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赵光义任命上官正、雷有终2人担任西川招安使,配合张咏的工作,并把大太监王继恩换回来。
至道2年(996)3月2日,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大契丹。辽主以东京留守、名将萧恒德之女嫁之。
4月,赵光义命白守荣护送40万石粮草去灵州,结果李继迁亲自率军在浦洛河打了个埋伏,白守荣全军崩溃,40万石粮草都落入李继迁手里。
回顾最近这次大宋、西夏之间结怨过程,完全是赵光义没事找事。他先破坏了有利于宋朝的和平形势,逼着李继迁造反。然后又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西北重镇灵州被党项人日夜围攻却不闻不问。一切都愚蠢无聊到没法解释。
但这只是表面。真实情况是宋朝内部关于灵州救不救,怎样救,已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关键一点就是李继迁实力已大大超出了宋朝君臣的预先估计——这次围攻灵州,李继迁人马超过了1万!
大宋己错失了干掉他的最佳时机,即上一次李继隆出重兵进攻西夏时。那时李继迁为何不应战,扔下老巢银州就逃跑?那根本就不是怕了宋朝大军,而是因他刚刚吞下族兄李继捧的实力,还没来得及消化,他不敢拿这样半生不熟的军队去孤注一掷。可2年过去了,李继捧也被宋军抓回开封。西夏己是李继迁一个人的天下…
这就是为什么要先送那么多粮草过去的原因。要先让灵州能再挺段时间,大宋发兵也需要准备。但谁能想到李继迁竟能边继续围困灵州,边都有余力围城打援了?
4月4日,赵光义下令李继隆为主帅,范廷召为副帅,以10州之兵,分兵5路,讨伐李继迁!
李继隆出环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丁罕出庆州,张守恩出麟州。而此战目的地在开战前己确定——定难5州中的乌、白池。
与早期的党项人打仗,最让汉人愤怒的不是他们的战斗力。而是他们的战马。李继迁飘忽不定,四处流动。千年前就做到了“敌来我退,敌退我进”经典游击战略要点。一句话,不是打不过。而是抓不着。但这次不一样了。宋朝准备工作空前优秀,居然事先就探明了李继迁老巢所在,就在乌、白池这个点上。只要到达。就定能找到敌人!这次宋军出动人数极其庞大。史载,光主将李继隆一路的先锋部队就有3万,再加上西夏方面大宋原有驻军,这是什么样实力?一切迹象都表明李继迁在劫难逃。就算他变成了党项种沙漠牌的蚊子,大宋派过去的大炮都能满天开火,把他轰下来…
5月,张余的余部王鸬鹚再次起义,自称邛南王。但这是最后的余波了,转眼间就被扑灭…至此,从993年2月,由王小波点燃的蜀川起义火种被彻底扑灭…
7月28日,参知政事寇准罢为给事中,贬去邓州做地方官。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正月,太宗陛下亲自祭祀天地。按规矩,仪式结束,官员们就开始过节了。他们每人都会官升一级,外加大批物质奖励。这规矩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被各级官员牢牢记住,在以后岁月里利滚利提高价码发扬光大。直到神宗陛下咬牙——因再也赏不起了。
但这时还没关系。且这一年赏赐的主持人就是寇准。春风得意的他搞定了皇帝,确立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皇太子,于是意气风发,开始为所欲为…
赏罚要公平,这是最起码准则。可寇准就不。我喜欢谁,谁就升高官。我烦谁,谁就去倒霉。结果寇准厌恶的冯拯原来的官比寇准喜欢的彭惟节大,结果升赏后反而比彭惟节小了。
这还不算。宋朝制度,官员们向皇帝上奏章,得按官职大小排列好。你总不能让下级的报告压在领导前面吧?这时问题出现。由于彭惟节一直都比冯拯官小,理奏折的人惯性发作,还是把冯拯的放在上面。就这样的小事,寇准居然动用参知政事的副宰相职权,以政事堂的堂贴命令,把彭惟节的奏章压在了冯拯上面,且把这事报告给了赵光义,说冯拯太没规矩。
结果冯拯被叫来痛骂一顿,但也没再深究。可冯拯都快被气昏过去了。他冤!
