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好!说做就做!余靖把朝廷支给他的大笔财产划给了当时的李朝太宗皇帝,宋朝官职叫“交趾郡王”的李德政。于是李德政点集5万步兵、1千骑兵去邕州大宋境内,同时提出要求:先给付2万贯现钞、同时还要在邕州附近准备足够1万人生存的粮草。这就造成了一事实:即交趾人可大大方方进入宋境内部杀人!自古兵匪一家,本国内部军队在打仗时都会搂草打兔子。何况是外国“友邻”部队?更何况堂堂中华上国,剿灭一股山林土匪都要申请支援了?信不信从此交趾人会贼心大起,时刻想着冲进来烧杀抢掠?这真是驱狼进虎。愚不可及!狄青严令余靖:马上给交趾人写信,让他们滚蛋!宋朝的事,他们连知道的资格都没!

    对这两个命令,余靖是有选择的执行了。皇祐5年(1053)1月6日,他给交趾方面打了招呼,让李德政在国内老实呆着,没他们什么事了。另一条,狄青严令的诸将不得出战,他产生了短暂性失忆。他召见了原南方军队主将陈曙,命他立即出战,别让狄青抢了头功!

    陈曙心态变得微妙,余靖的命令不得不听,军人争功的心理又压抑不住,何况军队也早成了一幸福大家庭,己n年没什么军法处置了,违抗一下狄大将军的军令,有什么大不了的吗?还有按惯例,余大人到时也会说话,狄青一武夫,怎敢驳文官的面子?

    思前想后,没危险。陈曙带着8000士兵杀向了昆仑关,结果输得灰头土脸。当他往回撤时,绝想不到等着他的会是什么!

    8日晨,狄青军队抵达宾州。这里成了宋军大本营。两广所有官军,包括2个文官孙沔、余靖都赶来汇合!

    狄青升帐,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陈曙。回顾历史,有宋以来,准确说,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对军人是相当仁慈的,具体就表现在战败无罪上。参照幽燕之役、雍熙北伐时的倾国之败,也没见砍了谁,所以没人会把陈曙这次小小失败放在心上。

    但狄青的命令却是把陈曙以下失败的将官32人一起推出去,军法从事!一次处决32人,这在宋朝历史上只有开国太祖赵匡胤做过,快100年了,远得都像传说里的故事,突然间重现,让所有人震惊!

    余靖站了起来,他说的话很有水平“陈曙犯了军法,我也有节制之罪”像在主动承认错误,其实是把罪过往文官集团上拉。怎么的?你难道还想杀文官不成?

    众目睽睽,狄青的回答更有水平“你是文官,不受军法处置”言外之意:如你是武将,现在我就杀了你!

    史载“靖瞿然起拜”这位敢对皇帝叫板、举国闻名的言官立即就老实了。32颗血淋淋的人头,在片刻间就铸出了狄青铁一般的军纪!

    军威己立,狄青接下来的举动却很奇怪。他在宾州城里呆着一动不动,唯一命令就是下令征调10天的粮草。10天…大家都在猜疑:他到底想干什么?是想在10天内就决定胜负。把流窜两广、战无不胜的侬智高打败?不!打败都不够,因侬智高会逃的!那时已没粮草了,难道要大家饿着肚子去追人?想来想去,大家得出一结论:狄大将军是另有打算,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

    这样的想法,同样在邕州城里的侬智高心里生成。可怜的侬智高不会想到,这10天就是他命运的分水岭,他有一关乎胜负成败的最关键点握在手里——昆仑关!

    昆仑关位于邕州城东北、昆仑山东侧。昆仑山巍峨险峻,谷深坡陡,素有“南方天险”之称。在近900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重要性都无与伦比。当时全中国唯一全机械化军、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在这里击溃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取得“昆仑关大捷”虽宋朝和抗日时不同,但昆仑关天险的位置和作用,没区别!

