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筹边楼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 
  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 
  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诗鉴赏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读了王建这首《寄蜀中薛涛校书》,不难想象,这颗耀眼的诗坛明星,是如何为时人所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过得多么安闲宁静!然而,她没有躲在枇杷门巷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 )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一带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诗中的“羌族”,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今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刘皂诗鉴赏 
  生平简介 
  刘皂,生平事迹不详。据《旅次朔方》一诗 
  看,可能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人。唐令狐楚的《元和御览诗集》和韦庄的《又玄集》都选了他的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说他是唐德宗贞元间人。《全唐诗》录存他的诗五首,都是绝句。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咸阳深。 
  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 
  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 
  拭却千行更万行。 
  刘皂诗鉴赏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的居所。 
  相传司马相如曾为陈皇后作《长门赋》,凄婉动人。 
  实际上,《长门赋》乃后人假托司马相如之名而作。 
  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抒写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刘皂《长门怨》组诗共三首,此其一。通篇借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虽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写怨。 
  首句“雨滴长门秋夜长”,通过写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诗人着意选取了一个秋雨之夜。 
  夜幕沉沉,重门紧闭,雨声淅沥,寒气袭人,这是多么寂寞凄清的难眠之夜啊!长门宫里的女子,天天度日如年,夜夜难以成眠,何况正值这秋风秋雨之夜! 
  “滴”字用得好,既状秋雨连绵之形,又绘秋雨淅沥之声,绘形绘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内心本就愁苦的妃嫔,耳听滴滴嗒嗒的雨水声,不由得产生一种秋夜漫长的感觉。这几句,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愁心和雨到昭阳”。昭阳,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与冷宫长门形成对照。长门宫里的妃嫔辗转难眠,思绪纷繁,很自然地想起昭阳殿里的种种情景来。她们想了些什么,诗人没有点破,但联系“愁心”二字看,最基本的还是怨恨。昭阳殿如今依旧歌舞升平,皇帝仍然在那里寻欢作乐,所不同的是昭阳殿的主人已经更换,皇帝又有了新欢,过去得宠的人们被闲置一边,她们被损害的心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到昭阳,这是何等可悲的命运啊!着一“和”字,蕴含丰富,有秋雨引发愁思,愁思伴随秋雨之意,愁心和秋雨完全揉合在一起了。 
  三、四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悲惨的结局,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至极,泪如雨下。“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后一句虽是夸张,但这是紧承前一句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愁怨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妃嫔的形象。“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相对比,皇帝的寡恩无情暴露无遗,熔议论、抒情于一炉,直率而又委婉。这一笔不仅写出了怨,而且也写出了怒,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性。白居易的《后宫词》有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正面揭示主题,宣泄人物感情,写得很直率。刘皂的“泪痕不学君恩断”,其直率有如白诗,其余味却胜于白诗。            
韩琮诗鉴赏 
  生平简介 
  韩琮,字成封,一作代封。长庆进士。曾官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存诗一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诗鉴赏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 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韩琮诗鉴赏 
  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 
  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寂寂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于此晚望,有感而吟此诗。 
  这是一首缘景遣怀诗。这类诗大多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往往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心中幽情。 
  “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只见晚霞似锦,残阳如血,渭水在千山万壑的拥抱中,如丝带般穿流,一派锦山绣水的美丽图景。“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映照,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奇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意拈出“去国还家”四家,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刹那间又被愁情淹没了。下两句便直抒愁情。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 
  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非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如此,怎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诗人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奇语警句,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其原因在于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你看,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惹人眼馋。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目不暇接,咀嚼有味。            
顾况诗鉴赏 
  生平简介 
  顾况( 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他一生官位不高,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