有冤报冤,他把寇准公报私仇的事上报。且连锁反应,寇准升官这么快,早就有人眼红了。康戬跳了出来——陛下,寇准己是权倾朝野,没人敢管了。吕端、张洎、李昌龄这些人都是寇准引进的。吕端对他感恩戴德、张洎本就是个没品的奉承人、李昌龄是个软蛋,他们都不敢和寇准对抗。所以寇准才敢胡作非为,颠倒制度。
赵光义一听大怒,还有这事?他没找寇准,先把吕端等人叫来一顿教训,问他们到底怎么回事?李昌龄、张洎彻底吓傻,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有吕端平静地回答“寇准性格太刚烈,总喜欢自己作主。臣等不想和他争,那样就有伤国体了”其实寇准性格何止是刚烈,说的严重点就是跋扈,甚至唯我独尊!而这番话也把自己等人撇清,我们退让绝不是因他是我们恩人,只是不想大臣们间争执,那样就会耽误国家大事。打消了大贱人心中最敏感的一处神经——我们绝没因私结党…
赵光义想了想,你们都退下,传寇准。但寇准绝不认错,且开始滔滔不绝,一件事一件事地和皇帝评理。赵光义无奈,警告说“若廷辩,失执政之体”就是告诉他,你如在大殿上和皇帝当廷争吵,这不是宰相该做的事,太丢脸了!但根本没用。当年我就敢把你摁倒,听我说完话才放你走。现在和你多说两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继续吵。吵到赵光义一声叹息“雀鼠尚知人意。况人乎”
当天的争吵结束。没想到第二天寇准变本加厉,卷土重来。他把中书省各种文件搬进了大殿:皇上你不是说我处置不公吗?不是说对冯拯那混帐压制吗?好!您查帐,看看到底有没有错…
滚!赵光义再没心思答理这不通人性的毛头小子,就把寇准贬到了邓州。(未完待续。。)
太宗驾崩篇()
9月,5路宋朝大军杀进党项境内。最开始时,各路人马一切行动都严格遵守皇帝临行时配给的方略阵图。但问题突然出现在主将李继隆身上。
他发现了个问题——路线不对。如按皇帝指示的路线图,他得先路过灵州,然后才能杀奔乌、白池。那样的话要走1个多月,且路上缺水,这是最致命的,搞不好他庞大的军团就会不战自乱。
这时他的先锋官卢斌给他出了个主意:我们不经过灵州,而是从出发点环州开始,走直线,10天内就能突然出现在乌、白池!
李继隆大喜。要走灵州,不外乎就是顺路为灵州解围。可突然打击乌、白池,更是围魏救赵之计。灵州之围可不战自解。他派弟弟李继和火速赶回开封面见皇帝,把改道的事上报。赵光义一听就急了。他搞不懂为什么总有人不听他的,现在居然连自己的大舅子也这样!他对李继和只说了一句话“汝兄如此,必败吾事”马上亲笔给李继隆写信,命他必须听令按原计划行事。且派周莹去做监军,必要的话强令李继隆服从。可晚了,当周监军赶到时,李将军己出征,绕过灵州走捷径己成事实…愿望是好的,见识是高的。如成功,那么李将军威名必将远播西域,威震当时。
但非常郁闷,他走了10多天,结果是…“不见敌,引军还”这是怎么回事?敌人就在乌、白池,且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宋军先期情报100%准确。那他怎会“不见敌”原因很简单:他迷路了。沙漠戈壁中,想贪便宜走捷径,结果适得其反…更要命的是他不仅自己白逛了一圈就回家,当时是还和丁罕合兵,一起这么玩的。
2路大军、宋军主力就这样无功而返。可这也比另一路的张守恩强…
张守恩,宋初名将张令铎之子。从麟州出发,严格按路线图前进。结果他遇到敌人了。但这杂种居然无耻到突然间选择失明,我什么都没看见,我们回家吧…就这样,他带着人马平安无事,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只剩下了王超、范廷召2路。他们合兵一处,所走路线是最艰苦、最漫长的一条——无定河。
宋军一路挖井一路行军,硬生生从戈壁荒原中挣扎到了铁门关。就在这里,宋军此次远征第一战终于打响。
王超17岁的儿子王德用为父亲作先锋,率万人在铁门关击溃党项人,随即杀向最先确定的目标——乌、白池。他发现最初的情报是多么准确。他面对的真的是党项之王李继迁!
千里奔袭。终于找到了李继迁,但同时也得面对党项全族精锐。这时主帅范廷召和王超的反应是“不敢进”情有可原。宋军5路合围,只有他们到达。所以当主帅的儿子王德用请战时,他领到的精兵只有5千人!只以这区区5千人,王德用与李继迁鏖战3日,连战连捷。最后宋军全军压上,李继迁终于被击溃,率残部逃离老巢。
这是一次惨胜。阵斩50余人,生擒2千余。但己是极限。且身在客境,实在没法再去追击。
退兵!宋军几乎是刚刚击败李继迁,就从乌、白池开始撤退。而幽灵般的党项骑兵出没不定,只要宋军稍露出散乱不支的迹象。他们会随时再杀过来,胜负生死之间根本还未确定!
