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暾S腥怂担峦ン薜囊陨剿⑿新梦獠牡氖喔锌钋小。锨宄海哉馐资纯矗∪酚械览怼!   
  马嵬驿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 
  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 
  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 
  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 
  谁道文成是故侯。 
  温庭筠诗鉴赏 
  马嵬驿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 , 距离长安(今西安 )百余里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 ,安史叛军攻破潼关 ,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姐妹等仓皇奔蜀 ,路经马嵬驿 ,六军徘徊、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诛杀杨国忠。接着,随行郎吏又恳请玄宗以贵妃搪抵天下怨愤。玄宗无奈,只好反袂掩面 ,让人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这首题名 《马嵬驿》的七言律诗是诗人依据这一历史事件而创作的。 
  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根据《拾遗记》和《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名满,曾驾号称为“八龙”的骏马巡狩天下,到过远在尘世之外的西王母之邦。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六龙,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古代天子之车驾六马,故用作天子车驾的代称。这一联实际上是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 
  车驾停留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所以,颔联承接这一脉络 ,叙述了这一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 已死,犹如青烟消逝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 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十洲记》 载 :“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 名返魂树。死者在地,闻香即活。”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 。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 六军驻马 ,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 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作为马嵬事变的直接受害者 ,杨贵妃已经死不复 生。而曾经同贵妃订立“愿世世为夫妇 ”的盟誓的唐 玄宗 ,在事变之后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颈联形像地 回答了这一问题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汉初为朝 会之所 ,其后为太后所居。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 处。《新唐书·宦者传》载,收复长安后,肃宗不要玄宗再过问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辅国胁迫太上皇(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宫中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 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 。这里借称唐玄宗和 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这一联概括地叙述了唐玄宗在经历了一场动乱之后,回到长安,看到的是人去楼空,钟声依旧的悲切情景,饱含着他对亡妃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过的孤独、寂寞、凄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间的两个关联词“却”、“还”用得极妙 。“香 辇却归”道出了马嵬事变中玄宗与贵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运 ;“晓钟还下”写出了钟声依旧人已非的无奈 之情。 
  死者不可复生 ,生者长恨不已 。陈鸿《长恨歌传》说,贵妃死后,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寻找贵妃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贵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作为信物。诗人在尾联却对这一传说提出了质疑:一个命归九泉,一个残生人间,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灵再见了 , 谁说文成曾经被封侯呢? 
  《史记·武帝本纪》说,汉武帝的宠姬王夫人卒,齐人少翁以方术在夜间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见。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相待。并作甘泉宫 ,中为台室 ,画天、地、泰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过一年多,少翁的方术渐渐失灵,神不至。于是诛文成将军。这里诗人化用故典,说明了这场悲剧的无可挽回 , 暗示了玄宗的无尽悲哀与怀念。但是就《长恨歌传 》的传说而言,对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诞, 命方士寻找贵妃亡灵的愚蠢作法 , 诗人不无讥讽之意。 
  这首诗以“马嵬之变”为题材,着重描写了事变之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结局,寄寓了诗人对这场悲剧的深切同情。全篇以叙事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议论。中间二联贵妃、玄宗交替描写,在工整的对偶中间以虚字的抑扬,使得率直的叙述变得婉转而流动。全诗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来叙述,别具咏史诗之一格。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 
  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 
  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 
  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 
  空伴夜泉清。 
  温庭筠诗鉴赏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 山家便觉爽气袭人 。报晴的霜讯 ,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次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 ,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 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哥德所说:“诗人的本领 ,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 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 。”(《 哥德对话录 》) 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三联便就目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 。“果落”、“ 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 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伤边将 
  温庭筠 
  昔年戎虏犯榆关, 
  一败龙城匹马还。 
  侯印不闻封李广, 
  他人丘垄似天山。 
  温庭筠诗鉴赏 
  如题所示,此诗为感叹边将有功无赏而作。题一作“伤温德彝”。温德彝,大和四年(830)任河中都将,从诸道兵出征蛮戎,返途又从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温造平息兴元军叛乱,诗疑即作于此时。 
  诗人先濡毫大书边将的卓著功勋 :“昔年戎虏犯 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 民族为戎,戎虏乃对其蔑称。榆关,古代有二,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龙城,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卫青麾军直驱龙城 ,获首 虏七百级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是本诗的特色,诗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 ,“一败龙城”喻称我边将大 获全胜。此两句以夸张的笔墨、雄豪的气势。赞颂边将面对戎虏的进犯,奋起反击,斩获至多,敌军只落个匹马逃归的惨败。昔年建功如此,岂不昂首青云,扬眉吐气,痛哉快哉! 
