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曹进的了解,曹进本人也不会同意的,势必会不顾一切也要将这次赈灾任务完成。
“陛下有没有想过此时免去曹进职务后的后果?”范秉正反问。
皇帝微一点头道:“后果朕自然清楚,不过丞相你和曹进都是我朝的栋梁,这圣朝的江山朕还要靠你们守着,眼下局势,人力所能为之的曹大人基本已经做到了,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虽然此时免去曹进职务会对民心造成影响,但比他丢掉性命而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了,朕觉得自己的决定的没有错。”
范秉正沉思良久,皇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曹进先前就因为梁宇的事得罪了太后的娘家,要不是皇帝给压着曹进早就不知死了多少回了,这一次曹进无意间卷入了这场叛乱之中,正好让那些想对付他的人找到了机会,如果继续将曹进留在光州很可能会被人暗算,到时皇帝虽想救曹进也是鞭长莫及,将其免职调回京城反而能很好的保护他。范秉正也为难了,他自然不希望曹进扑了夏大人的后尘,到时候不止百姓寒心就连天下有识之士也会对朝廷望而生畏,这结果自然是他不愿看到的,但赈灾的事他又实在放心不下。
皇帝见范秉正不说话便问道:“丞相,你说说朕应当如何办?”
范秉正最后长叹一声。他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以为皇帝只是单纯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才一味反对自己。虽然现在他知道皇帝的用意,不过他并不完全认,只是理解罢了。
第196章 蔓延(一)()
事情到最后还是范秉正放弃了,他没有再要求皇帝。皇帝见范秉正气色难看,就让他在家好好休息几天,可以不用上朝,有什么事情就让常将军代为转答。
之后范秉正就呆在了府中,其他人只以为是他惹怒了皇帝被遣回了家。皇帝如此手段,其他人怕受到牵连,也不再敢过问曹进的事。
在相府的晏殊得知了朝中的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已不在朝廷多时,影响毕竟有限。连如今身为丞相的范秉正都无能为力,他又能如何。关键的是范秉正也未对他提及朝中的形势,显然是不想说,他也就没多问。两人只是会偶尔说起一下杭州的事,期间晏殊向范秉正提起了宁叶,他将从李道那里得知的一些关于宁叶的消息说与范秉正听。范秉正得知那首名动一时的《水调歌头》竟是出自宁叶之手时也是大吃一惊,在仔细了解一番后,顿时勾起他对宁叶兴趣。表示以后一定要让李道向他引荐这位青年才俊。
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五洲转运使曹进被免职和建州起义的事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关于曹进和建州军士叛变两者之间的关联人们并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也是范秉正故意为之,他为了降低曹进免职的影响建议皇帝下旨的时候不必提及建州的事,皇帝也就照做了。所以大部分人对曹进忽然被免职多是疑惑多于不满。
三日后两万多禁军浩浩荡荡朝建州而去,军队一动城中有关建州的事就传开了,几天后便已经传到了杭州宁叶沈瑾瑜等人的耳中,沈瑾瑜是沈括的千金,对这其中的细节算是了解了一些,便告诉了宁叶,曹进免职与建州叛军起义的关系。所谓旁观者清,宁叶对朝廷要如何处置曹进并不是很关心,他担心的是建州起义的事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他一样,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都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
那天沈瑾瑜和宁叶就建州起义影响讨论了很久,两人的想法基本一致,建州起义很可能只是暴乱开始的前兆,它必定将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至于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猜不到,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建议沈括稳定好杭州境内情况,以免朝廷怪罪。
建州起义的事由南向北传遍了整个国家,身处仓明县的李道没能率先等到范秉正的回复,却等到建州叛变的事。而更加不幸的是,就在这些天里林县令在城中四处抓人,弄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林县令名义上是抓混进城的流民,实则也抓了不少的普通百姓用以滥竽充数,然后再随意调查一番后又给放了。李道曾多次亲自拜访他,询问他何时才能将城中流民的抓完,何时才能解除城中禁令。但最后李道得到的却只有他的搪塞,那位林县令总是说很快就能抓完了,让他耐心等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由于林县令的禁令城中商铺尽数关闭,百姓没了营生,只能靠着官府赈灾粮维持生计,随着时间的过去,赈灾粮一天天减少,到如今一个人一天只能勉强吃上一顿,百姓心中早有怨言,以前物价是贵了,但总还有卖的,但现在商铺关了,他们只能等着官府那少的可怜的赈灾粮,连肚子都填不饱。如今又因为流民的事,还要每日提心吊胆,生怕官府找上门。这些抱怨有人听进去了却无能为力,而有能力的人却装作听不见。
如今的昌明县虽表明平静,但却隐藏了致命危机,尤其建州的事传到了昌明这一带后,使城中隐匿的危机更加致命。
李道察觉到了昌明平静下的异样,心中甚是担心,他多次求林县令让其撤了禁令,并让商户开仓贩售囤积的粮食和药材。李道向他说了城中的异样,警告他百姓已经到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让他适时变通不要让昌明变成了第二个建州。但林县令却看不出城中的危机,并未采取任何措施,依旧坚持要先抓人后解禁的原则。李道无奈,一连写了好几封信给范秉正,希望能引起范秉正的重视,但却杳无音讯。
县府内苑的柴房里,彩儿拿着扇子呼呼地扇着药罐,自己烟熏成了花猫却浑然不知,她时不时鼓着腮帮子猛地吹火,结果又被呛得连连咳嗽。
没一会药罐里的水便咕噜咕噜沸腾起来,蒸蒸的热气从嘴壶里腾起,就在这时房门嘎吱作响,锦娘拿着切好的药走了进来。
“药来了。”锦娘小跑着到了彩儿身边。
那所谓的药并没有多少,不过都是些药材碎末,是药房里一些用剩下的残渣,但即便是这些东西,也是锦娘拖了张捕头花了一天时间才弄到的。
彩儿见状赶紧揭开盖子,帮衬着锦娘将药倒进了药罐里,生怕掉了一点。末了,锦娘抬头看向彩儿时却忍不住笑了。
“你的脸!”
