐瞒下来,并且又派宗人府宗令岳乐亲自去做工作,就连勒度等人在写给济度的家书中。也是不敢丝毫透露上述内容的。好在极北之地与京师之间,书信寄递不是那么频繁。
弘毅闻听福临说要“加祭'2'”一次,心里瞬间感觉自己有些对不住这位堂叔了。虽然正史里面,济度也同样是在大破福建郑氏后,于顺治十四年三月返回北京之时才得知父亲、嫡母【妾生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老婆和弟弟早已相继故去的噩耗,可毕竟在这有违常伦的事情中,有了自己的一份参与,实在是不好意思。
济度的确比较悲催,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班师还京。时世子济度父和硕郑亲王、母福金【即“福晋”】、弟多罗敏郡王,及世子福金,俱已相继薨逝。及至京,上命议政大臣哈世屯等迎至卢沟桥,告之(这些坏消息)。世子随诣灵柩前,哭泣尽哀。然后还府。上亲临其第。济度率官属出迎,上望见,恻然堕泪。稍前,上降舆,执其手,恸甚。侍臣无不挥涕。上谓济度曰:‘朕来,初欲解慰,及见尔恸不能已。尔尚勉听朕言,少节悲哀,为国自爱。’遂(亲)手赐茶酒,复赐诸贝子公大臣。茶毕,还宫。”
“儿臣也听闻宗人府的主事说过加祭之事。”弘毅没有打开奏本,因为脑子里在想着济度家里的不幸,有些走神,只是恭敬却又有些随意得作答,没有经过缜密的思维。
“哦?是吗?对了,阿玛都忘了早就给你封了宗人府右宗正一职了。呵呵,那这宗人府的事情,你的确应该听闻了。”福临微微闭目,似有所悟。
原本十分放松、甚至有些懈怠的弘毅,闻听此言,一下子后背发凉!不对!自己的对奏有问题!福临一句“宗人府的事情,你的确应该听闻了”,竟让弘毅出了冷汗,为何?
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多、太早了!
“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小孩子都知道,就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才能保全自己。可要是在皇帝身边久了,特别当你还是“日渐受宠”、“得以重用”的皇子,难免有所放松警惕。不过一旦伸手过长、甚至是貌不恭顺了,只要你还不是皇帝,就依然会有危险。
福林说此话的时候,微闭双眼,就是一种不悦的表现,这对于在当代官场打拼了十多年的副处长级干部弘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皇阿玛,儿臣得以偶然听闻此事,不过是宗人府临时调配去皇仆局当值的主事与儿臣闲谈所致,并不是在宗人府衙门之内打探而知。”弘毅收拾心思,赶紧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