    这样的要塞,让狄青很挠头,更让他无奈的是,陈曙上次冒然出击的后果。陈曙战败的地点叫金城,那是在昆仑关南边,也就说:宋军曾在狄青到来前就越过了昆仑关。直接威胁过侬智高老巢!这会不会引起侬智高的精觉?

    所以才有一动不动和10天的粮草。不仅敌人,连部下都不知他要干什么。15日上元灯节,狄青突然命全军开拔,整支军队分为3部。由他、孙沔、余靖分别率领。当天清晨出发,黄昏时分到达昆仑关下。狄青再次频布命令:摆宴欢度佳节!第二天黎明,众将到大帐听令!

    第二天,大帐前竖起了狄青大将军军旗。全军将官肃然环列,静听军令。却久久不见动静。直到有军校从关上赶下来,对众将说:大将军昨夜三更己率前军越过昆仑关!现在在关南归仁铺等你们一起吃早饭!

    欺骗了侬智高、甩掉了碍手碍脚的文官。狄青在一夜间就把胜利牢牢握在了手中。侬智高注定了必败的结局!

    17日,归仁铺决战!侬智高的士兵每人手执大盾牌、标枪,穿着绛红色衣服,远远望去,就像片火焰。他们分成3列战阵,主动冲击官军。狄青军仍是前、中、后三军。他本人在前军督战,把两位文官远远挡在了身后。孙沔、余靖站在高处,他们清晰看到两军接战,宋军立即就支撑不住了…

    前军右将孙节是全军总先锋。开战伊始,两军冲击,他很快就淹没在人海里,他的军队开始分流,一部分在归仁铺的开阔地上顽抗、一部分向两边的高坡上退却,等于撤出了阵地!前军动摇,后面两位文官神色大变,很明显,又一次败仗即将到来。他们开始绝望,身为曾经的京官,开封城里有多少家底,不是什么秘密,就算再能派出援军,规格也很难高过这次了,难道说长江之南真要改天换日了吗?

    与他们相反,狄青很平淡。眼看部队濒临崩溃,他像是无动于衷。也许是他梦回吹角连营、风雪苦寒的西北塞外了?那时数十万人喋血沙场,多少英雄曾见惯,眼前小争端算是什么!

    狄青站了起来,举起一面白旗向阵后挥动。那里有他隐藏着的秘密:从西北战场带来的数千蕃落骑兵。只是几千人而已,但他们的作用,是押阵的文官、对面的侬智高无法想象的。那关乎到一些光辉耀眼,传说中神奇得近乎奇迹的名字:汉之虎贲、唐之玄甲!

    这是两支全骑兵兵种,不能说强汉盛唐的威名是由他们打下的,但那些奇迹一样的战役里,他们往往创造出了最震撼篇章。虎贲军有些久远,唐朝玄甲骑兵在天可汗临战时,不止一次从对方阵前直突阵尾,再原路杀回!不止打乱对方阵脚,从根本上击溃敌方士气!

    李世民的玄甲骑兵,只有一千余人!

    那么狄青此战已带来了数千蕃落骑兵!他们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呢?当天归仁铺决战,蕃落骑兵没理会和宋军前锋纠缠的叛军队伍,而是分成两队,直插侬智高后阵!疾风般的速度是侬智高这些南方原住民们作梦都想不到的!那不是他们善走山路的西南小马,而是宋朝西北边疆与党项人争锋角逐的草原骏马!这就是狄青为什么要在夜里潜渡昆仑关的原因之一,你不能要求草原上的战马能迅速爬坡,就像这时侬智高也没法应付踏上平地战阵的的彪悍骑兵!

    蕃落骑兵插进叛军后队,左军向右、右军向左,在整个战阵中交换位置,连带着把侬智高队伍搅乱。没等对方有什么反应,他们马上又再来了一遍,就像当年李世民的玄甲军那样,视敌阵如无物,来回穿插,反复杀戮,直到侬智高军队崩溃!

