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6:二世诈立

 

   '画外音' 秦始皇晚年迷恋神仙之道,追求长生不老,迟迟没有确立太子人选,直到公元前210年,他在巡游到沙丘的时候染上重病,临终前才颁布诏书,明确指定长子扶苏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但秦帝国的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和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妄图把胡亥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置。那么,被蒙在鼓里的扶苏面对这份遗诏会不会起疑心呢?这场发生在沙丘的政变,现在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赵高虽然和李斯、胡亥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但它的成功取决于扶苏面对这份遗诏的态度。扶苏在朝臣和皇族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又在秦军主力部队——长城军团中做监军,如果扶苏不相信遗诏,或者不接受自己被赐死的命运,他一旦折腾起来,沙丘政变就肯定不能成功。所以赵高、李斯和胡亥发出那份被篡改的遗诏后,就一直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结果,他们最终等来了什么结果呢?扶苏究竟会怎样面对这份被篡改的遗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二世诈立》。

    上一集我们讲到,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结成了一个政变集团。但是三个人的结盟并不能意味着政变就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要想政变成功,这里边还必须要解决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是谁呢——扶苏。扶苏的地位非常高,扶苏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皇长子;第二,秦始皇遗诏中间明确规定的合法继承人;第三,扶苏在朝臣和皇族中间有巨大影响力;第四,扶苏手握重兵。在秦始皇病故期间,当时秦国两大主力之一的长城军团有三十万人马,这三十万军队离都城咸阳非常近。另一支是征南越未归的南越军团,兵力五十万。剩余的军队都不足以威胁天下。扶苏手握长城军三十万重兵,他又有以上四大优势,这决定了他是必须要被搬开的绊脚石。如果拿不下扶苏,如果扶苏不相信假遗诏,要带兵求见秦始皇,这个事麻烦就大了。所以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的结盟尽管决定了大事,要想万无一失,还必须解决扶苏。于是他们又写了一个假遗诏,这个假遗诏的核心就是赐死扶苏,扶苏会怎么样处理?这是一大问题。另外,和扶苏搭帮的是蒙恬,蒙恬是长城军团的主帅,他是三代家族为秦国效力,有着很高的声望。何况蒙恬又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会怎么看待遗诏?他会服从吗?这两个人要不解决,胡亥要想登基还有难度。所以在李斯屈从以后,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扶苏了。
    我刚才讲了扶苏的四大优势,但是扶苏也有两个明显的不利。第一个,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已经病故,不知道遗诏中已立他为继承人,这两个“不知道”是扶苏致命的弱点。之所以“不知道”,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明朗,假如扶苏知道他的父亲立他为继承人,那扶苏马上会理直气壮地起兵,但是信息的不明朗造成了扶苏的一大弱势。再一个,扶苏不知道赵高的手里边掌握了皇帝的玉玺,可以伪造遗书,这个也是他不知道的。胡亥、赵高、李斯三人草拟了假的遗诏,要赐扶苏死,既然叫扶苏死,那总得有个理由吧?扶苏犯什么罪了?凭什么理由让扶苏赐死呢?四大理由:守边无功、诽谤朝政、谋立太子、为人不孝,这就是四大罪状。我们逐一分析一下,先说守边无功,说扶苏带领三十万大军在边地驻扎了几年,没有解决边患,这叫守边无功,这个话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大家可以想一想,蒙恬跟扶苏接受的使命就是防犯匈奴的南下,这才修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阻隔草原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一个屏障,它是阻隔,是防范。说他守边无功,这简直就是个借口。第二,我们说诽谤朝政。什么叫诽谤朝政呢?就是扶苏多次上疏向秦始皇劝谏,扶苏劝谏的目的无非是两点:一是为了秦帝国的长远利益,二是为了他父皇的历史名声,这是他劝谏的目的。结果他们给扶苏加了罪名是诽谤朝政,这也是欲加之罪。第三,谋立太子。说扶苏想当太子,阴谋夺取太子之位,这更是谎言!什么叫谋立太子?扶苏是皇长子,本来就应该是太子,更何况扶苏是秦始皇遗诏钦定的接班人,他就是钦定的太子,不存在谋立的问题。扶苏要是真有谋立太子之心,他就应该把嘴巴闭起来,他要是早把嘴巴闭起来,就不会去了长城,也到不了边疆,说不定他早就当上了太子;就因为他说的多了,秦始皇对他不乐意。但是秦始皇打心底里还是信任这个儿子的,否则遗诏上怎么会传位给他呢?第四,为人不孝。什么叫孝与不孝?所谓的孝莫过于恪守父训,父亲说的话你听,这才是最大的孝。秦始皇说要传位扶苏,然而胡亥等人改这个遗诏,要把扶苏赐死,这才是胡亥不孝。这就叫血口喷人,倒打一耙。