  接着褒扬之笔一顿,厉扬奋发之气全敛,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语 :“ 侯印不闻封李广 ,他人丘垄似天 山。”李广 ,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 次 ,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 “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 ,李广曾反思平生、扼腕怅叹曰:“自 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 ,何也 ?”丘垄似天山,谓建功天山,死后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连山冢典故 。霍去病乃汉武帝后族 ,夤缘少年得志,十八岁即领兵作战,六次征讨匈奴,将西匈奴驱至祁连山以西,二十四岁病逝,汉武帝特许建冢象祁连山,以示殊恩,世以为荣。其墓在今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五百米处,土冢犹存。诗人借汉庭暗指唐朝,以李广喻比边将,醒警而形象地指责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一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将领却刻薄寡恩 ,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发人深省,令人怨恨!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者岂止边将,诗人亦属其 列,故有此同情。纵览《温庭筠诗集》,与此诗旨意相仿者时有可见 ,《赠蜀府将》云:“志气已曾明汉 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今日逢君倍惆怅 ,灌婴韩信 尽封侯。”《苏武庙》云:“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联类并读,当有助于理解此诗中的悲情恨意。    
  弹筝人 
  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 
  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雁今零落, 
  一曲伊州泪万行。 
  温庭筠诗鉴赏 
  乱世多恋旧,温庭筠本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惟惜生当宦官擅权、强藩割据、皇室中落之季,终身怀才不遇、坎坷飘落,饱尝人间之忧患艰辛,故而怨怅悽伤伤情填膺 ,时借吟咏宣泄排遣 ,此诗即借咏弹筝艺人昔盛今衰之身世 ,抒发人生无常 、命运多蹇之悲哀。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道教称 天帝曰玉皇大帝 ,简称玉皇 。唐玄宗李隆基敬奉道教,故而这里借玉皇指代玄宗。宁王,李隆基之兄,初立为皇太子 ,后见楚王李隆基诛杀韦后 、拥立睿宗 ,有定社稷之功 ,遂“累日涕泣固让位于楚王”,薨,追册为让皇帝 。此诗构思巧妙 ,先捺下千种悽怜、万般感叹,以叙述笔法、清雅语言,介绍这位弹筝艺人往昔天宝年间曾凭藉技艺供奉玄宗,又教过宁王度新曲,寄仰慕之情、褒扬之意于轻描淡写中。玄宗、宁王弟兄皆精通音乐,玄宗“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 ”(《羯鼓录》)宁王亦以“审辨音之妙”而著称于世。弹筝人能在长安如云高手之中,独得玄宗、宁王的垂青 ,其技艺之精 、名声之重、境遇之顺可想而知。诗人赞美之辞仅止于此,而读者遐想之心却驰骋于天,引发之笔可谓踏雪无痕,蕴味有致。 
  “钿蝉金雁今零落 ,一曲伊州洞万行。”后两句 换用描叙笔法惋伤弹筝艺人今日的遭际。钿蝉,镶嵌珍宝的蝉形首饰。金雁,谓筝柱 。伊州,商调大曲, 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诗人巧妙地以物喻人,首饰筝柱的衰败黯然,象征着绝代艺人的飘零凄凉,惟其老境悲凉,故而格外眷恋昔日的盛荣 ,一旦旧曲重弹, 即勾起满腹的愁绪怨意,泪下滂滂了。这万行珠泪蕴含着何种情思?也许是对人间沧桑的怨怅,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也许是对自身悲遇的伤悼,对似水年华的追恨。。 ,诗人给读者留下了细品情思的广阔余地。 此诗本事不明。或谓因人而咏,乃写实之作,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云 “弹筝人当系唐明皇(玄宗)宫伎,诗语系追忆旧时而生感叹,必弹筝人自述而诗人写以韵语也 。”或谓为情造文 ,乃依托之词,沈祖棻《 唐人七绝诗浅释》云:“温庭筠出生于天宝 乱后五十多年,与诗所写弹筝人的时代不相及,所以此诗所咏天宝遗事 ,乃是依托之词,不可摭实。”沈 说较确切。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温庭筠 
  一尺深红蒙曲尘, 
  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 
  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诗鉴赏 
  此二首一作《南歌子》,皆乐府词也。清人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云:“《云溪友议》:庭筠与裴郎中友善,为此词,饮筵竞唱打令。”可这二首系诗人与友人饮筵时为所唱小曲填的词 。内容均属情 诗。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一尺系 概数,深红指裙色。曲尘本酒曲所生细菌,色微黄如尘,因为称淡黄色,此指衣色。起句言深红裙上蒙以浅黄之衣。裙与衣,深红配浅黄,红黄谐调,两相映衬,绚丽多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女衣饰,讲究色彩美,正是情移于衣的自然流露,或者说衣饰之艳丽正是少女情窦初开之表象 。谁愿老穿破旧衣服呢? 故次句言“天生旧物不如新 ”。然而 ,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 ”,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 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 :“衣不 如新,人不如故 。”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 衬“人不如故 ”。后二句说“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 元来别有人 。”桃核由两半相合而成,故曰“合欢桃 核”,喻男女相遇合,或可作表达爱情之信物。《烟花记》载,炀帝以合欢水果赐吴绛仙 ,就是适例。堪, 可也。里许即里面,许系助词。元来,即原来,元通原。“人”字当本作“仁”。诗人用谐音双关法,写桃核内有 “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 “人”。 
  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 , 故第二句曰 “ 旧物不如新 ”;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 ,然“终堪恨”也。 
  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再读第二首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 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 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 ”,隐喻 “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 。“莫违期”是 “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掷采之骰各面刻有红点,诗人巧以“红豆”喻之,十分形象。红豆即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 最相思。”因此,“入骨相思”既是指骰子上鲜红浑圆的红点(红豆),又是指女子的一片入骨的相思痴情。 
  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 。“知 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