王德用请父亲和范廷召先行,自己率军殿后。严令敢乱行者斩!宋军全军整肃,队伍严整。在离夏州50里之处,党项人真的出现了,一直尾随在他们背后。但始终不敢挑战,眼睁睁看着宋军越走越远…
5路大军伐党项就这样结束了,李继迁仍未抓到。赵光义下定决心定要就此扫平,绝不给李继迁再死灰复燃的机会!可…
至道3年(997)正月,赵光义命傅潜出延州、王昭远出灵州,继续向李继迁进攻,务必斩草除根!2月初,王昭远就在灵州行营上报,再次击败李继迁,但李继迁仍逃脱了…
2月6日,赵光义59岁了。纠缠他近18年的箭伤终于不可控制。他病情恶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决事。
他下令灵州前线停战。之所以这样做,无外乎2个原因:1兵乃不祥。皇帝要以休战来邀上苍之幸,恳请赐福再延长他寿命;2以他的性格,这次定还是赐阵图、定计划、全程遥控战局。这时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只有放弃。
之后1个多月时间,宋史再无任何记载。很明显,帝国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举倾国之力,也无法延缓一个人生命的流逝。
3月15日,大契丹封李继迁为西平王。20日,辽太妃西征大捷,河西党项归附大契丹。于是大契丹西边疆土大为扩张…
3月28日,赵光义终于病倒,彻底无法料理国事。29日,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皇帝驾崩在——万岁殿!这是命运的轮回吗?20多年前的那个风雪交集的夜里,他匆匆走进了这个神秘世界,去面对哥哥的尸体,如今居然也要从这里离开…
宋人对自己的这位皇帝评价很高。因这位皇帝为他们开启了仕途的大门(冗官之患也就从太宗朝开始)投桃报李,宋人对这位皇帝不惜溢美之词,说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且之前就协助太祖皇帝奠定了大宋基业。完全是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超级皇帝。
到元人在《宋太宗本纪》里对他评价就没什么顾忌了“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是说他对哥哥不敬“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是说他对弟弟、侄儿、嫂子的不仁。最后一句“后世不能无议焉”说他身后会有些议论。
但其实这些都是私德,与军国大事的成败无关。与之对比的是李世民亲手干掉自己哥哥弟弟、逼自己老父退位、又贬死了自己太子,无论哪点,都比赵光义做得狠。但一点都不影响千古一帝的名望。
因无论如何,赵光义从他哥哥手里接过来的江山,是欣欣向荣、统一将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时,扔给下一代的却是一破烂摊子。契丹人已占据了上风、党项人再不是臣子、连国内都爆发了四川大起义。这一切,都是他亲手造成的!于是我对这位皇帝只有3个字评价——大贱人!
分析下赵光义的能力组成元素:他强在哪?弱在哪?
赵光义20岁刚出头就当上了开封尹,此后一直在全国行政部门里主持重要工作。他官场经验丰富,处世待人得体。甚至全国一盘棋,他比谁都明白该怎样去下,是太祖朝第一能吏。这都是他远远超过赵家其他男性成员的资本。甚至历史证明在某些方面,赵匡胤都比不上他。但可惜的是他瘸腿:军、政不分家,可他只有一手硬。
赵光义唯一致命缺陷就在军队。因他没资历,更没军功。而军队是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不管你怎样和蔼可亲又或慷慨大方,甚至哪怕你天生就长了张皇帝脸都没用!想在军队里称王,你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能耐“钱压奴婢手,艺盖当行人”是骡子是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偏偏赵光义是个斗智不斗力的人。
公平的说,赵光义为政之道首推一“勤”字。历代所有皇帝中,能做到每天都上朝视事的可能只有他一个人。这样的出勤率一直坚持到了995年12月。直到那时,他才效仿汉宣帝5日、唐太宗3日、唐高宗隔日视朝之例,变成3日一视。可这又怎样呢?
一句话,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国家。他全心全意去做着他没法胜任的事,且每次的运气还都差到了极点。他应该是个政客,本不该成为帝王,却有着那么崇高的理想。于是…无奈…(未完待续。。)
真宗登基篇()
一个人生而劳碌,死后应得到些许安宁了吧?这是对一死者最起码的尊重。但骄傲强势了一辈子的赵光义却偏偏就得不到。
真是悲哀!他刚刚咽气,尸骨未寒,2个生平最亲近的人就背叛了他:他的贴身大太监王继恩、皇后李氏。
王继恩心里掂量了下,让皇太子顺理成章登基,有他什么功劳?可再另立一个,那么20多年前的旧事就会重演。他还是那个拥立新君,立下头功的人。这样的美事,想着都兴奋。简直就是唐朝时伟大的太监们才能做出的事。而他,一个太监,居然就能2次成功。这将是空前绝后的纪录,是太监中的太监!于是他先动手联络了2个同伙: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3人联手仍觉分量不够,于是找到了赵光义遗产的直接继承人——李皇后。何况李皇后哥哥李继隆大将军是此时的殿前司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要知这时殿前司早就没都点检了,所以这位都指挥使大人就是殿前司的老大!且他本人此时就在京城里。
王继恩只要稍微看眼李皇后身边那可爱的小男孩,就知道了皇位继承人该是谁——原皇长子、现废庶人赵元佐。
李皇后马上就同意了。此前她一直在抚育着赵元佐的儿子。这时是爱子及父也好,还是从前爱父及子也罢,反正她被打动了。
yin谋从赵光义病倒开始,也就是他死的前一天。从那时起,王继恩才和李昌龄、胡旦结党,准备推举赵元佐。
而此时这重要时刻,皇太子赵恒居然一直没在病危的父皇身边!他被隔离了,连皇宫都进不去!但不急,有人能进去。首辅宰相吕端亲自进皇宫探病。有证据证明,此时已是老年的吕端视力己很不好了。他努力地向四周张望。结果发现谁都在,除了最该出现的皇太子赵恒。吕端立即jing觉,他悄悄避开所有人,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笏板上写了2个字“大渐”马上派亲信送给赵恒,要他立即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