   '画外音' 赵高、李斯和胡亥篡改遗诏,要把胡亥推上大秦帝国皇位继承人的位置,扶苏就成了必须除去的对象,因为扶苏才是真正遗诏中的法定继承人,他的存在是对胡亥继承帝位的最大威胁。所以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精心炮制了四大罪状,以秦始皇遗诏的形式赐死扶苏。那么,扶苏会接受自己被赐死的命运吗?他看到遗诏之后的反应是什么呢?

    扶苏看到遗诏以后怎么办?《史记》的记载是“扶苏泣”,第一个反应是哭,“入内舍”,进到里屋,“欲自杀”,想自杀。这就是扶苏看到赐死他的诏书后的三个表现——一哭、二入、三自杀。怎么看待扶苏?看到他这个表现,我第一感觉是单纯,扶苏单纯得令人可敬,也单纯得令人可笑。这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人在这一点上确实愚忠、愚孝,他只能算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合法并不合适。如果他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那他应当有丰富的政治阅历,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足以应对这个复杂的政治局面,但他应付不了。扶苏的反应是四个字——深信不疑。他就以为这是他爹的钦命,“父而赐子死”,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他马上就要去死。另外同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跟扶苏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是抗旨不遵,不去死。让他死没那么简单,他要抗争。这个人就是蒙恬。蒙恬跟扶苏一个是主帅,一个是监军,现在要赐扶苏死,也赐蒙恬死。扶苏是哭着要自杀,蒙恬是坚决不自杀,并且还劝阻扶苏不要去死,但是扶苏不听劝,最后还是自杀了。蒙恬劝了扶苏四句话,第一句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陛下在外边呢,没有立太子,你怎么能死呢?第二句,你和我肩负重任,我是统兵的主帅,你是监军之人,咱们俩有重任在身,不能死。第三句,单车一骑,怎能轻信?怎么能说这里面没有阴谋?蒙恬就比扶苏有政治经验,他怀疑这一个人坐着一辆车过来,给了一张纸,说你死吧,就那么简单,我就要去死啊?我得验证一下,这车是真的吗?这人是真的吗?这诏书是真的吗?哪能马上就自杀呢?蒙恬就不信。第四句,要请示皇上,再自杀也不晚,等皇上的决定证明是真的了再自杀,何必死得那么急啊?有什么好急的?蒙恬明显要比扶苏阅历深,有政治经验。但是由于信息的不明朗,蒙恬这时候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根本不知道秦始皇遗诏的真实内容,更不知道这是篡改过的遗诏,否则的话,他早就带领三十万大军杀过去了。这时候,谁也不知道赵高、李斯跟胡亥三个人在哪里,他们还拉着一具臭尸体在到处瞎转悠,不敢回去呢,他们必须听到扶苏已死的消息才敢回去。要是没有确切的信息,蒙恬的军队很可能就把他们一网打尽了。信息不明朗严重地束缚了当事人的判断能力,可见这个信息是多么的重要。后来使者回来向胡亥报告,说扶苏自杀了,蒙恬被关押了,还进行了核实。《史记》的记载是“斯、高大喜”,李斯和赵高都非常高兴。他们高兴的不在于蒙恬,高兴的是扶苏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死了,这是他们最高兴的。因为扶苏对他们的威胁最大,扶苏的自杀,就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被搬除掉了。于是他们立马做了三个决定:一是立即返回京城。因为秦始皇死了以后,他们拉着他的臭尸体,还向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扶苏已死,必须立即返京。二是回到京城,立即发丧,公布秦始皇死的消息。三是马上拥立胡亥继位秦二世。他们都在等着扶苏死,只要扶苏一死,什么都可以办了。这里我们就要问,这三个政变小人为什么只盯着扶苏?秦始皇还有那么多的儿子,他们为什么不去盯?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不重要,一个是来不及。秦始皇的20多个儿子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留下名字的只有四个。其他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说明地位不重要。为什么地位不重要呢?是由于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剥夺了他的儿子们被封为诸侯的权力;由于没有被封侯、封王,秦始皇所有的儿子都没有政治实力,不能够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一展拳脚。政治制度决定政治能量,这是很重要的。反过来,经济制度也决定经济能量。这就决定了秦始皇的儿子们一个个只能是被人宰割的羔羊,而做不了呼风唤雨的诸侯王。这些皇子没有实力,所以用不着管他们,他们不重要。那么来不及是什么呢?因为最紧要处理的是那个合法的继承人扶苏,先把他处理完了再说,其他的慢慢再收拾,暂时还顾不上收拾这些人。这就是“不重要”和“来不及”的原由,至于将来会怎么样,下一步再说。

