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君茅舍较清凉。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 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
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
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
题诗寄与水曹郎。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白氏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诗歌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诗歌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曲折,将地面楼台树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认为这是蜃(蛟属)呼气所成的,因此称为“海市蜃楼”。“蜃散”句写的即是此种蜃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象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待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因此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尾联即谓你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了吧?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采用民歌的形式,写得清新、明快。《采莲曲》:古代民歌的一种,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画竹歌并引
白居易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六十六字云。
植物之中竹难写,
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
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
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身死羸垂,
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
不筍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
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
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
七茎劲而健,
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
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
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
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
从今此竹尤难得。
白居易诗鉴赏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于是,读者自然会问,既然竹子如此难画,为什么萧悦独得画竹之秘,成为古今第一人呢?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呢?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
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
“ 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
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
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二字作了具体描述,可谓层层递进,结构严谨。但是,“逼真”又有什么好呢?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个‘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象’,不但象是真的,并且活象是真的。”
(《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就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写活,传神,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就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霓裳羽衣舞歌
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
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
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
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纍纍珮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
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
击扌
厌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虫因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
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
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
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
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
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
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
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
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
前后祇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
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
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
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
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
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
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
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
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
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覩形质,
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
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
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
“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
“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
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
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
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
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
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
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
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
亦拟随宜且教取。
白居易诗鉴赏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安史之乱后,谱调逐渐失传。
白居易这首《霓裳羽衣舞歌》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乐器伴奏和具体表演的细节。除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包括自注在内的许材料,其音乐史料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元和年间诗人曾于内宴时见过《霓裳舞》。诗人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见诗人不止一次参加过内宴,也观赏过不知多少歌舞节目,然而印象最深、最为喜爱者却首推这《霓裳羽衣舞》。那么,这首舞曲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朝廷乐舞中脱颖而出呢?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点出了表演的时间、地点。明媚的春天当然是表演歌舞的最佳季节,而“玉钩栏下”更非一般场所可比。这时间、舞台,自然应有好的演员演出好的剧目。关于演员,诗歌仅用“案前舞者颜如玉”、“娉婷似不任罗绮”两句作了交待,前者指容貌,后者形容体态,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而“不著人间俗衣服”等句,更把这容颜如玉、体态轻盈的演员妆点成了仙女。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仙女的美貌是不容置疑,也非人间可比的。她身穿彩色如虹的裙子、回云流霞之披肩,钿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