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型椤 U缣彰鳛F《 说诗札 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 ,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 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悟,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宗旨。
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何况是咏物诗。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火炉前坐
李群玉
孤灯照不寐,
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
书灰到夜深。
李群玉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描绘室内情形:一盏孤灯,照首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约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 , 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 ,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 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 。“风雨满西林 ”,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瑟声,声声入耳。一个“满”
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绪 ? 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为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 过平直叙述为佳 ,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 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意蕴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尾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 ”,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 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的形象 。这一句其妙有三 :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 ;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 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 。“书灰 ” 是活用“书 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 ”,中途将领叛乱,功败 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苦衷 ,也许可从此 典推知一点吧。
引水行
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
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
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诗鉴赏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 ,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 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 。但人民征服自然的方面,却 很少得到反映 。象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 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画诗。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 ,以突出引水的竹 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沏,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液体,“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想象寻找原因。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 ,只能自听觉得之。 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悦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 ;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 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致。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现在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写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 , 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
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 , 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 行人头上过潺湲 ”。诗不是说明文,即使再精确地去说明某一事物,也不见得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联。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 ,邂逅如此良伴 , 该会平添多少兴味! “十里暗流声不断 ”,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 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形;“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人民巧妙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人文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统一 。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 但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
黄陵庙
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春,
黄陵女伞剐隆!
轻舟短櫂唱歌去,
水远山长愁杀人。
李群玉诗鉴赏
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叫湘妃祠 ,座落在洞庭湖畔 。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诗中描写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诗人对她的爱悦之情。
“黄陵庙前莎草春 ”,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 草如茵——这是黄陵女儿即将出现的具体环境。美丽的大自然仿佛正在等候以至在呼唤着一位美丽姑娘的到来。莎草碧绿,正好映衬出船家姑娘的动人形象。
“黄陵女儿裙新 ”,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 然而至, 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的红裙。伞ǎ瘢楱ぃ钋罚且恢趾焐闹参锶玖希灿靡灾溉境傻暮焐!吧‘裙”,本已够艳的了 ,何况又是“新”的。 在莎草闪亮的绿色映衬下,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
“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是写女 子驾船而去。而船后还飘传着她的一串歌声。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洞庭湖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失。“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情景 。“ 水远山长”四字还象一面镜子,从对面照出了怅然迷茫、若有所失的诗人的形象。
《黄陵庙》使用了写意的白描手法。诗人完全摆脱了形似的摹拟刻画,忠实地描写了自己的感受。绿草映出的红裙留给诗人的印象最深,他对黄陵女儿的描画就只是抹上一笔鲜红的颜色,而毫不顾及穿裙女子的头脚脸面。登舟、举桨与唱歌远去最牵动诗人的情思,他就把“轻舟”、“短櫂 ”、歌声以及望中的远 水长山 ,一一摄入画面。笔墨所至,无非是眼前景、 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求花俏,文字不矫饰,朴实传神,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
赠 人
李群玉
曾留宋玉旧衣裳,
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
任他别嫁楚襄王。
李群玉诗鉴赏
这首《赠人》诗,所赠之人虽不可考,但从内容可推测,对方是一位失恋的多情男子。全诗借用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典故而作。
据《高唐赋 》与《神女赋》:楚怀王在游览云梦 泽台馆时,曾经梦遇巫山神女。临别时,神女告诉怀王 ,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便根据神女的 话,用“云雨”来指代男女间的私情。后来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 ,又都曾在梦中会过神女。《赠 人》诗开头两句即用宋玉梦遇神女之事。诗人将失恋男子比成宋玉,将他所爱女子比成神女。首句以“衣裳”比喻文采,暗示受赠者的文采风流胜似宋玉。次句接着说,“惹得”神女动情而入梦 。神女因宋玉之 文采风流而生向往之情,入梦自荐。然而,美人的心变化莫测,就说这位巫山神女吧 ,她先倾心于怀王, 后来又钟情于襄王 ,可见她的爱情是不专一的。“惹 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顾全到了对方的体面。后两句议论,出语真诚,在旷达的劝说中见出对朋友的深情 。“云雨无情难管领”的说法尽管偏颇,但对于失恋中的朋友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失为一剂清热疏滞的良药。
这首诗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运 用。写诗向一位失恋的朋友进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这首诗由于借用典故写出,将对失恋友人的劝慰之情说得十分含蓄自然,委婉得体,给诗情平添了许多韵致。
鸂 鶒
李群玉
锦羽相呼暮沙曲,
波上双声戛哀玉。
霞明川静极望中,
一时飞灭青山绿。
李群玉诗鉴赏
鸂鶒,音“西翅”,也可读成“欺翅”,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 ,经常雌雄相伴 ,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它的漂亮的毛色给人以美感,它的成双作对活动的习性,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这诗兼有音乐与图画之美。一、二句好比是一支轻清悠扬的乐曲,三、四句好比是一幅明朗净洁的图画。
“相呼”二字是前两句之根。正是相呼之声吸引了诗人的视听,觅声望去,见到水边沙窝上正有一对鸂鶒在鸣叫。次句即从“相呼”二字中生发。日暮时分彼此呼叫,原来是要相约飞去。随着呼叫声,双双在水波上展开了翅膀,在身后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动听声音。“双声”同时带出双飞的形象。
三、四句所写的视觉形象,即从“双声”过渡而来。发出玉磬般声音的这一对鸟儿飞过水面,便进入了广阔的视野之中。这时云霞明媚,夕照中的水流显得分外平静,在水天光色中,双飞的“锦衣”渐去渐远 ,转眼消失,再加注视,见到的是一脉碧绿青山。这两句虽然纯用画笔,但也不妨想象在画外还响着那哀玉般的鸣叫声,只是随着展翅远去,鸣声也愈来愈轻。诗人以“哀玉”写鸂鶒之声,又以明霞、静川作背景映衬鸂鶒之形 ,流露了诗人对鸂鶒的喜爱之情。 鸂鶒在空中飞去以至于消失,必然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然而诗人却用“一时”来极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 。在“飞灭”之后,仍目不斜视 ,直到尽处显现出了 “青山绿 ”,这是一个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
全诗着墨不多,却能得其韵味。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
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
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诗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直入本题。句中的 “一双”,点明题目中 的 “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 ,不同凡响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或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使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颖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 ,和李贺的 “远望齐州九点烟 ”的“点” 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 ”,切中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 松 ”。首二句 ,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 ,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 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嚣的天籁,如储光羲《 石子松 》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 》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 ”,李 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迪,但又别开生面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 ,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 ,在小 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独特之声,仍然紧扣题旨,而且与“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声 长伴读书人”,结句的“ 琴声 ”紧承第三句的“ 细 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 既充分地抒 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连贯,句连意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 ,容易写得落套 ,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特的体验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底了。
许浑诗鉴赏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 。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 。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 。一生酷爱林泉 ,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 ,今存《 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