   '画外音' 扶苏相信了被篡改的遗诏自杀了,压在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至此沙丘政变可以说完全成功。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碍胡亥登上皇位了,而另一个被赐死的人,长城军团主帅蒙恬没有自杀,被关押了起来,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扶苏是死掉了,那还有一个蒙恬呢,蒙恬没有死,这在赵高和胡亥的心里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胡亥一听说扶苏死了以后,就想马上把蒙恬放了,没有必要再杀蒙恬。但是赵高主张必须要把蒙恬杀掉,他还要把蒙恬的弟弟蒙毅一块儿杀了。这里边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旧恨。当年赵高犯过法,秦始皇让谁审他的案子呢?是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秉公执法严格办案,最后给赵高判了个死罪。幸亏是秦始皇的干预,赵高才没有被处死。从此赵高对蒙毅是怀上了刻骨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在这个当口他决不会放过蒙毅。蒙毅在沙丘政变的时候参加了秦始皇的第五次大巡游,在秦始皇病重后,他接了一个使命,秦始皇偏偏让他到一些名山大川去祈祷,为自己祈福。等到蒙毅祈祷回来,秦始皇已经死了。在关键时刻蒙毅不在秦始皇身边,蒙毅不知道这些情况,如果在的话,蒙毅也会知道遗诏的内容,假如他知道了一切,那这三个人合伙还不行,还得说服蒙毅参合进去。可是蒙毅就不好忽悠了,他是个立场很坚定的人,巧就巧在他被派出去了。所以赵高首先是旧恨,旧恨让他决心一定要借这个机会公报私仇杀掉蒙毅。第二是担心。赵高担心蒙毅不会听他的;担心蒙毅的哥哥蒙恬和扶苏关系非常好;担心蒙氏兄弟会得到胡亥的青睐。胡亥一听到扶苏死了,不是马上就想放了蒙恬吗?赵高因此就担心蒙氏兄弟会再次得到胡亥的重用,他想一鼓作气把蒙氏兄弟也给除掉。因为蒙氏兄弟有很大的优势,蒙恬是武将,蒙毅是文官,一个掌兵权,一个管朝政,这对赵高很有威胁。小人的“核武器”是诬陷,赵高就使用了诬陷这一手。他对胡亥说,先皇早就想立你为帝,是蒙毅不赞成,所以你没有立成。本来赵高说这个话是毫无根据的,但是秦二世竟然信了,于是就下令,把祈祷回来的蒙毅扣留在代地,把他关起来。这样,蒙氏兄弟都被关押起来了,但还没有决定杀他们。这时候出来了一个人为蒙氏兄弟说情(此人我们以后再说)。这个人很有能量,因为他和秦二世有着很特殊的关系。此人对秦二世讲了赵国和齐国被灭亡的故事,这是仅仅在14年前的事,胡亥是很清楚的。他说你想想赵国是怎么灭亡的?就是因为赵王听了奸臣的话杀了李牧,最后导致了赵国的灭亡。齐国怎么灭亡的?也是听了小人的话杀重臣,重用了一个后胜,才使齐国亡国。赵国和齐国的亡国才十几年,都是因为杀重臣误国,蒙氏兄弟就是我国的李牧,你杀了他们就是自毁长城,那样我们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这番话是用最有力度的语言讲的历史事实,秦二世听进去了吗?没有,他为什么听不进去?因为赵高在里边做手脚,他在不停地说坏话,促使秦二世下决心要先杀蒙毅。他派使者赐死,说你没有了解先皇的意愿,先皇就是想立胡亥为帝的,就因为是你的阻拦没立成。蒙毅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受到先皇的重用了,我是秦国的正卿,我是了解先皇的。太子能够跟着先皇巡游,说明先皇对太子是宠爱的,我什么时候反对过太子了?没有啊!所以不存在你们加给我的罪名。可是他申辩了半天使者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使者心里也非常明白,他来的任务就是奉二世的命令处死蒙毅的。于是蒙毅只好自杀了。下面就轮到杀蒙恬了,理由是两点:一,你的罪多了,二,你弟弟犯了重罪。蒙恬辨护了三点:一,我们蒙氏三代有功于秦朝,毫无愧疚可言;二,我手里有三十万兵马,只要我一声令下,马上就可以发动政变;三,我之所以不这样做,是我不想辱没我们祖宗的基业,如果不是这样,我早就反了。蒙恬很会讲话,但是使者说的也很清楚,我只知道执行皇上的命令让你死。蒙恬说了还是无用,最后是服毒自杀。这样一来,沙丘政变的绊脚石扶苏以及蒙氏兄弟都被除掉了。