    归仁铺就是侬智高的终点,一切都结束了。叛军向邕州方向逃跑,宋军一路直追。50里后临近邕州城,截止到这,叛军被斩2200人、活捉500余人,汉jian军师黄师宓,侬智高的亲信侬建中、侬智忠等伪官57人。侬智高本人则很幸运,他逃进了邕州城里。

    夜色降临,邕州城外,宋军脚前脚后的杀到了。狄青一直记着自己诺言:要把侬智高首级带回开封,献给皇帝。在他想来,接下来会有更艰苦的战斗,邕州是西南第一重镇,城高池阔,如叛军据城死战,达到贝州城王则的程度,那将是个比昆仑关还要命的噩梦!总不能让蕃落骑兵飞越城墙?

    但白担心了,就在狄青布置围城,准备攻坚时,邕州城里突然间火光冲天,整座城变成了片火海。侬智高烧城自尽了!这是全体官军第一时间的共识。可狄青不那么想,蛮族反叛,最棘手一点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打赢了一次,他躲起来,事后还会再折腾,永远没完没了!不能再等!狄青下令不惜代价,强攻进城,不论活的死的,必须把侬智高抓到!

    邕州城在当夜被攻破,连夜搜城,史书中留下了三点纪录。1投降者免死,共招降被胁平民7200人,放归乡里;2反抗者必死,被杀的共5341人;3发现了具身穿金龙袍的尸体。

    最后这一条让全体宋军高兴,没疑问!这具尸体就是侬智高!叛匪首领被击毙,功德圆满,无可挑剔了,狄青所要做的就是写奏章报捷。但他犹豫的说了句非常违背传统的话:这或许是个骗局,这具尸体不一定就是侬智高的?

    这话是盆冷水,实在让人费解。自古以来军功章里都有大量水分,很多事人人心知肚明,可都不说出口。就如这具穿着金龙袍的尸体,不管是侬智高留下迷惑官军的还是官军随便找具尸体套上的,效果都一样:下班收工了,皇帝拿赏钱来!

    可狄青否认了,他这是在挑战潜规则,甚至是拿自己的诚实,来搞垮整支军队荣誉,破坏大家到手的工资!。)

狄青升官篇() 
因狄青的坚持,关于侬智高下落,史书里的标准说法是他从合江逃到了大理国。此后,就再没这人的任何官方消息,他没再出现过…

    那么怎样证明侬智高死了没有?那具穿金龙袍的尸体是否他本人?这都是永远没正解的谜。能证明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狄青的忠实和真诚:我没抓到他,也没法证明他死了,那么我就绝不冒领军功!

    两广捷报传来,开封朝廷大喜。宰相庞籍荐狄青有功,赏赐。而对本已是节度使、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的狄青,仁宗皇帝要封狄青为枢密使或宰相,但此时庞籍却出来力争不可。于是2月13ri,狄青的节度使前面加上了‘护国’二字。

    4月3ri,狄青胜利班师还朝。仁宗皇帝再次在垂拱殿设宴,百官出席作陪,皇帝亲自把盏斟酒,为狄大将军庆功。11ri,又在崇政殿观看狄青指挥蕃落骑兵重演归仁铺破敌场面,与此同时,皇帝又提出要为狄青议功。

    议功自古以来只有两条:1升官。2赐钱。钱就不用说了,那在宋朝太常见,问题集中在官职上:如果升,怎样升?这“副”字能否去掉?如去掉了,狄青将打破大宋朝的一项纪录,除开国第一名将曹彬外,从没任何武将能得到军方第一把手、西府枢密使的职务!

