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而且隐含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全诗紧紧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惆怅。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仿佛临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将语势稍稍收缓, 不显得过分流走,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契合。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的顶针句式更是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更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李白
其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
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
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
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
相与济苍生。
李白诗鉴赏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并不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一展宏图的抱负遭到打击,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再往前走,就是折柳分别的灞桥。酒店里胡姬举杯在手殷勤招呼,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限。在朋友临上马之际,诗人含蓄地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看起来是写眼前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打击;鸟雀喧嚣,奸佞之臣猖狂得志;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包含着深广的忧愤。“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而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
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有对政治污浊的失望,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避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委婉地表达了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第二首起句:“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这一句形象地传达出归隐的愿望。“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显得如此爽快洒脱。“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借以抒怀,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因此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不论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谢安正是这样的人。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论这首诗说:“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著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铺饰,直抒胸臆,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全篇浑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寓丰富的思想感情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读之意味无穷。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
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
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
青天骑白龙。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初年。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两人志同情合,交谊颇深,后杨山人要离去,诗人赋此诗以抒怀。
全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隐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
首联起句豪迈,“万古宅”似指嵩阳县境内的玉女峰。这里选用“玉女”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玉女”为天上的仙女,“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愈发令人向往。
三、四句描绘的境界更加瑰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轮皓月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描绘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生长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幻美和谐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用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它构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更不因袭模仿,表现了诗人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
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见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而空灵。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
(《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 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意思是:听说蜀道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仿佛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不但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起” 、“ 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富,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表现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另一方面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是在告诫友人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意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推崇为“五律正宗”
(《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巧,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怡人,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突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正如清人赵翼对李白五律的评价:“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瓯北诗话》卷一)。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李白诗鉴赏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不例外,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开始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迟暮之间,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
乌鸦尚且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寓情于景,感染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秦指代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却让读者在暮色迷茫中,透过朦胧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独坐空闺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沉重地滴到读者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唐诗别裁》说得言简意赅。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景中现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份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李白诗鉴赏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内容大都比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
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诗的开头两句,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勒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
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笼罩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
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之意。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含蓄隐微。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
轻歌曼舞,欢宴正酣,却忽然发觉,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