   '画外音' 沙丘政变两个最大的绊脚石扶苏和蒙氏兄弟都被除掉了。沙丘政变的始作俑者赵高得到了荣华富贵,而李斯则保住了自己的相位,本来轮不着做皇帝的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受益者,而受害者则是本来应该当皇帝却被赐死的皇长子扶苏。但是我们从更深层次来考虑,真正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却是另有其人,那么他们是谁呢?

    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非常简单,受益者是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因为胡亥如愿地当上了二世皇帝;赵高被二世立为郎中令,做了高官;李斯是保住了相位,这是很明显的受益者。其实呢,还有两个受益者,一个是一个人,一个是一类人,人们往往忽略了没有想到。以上这三个人是真正受益人吗?他们只能说是暂时的受益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埋葬一个帝国的罪恶勾当,而随着这个帝国的埋葬,这三个人都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所以历史很有意思,历史总想和那些想掌握历史命运的人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越是想掌握历史命运的人,越是掌握不住历史的命运,我们下面将要讲这三个人的下场。所以胡亥等三人并不是真正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是刘邦,但是刘邦还不知道他是受益者,他这会儿正在山里转悠呢。刘邦比秦始皇小两岁,他后来成了第二个中央集权的中国皇帝,所以他是真正的受益者。另外一批受益者是那些蜇伏在民间,尚未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比如说萧何、张良。这些人随着秦帝国的崩溃汉帝国的建立,他们将登上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