    现在狄青的议功由中书省的宰相们负责,此时的中书省内有1位宰相:庞籍,2位参知政事:刘沆、梁适。介绍梁适,这是位仁宗朝的典型官员。

    首先,大宋建国93年,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人脉体系。走这条路,在形式上没科考中举来得风光,但走得更快更稳。就如梁适。他父亲是前翰林学士梁颢。父亲死得很早,而梁适在很小时,就把父亲遗作和他自己的文章一起呈交给当时的宋真宗。赵恒看了后说了句话“梁颢有子矣”就这一句话,梁适当官了,是秘书省的正字,一小科员。

    名不见经传,扔进人堆里估计就找不着。但这就算有个台阶了,梁适人生重要转折点在他升任枢密直学士、延州知州时。他请了个假,说要回家乡为父亲修墓,路过开封城时。他进去了。

    像这样的人,走进开封城后,就有法见到皇帝。不说别的,他父亲的当年同事们,此时已遍布国家各主管部门,随便找谁,都能混进金銮宝殿。他见到皇帝了,注意:史书里说他“自言前为朋党挤逐”也就说他自称是被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那批新政君子给赶走的…这很重要,当时庆历新政刚夭折。皇帝提起“君子们”就头疼。突然出现一出身良好、外地实干、xing情平易、连被排挤出朝廷都默默无言的中青年干部,是多不容易啊!国家需要人才,于是梁适被留下,当上了…别惊讶。子继父业,是翰林学士!

    帝国最高文士头衔翰林学士,竟被一未经科考、不是进士的人当上。说来这就是个丑闻了,出身不对就算了。可这升官过程明显是个猫腻,这让御史台人员非常愤怒,没说的。大伙cao家伙上,把这位崭新出炉的“jian邪”打倒!

    于是梁适就倒了,他被赶出京城,以侍读学士身份到澶州当知州,后又转到秦州。可别怕,这过程就是履历,别管多丢脸,他曾当过国家两制官员,且是两制里居于上位的翰林学士。在中国所有朝代里,履历都是个最正规名片,永远比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更让官场信服…

    梁适很快就又回到京城了,之后就当上了枢密副使。

    这地位已经很高了,超过了他父亲。但职位越高,**越高,升官会有个极限吗?应该有,但现在还差了两步:1枢密使是副的;2这是西府枢密院,不是东府中书省!

    梁适于是再接再厉,在枢密副使位置上做出了两件事:1张尧佐升官记,就在言官和皇帝两边水深火热你死我活之际,梁适说了句话“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他们是很出格,可都在职责范围内。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您对张尧佐实在太好了,小心过分恩宠会招灾惹事。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宋史。梁适传》里说张尧佐那2个头衔就是这样被去掉的。一句乖巧的话,比包拯等人的冒死劝谏都有用)

    2大契丹在耶律宗真领导下总会出现不断的花样,李元昊死后,他再次做起了超级大国之梦。具体表现是不贪钱了,他图名。翻阅史书,耶律宗真发现辽、契丹等名字都太乡土化,不足以标榜他伟大帝国的国际地位。为此他给宋朝写了封信,提议说我们都改名。荐于现状,我叫北朝、你叫南朝,简明扼要,历史上还有前例,这多好,你们同意吗?

    宋朝君臣们都有些犹豫。说实话,大契丹疆域真的比南北朝时的北魏大多了,且百多年基业更是非同小可,自称北朝,都有些歉虚了。关于这一点,就是现代历史学家们,都有以当时辽国为正朔、宋朝为旁枝的看法。可答应?这关乎到民心士气,尤其汉本位的思考方式。孔圣人早教过我们“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无论怎样,我们是优秀人种,怎能和蛮人相提并论?

    这时梁适说:宋朝之所以为宋,是受命于天,任何人无权更改。契丹也是一样,就以当年南北朝为论,也都各自有魏、宋、齐的国号,怎能统一混称为“南,北”两朝呢?

    皇帝听了很高兴,梁爱卿说得有理,回信拒绝耶律小弟。同时梁适升官,即ri起到东府上班,头衔是参知政事。

    以上是梁适版的大宋朝升官记。可1升得容易丢得也快。宋朝官员,尤其宰执大臣的更换是流水线式的。你上我下,几乎芝麻大功劳就上,米粒大罪过就走人。2参知政事的确很高,但前面有根超高门槛。一步之遥,却天地之别!那就是从参知政事副宰相到同平章事正宰相!这是根本xing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