见锦娘发笑,彩儿问道:“我的脸怎么了?”
锦娘拿出了丝帕,一边说着一边给她擦拭:“脸上都是烟尘,别动,我给擦擦。”
彩儿笑得跟个花猫一样:“谢谢锦娘。”
没一会彩儿又变回了那灵动可人的人小姑娘,如胭脂般的肌肤,白里透红,眼眸如星,晶莹剔透,简单而朴素。
“好了,我们漂亮的彩儿又回来了。”锦娘笑道。
之后两个女子就一起守着炉子的火候。药罐慢慢烧着,时不时扑腾的火光在两张美丽的脸上游动,看着火光锦娘不知觉想起了死去的丈夫和孩子,眼泪在火光印射中显得格外剔透。
彩儿见状急忙问道:“锦娘你怎么哭了?是不是谁欺负你了,告诉我,我给你报仇。”
锦娘反应过来后赶紧擦去了泪水,看着药罐幽幽说道:“我只是恨,我的相公就是因为买不起药给病死的。现如今就这么一点药就花了足足二十两银子一天功夫才弄来。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落得和我相公一样的下场。”
彩儿自打李道受伤就没怎么出门了,一直陪在李道的身边,对于外面的情况她只有一个概念,就是什么都没了。
“锦娘过去的事就让过去了,而现在的事,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况且少爷已经不是县令了,这些还是交给那些当官的去处理吧。”彩儿道。
锦娘不再做声,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压抑起来,彩儿知道锦娘担心那些普通百姓,但是她们身为女子而且身份低微也不能为那些人做什么,过了一会,她转移了话题,一脸好奇的问道:
“锦娘,昨晚你做的那个丸子叫什么啊,白白嫩嫩的挺好吃的。嘻嘻,能教教我怎么做吗?”
锦娘知道丫头的用意,温柔一笑,道:“那叫鱼丸,我家乡的一种菜肴。”
“怎么做的?”彩儿接着追问。
“作法很简单,就是将鱼肉细磨后捏成丸就可以了。”
接下来锦娘便将鱼丸的作法仔细向彩儿讲了一遍。
这一遍下来,给李道的药也就煎好了。随后彩儿和锦娘盛了药去了李道的房间。
“少爷,我进来了啊!”彩儿轻轻敲响房门。
“进来吧。”
二女推开门就见李道伏在书桌上正写着什么。
彩儿端着药上前。
“少爷,先把药喝了吧。”
李道放下笔,接过接过碗,将药一饮而尽。
“小心烫。”彩儿提醒一句。
李道倒没觉得有多烫,笑了笑:“没事。”
锦娘从进来开始目光便落在了李道的书桌上。纸上的内容她大致扫了一眼,写的都是城中的情况,这种信她不是第一次见李道写了,这信又是写给谁的,她自然知道,不过信虽写了不少,但却没有一封回信。
她明白现在时局不稳定,信使一路上不仅仅要注意流民或者劫匪,还要避开疫区,原本所到一处的时间比现在要多出好几倍,虽是如此她还是祈祷能有一封回信。
“大人,这又是给丞相的信吗?”锦娘问道。
“嗯!”李道点点头:“希望这些信能及时到丞相手中。”
彩儿和锦娘都知道为什么李道一直写信的原因,一是城中情况确实危机,二是为了以防信使中途出什么意外。
然天不随人愿,李道担心的事还是提前发生了。就这时城中另一处,一伙饥肠辘辘的百姓实在忍不住了,纠结起来合谋撬开了一家商户的仓库,并打伤了仓库的护院,抢走了里面粮食。
他们那伙人也颇为聪明,将仓库被他们撬开的事传了出去,很快周围的百姓开始疯抢,仅仅半个时辰仓库就被一扫而空。
商户得知一切后随即派人阻止,但等人到的时候已经晚了,面对数以千计的百姓,商户的那点人一点作用都起不到。他只能报官,林大人知道此事后,也无能为力,所谓法不责众,商户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了,只能当场抓了策划这件案子的元凶。谁知道官府举动引起了百姓的反弹,其中有些人质问官府为什么商人有粮有药却不让他们开仓贩售,难道是想置普通百姓于死地吗,官府无言以对。这些质疑的声音在百姓间流传的很快,有人甚至萌生去建州投靠义军的想法。
第197章 蔓延(二)()
城中的骚乱越来越大,很快就传到了县府。
“不好啦,不好啦。”一个家丁着急忙慌地跑了过来。
李道才喝完药,听到这话眉头便皱在了一起,这三个字是他自来昌明县后听到最多,也是最不愿听到的。他当即起身,想要去开门,彩儿见状知道他心里着急,赶忙说道:“少爷别动,我去。”
她健步如飞,方一开门,那家丁一个踉跄便跌了进来,随即着急忙慌地说道:“少爷,大事不好。”
“出什么事了?快说!”李道脸色一沉,急忙问道。
家丁吐了口口水,缓了缓说道:“城中百姓要造反啦。”
“什么?!”李道心口猛的一跳。
“速速说情楚,到底发生何事了。”
家丁也不敢拖延,说到:“就在刚才一群人抢了魏家的一个粮仓,林大人抓了一些带头闹事的人,结果引起百姓的不满,现在闹事的人越来越多了。张捕头已经带着全部的衙差去驱赶他们了。”
李道一听稍稍松了口气,他还以为城里已经发生了个建州的暴乱,虽然他现在尚不清楚现场情况,但估计十分紧张,急忙道:“快带我去找林大人。”
彩儿知道事态紧急并没有阻止他的意思。随后那家丁带着二人匆忙离开了县府。
几人才出门就看到了百姓三两成群的朝着一个方向汇集,边走边絮絮说着一定要官府放人的话。
看到这一幕几人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李道更是急的恨不得马上就能赶到现场。
“少爷我去准备马车。”
家丁跑着离开,没一会就驾着马车来了。有了马车三人大概又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方才到了林大人所在的地方。
此刻现场汇集了大概有千余普通百姓,而与他们对峙的就是林大人一伙人。衙差与官军手持兵刃将林大人护在中间,而林大人身边还有几个汉子,他们被衙差拿的死死的。百姓则将官府的人围了起来,群情激奋,不断嚷嚷着放人,随着人们性情越来越激动,最前面的人不断地被往前挤,情况混乱不堪。
李道见状立即跳下马车往林大人方向挤,彩儿和锦娘在紧紧跟在他们身边。
“让一让。”彩儿拼了命为李道挤出一条道来。
林大人见目光一扫激愤的人群一眼,便看见了正往这边挤来的李道。看到李道他似乎看到了援兵,脸上一喜,赶紧朝身边地的捕头说道:“快去,接一下李大人。”
“是。”
张捕头带着几名捕快赶紧过去。
见官府有人行动,百姓犹豫着要不要阻止,张捕头大呵一声:“全部让开。”
他这一声虽然吓到了一部分人,但是却让那些百姓更加厌恶和气氛了,接着一群行汉子站成一排挡在了张捕头的前面。
张捕头见他们铁了心要阻止,便下令拔刀。刷刷刷,十多把明晃晃的长刀出鞘,群众一下子就骚乱了起来。
李道见了急忙住喊道:“住手。”
眼看着气氛越来越紧张,李道的这一声让在场的人暂时冷静了下来。张捕头也得以挤过人群成功与李道等人会和。
“李大人,林大人正等着您,跟紧我了。”张捕头道。
接着十多名捕头便将李道的人围了起来,护送到了林大人身边。
林大人见了李道激动道:“李大人您可来了,本官知道这昌明县的百姓十分敬重您,所以您赶紧劝劝他们不要闹事了。”
一旁的彩儿满脸不屑,心里嘀咕道:“这个时候倒是想起了少爷了,之前为何不听少爷的话,真是自作自受。”
此刻李道没工夫对方计较这些,点了点看向一群正闹事的百姓大声道:“大家听我说。”
百姓多是认识李道的,对于这位前任县令他们还是挺尊敬的,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分的清楚在他们看来李道是昌明县这些年来最清廉的官了,因此李道的在他心目中还是有威信的。
李道说喊话后现在就安静了下来。
“大家不要闹了,都回去吧。”
他喊完就有百姓说道:“让我们回去可以但是一定要放人,并且让那些商户开仓售粮。”
这种要求李道是没什么意见的,但是林县令却不能接受。他靠近李道,在其耳边小声说道:“李大人,这可万万不可,如若答应了这些暴民的要求,他们势必会变本加厉。”
彩儿就在离两人的不远处,林大人对话她听得清楚,心中很是愤怒,很想大骂几句。
“都这个节骨眼了,居然还存着侥幸心理。”彩儿气呼呼地哼道。
“小点声。”锦娘拉住了她的手。
李道见林大人依旧不让步,急道:“眼下局势紧迫如果再不解了禁令恐怕难以平民愤。”
看着群情激奋的人们,林县令害怕了,不过他是仍旧有所顾虑。在他犹豫的这一会的功夫人群的新后面的人开始往前,前面的人心本不想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